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尺度生命,一端是起点,一端是终点,起点知,而终点未知,正因为未知,才显得怅然和迷茫。生命是一场旅行,时而在岁月的阡陌里悠然踱步,时而在光影的长廊里驻足回望,那些经历过的、憧憬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历历在目的、念念不忘的,都折叠成了浮光掠影。
我被一个广告片的创意困扰着,广告主体是手表。手表的广告语我们见过很多,著名的有飞亚达广告语:一旦拥有,别无所求。可我不想用这种常规的明星代言的广告形式,想在创意上作一次突破。
这一天,我突然心血来潮,信步走进了南头中山公园,穿过漫长的人工湖,不知不觉又踏进了南头古城,我踟蹰于街横巷纵中,看到了灰砖墙垣,看到了朴树风车醉卧在雕栏石塚旁,看到了无名鸟栖息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唤,看到了三角梅在风中搔耳弄姿,也看到了婀娜少女身着霓裳举杆自拍,一股股古老而又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身处历史与现实的接驳处,心中不免升腾起一股沧桑与惆怅之感。我就这样漫无目的走了很久很久,直到手机铃声响起,里面传来母亲温柔的声音:月儿,吃饭了,方止住脚步。
不得不提我的母亲,如果不看来电显示,单单听电话里的声音,你绝对想不到是一个年过五旬的人的嗓音,娇柔、稚嫩、空灵,我常常打趣说:妈妈,你这个声音很迷惑人哦,母亲就笑,笑的声音不大不小,控制有度,然后过来一把抱住我说:叫我一声美少女吧。这个时候,我怀中的母亲就是一个不经世事的美少女。母亲的确很美,是那种清秀、脱俗、宛如清澈潭水般深不见底的美,跟她的家乡三峡的气质一样的美。母亲的美常常让我想到聂云岚在《玉娇龙》里的诗句:山川钟于灵秀,卑贱藏有贤人。
我的母亲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来深建设者,用她的话说,见证了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的确如此。三十年前,母亲怀揣着三百元钱,从家乡坐汽车,再坐火车,再坐汽车,辗转来到了深圳,到了广东境内,被人唤着叫上车、下车,又上车、下车,在中途转了好多趟车方才抵达目的地。母亲说,在汽车途经广东境内的时候,她透过车窗看到了漫山遍野的荔枝树,其实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些树就是荔枝树,直到她在深圳吃到第一颗荔枝的时候,她才被人告知这是荔枝,母亲马上想到了那车窗外的荔枝树,并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后来很长一段岁月,她常常在梦中梦到那绿油油的荔枝树,混杂着松针味和黄土味,甚至还夹杂着牛粪味,她醒来的时候就很纳闷,不会呀,荔枝树的味道绝不会是三峡那崇山峻岭中松树的味道,两者相差十万八千里呢。荔枝树就这样植根于母亲的神经最深处,为此,母亲还写了一首朗诵诗,诗名叫做《梦想的翅膀》,诗中写道:
背上行囊,离开故乡
从此,我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淹没在南下的浪潮中
咔嚓咔嚓的铁轨声撞击着我对家的眷念
直到我望见了那满山的荔枝树
岭南以一种葱绿的姿态
迎接我的到来
哦,这里就是我梦想发芽的地方
我对母亲的这首诗不屑于顾,并没有给予很高的评价。母亲辩解道,朗诵诗嘛,立意不用那么高远,辞藻不用那么华丽,观众就是听个新鲜和气势而已。我可不这么想,我对母亲说:不要給普通冠之于理由。母亲不高兴了,嘴巴撅得老高,眉头皱成了川字眉,我暗暗高兴,高兴完了,又有些不忍,我安慰母亲:哎呀,妈妈,你的文字功底厉害着呢。母亲说:你要气势是吧?来,看看这首诗有没有气势!母亲说完,就在手机里一通捣腾,稍后我手机就听到叮的一声短信提醒,我定眼一看:
听
滔滔涪江水
从两千年前的西汉奔来
浩浩荡荡
讲述着绵阳的悠悠来路
看
巍巍寻龙山
从万年前的喀斯特岩层中拔地而起
荡胸层云
奔腾着绵阳的恢弘历史
千年涪城,山水厚重
曾记否
嫘祖养蚕织布,开化之初
而今
蛮荒变天府
曾记否
三国鼎立之时,蜀道天堑
而今
荆棘变通途
曾记否
太白青莲北岸,诗酒人生
而今
诗书礼仪入万家
曾记否
平地一声惊雷,5.12痛彻心扉
而今
抚平创伤,坚强新生,再创繁荣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首诗,这是母亲为某商协会创作的四人朗诵诗,母亲只发了诗的片段给我,说实在的,感觉还不错,起码我是写不出来的。母亲是一个文字工作者,常年匍匐在电脑前,一部配置高的电脑、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一双看似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纤纤细手就是她谋生的工具。我常常对母亲的这份工作心生感慨,在一个繁华之地,能抛开喧嚣,卸下浮躁,沉下心来,写出一篇篇新闻稿、主持稿、微信公众号文章、影视剧剧本、话剧剧本、小品、相声、快板、策划书等等几十种文体的又有几人?我陡然之间明白了,母亲之所以年轻,是因为她眼中有文字,心中无挂碍吧。母亲很崇拜北宋的苏轼,不仅对苏轼的诗词朗朗上口,而且常常以他的那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比。我有时候也很欣慰,相比于同龄人,母亲身上少了些圆滑世故、尖酸专营和富丽堂皇,不过也好,游走于尘嚣甚上,能做一介文人,独善其身也挺好。
回到家,吃完饭,我走进书房,看见母亲在整理书柜。书柜很高,母亲站在小凳子上,踮起双脚,够了好几次都没有够着最上面的书,我连忙上前,一边埋怨她枉顾安全,一边将双手搭上去扶住她的双腿稳住身子。母亲从凳子上下来,手里拿了一本厚厚的书,我定眼一看,是拉美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问她:都看了几遍还看?母亲回答:每一个年龄阶段看的体验不一样。我嘟噜:怎么不一样?母亲说:比如说《红楼梦》,年少时看的是情节和感觉,年长时看的是草灰蛇线、伏脉千里的布局和不厌其烦的叙述与唠叨。我笑了,我告诉她,我看的是情情爱爱与卿卿我我,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哈哈哈。正当我大笑时,母亲拿书要打我,口里喊道:滚!我没有躲,任由母亲微薄的力量砸在我厚重的身体上,然后感受这股力量又像棉花似的反弹回去,母亲得手后得意地笑了。母女俩在书房里打打闹闹是一种乐趣,一种充满了书香和墨香的乐趣,我早已习惯了这种氛围。
我回到客厅,母亲随之也来到了客厅,她左手拿着那本《百年孤独》,右手抱着一个四四方方的红色铁质月饼盒。我很诧异,这是哪年的月饼忘记吃了吗?母亲打开盒子,原来里面放的是一些旧物,卡类的物件。我蹲下身去,拿在手里一一查看,有诊疗卡、住院卡、工作牌、暂住证、蓝印户口卡、贵宾卡、保修卡等等,我问母亲:您这是要怀旧还是咋地?母亲没有理会我的话,她在盒子里一番扒拉,终于露出了笑脸,我凑过去看,原来是一张住户挂牌,上面是一位老者的头像,“外公!”,我脱口而出,母亲点点头。外公去世很多年了,母亲拿这个牌子干嘛?我心里不解,也不想问母亲,看着母亲兀自走进了自己房间,
我朦朦胧胧一晚上没有睡着,眼前老是浮现外公在电梯门口偷偷摸摸抽烟的情景。在后半夜时,迷迷糊糊陷入了梦境,梦里的我被外婆牵着,穿过一条又一条街道,经过一个又一个小食店,终于在一个小小的茶馆找到外公,外婆喊外公,外公呆呆看着外婆,似乎不认识,外婆急了,大叫外公的名字,我也跟着大喊:公公,终于我被自己的大叫声惊醒了。我爬起床,穿了件白色长裙,梳了根辫子,我从镜子中看过去,颇有点仙气飘飘的感觉,突然我觉得缺了点什么,在梳妆台下面的抽屉了翻了翻,翻出一条菩提项链,我戴在颈子上,然后又在衣柜的底层找了顶白色礼帽戴在了头顶,“完美”!我对着镜子比划了一个手势,拿起包,准备出门,当门关上的一刹那,传来母亲的声音,下班早点回来啊!我本想回答,可是脚已经迈出了门,门也关上了。我心里纳闷,母亲从来不会为什么事情而打扰我的工作,怎么突然叫我早点回家?我一整天都被这种疑问缠绕着,同事们在身边有条不紊地工作,拍摄人员拍了什么?有几个机位在拍?代言的明星说了什么?导演喊了几次咔?我统统不记得了。我就像一个幽灵,在人缝里游走,我几次试图从时间的末梢里抓住一丝工作的动力,让我融入到团队里去,但是始终力不从心,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下班时刻。我快速收拾好了电脑台面,闪电般地刷卡,闪电般出了大楼的闸门,然后冲上一辆刚刚停好下客的的士,我风一般地闪进副驾驶室。说实在的,我平时都是坐地铁上下班,从来不舍得打的士,今天我是怎么啦?一直坚守的勤俭节约呢?我承认我是九零后最勤奋的一批人中的一个,作为深二代,深二代不是我自己标榜的,是我母亲給我贴的标签,当然这种标签是带有褒义性质的,我很乐意接受这种标签,但同时也试图排斥这种标签,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纨绔、躺平、啃老这些词。我为了洗刷这些标签将要带给我的负面情绪,我大四时就将简历投向了上海,大学一毕业就顺理成章的进了上海最著名的广告人李三水的公司。拿着可观的薪水,住着高级的公寓,奔走在两点一线之间,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把我打回了深圳,现在我还在上海,幻想自己是一个精致地有腔调的上海人。虽然在深圳出生,在深圳长大的我从小会说一口流利的粤语,在粤语那种铿锵有力的节奏下熏陶过来的年轻人,不习惯上海吴语那种软绵轻柔的语感,在我看来,二者就不是一个血统,但为了能逃避我的深二代身份,我还是试图习惯上海话,试图喜欢上海话,并计划学会上海话。这一切到2020年就结束了。我终于留在了深圳,按照母亲的话说,有时候儿女就像那风筝,无论飞多远,可是那条线始终拽在自己手里。母亲理解的那条线,其实就是亲情吧。
的士一直开到小区的侧门,我进了小区,闻到了炊烟袅袅的味道,准确来说,是油烟混合饭香、菜香的味道,这种味道比快餐盒里的一式三样来得浓郁得多。我吸了吸鼻子,感觉这种味道一直追随我进了电梯,我按下二十三层,闭上眼睛,默默跟着呼吸数着电梯上升的层数,电梯准确无误地停在我眼睛睁开的那一层,我暗暗庆幸自己的小聪明,想着自己的这种小聪明只能达到做一只秒表的程度,跟情商、智商、财商都没有关系,又暗暗有点失落。出电梯门,穿过一条短短的走廊,就到了家门口,我掏出门卡开门,眼角的余光扫到了一袋东西,我停止了开门,低下头去翻开东西,是一个黑色塑料袋包着的一捆捆的冥币,我吓得不轻,心头涌起一种迷信带来的恐怖,我吓得哇地一声叫出了声儿:妈妈。门开了,母亲走了出来,从容地提起袋子,走吧。我乖乖地跟在母亲后面,乖乖地进了刚刚坐过的电梯。我本来是想反抗一下的,也不是反抗,是想说一句,妈妈,我饿了。可是话到嘴边,怎么也说不出来。出了电梯,母亲带着我,穿过小区花园,来到一处很偏僻的地方,母亲停下来,望着我,今天是中元节,我想跟外公烧点纸。母亲说完,从草丛里拧出一个小铁桶,母亲示意我打开捆好的冥币,我跟着她将一张张的冥币折叠好,然后放进铁桶,母亲从裤兜里拿出一只打火机,打了几次,却怎么都打不出火,我接过来,也打不出火,正准备说在哪里买的次品时,火一下子出来了,差点烧到我的大拇指,我赶紧点在冥币上,火苗一下子窜得老高,我赶紧对母亲说:妈妈,会不会把保安吸引过来呀?母亲小声说:不会的,今天值班的是小吴。我知道小吴,很老实的一个小伙子,个子很高,很干净,很阳光。平时我母亲没少给他家乡特产,我母亲特别同情来深圳打拼的年轻人,她固执地认为,善待别人家的孩子,别人也会善待她的孩子,这是一种**中所说的回向,虽然母亲并不**。几捆冥币很快烧完了,母亲不知从哪里拿来了一根木棍,她在火堆里左打右打,试图扑灭完所有的火种,直到看不见任何的火星子,只剩下一堆黑乎乎的灰烬。母亲松一口气,赶紧拧起铁桶,拉着我的手,温柔地说:走,回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