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评胡野秋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19/9/25 10:59:05|阅读41726次|作者:秘书处

《白石洲口述史》老师父

深圳太需要如此诚实的记录了,中国人素有记史修志的传统,只是当代无人肯做,以至于一个不太老的城市也变的混沌不清。很喜欢这种纯粹白描的冷静写法,如果每个村子都来这么清晰的一篇,深圳就容易说清了。


《看不见的深圳人》王国华

散文描写了当代都市里两种“看不见的人”:一种在树上,一种在地铁里。“在树上聊天”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树上的伯爵》,都住在树上,都在逃避某种生活,非常像隐喻。不同的是卡尔维诺笔下的伯爵尚且有坚持逃避的自由,而今天住在树上的人们,仍然得下地讨生活,无法完全自由,更显出无奈。地铁里的“他们”也一样像隐喻,如蝼蚁一样地奔走忙活。地地道道的散文写出了小说的味道,其实真正的文学是超越文体的。


《四种深圳》老末

四种深圳,实际上是四个人的故事,作者试图写出某类人的状态,显出不小的写作野心。一个小黄车修理工,一个女菜农,一个清洁工,一个小旅店老板,都是这个城市最容易被忽视的人,他们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底层生活的基座,没有苦难,甚至连一般意义上的窘迫也没有,他们各安其命地生存,出自己的力挣自己的钱,一日复一日地活着。正是在这种波澜不惊的庸常日子里,透射出生活的坚韧,作者将这些日子串起来,冷峻中散发出温暖的力量。


《深圳卷帘人》水去先生

这样的文字在邻家文学里应属上乘。同样是讲述自己的深圳故事,同样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情节,但每一笔都显得那么扎实、妥帖,写底层生活其实也可以极尽优雅的,并非一定带着哭腔以示悲惨,也未必夹着粗话以表豪放,优雅才是汉语书写的正途。不知水去先生为谁,猜想应该也是一位散淡的文人,他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但处处显出功力,貌似散乱不堪,但最终又都能收拢回来。殊为不俗。


《下梅林上人》王顺健

自传性作品其实不好写,一味自我拔高会让人觉得可疑,一味自我贬低会让人觉得不真诚,好在顺健是写小说出身,对主体与客体的叙事分寸处理起来游刃有余,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得像小说的人物,他的经历因为身份而非常个别,满足了读者对故事独特性的追逐。但他对人生感悟又具有普世性,让很多人在与他比较中产生感慨与感悟。文字如素描,结构如流水,一切都是自然恰切的。


《村城嬗变说梅林》苇公子

深圳需要自己的史家,多少人在深圳生活,多少人从这里来来去去,但很少有人会把笔墨沉浸到陈旧的岁月里去,作者一直在致力于挖掘深圳的风土史,而且既有田间口述,又有史籍佐证,所以写来厚重坚实,尤为可信。文字也非常凝练,张弛有度。希望作者能继续这项有益的工程,让深圳不再是一个只活在当下没有过去的城市。


《手记:深圳生活纹路》叶洱

从一只手切入,经过一系列繁复回旋的讲述,作者表达的其实是人在世间命运的不确定性,是耶?非耶?从不可知来,最终仍然归于不可知。男男女女都把自己的手掌交给他人,无非是通过别人之口应和自己内心的答案。作品文字老到,不事修饰,无悲无喜,淡到极致,这样的文字总归超过很多色彩浓烈的文字吧。


《铜质玫瑰》江飞泉

诗歌是不需要解释的,而一旦解释清楚的就不是诗了。江飞泉的诗很久了,其实他一直在变,一直试图突破自己,时时能体会到他的焦虑和烦躁。这组诗最能吸引我的是一种悸动不安的情绪,和当下都市人的普遍心境相合,而在诗里通过不断的隐喻和意象叠加,强调这种悸动不安,我不知道诗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状态如何,但从诗里我能感受到诗人在呼唤一种安全感,他把所有的不踏实都发泄出来了,剩下的就是踏实。


《深圳, 深圳》唐诗

平淡到骨子里的叙述,对苦难并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甚至有意地从感性中抽离出来,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一样地讲自己。故事看上去似乎不新,但对读者早期记忆的唤醒力量巨大。虽然是非虚构写作,但文字的小说味道很浓。 作者写作多年,一直坚持着现实主义的立场,并不因自身境遇的改变而寻找时髦的题材,这是一种定力!


《26年前,我走出家乡红土地》 李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入深圳记”,李敏兄的“入深圳记”别有一番滋味,他无论在家乡还是在特区,始终贯穿人生的是文学写作,场所、境遇变了,文学梦始终未变。在深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他从闷热的工棚里一直奋斗到文学的殿堂,甚至还培养了一大批未来的写作少年,这样痴心不改地付出已经收获了满满的成果,必须向他致敬!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