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古村的背影
  • 点击:35222评论:122022/07/11 08:39

登良路(老路段)是南山区的一条支路,它起自后海大道,从那儿向西北延伸,然后抵达南园村。这也是登良路的终点。一条名登良的路,和一个叫南园的村子,就这么联系上了。是偶然的吗?

说一个故事:当年,连接南园村的那条路快要竣工时,有领导前来视察,发现路边有块石碑名“登良”,当即拍板,以碑名作了路名。而登良碑,是为纪念一个姓吴名登良的人。

吴登良是南园村人,生于清朝末年,年少时失去双亲。民国初年,他漂泊到遥远的荷兰,几经打拼后,开了一家餐馆,由此积攒了一笔资金。上世纪20年代,他从荷兰回到了南园村,听闻村里要建小学,便慷慨解囊,捐资建校,又买了10亩地作为学校的操场。为纪念吴登良,乡亲在村里立起那块登良碑。

那么,登良路之名,其实来自南园村。


南园村是位于蛇口半岛的一个古村,有800多年的历史,因村里大多数人姓吴,又名吴屋村。我关注南园村,是因为它与深圳的一段历史有关。此外,还因村里的一些古榕,最老的那两棵树龄达600多岁,其中一棵被称作“深圳树王”。

我决定去村里走走,寻找古榕以及其他。透过位于南新路的村牌坊看去,南园村与深圳其他城中村无异:一条宽而短的水泥路,两旁是新建的、贴着红或白瓷片的农民屋,底层开着各式各样的店铺……走过水泥路,继续往里走,路就收窄了,成一条两米宽的小路。在这路上走着,走着,忽见大片清末民初的老屋!我之前了解到,南园村尚存老屋近百间,这是它有别于其他城中村的地方吧?

古榕也很快找到,先是在南园村西街。村里有东街、正街、西街三条南北向的街;正街居于中心,是吴氏宗祠所在地;东街和西街,一东一西,一右一左,护卫着正街。西街上的古榕,一棵在街的最南端,因夹在两栋楼房之间,树冠横向生长受限,只好向高空伸展,看上去又高又瘦。这棵古榕树龄400多岁。沿西街北行20余米,是成行的5棵古榕,相距都不远,树冠与树冠相接,像是街上撑起的5把巨伞。这5棵古榕,树龄多在200余岁,最年轻的那个,也是百岁老榕了。

而那600余岁的“深圳树王”在哪?

在西街最北边,与北头村接壤的地方,有一棵高大的古榕,树干本身是个庞大的体系,由一根主干和许多支撑干组成;这些树干身上,悬垂着和缠绕着许许多多、粗细不一的气生根,足以让人产生错觉:这不是一棵树,而是枝牵叶连的几棵树。树体是如此高大,枝叶是如此茂密,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置身树下,有如头上张开巨大的圆盖……无疑,“深圳树王”就是它了。

另一个问题隐隐冒头:两村接壤处的这棵树,究竟属于南园村,还是属于北头村?

从南园村东街往北走,先经过两棵树冠相接的古榕,树龄都在200岁以上。再往西行,我有个发现:刚进入时,房屋上的门牌还是南园村东街,最后一段已是北头村东街。前面有一道铁栅门,却留着一个入口。我从入口进去,本应是北头村的地盘,但仔细查看门牌,又有发现了:同在左侧的一片房屋,一段标“北头村东街”,一段却标“南园村正一坊”。这是怎么回事?想起深港间的插花地、耕作口之类,我一下子明白了:这也是插花地啊。

继续前行,就来到“深圳树王”的另一面。只见树下建有一圆台,圆台里,一石碑上镌刻“国家一级古树……树龄约61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等。无需多说,“深圳树王”就在这,千真万确!同时,因古榕生长在插花地,说它属于南园村或北头村,意思其实差不多。

南园村还有一棵600岁以上的古榕,在吴氏宗祠对面,与宗祠隔着一个广场(几十年前应是个晒谷坪)。村里古榕真多!算一下,西街7棵,东街2棵,加上广场这棵,不多不少,恰是人们传说的10棵。这棵古榕,只留两个粗大的分杈,据说其他分杈被锯,看上去并不十分高大,也不十分古老。

因两棵600余年的古榕在,又假定两棵树为村民手植,南园村800余年的历史,已有600余年得到确证。另外200余年从何考证出来?回答是:家谱。


吴氏宗祠是一座三开间、三进深、带牌坊的建筑,大约创建于元代,后历经重修,保存得相当完好。它处于南园村中心位置,大门开向正街。透过大门望去,可见正厅悬挂的“德馨堂”堂号。与正街相连的,是一个约8000平方米的广场;广场西侧,就是那棵600余年的古榕。

吴氏保留的族谱中,有宋代隆兴、庆元、端平,及年号不详的《吴氏族谱》4部,另有明弘治《吴氏族谱序》、清顺治《渤海郡创祠引》等。序和引中,三篇据称出自名人之手,一为朱熹、一为文天祥、一为伦文叙。

据吴氏家谱记载,宋孝宗年间,原居增城古滩的吴氏后裔、翰林院院士吴洪渊,四方游历讲学来到南头半岛。他登上南山,见山脚下碧波荡漾,田园广袤肥沃,感觉是一片难得的风水宝地,便决定在此建屋定居。吴洪渊遂为南园吴氏开基始祖。自那时至今,已800余年了。由南山区南山街道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家园——南山街道自然村村史》一书,采信了南园村建村800余年的说法。

我之所以关注南园村,还有另一个原因:它与新安建县这段历史有关。

在写作《海边的南头古城》时,我说到新安建县的故事:当时倭寇侵扰频仍,东莞县署却在百里之外,每遇寇事,衙门鞭长莫及,百姓不堪其苦,故请析县。明隆庆六年(1572年),时任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的刘稳巡行视察民情至南头,百姓闻讯,推举长者向刘稳陈情,恳请建立新县。

这位长者姓吴名祚。清康熙《新安县志·乡贤》载:吴祚,南头南园村人。坦率地说,我当时故意隐去吴祚的姓名、村籍,就是为本篇预留一个接口。换言之,我在写作《海边的南头古城》时,已经决定要写南园村了。

下面这段描写见于周保民著《南头古城》一书——

南头父老听闻刘稳的到来如见救星,众人推举德高望重的长者吴祚向刘稳恳请建立新县。

吴祚流着眼泪向刘稳诉说了百姓的疾苦及图求保障的心愿……

可以说,新安建县的首功当属刘稳,但其中,也不能隐去当地百姓吴祚等人的陈情之功。

另一与新安建县有关的人吴国光,也是南园村人。

南园村东街,有一座解元祠,我在南园村游走时,有意去寻访它。这是一座三开间、两进深的建筑。此祠建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曾多次重修。我去时,祠堂大门紧闭,旁有施工用的围栏,里面堆放些建筑垃圾。我推门进去,倒也无人阻拦。只见正厅前一个长方形天井,两旁有廊庑;祠堂似有人长期居住,小门旁有晾晒的衣服。祠内一处墙上有说明牌,表明此祠为纪念乡贤吴国光所建。

吴国光自幼聪颖好学,更兼苦读,20岁考选县学,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以《诗经》登乡试榜首,成为解元。这是深圳史上有据可考的唯一一位解元。吴中解元后,始任广西永福县教谕,后升任广西兴安县令,又转任浙江乐清县令。

告老还乡后,吴国光受新安县令之聘,参与新安建县事及纂修《新安县志》;又参与筹建汪刘二公祠,并撰写《海道刘公祠租记》。《新安县志》经历代编修,成为今天人们了解深圳历史的重要史籍;《海道刘公祠租记》,则是了解新安建县过程的重要历史文献。

现在,在南山博物馆,有吴祚向刘稳陈情的彩塑;在南头古城报德祠,则有吴国光事迹简介,可知深圳人对南园二吴的肯定与推崇。


与北头村接壤处的那棵“深圳树王”下,有一座破旧的青砖门楼;门楼旁,有一段长仅一米的围墙。为寻古榕,我读过一些资料,找到门楼和围墙,不能算是意外。

但门楼其实是一道闸门,由此可直通北头村,现只剩一个门框,因木门扇没了,就用红砖砌墙代替,成为一道只合不开的门。(如不是这样,为察看“深圳树王”的另一面,我根本无需绕道南园村东街,只跨过此门便可。)因年久日深,古榕发达的根系与闸门纠缠一起,一条条气生根自上端缠绕而下,像是绑在闸门身上的道道绳索。

另一道闸门在东街113号附近。这道闸门看上去小些,顶上长着小灌木及杂草。仔细察看会发现,门框顶端的木连楹还在,且这连楹左右两端,各留一个小圆洞。毫无疑问,这是用来安置门轴的,虽然,木门扇早已不知所踪。我去时,不断有人骑车穿过闸门,而青砖门框下方,可见车辆通行时留下的道道刮痕。

我看到的资料都说,南园村现存两个闸门。我却发现第三个,在正街与南山村正巷交界处。这道闸门也是青砖砌成,外观与前两个相似,不同的是,有一扇铁栅门在。我在想,为什么此闸门无人提及?或者,对它另有说法?

两道(或三道)闸门,加上一段一米长的围墙,便可想象出古村原来的模样:整个古村由围墙围着,仅留下若干闸门出入。一些资料说,南园村南、北、西三面筑以围墙,未建墙的仅面朝前海的东面(另一说法是四面皆筑墙),长长的“凹”字型的围墙共设8道闸门。可以说,这是广府围村了。网上搜索便知:广府围村,是指由石墙包围的传统村落,用以防御邻近仇敌、盗寇和猛兽;住在村落里的多为一个家族;主要分布于深圳、香港新界。

那么,南园村围墙到底因何而设?

这得从蛇口半岛当时的状况说起。从半岛南端到北端,有南山、南园、向南三个大村;居住南山村的是陈氏,南园村是吴氏,向南村是郑氏。(三大村之间,还夹杂些如北头村般的小村。)过去,三大村常常发生械斗,故半岛流传一句话:“吴、陈、郑,打死人唔晒(不用)偿命。”

南园村的镇国将军祠,可为村民械斗作一个脚注。此祠在西街,建于清同治年间(1870年),于上世纪90年代重修。镇国将军祠供奉的是吴应雷,据说是一位武将。在南园村,一直有个传说:吴氏建村开基之初,便遭受四邻诸姓排挤,有一次,竟引发一场大械斗。村里派人去增城雅瑶吴氏求救,因该处有号称“镇国将军”的吴应雷。之后,吴应雷率领人马赶来救援,让南园吴氏免于灭族之灾。

更多的械斗,应是为争水源、地界。蛇口半岛土地肥沃,所缺的是水源;一些相连地块,也常分界不清。南园吴氏族人多从事农耕,种植水稻、花生,及经营荔枝果园。中国农耕社会里,为争水源、地界而械斗,本是经常发生的。1935年前后,南园村与邻村发生一场大械斗,传说不但购买了大量洋枪,还花钱从宁波请来许多帮手,可见械斗的规模和惨烈程度。

南园村围墙建于民国初年。在此之前,临海一面已用石头砌成护堤,以防海盗打劫船只、夺取财物。为建环村围墙,吴氏在港澳和海外的乡亲纷纷解囊,之后,长而坚固的一道围墙建成,将村子完全封闭,只留下8个闸口,白天供村民出入,夜间则全部关闭……

  • 1
  • 2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旧村、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3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文夕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9-15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作者是有心人,关注并记录了一个发现。如果持续用“走”的坚韧,发现多多,书写多多,写着,写着,就拥有了自己的风景。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评委老师!
    • 文夕评委2022/09/15 12:37:12
    • 分享到:
  • 登良路我在哪儿客居过几日,有这么多的古迹,我还没有上过心,下次回深圳一定要去看看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评委老师!
  • 谢谢文夕老师打赏!
    • 暁霞囡4举人2022/08/19 15:47:02
    • 分享到:
  • 了解了南园村的过往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点评!
    • 谭振南2童生2022/07/16 05:34:31
    • 分享到:
  • 谢谢老师傅打赏!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越是不起眼的东西,越应该被记录。让更多世人了解,口口相传。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或者“不起眼”中,隐藏着无数个传奇故事。
  • 谢谢您的点评!深圳的一部分历史,就藏在这一类古村中。如您所说,因为它“不起眼”,就不被重视。随着旧改的推进,许多古村都会被拆掉。那么,依附在它们身上的历史呢?我便感到一种困惑,一种担忧。
  • 所以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留下一些文字史料,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尊重历史。
  • 是的。谢谢!
  • 最近来访
  • 2童生
  • 3星
  • 2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
  • 0
  • 12
  • 159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