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做一次村城嬗变的旅人,挎着纸笔,逆着时光行走,徜徉在这个姓“梅”的地方,在村民们常开的笑口中,采撷旧时的微风与明月,寻回让人心跳加速的记忆和韶华。
一切都在等待,那些浓密的岁月需要缅怀,探究,记录,逆着匆忙的时光,慢下来,停下来,享一日浮生,问春光几许。
走近牌坊,打开记忆之门
这是一块红瓦青墙制成的牌坊,苍穹之下,云涛阵阵,豪情四溢。
牌坊地址:上梅林梅村路,距离北环大道几十米,东侧是运发汽修大楼、衡州食府;西侧是深圳燃气学院。
不管是风雨交错,还是阳光灿烂,“上梅林村”几个金色大字在约五米高的牌坊顶端熠熠生辉,带着大气与宽广,迎接每一份从尘埃中投来的或敬仰或疑惑的目光。一副对联刻于牌坊两侧,上联:梅萼清奇冰肌香雪海;下联:林丘茂密风貌翠云涛。十八个字,道出了上梅林的风骨与神韵。牌坊背面,是“源远流长”,同50米外祠堂村小牌坊上的“继往开来”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缅怀上梅林村几百年的沧桑巨变,迎接着已经到来和正在到来的辉煌荣光。
四根青色的大理石柱上,最下面刻着荔枝、杨梅,仿佛刻下了一种怀念与恩情,怀念曾经养育了世代上梅林人的自然奇珍。往昔再现,“梅林荔枝”绝代无双,杨梅情结铭心刻骨。
再往上看,龙腾鹤翔,牡丹怒放,鲤鱼生姿,松竹延年,这是上梅林人用吉祥富贵铺垫出对美好生活的绵绵企盼。
中间两根石柱周围,是二十四孝中的八个孝亲故事: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孝感动天,负米奉亲,亲尝汤药,哭竹生笋,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万善之门孝为基,忠孝传家,诗书耕读。800多年前,黄氏峭山公的子孙黄仲孙建上梅林村时,所遵从的“睦族、敬宗”的大孝精神从古圣先贤的智慧中源远流长,泽被后世。
四根青色的石柱,撑起了上梅林村的传统文化,撑起了上梅林村近百代历史的变迁。走近这牌坊,以崇敬和仰望之名,在几位老人的叙述中,翻开上梅林风起云涌的岁月。
一、源远流长承祖训 继往开来谱新章
祖先远道而来,剥去疲乏,褪下陈迹,在日升日落、花开花谢里,八百年初心如梅花般鲜艳,幽香自远古而来。
“垦地置田,筑室生焉。”南宋时期(约公元1170年间),黄峭山第十六代嫡孙黄仲孙带领族人,远离中原战火和黄河水灾,来到上梅林开基立村,客居南方,走进了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
“路尽隐香处,飘然雪海间”。时光不老,想像着梅子飘香的季节,花海深处,一位姑娘着一袭红衣,挎着篮子,舞动长袖,从山间飘飘而来,在亮白如雪的繁花之间露齿一笑,轻轻地迈着小脚,消失在小路尽头。香气随风,翩然而去,阳光之下,云涛映衬着满山遍野的杨梅树,浩荡而温柔。山脚下,阡陌纵横,水田交织,勤劳的上梅林人顶着日头,正在田地间弯腰耕作。
在《福田溯源》上,我们看到了黄氏最初的起源地:黄氏发源于江夏郡安陆,故祖祠称“江夏堂”,俗称“江夏黄”。据《汉书.地理志》及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汉高帝六年(公元201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取汉江与夏(沔)水在郡境汇合之意。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典籍的记载,汉代江夏郡的郡治大约就在现在湖北云梦东南一带。循着历史的轨迹,溯流而上,黄氏子孙的光芒在尘埃厚积之处一股一股辉映出来,点亮了仓皇的时光。
史书记载,江夏黄的始祖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著名人物黄香。黄香是二十四孝故事“黄香温席”的主角。黄香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善写文章,被京师称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黄香长大后在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任魏郡太守。
黄香是一个大孝子,九岁丧母,对父亲极其孝敬。在酷夏,为父亲扇凉枕席;在寒冬,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然后才让父亲安睡。
黄香的长子黄琼在汉桓帝永新元年(153年)官至太慰,级别远高于父亲。黄琼的孙子黄琬,从小就天资过人。史书上记载了黄琬小时候智慧惊人的两个故事:
一则:汉桓帝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太后下诏,问黄琼日食当时景况。黄琼憋了半天,不知如何表达。当时七岁的黄琬正伴在祖父身边,悄悄向祖父说:“你就说日食时的太阳像月初时的月芽不行吗?”黄琼异常惊讶,即用此话回禀,太后凤颜大悦。
二则:司空盛允生病了,黄琼拟好文书,让黄琬去代为问候。当时正值江夏蛮人闹事。盛允看完文书,看着黄琬精神十足,甚是可爱,便逗黄琬说:“你们江夏这么大,为什么蛮人多而读书人少啊?”黄琬不加思索,立即答曰:“蛮人没有得到教化,这不正是你司空的责任吗?”司空盛允顿时无言以对。
黄琬长大后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有功,在汉献帝时封为关内侯。后为讨伐董卓,为国除害,与司徒王允合谋,利用吕布与董卓的矛盾,用计让吕布将董卓诛杀,后被董卓的手下抓捕,死于狱中。
这场动乱为黄氏家族带来严重影响,为避免灭族之祸,举家逃至河南固始县隐居。直到唐末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王允的后人王潮出任福建观察使,黄氏后裔黄惟淡才带领家人,从固始县随王潮入闽。
黄惟淡共有五个儿子,第三子名黄知良。黄知良又生五子,长子即为黄峭山。
黄峭山,是江夏黄氏一个重要人物,也是福田下沙、上沙、上梅林、福田四个村黄氏族人公认的共同始祖。如今,具有岭南建筑艺术风格的上梅林梅庄黄公祠,便成为维系黄氏族人情感与灵魂的纽带。在这座三进四合院格局的祠堂内,梁柱、檐棂、山墙和沼脊都有彩绘,雕刻着花草、鸟兽、人物或田园风光,特别是其中的壁画以古人的传统故事为题材,教化后人积德行善,济世天下。
睦族,敬宗,不忘根本。800年来,上梅林村民时刻不忘黄氏先祖遗训,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固守家园,披荆斩棘,繁衍生息。翻开《沙头梅林黄氏族谱》,仿佛看到有无数的灯火在书页中闪耀。祠堂里,在祖宗的牌位前,黄族每添加一个男丁,就要点一盏灯,在族谱上记下一个名字。灯火不熄,烟火不断,世代得以繁衍。
鸡鸣桑树,狗吠深巷。放眼收割的季节,只见老农的脸上,长满了青山,老妪的手中,流出了清泉。风雨滋润着的梅山,贫穷与饥饿搏斗,勤劳与汗水相惜,勤业安居乐俗,子孙绵延不辍。
“泽承荥郡,春满梅溪。”三月的清晨,梅山被小鸟叫醒,阳光暖融融的照着山上的小溪,路边的蒿草高高低低,簇拥着山间的梅树,露珠挂在树梢,欲滴未滴,诱惑着小草向上张开的嘴巴。
踩着碎步,披着霞光,大姑娘小媳妇挎着装满衣服的竹篮,一路说说笑笑,从家门口三三两两向溪水边走来。顷刻,那些光溜溜的石板上,捣衣声与溪水一起,欢唱。手脚麻利的女人们,嘴也不闲着,小媳妇的故事在空中飘,姑娘们的心事在水中飘。难以压抑的情怀,如水般清澈,在语言的敲打中,再也掩饰不住,哗哗哗地往外溢。
于是,梅溪浣衣处,成了女人们畅开心扉的道场。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远处,总有小伙子徘徊的身影,在山上砍柴的他们抡着斧头,喊着号子,一棵棵枯树在难以抵挡的力量中倒地投降,鸟群四散,日头吓得躲出老远。轻风从山崖野林间飘来,从小伙子们光着的膀子上滑过,像轻纱一样拂过一颗颗血气方刚的心。放下手上的工具,小伙子们坐下来,侧着耳朵倾听,蓬勃的青春被姑娘们热情奔放的笑声撩拨着涟漪四起,于是再也忍不住,便张开了喉咙唱——
“唱歌唔论好声音,紧爱山歌意义深;恋妹唔贪人家女,紧爱阿妹情意真。”
歌声传到水面上,姑娘们春心荡漾,勇敢地对起了山歌——
“伢今来把山歌唱,唱出日头对月光;唱出麒麟对狮子,唱出金鸡对凤凰。”
“八月十五赴月华,哥掇月饼妹斟茶;食哥月饼甜到肚,食妹细茶开心花。”
“阿哥有心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妹会来开路,水深哥造船载人。”
于是, 郑姓的阿妹,黄姓的阿哥,以歌为媒,两心相许,爱情开花,和杨梅一起挂果。
好日子里,好花,好月,好春光。求婚传庚、下定过礼、择日迎亲,当花骄从郑家祠堂门前出发,直奔梅庄。黄公祠与龙母庙内琐呐声声,米饼飘香,当新娘们的盖头在洞房被新朗掀起,祠堂里祖宗的牌位前,那些骄傲的小灯早已跃跃欲试,准备点起一个家族的香火,黄姓或是郑姓的族谱上将再添人丁。
以忠孝传家的黄氏与郑氏后裔就这样在龙母美丽的神话中世代相续。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
穿过数百年的峰烟,上梅林走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抗战时期,战火四处漫延,民不聊生。为了呼应抗战形势,保家卫国,具有革命情怀的上梅林人在党的领导下在上梅林建立了革命据点,英雄主义的光芒在梅林上空闪耀。
1938年,为了有效抵御日本人地侵略,上梅林村村民组织了抗日自卫队,并在梅庄黄公祠设立东江纵队宝三区联乡办事处,全力投身革命工作,多方募集财物,支持革命斗争。村民主动积极为游击队筹粮筹款,运送各类物资,收集战争情报,为军队带路、送信,救护伤病员,为战友洗衣做饭,上梅林村遂成为抗日堡垒村。在1942年香港神秘大营救中,从香港被转移深圳的文化名人芧盾、邹韬奋等曾在路经梅林时,曾夜宿梅庄黄公祠。
抗战后期,东江纵队曾在梅林设立税站。解放战争时期,上梅林村村民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协助党组织建立乡民主政权,清匪反霸,为村民减租减息;同时筹粮筹钱,为部队送情报,掩护伤病员,为解放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上梅林村民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与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深圳革命斗争历史上写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建国前,战争不息,国无宁日,民不聊生,上梅林农业落后,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极少,村民的生活难以为继。建国后,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做好了种种铺垫。
二、风雨相伴千寻路 以农为业渡沧桑
上梅林因杨梅得名,四面环山,东有笔架山,西有龙顶山,南有莲花山,北有大脑壳山,曾经,山上种满青梅。
一说起青梅,就会想起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在朝晖夕阳下,小儿女天真无邪以竹为马,绕着青梅树玩耍游戏,青梅竹马的动人场景,在上梅林村曾种杨梅树的年代里,该是随处可拾吧。儿童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震得青梅笑开了口,喜得竹马颤乱了头。在不远处的田野里,大人们则挥锄执铲,干得热火朝天,一面吆喝,一面说笑,春播秋收,春华秋实,好一幅与世无争的田园牧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