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凤兮凤兮
——“叶公好龙”渊源考
1
近年来,古城经济突飞猛进,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这个成绩的取得确实来之不易,是年5月,世界叶氏宗亲联谊会在古城召开,全球叶氏会聚一堂,慎终追远,对于老祖宗沈诸梁的事迹赞叹不已,作为古城县的文化副局长,当然也参加了这个会议,看着大家群情激奋,个个慷慨陈词的状况,我感到,在中国,对老祖宗的尊敬和钦服,是中国绵绵不绝的文化传统,也许是巨大的深邃的多元的历史空间,才让我们的思想深刻了起来。
历史上的叶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传统典籍里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古代成语里,有一个成语叫“叶公好龙”,在这个成语里,叶公被描述成一个很可笑的,形象和内心反差很大的人物,这个成语影响深远,以至于其竟然掩盖了真正的叶公形象。历史上的叶公到底怎么样?古城这么多的地名都和孔子有关系?孔子和同时代的叶公有怎样联系?叶公好龙故事和成语是怎样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成语?这个在我的心里是一个迷。
会后,古城的主要领导通过会议秘书处通知我,参加一个规格很高,范围很小的会议,会议参加人员,只有县委书记,县长,宣传部长,党委秘书和我,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让我暂时中止其他工作,近段时间集中精力,从历史资料中查找还原考证一下叶公好龙的渊源,探求一下孔子和古城是怎么“密切接触”的,孔子在古城都留下了什么遗迹,这些地方都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样的思想。接了这个任务后,有点忐儿忑不安,这样重大的东西,让我这个名不见经传者来写,感到压力很大。
县委张书记看到了我的压力,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笑了笑说,好好写,我相信你,钱不是问题,问题是这篇文章一定要写好,现在我们做的这些,是要写进古城文化史的,你一定要高度重视,并集中全力写好,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
既然领导的要求这样高,我当然要重视。好在我手下有助手,再加上当下资讯比较发达,历史资料在古城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些,随后,通过网络搜索,叶公这个人在我的印象里面逐步的清晰,越来越活跃,越来越真实和完整,叶公好龙的渊源也逐步的浮现出来,2500年前的情状在我眼前上演,我逐步逼近被历史烟雾所笼罩的孔子、叶公,逼近后来的一些儒者、他们从历史的烟尘中走来,向我们诉说这样一个故事——
2
公元前491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在斑驳的故道上,过来一队人,前面是一辆牛车,车由于长途的风吹日晒,显得有点儿破旧了,淡灰色的帘布上有星星点点的泥巴,风干了,显得更加发白,似乎泛着疲倦的意味。车的后面跟着20来个随从,年龄也从20-50岁不等,衣服也不怎么光鲜,神情也显得有点儿劳累和疲惫。由于天气比较炎热,牛车上的帘布有一半挑开着,车上坐着一个长者,有60岁左右,面慈善,体格魁梧,不时擦一下脸上的汗水,吩咐前面的车夫说:不用急,天气热,慢一点,等等子路他们,我在车上都这么热,他们步行,当然更热了,我们还是慢点走,等等他们吧。
身材魁梧的子路赶了上来,给老师施礼后说:已经进入叶邑的边境了,这里是楚国权臣沈诸梁的封地,我们看这里民风开化敦纯,土地耕作精细,田间沟渠通畅,在这个纷乱的年代,边民流离,饥民满载于道的形势下,这里确实是别开生面呀。我看这里的人虽稠密,但能安然自乐,人人说话都很和蔼但神情并不完全相同,长者象长者的样子,小孩活跃调皮,女人安道贤淑,这个道德日渐衰落的当下,也属于难得呀。
孔子连连点头说:然也,叶公子高,楚之栋也,若能得其荐推,在楚遂吾愿,必推仁政,复周礼,惠于民,新令发与廷堂,止与野,恩荡四野,泽披楚地,然后推行全国,则事达矣。
子路有点儿不解地说,师傅您辛苦了,师傅您在鲁国,也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身居司寇之职,当年坠三都,是多么风光体面呀,现在我们四处奔波,师傅从55岁开始周游列国,也算是屡挫屡振,然而师傅你想过没有,我们为什么这样总是失败,被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在很多地方都随不了我们的意愿,被权臣小人排挤,这个是我们的问题,还是这个世界的问题呀。
孔子让车夫停一下车说:凤择良木而栖,吾之政在境也,境不遂政不推,责不在吾。吾之责任在不遂不止,不达不休。
子路说:敢问公山弗扰、佛肸(赵简子家臣)、阳货(季氏家臣),这些人都是用卑鄙的手段获得权利的,他们能给师傅怎样的推行仁政的环境呢,师傅不是反对家臣操纵国家政令吗,怎么他们一伸出橄榄枝,师傅就想去他们那里谋事呀。
孔子沉默良久说:复周礼、推仁政,途不同,求其归呀,英雄不问出身,周(文王武王)发于丰镐这样的小地方,照样成就天下,君子做事,当定无常行,动无常法,一切都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当下,吾谈子高,谈仁政,君言此何意也?
子路笑笑说,师傅,您这是转移话题,你是师傅,我们是弟子,就不向你论理了。
子贡说,我有个问题,根据前期传下来的规矩,男女授受不亲,做弟弟的不能碰嫂子的手,如果碰了就是大逆不道的,现在当嫂子落入水中,做弟弟的是不是要救嫂子,如果救就违背了男女授受不亲的要求,如果不救,就违背了仁的主张,请问,师傅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呀?
孔子说:为仁者,无可无不可,仁,大道也,礼,人之求也,归大道,道中有礼,授受不亲者,平时之要求也,嫂落水,事急也,不出手,仁焉存,理焉用。
子路在一般低声对子贡说,算了,别说了,我们这些做弟子的都没有他能忽悠。
颜回说,希望这次在古城能随了老师的愿望,让他的仁政的主张能在楚国推展开来。我实在是跑累了,天下这么大,怎么就没有一个地方能推行老师的主张的地方的呢。
另外一个弟子,面如农夫,叫樊迟,很有点儿不以为然地说,我觉得跟老师跑,还不如回家种地,回家种地感觉很稳定,现在到处跑,觉得自己的根子都没有了。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不给我们讲种地种菜的学问呀,我觉得这样的学问也很重要,想想吧,如果没有土地的奉献,我们该怎么生活,我觉得种地种菜的学问,远远比那些仁呀道呀礼呀重要的多。
子路说,咱们老师是解决大问题的,种地你问老农,种菜你问菜农,要是你觉得在这里学不到什么,你可以回家呀,没有人拦你。在礼崩乐坏的当下,我们不努力,这个世界还能指望谁?
樊迟说,我听说咱老师孔子是个大学问家,也觉得大学问家应该讲有用的东西,所以就不惜送上烤肉,并跑这么远,走进孔门,混得一个学问人的身份,现在我要是回去了。我的这几年的功夫不是白白浪费了吗,再这样下去,我真的担心不但老师的功夫没有学会,反而把本来自己熟悉的种地的本领给忘记了。我现在不是在迷恋将来老师上台,我可以有什么作为,能当什么官。实际上我的理想还是归乡野,侍土地,所以这一路我走得很失意,并不开心呀。
孔子在旁边听到他们的嘀咕后,很猛然对子路说:你给他盘缠,让他走吧,我们这里都是胸怀理想,推行大道的人,我们不讲那些种地种菜等具体的东西。孔子很生气,他想,在顺境的时候,朋友认识了你,在逆境的时候,你认识了朋友。现在自从陈蔡之困开始,孔子感到队伍有点儿不好带了,弟子们是走了一些,但孔子觉得,这些剩下来的人,就是这块大地上的希望,有时候,艰难的环境,反而让自己的队伍更纯洁了。因为一些人投靠自己的时候,是抱着各自的目标的,现在经过洗礼,剩下的人就接近了内心的真实,那些有杂七杂八目的之人,远离的自己。因此每当听到弟子的牢骚,意见,孔子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开了这个人,孔子需要的是一支目标一致,内心纯净的队伍。
子路苦着脸说,老师,现在咱们那里还有什么盘缠呀,你也不是不知道,当下我们连吃的都快没有了。
樊迟也赶忙说,老师,马上就到叶邑了,最大的希望就要出现了,要走,也等我们见了叶公后再让我走呀。
孔子说,不是我赶你,是我不想耽误你。你向我学种地,种菜,就相当于过河找马,你应该找船才对。
樊迟有点儿脸红地说,刚才开了个玩笑,老师不用太在意的,我们继续走吧。
孔子生气的时候,想让樊迟卷铺盖走人。现在冷静了一下,他问问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其实并不想赶樊迟走,因为他觉得樊迟的天赋还不错,是自己弟子中,动手能力最强的,看到杀鸡儆猴的目的已经时间,便缓和了脸色说,走什么呀,天快黑了。
子路说,老师,前面有个村子,我们过去看看,在那里休息一个晚上吧。
孔子说然。
如果能够穿越,回到2500年后当下,我们就可以知道,樊迟,也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继承孔子兴办私学,在儒家学派广受推崇的各个朝代享有较高礼遇。唐赠"樊伯",宋封"益都侯",明称"先贤樊子"。其崇农重稼思想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古城农业局门口,有樊迟的巨幅画像,这大概是樊迟当时万万想不到的。当时樊迟的感觉只是被孔子说得满脸通红,感到无地自容。
3
进得村子,孔子一行留宿于村西头, 一家姓张的人家。
由于连日的劳累,孔子发型有点散乱,孔子梳发时,孔子把子弟叫过来,一边梳发一边说。
梳发,小事也,事小而道现。
颜回说,这里有什么道呀,不过是简单的头发乱了,梳理一下算了,知识分子总是爱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用复杂化来显示自己的水平,老师您可不要犯这样的毛病呀。
孔子说:治国如梳发,以道为梳,以民为发,道直则民顺,道悖则民乱,天下无道,周礼不在,此非发之过,梳之过也,此乃持梳人之过也。吾观此地,树蓬也、牛欢也、猪怡也、民安也。此何来也?道之惠也,道安来也,持梳人治也,孰为持梳人,叶公子高也。
子路说,老师,你见了老聃以后,我看是道不离口了,还没有到古城呢,你怎么就开始说叶公子高的好话了。
孔子一边梳发一边说:天地之大,皆始于道。看到这里的欣欣向荣,让人不能不有所思索,这里的一切,都是叶公子高治理的结果呀。
子贡打个哈欠说:老师呀,我们还是早点儿睡觉吧,已经奔波了一天了。我观察这里的治安很好呀,我看不会有什么难以预料的麻烦的,况且已经进入楚国的地盘了,这里是叶公的封地,我想不会发生象陈蔡之围那样的事情了。
孔子安然说,心安矣,事毕矣,楚 ,吾之往也,在此治 ,三年功成。
后人便把他梳妆的村子叫做“妆头”,至今村名犹存,在古城东。曾传,村东头原来有一块纪念碑,上书八个大字“以道为梳,以民为发”,此纪念碑毁于文革中。现在,在古城文庙主体文化园里面,存有两个高台上的楼阁,一个叫梳发亭,一个叫愤乐亭,这在全国的文庙体系中,是独特的,全国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