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评委郭建勋提名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2022/9/8 15:25:04|阅读17761次|作者:秘书处

《深圳及一朵花的意义》      叶耳

评委评语:读《深圳以及一朵的意义》仿佛听僧侣的念经,咪咪咩咩的声音让你无从逃避。没错,有时候,我不欢喜这种声音,较之那种有“有故事”的声音,但我仍然觉得这种声音也是种好声音,它能让你静下来,随着他的文字眼心跟进,在跳跃着的意象中捕捉和感知作者的所思所虑。没错,至少从这篇看,叶耳的文字是有灵性的,一种所谓纯语言、纯文学的灵性,在他细心雕琢、精心经营的去故事化的文字狂欢里,能得到意会神通的喜悦、忧伤甚至悲痛。


《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笑笑书生

评委评语:第一次读笑笑书生的小说,原来读过他几个随笔。好像随笔比小说更胜一些。胜一些的意思是,意到哪里,文字能到哪里。我在这个小说里显然看到了“慌乱”和“凑数”,文字跟不上“意”,所以,情节的铺展、细节的设置等就略显匆忙,比方陆青华谈宗教、去大梅沙游水等桥段,看似增加丰盈度,其实未必。语言文字亦带有颇浓的”纪实“的味。当然,总体还觉不错,有蛮多可看之处,状人募物,皆在点上。


《立秋之夜的十四声鸟鸣》      许小玲

评委评语:这篇小散文像件核雕作品,在方寸之地呈方圆之工。这种搞法,好像有个修辞,叫繁复。近些年,在美术界,相抗于“极简主义”,有人提出“极多主义”。这篇是有点“繁复”,有点“极多主义”的创作意向的,我想。既然不想宠大叙事,不想深刻,就细致细腻到骨头里,这也是一种搞法,怕就怕,什么都不落到。


《牙疼三日》      张夏

评委评语:漂亮,张夏这小说太漂亮了!忝作评委三五年,以我大批量的浏览和小批量的细读,此篇应是最棒的现实主义写作的中篇,没有之一。通过看望初中老师的病这个串,把数个中年男女网在一起,沉浮自度,冷暖自知,不仅仅是唐建生牙疼上火,大家都牙疼上火。老师是个好梗,度尽劫波,得有个道德尊者。每个人都很贫,故语言淋琅如珠玉。第一场碧波酒楼的聚餐堪称《红楼梦》的海棠结社,大场面,非高手无以描摹得如此顺溜、逼真。这就叫厚重。


《缘来缘去》      段福平

评委评语:人物采访稿很容易陷入廉价的礼赞之中,让传主泛着道德的微光而缺事例的肌理,拼命拔高,其实难副,而段福平的这三个人物三章故事显然未在此例,他是贴着人物去采写的也是贴着人物去写的,几有散文的格小说的味,世道人心,尽在其理,命运际遇,尽在其中。


《去往血地》      赵静

评委评语:还是在写故乡,还是在写童少两年的“劫”,这些年,赵静写了一溜儿这样蚀骨刻心的散文,看来,那些经历堵了她些许年,不吐不快。我多次说过,赵静是狠的,文字里有一股勇往直前、不管不顾的劲,要将往事连根拔起,诘责命运。从某种意义说,我是赞赏这种果敢、凌厉的文字的,有力量,有血性,痛快淋漓。但也不得不说,刀太快易起刃,有时候,写到一个份上后,还是要敛,要宽恕,要让人能看到故事之外的人生无奈和故事之上的天帝安排。


《风过梅林》      甘红

评委评语:10首诗,10个片断,10个场景,是诗人对梅林的吟哦与歌唱。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只要有一双慧眼。我觉得,甘红是这么一双诗的慧眼的。她的诗清新、淡雅、空灵,如荷露、如月晕、如梵音,有时候,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伦羽般的诗句抚慰这粗糙的生活。


《孩子们的深圳地铁》      张芸凯

评委评语:地铁是个好题材,好多人写,我还看过几部关乎地铁地的电影,在这么个流动且闭塞的小社会里,确实可以发生很多故事。看得出来,这是个小作者,他以他的视角在打量地铁里的芸芸众生,也在做他地铁里的思考,不管怎么样,我们要予以鼓励和赞美。我觉得他写得不错,他在给地铁上的人画素描,画得很精细,栩栩如生,但作为文学意义上的观察,素描好像是不够的,期待什么时候画成油画,具象的也好,抽象的也好。


《欲望》      张显梅

评委评语:去年看了张显梅的短篇《迷失》,很有点印象,写职场、写商场、写想突围的全职太太,蛮新的视角。所以,今年抢着看《欲望》。应该说,路数甚至篇幅都跟《迷失》差不多,关注的对象、叙事的风格等,可以当作姐妹篇来看。我造个词,这类型的小说该叫做“新纪实主义”吧。事情是好事情,角度也是好角度,但总有点纪实的味道,有点浅而浮,蛮好的细节没有往纵深里去,总是一掠而过。我们常说扁平化,《迷失》和《欲望》就有点扁平化。


《带着自闭症孩子在深圳》      叶子

评委评语:我为其提名,因为这是一篇内容上蛮独特的文章。前年,一个导演朋友跟我商量,叫我写一个关乎幽闭症孩子的故事,我稍微接触了一下,最后放弃了,因为我觉得任何从旁观察或资料参考,都不足以去支撑故事的真实性,除非病愈者自我讲述。有时候,甚至自我讲述也难免不真实。这是一个母亲的描述,我愿意相信都是真的,至少细节有些逼真。有点遗憾的是,篇幅有点短,细节也不够丰盈,太多笔墨着在社会层面而没有在孩子身上。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