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报】“以鬯以来”深港文学交流:致敬刘以鬯,领略期颐的风采
2018/8/24 14:38:46|阅读46492次|作者:邻家

他是一位从上海南迁至香港的文坛耆宿,半生离乱,一生传奇,中国近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尽收眼底。

1918年12月7日,他生于上海;2018年6月8日,他在香港去世,享年百岁。

他就是香港著名报人、严肃文学的标杆性作家——刘以鬯。

他守住了香港纯文学的一片阵地,被誉为“香港本土最重要的现代主义大师”,主张文学创作要有试验和实践,把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推向新高潮。

他著有《酒徒》《对倒》《寺内》《他有一把锋利的小刀》等文学经典,《酒徒》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奠定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学的价值与地位。

他是继金庸之后,第二位被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铜紫荆勋章”的作家。

然而,在内地,人们对刘以鬯了解有限。谈起刘以鬯,不是借助王家卫的电影,就是提起金庸。有人说,这是香港纯文学的悲哀。

刘以鬯作品有着怎样的价值?他为文坛带来了什么?8月18日,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组委会携手《香港文学》《特区文学》《深圳青年》,在福田八卦岭香港文学出版社联络处举行了“以鬯以来——刘以鬯作品赏析暨深港文学之旅”沙龙活动。深港两地作家深度赏析刘以鬯作品,纪念和致敬刘以鬯对华语文坛的卓越贡献。

活动特别邀请香港《城市文艺》主编梅子、香港作家联会副监事长黄维樑、国家一级作家南翔担任主讲嘉宾,《香港文学》执行总编辑周洁茹主持。

“他走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梅子与刘以鬯相交相识40多年,亦师亦友,曾多次编辑“刘以鬯经典”系列作品。谈到好友的成就,梅子列出了几个数字来概括,“第一个数字是100,刘以鬯是百岁老人,这是上天赐予他的福气,也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福气;第二个数字是80,刘以鬯一生创作不断,作品不断,整整坚持了80年;第三个数字是10000,在60年代的香港,文化从业者大多迫于生计压力,刘以鬯用一支笔站稳了脚跟。最多的时候,同时要写13个专栏,平均每天要写10000多字。如果都出版成书,垒起来足足有9米高。”

“谈起刘以鬯,人们往往会将他和金庸作为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代表而并列。只是,两人的声名悬殊太大。”梅子认为,社会对刘以鬯的文学成就还没有充分认识,应该激发年轻人的阅读兴趣,多做刘以鬯作品的研究工作。

“刘以鬯的文学成就可以粗略说成三个打通,那就是古今打通、中西打通和雅俗打通。”南翔结合多年主持“深圳晚八点”的经历和故事,提出“为何年长的文学家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命题。他以刘以鬯的小说《蛇》为例,深入分析其特色和创新之处。《蛇》融合历史与现实,其反思性和批判性都通过每一个层面的创新,决定作品可以走得多远,华语文学可以走得多远。

黄维樑则从“刘以鬯写作与众不同”角度,与读者互动讨论。他认为,若将《酒徒》与西方同类型作品相比较,会发现刘以鬯的文字轻易简明,而不是晦涩难懂,非常平易近人。“他受西洋文化风潮的影响很深,但最喜欢的作品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与美国作家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这两篇作品的共同点都是用传统的手法配上一个令人吃惊的结局,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受。这就是刘以鬯心目中的与众不同。”

三位嘉宾在现场还回忆起刘以鬯许多生平趣事,比如艰苦工作时候的穿着打扮,一贯保持着风度翩翩的仪表等回忆,调动了现场气氛。

据主办方代表黄东和介绍,深圳全民写作计划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在怀念大师的同时,深度阐述刘以鬯先生作品的香港元素,为当下的深圳题材文学创作提供借鉴,推动深港两地文学交流,让文学可视化,可触化。

据悉,深圳全民写作计划开展6年来,已吸引2万余名写手注册,深圳原创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评论18万篇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成为国家级文学项目;一年一度的“睦邻文学奖”,成为中国在地文学的标杆奖。

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深圳全民写作计划还携手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发起并主办了“深商故事大赛”,由东鹏特饮冠名提供独家赞助,利用全民写作文学赛事平台,发动广大市民,状写改革开放,书写深商传奇。

本次活动获得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唐兴林、李瑄、卫鸦、陈志清、冰凌花、欧阳德彬、江飞泉、张夏等深圳作家参加了赏析会。

来源:网页链接


  • 标签
  • 以鬯以来
  • 深港文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