• 那一年 我考上了中专
  • 点击:38567评论:42022/03/29 11:10

一九八八年九月,我和另外十四名五年级学生一起,跳过六年级,成了株木中学的新生。这样的身份让我们一进校就备受瞩目,原本分在同一个班的我们因为在第一次年级考试排名中垄断前十五的大半壁江山而被重新洗牌,编入不同的班级。进入初中后,我们经常从老师和校长的谆谆教诲中明白我们初中三年的重要目标是:发奋读书,争取考上中专,拿到铁饭碗,成为国家**!

一九八三年,我开始入读小学时,乡下的课外书少得可怜,如果谁家有课外书,除了毛选,其它的一定是稀罕之物。我们每天学习的内容,除了语文,就是数学,偶尔能享受到的额外精神食粮就是连环画。可惜,连环画在我们身边也不多见,有老师甚至还把连环画当学生禁书看待,经历了**十年的他们,殷切希望我们这些明日的祖国花朵珍惜每一寸光阴,杜绝一切“耍书”,刻苦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而我偏偏一踏入学堂就对读书这件事开始痴迷,并且来者不拒。那本薄薄的语文书拿到手后不到一星期,我就从头到尾把它给读完了,一个月后,我又基本上从头到尾把它给背了。进入初中后,我的读书饥荒慢慢得到了缓解。因为光是课本就多了一摞,学校在初中一年级就开设了七门需要考试的课程,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植物,**,地理和历史。同学中间也开始流传各种好看的课外书,最受欢迎的是琼瑶笔下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以及梁羽生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可惜我只能偶尔偷偷地过把瘾,那时候大人们普遍认为这些书籍会腐蚀并毒害我们这些青少年的纯洁心灵,我担心读这些书会破坏我在老师和家长心中的美好形象。学校也订阅了一些中学生杂志和报刊,我印象深刻的有《小溪流》,《语文报》, 《少年文艺》 和《中学生》等。学校没有阅览室,这些杂志通常是收到后直接给了某位老师,而我就是那几个可以幸运地读到这些报纸杂志的“爱学生”。

我就读的株木中学是当时全乡唯一的初中,学校坐落在一座光秃秃的石头山脚下,距离我家大约五公里。因为学校只有一间女生宿舍和一间男生宿舍,在校寄宿是初三学生的特权。我对寄宿没有什么期盼,跟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翻山越岭,穿过花丛与草地拥簇的田间小道,一边和伙伴们讲述昨晚电视剧的剧情(八十年代中后期黑白电视开始普及,大陆和港台电视连续剧是农村最主要的娱乐活动),聊着学校的各种趣事,这比纯粹读书要好玩得多!我们的午餐是在学校进行的,八个同学编成一组,大家轮流带大米去学校,淘完米之后,放在学校厨房的一个大铝方格里,厨房师傅就会一起把米饭蒸熟。下饭的菜是我们自己带去学校的,通常在家就弄好了,等热气腾腾的米饭一出来,我们就把菜放在热饭里,伴着吃。农历春节后开学的日子是我最开心的,因为我每天可以用一个玻璃瓶带点腌过的豆腐渣或霉豆腐去学校,这是我最喜欢的下饭菜。爸妈也担心处于成长阶段的我营养不够,有时候他们让我带煎鸡蛋,炒腊肉或煎得焦黄的麸子肉,这样的午餐是很奢侈的。用餐时间,几位师母也会在食堂门口摆上一口锅,锅里新鲜的炒菜总是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我对我的初中生活甚是满意,同学和老师们都很关照我,除了可以去附近同学家蹭个饭吃,有时老师也会给我们一点零食或干脆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初中的头两年,除了好好读书,我还在学校的广播室做过播音员,参加过几次校外的学科知识竞赛,后来,因为喜欢写作,又参加了《少年文艺》函授写作班的学习,我记得给我通信看稿的是秦文君老师,那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希望有一天,自己写的文章能变成铅字。升入初三之后,我的小班长职务被撤了,班主任彭老师跟我解释说初三要全力以赴,专心学习,力争考上中专,给自己开辟美好前程,为家里纾难排忧(当时我父亲已经从煤矿下岗,家里经济困难),为学校增光添彩。我这个班长其实就是个空头衔,主要职责就是当老师进教室时,我大喊一声“起立”,然后同学们都跟着我“嗖”地站起来,齐声说”老师好!”。初中整整三年,我的成绩一直还算稳定,每学期全年级近两百名学生中评出的前十五名,我一直在靠前的位置。有几位成绩优异的男生有些不服气,他们一直跃跃欲试,想着总有一天要超越我,老师也常常用这个激将法去鞭策他们。中考前一个多月,我们进行了中考预考,其实也是中专生的资格考试,学校选出大约十五名直升生去市里(涟源县在1987年撤县改市)参加中考兼中专升学考试,其他学生就在本校参加中考。那时候读高中的门槛也很高,整体升学率还不到百分之三十,女生读完初中大多数就南下广东打工了,选择初中毕业去外面闯荡的男生也不少,只有少部分家庭在孩子中考落榜后让他们继续复读。参与中专生考试的学生除了预考成绩合格外,还需要严格审查应届直升生身份(初中没有留过级)。预考结束,三年前跟我一起从五年级升入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又成了这一次参加中专生考试的主力军。

中考时我并没有什么压力,我心里想着即使考中专落败,自己应该还能考上高中,运气好一点能读最好的高中---涟源一中,三年后,说不定我还能考上大学呢!在那时的我看来,如果能考上大学的,绝对是“天之骄子”,假如我能考上,那我就是从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

考试的前一天,老师带着我们乘坐大巴到市里,入住市招待所,一张床上睡两名学生。那是我平生第二次入住招待所,第一次还是在读五年级时参加全区(桥头河区未撤之前管辖九个乡)的普通话比赛,当时住的是区招待所。市招待所明显档次要高很多,我最开心的事就是享受招待所无比美味的饭菜。每天早上,吃完煮鸡蛋,包子和粥以后,我就精神抖擞,在老师的带领下步行去双江小学参加考试。考试完回来,四菜一汤的营养午餐或晚餐,让我轻松干掉两三碗米饭。那一年中考总共考七科,分别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其中语文和数学满分是一百二十分,其余各科满分是一百分,中考总分七百四十分。每考完一门,老师都会问我们考得怎样,我都是轻轻点一下头,说声“还行”,然后就马上投入了下一堂考试的准备。

中考成绩放榜那天,班主任彭老师和另一位同班同学骑着单车到我们村里来,他们远远的站在新塘小学门前,隔着一大片稻田,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急忙从家里冲出来,气喘吁吁地跑到他们身边。彭老师笑着跟我说,“王学君,你中考怎么考得这么差?”我“啊”了一声,然后问:考了多少分?彭老师才告诉我,我考了总分六百八十二分(语文107,数学115, 英语95,物理97,化学93,生物85,**90),涟源第二,桥头河第一。我一听,心都要飞出来,感觉这个世界都是属于我的了!我父母得到消息后,也马上行动,一一通知各亲友:我家要准备操办一次升学喜酒!

我们在中考前就填了志愿,当时志愿分为四类:工商财,农林水,师范,医卫。工商财是热门,相较其他三类,通常分数线要高出很多。我填报的第一志愿是娄底工业学校的财会专业,第二志愿是资江化工学校的无机化工,当时这个志愿填报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接下来我就在焦灼中等待录取通知了。我的录取通知姗姗来迟,后来我想可能是因为当时娄底工业学校从临时租用的教学场地搬到被我们戏称“花果山”新校址的缘故,学校大量的准备工作导致录取和开学稍微延迟。我家办升学喜酒的那天是农历七月初十,当天也是我母亲的生日,公历已近八月下旬。考上中专的其他同学,他们都已经拿到了录取通知,并且准备着八月底或九月初去学校报道,而我的录取通知还没见影儿。尽管我的考试成绩不错,但仍有亲友对我是否真正被录取表示担心,他们说录取通知这么久还没有到,有可能我的读书资格被人顶替了,建议我爸妈去找找关系,而我爸爸却无动于衷。就在我家办喜酒的那一天,郭老师(这位老师在我读初中的三年并没有给我上过课,但是他非常热心,几年后,他在给学生上课时因心梗突然倒地,溘然离世)在学校收到我的录取通知信后,马上冒着夏日暑热,骑着单车把这张录取通知书火速送到我家,我母亲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一九九一年,也是株木中学历史性的一年,这一年全校有近十名学生考上了中专(往年很少一届有超过五名中专生)。后来,在乡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中,乡长热情洋溢地表扬了学校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在大会上提到了我的名字。

我们正式开学的日期是九月中。那一年,我姨奶奶家的三表叔也考上了娄底师专。我们一起坐姨奶奶家二表叔的拖拉机进城报到。拖拉机上,放着我和三表叔的皮箱,父母和我,还有三表叔就站在上面,我们一路迎着微风,在崎岖不平的山间马路上摇摇晃晃了两三个小时才到达娄底。进入娄底市,看到宽阔马路两边高高挺立的楼房,路旁整齐的林荫道和花坛,我感觉自己步入了一个美丽的梦境,胸中有着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神清气爽。

然而,当我们七拐八拐,最后在一处偏僻的郊区找到娄底工业学校,看到满地黄泥的荒地上耸立着两栋孤零零的楼房的那一霎那,失望便如雨后山头白雾慢慢在心底升腾,接着又弥漫了整个天空。我们在簇新的教学楼(我们是新校址入读的第一批学生)大堂报完到,交了学费,在一位师姐的指引下,爸妈和我拎着箱子行李找到了位于教学楼顶楼五楼的宿舍,里面的陈设又让我重温初三时住宿生的记忆:依然是由教室改造成的宿舍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上下床!

一九九一年九月,在娄底工业学校没有围墙的校园里,我的新梦想开始启航!

  • 1
  • 2
  • 关键词:8090年代中专生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Inna3秀才2022/04/01 08:49:20
    • 分享到:
  • 这是对知识的渴望与热爱,为作者点赞。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Inna!您的肯定是对广大中专人的鼓励!
  • 中专人和黄灯老师的《二本学生》一般,是值得书写的一代人。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小树赞赏留评!黄灯老师的这本书我想应该好好拜读,先学习一下。感谢推荐!
  • 最近来访
  • 5进士
  • 3星
  • 3钻
  • FaithHopeLove信望爱
  • FaithHopeLove信望爱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51
  • 0
  • 384
  • 3209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