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亡那些事
  • 点击:95060评论:482016/09/26 02:21


生似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泰戈尔


1:死亡杂谈

死亡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和恐惧感的词汇,也是一个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尽管对于死亡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尽管人们生活是那样的艰难,但大多数人也最喜欢讨论生存的话题,不愿正面提起死亡。

生死轮回,世间常事。面对死亡,我们如何选择呢?其实,我们无法选择自己死亡的时间,无法预测自己未来死的方式。有人说:我喜欢打麻将时做一个杠上花大笑而死。有的人说:如果我得了癌症,我什么也不管了,到各地去旅游,走到哪黑就在哪里歇。也有人说: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痛得那么恼火,就喝点农药自杀而死。我觉得还是脑溢血来得快,死得没那么多痛苦。

但人的一生并不是按照你想的那样去生活,也不会按你想的那样去死。我认识的一个人,他因为中风瘫痪在床,又患有老年痴呆。他儿两个女儿,一个在台湾,一个在深圳。家里只有儿子媳妇和老婆在家。女儿们给父亲请了一个保姆,弟媳,母亲一起来照顾父亲。父亲在病床上睡了七年,父亲在床上时间睡长了长了褥疮,他们又根据医生的单方把褥疮治好。父亲清醒一点时,舌头打不直,说话不清楚,家属们只能猜。有时他还要让老婆早上五点推他去上学。

家里有个瘫痪在床的病人,其它的家属就出不了门。在外地工作的两个女儿就多出些钱。病人烦躁的时候医生就会给些镇静剂,病人又安静的在床上睡两天。这病人全是老太婆和女儿照顾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1
  • 2
  • 3
这是VIP作品,后续内容需打赏才可继续阅读!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 关键词:死亡  临终关怀  生前预嘱 义工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24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仪桐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30
  • 仪桐打赏100,共计100
  • 2016-09-30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9
  • 严仕英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9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9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9
  • 柴火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9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8
  • 张夏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8
  • 柏亚利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8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7
  • 李玉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7
  • 道长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7
  • 江飞泉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心灵拾贝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红红的雨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莲花汉子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莲花汉子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吴春丽的评论奖励100,本文相应获得100
  • 2016-09-26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仪桐3秀才2016/09/30 10:44:23
    • 分享到:
  • 我们不可避免的经历这一切:衰老、疾病、受伤、或者是死亡。或者像风,或者像空气,终结于亲友间渺小的纪念仪式,也许留不下只言片语。唯有像你这样爱得广博和透彻,我们会才给这世间更多的关怀和暖意。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謝謝你的關注與支持。謝謝你的打賞
  • 回复小严,关于父亲,我写过《陪护父亲的日子》就在这网里我个人文章中看得到,回去照顾了十几天,心情之沉重。愿你也早点从悲痛中走出来。临终关怀,虽然有这样的机构,但还没得到众多人的认同。生病的都是自己的亲人,也没有哪个愿意入弃而不抢救。理论与实际很难结合在一起。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严仕英1布衣2016/09/29 23:08:20
    • 分享到:
  • 我们都在医院呆过,都在书写死亡,但是方式大不相同。我父亲离开后,很长时间我不愿意看这方面的话题,也非常反感医院,但这确是每人一生中都要面对的事,临终关怀也是社会需要关注的事。我只能从精神层面去解读。你的文章会更冷静客观。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你的打赏
  • 回柴火:先恭喜你《最后的蛙鸣》入决。谢谢你的关注支持。死亡的话题很沉重,大家都不愿正面提出。有些可能看到这个字眼都没兴趣。每个人都要面对死,然而,很多人生不如死。在病床上睡十多年的都有。中国不提倡安乐死,也没有相应的法律来支持。也有人大代表呼吁此事,但还没得到响应。近年来,深圳民间有临终关怀机构,有些私立医院有临终关怀病床,听说光明新区医院也有,但要得到大家的认同,还要过很多年。相信这天会来到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柴火2童生2016/09/28 23:21:09
    • 分享到:
  • 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也要有尊严地死,只是很多时候亲人舍不得放弃治疗,有些病痛维持越久越折磨人。作者敢于直面死亡并进行临终关怀,这是很多人难以做到的。后记这段话值得深思。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回复夏夏:首先恭喜你今年又发表了好质量的小说。我今年原本不打算写作品。看你们写得热闹,25号我将之前打的草稿又改后发出来。这个题材写的人比较少,只是我没那么多的时间深入来写,就当交一个作业吧,谢谢你的关注与支持,你的写作经验一直是我值得学习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回亚利姐:昨晚坐在电脑边,本想根据你的建议再改下文章,但总感到没有灵感,后来读了几篇别人的小说,并下了评语。关于死亡,我在ICU也看到了病人和病人的家属,他们的无奈与无助确实让人心痛,包括自己的父亲,眼睁睁地看着他走,还庆幸他撑了一个月,让我办完女儿的婚事回去照顾了他十几天,算尽了我的心意,但疾病来了,作为医生的我们,一样只能在医院里看着同行们操作,还不能多说话,医生也最怕教师与同行的家属来住院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老师的罗嗦,同行的知情会让他们有些担忧。让得他们也问过我们,生命最后一刻还需要抢救吗?也让我们签了自动出院的字,这样,才能把遗体拉回家停放两天。
    • 张夏4举人2016/09/28 13:19:19
    • 分享到:
  • 如何有尊严地死,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很多人避讳的一个问题。但死亡必将到来,谁也回避不了。作为医生,作为一个善良的文学爱好者,郑荣在这篇文章里充分显示出她的专业素养、冷静态度与悲悯情怀。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柏亚利3秀才2016/09/28 10:36:20
    • 分享到:
  • 在题材上,这是一篇振聋发聩之作:独特的视角,新颖的主题。作者经思索和提炼,将一个肃穆的话题升华为一个文学艺术上的文本主题。人类自古以来对生老病死不能掌握,在科学进步、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大都对于因疾病或老去的死亡心存恐惧担忧,作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地给出了建议性的答案:生命的尊贵就是活得有意义,好似享受夏花之绚烂;死得庄严,如同欣赏秋叶之静美。作者将临终关怀上升到了一个有意义的高度。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回小宇:谢谢你的精彩评论与关注。对于城里的人来说,得了不治之症,家里经济比较好,还可以多挨些日子,还能有较多的钱来治疗,因为大家有医疗保险,费用总还能报一些,可生活在农村的的人,特别是打工的人,得了不治之症,相对而言,是可以把家底用完也不够花,他们更不能在医院几进几出的治疗。对于我来说,因为学医,我想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又生不如死,我会做好“生前预嘱”,让自己有“尊严”死去,让后人少些顾虑和负担。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道长5进士2016/09/27 11:42:18
    • 分享到:
  • 看了荣荣的文章,感觉太巧合了。前两天才与合唱团一位老师聊起此话题,她不到70岁就住进罗湖养老院,尽管养老院条件还行,但心里的孤独寂寞不言而喻。她说:如果我快不行了,绝对不想痛苦,对医生说睡不着,每天要两片安眠药,攒起来一次性呑下结束自己性命。任何一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谁都希望痛快的死,不一定能如愿。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较轻松,死,只不过是去了另一个世界。荣荣把死亡那些事说得很透彻,不仅仅是你个人感悟。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因时间关系,没机会去参加生命关怀活动,之所以想写这个话题,只是想说说死亡那些事。目前身体尚可,还没经历过从死亡线上走回来,对死亡的感觉还不透彻。
  • 谢谢宪儿的关注与点评。我再有机会,一定去养老院,去了解那些老
  • 去了解那些老人的想法。
    • 李玉5进士2016/09/27 11:38:32
    • 分享到:
  • 作者是个医生,应该是见多了与死亡相关的人和事。她对死亡的态度令我对她刮目相看,想不到平时没心没肺的郑荣,还有这么令人吃惊的大境界。 听说过“濒死体验”—指由某些从死亡边缘意外逃生(如疾病、车祸等)的人所叙述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比如说清晰地看到自己人生的一幕幕回放等。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大多对生命都有了新的认识,从此“重新做人”。 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濒死体验”,也无法获得对生命的大彻大悟。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回复红红:我的老父亲去年在医院里住院一个月,虽然不是癌症,是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我家有4个医生,明知这病成活率不高。老父亲身体上到处插管子,真的像炸药包。父亲临走前我还偷拍了几张照片,头发都立啦,眼角还有泪。缝合12针,一条长长的刀口。在那些机器的支持下撑了一个月。这事放到以前,没有这么多的机器,估计早就说再见了。没有到最后一刻,都不能拨悼那些管子。呼吸机的气都是热的,从喉咙进去好难受。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长这么大,我只经历了外婆和父亲的死亡,而外婆是凌晨五点去世的,大家都不知道。五个兄妹加上一个保姆轮流照顾父亲一个月。你我都是独生子女, 我们以后病重哪个来照顾呢?
  • 荣姐这么一说,我更意识到了关于死亡这个话题的沉重。嗯,荣姐之所以要写这一篇,是责任的担当。
  • 那样插满管子的活着是很痛苦的事情,学佛的信佛的人不会那么做。
  • 有当医生的知道自己是得癌晚期也不打算住院治疗的,住院治疗真的毫无意义。我喜欢说直话。荣姐不要介意。
  • 回复阿桃:在这个月25号前,我放弃交作业,因为我的写作时间一点也不集中,白天带孙子,晚上很早就睡了,但心中想到要止稿了,看文友们写得热闹,自己心里又想写。大家写爱情亲情商战风云,写自己的深圳故事。我的故事也很多,但一直没时间写。昨晚把稿子发出来,都凌晨两点多,早上起来头还有点痛。我真心期待中国有相应的法律,让那些得了绝症的患者能有尊严死。让那些生不如死的人能安死。本想向你学习,多写几节。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又怕写长了没人看,毕竟是写死。所以又把有些内容删除了。谢谢你的点评与关注。
  • @荣姐,只要写得精彩,多长都有人看的。你的铁粉在这里呢。
  • 让那些生不如死的人能安乐死。
  • 我也曾有过“把稿子发出都凌晨两点多”的经历。一发出,眼皮困得不行了,一到床上,就能马上入睡了。
  • 回复春丽:因为自己的写作时间有限,对于〈〈说说死亡那些事〉〉只描写了自己所见到的,还有身边的人如何做的。关于如何对待死亡,罗点点〈〈我的死亡谁做主〉〉写得很清楚,值得一看。当我们身边有亲人去世时,我们究竟如何来应对亲人的死亡?不是不给病重的亲人治疗,是让我们能认识死亡。其实,当我们遇到生不如死的情况时,又如何应对呢?中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人们以为让亲人在ICU反复的折腾,那是对亲人们好。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特别是那些癌症病人,痛得生不如死,又如何做?对于我来说,我可以做好“生前预嘱”,让我的女儿不为难。如果能捐献点什么?也能为他人造福。
  • 预祝入决,问好荣姐。
  • 借你吉言,我心已入决。每天都向你们看齐。
    • 江飞泉6探花2016/09/26 17:22:02
    • 分享到:
  • 死亡是生物界不可避免的事情,对于人更是如此。也许是职业关系,大姐更有机会比普通人近距离观察这个名词带来的震撼,痛苦,无奈,分别,不舍……五谷杂陈,都在其中。很喜欢临终关怀这节,在日本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台湾也很成熟。因为忌讳问题,很多人不愿意担当这个角色,所以对这样的临终关怀者,我们应该致以最深的敬意。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飞泉老弟,深圳已经有生命关怀啦,只是还不是太普及。特别是公立医院,临终关怀的床位还没那么多。谢谢你的关注与点评。我对临终关怀的人也表示敬意。
  • 我们平时没事时老是唠着死字,但真正得了绝症的人是很害怕这个字的,或许是他们在这个尘世还有很多的心愿未了却吧。去年我的母亲天患有绝症,虽然我们都隐瞒了她的病情并没有告诉她,但她自己知道自己不舒服的,病得并不轻,说自己病得九死一生,并不是舍不得死,只是想能活看到两个外孙上大学。真正得了绝症的病人,家人应该果断放弃带他去医院治疗,开药回家,留下在家陪他,才是正确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有人陪伴,给他快乐!即便要死了,他也会心满意足地归去。
  • 荣姐为我们大家所熟悉,所爱戴,她就是一位热心大姐姐,做为一个医生,的确最有资格谈死亡,而这个词是人们最忌讳的词。看完这一篇文章,就如同在聊天,对生命充满敬意,对死亡充满敬意。生似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是我最喜欢的佳句,文章由此作序,娓娓道来,爱因斯坦一句:该走的时候,请让我平静而体面地离去。是一种多么宽广的胸怀和高度;还喜欢临终关怀的真情实意....文章有一个凤头,还有一个豹尾,真心喜欢。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哈哈,你看得真仔细,凤头豹尾。谢谢你的关注。
    • 吴春丽6探花2016/09/26 13:59:37
    • 分享到:
  • 荣姐真是太用心了,一边带着孙子一边写作,真是不容易哦。记得荣姐曾给文友芜薇的小说《南漂医生》写评论时,还向作者芜薇发出提问:知道哪个医院有临终关怀吗?原来,荣姐为了写好这篇《说说死亡那些事》是有做准备功夫的。敬佩荣姐的气度,面对身边的“那些死亡事件”,能有勇气去面对,而让我最感动的莫过于当中提及的“临终关怀”,这里面不止透露出人性的关爱,这种贴心的护爱带着大义的情怀,于患者而言,是难得的幸运!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 在“临终关怀”的最后一段,荣姐是这样写的,——我记得老师这样说过:“不让一位老人带着遗憾走”;“患者临走前如果没有亲友在身边,医护人员一定要紧紧握住患者的手。”(写得真好,让人动容。)
  • 看过荣姐在朋友圈晒的照片,将孙子照顾得很棒!荣姐一边照顾孙子,一边还惦记着写作,积极参与“睦邻”,这种热情,值得点赞。更何况荣姐使出了洪荒之力,拿出了用质量来说话的作品。期待荣姐早日入决!
  • 动作好快啊,前几日才把打探到的点点消息告诉作者,这样一篇纪实性报道就出来了。敬畏生命有很多方式,如何面对死亡也是其中之一。
  • 回复荷花:作为理论,我还没说透。因为只是说说死亡那些事,其实,你在心血管科,更有发言权。
    • 芜薇2016/09/26 23:15:59
    • 分享到:
  •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见过无数次死亡,那种无奈只有自己知道,在《南漂》中面对狂犬病患者死亡的内心独白,相比你也看到了,我也很想写一篇小说,关于有尊严的死,或者说更好地活,您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 芜薇2016/09/26 23:18:18
    • 分享到:
  • 订正:想必 说明,清水是邻家的登陆名,清水荷花是QQ登陆名,有点乱,不好意思。
  • 阅读完整篇作品,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死亡并不可怕!但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长生不老,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充分利用生命的价值。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是父母的给予,是上苍的恩赐。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无论面对怎样的挫折、苦难,都应该珍惜生命,我们要以感恩的心态来接受生活赐予我们的一切。
  • 本评论已获得 100 邻家币明细>>
上一页12下一页 第
  • 最近来访
  • 6探花
  • 3星
  • 3钻
  • 退休医生,爱好文学,音乐
  • 退休医生,爱好文学,音乐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57
  • 10371
  • 145
  • 5210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