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一个公益人的背后,都有一些美好动人的故事。张炳来也不例外。
1965年,张炳来出生在广东汕头一个普通家庭。潮汕地区背靠岭南山脉,自古交通不便,属于海边的平原,农业用地稀少,虽渔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却也仅供糊口。生存资源的匮乏,造就了潮汕人敢闯敢拼、勤奋细致、团结务实的性格特点。他们普遍重商轻文,大多年纪轻轻就开始经商,故潮汕知名富商很多,如李嘉诚、马化腾、姚振华、黄光裕等等,他们在商界天赋异禀,有着东方犹太人的美誉。
和许多潮汕人一样,张炳来早早地就辍学外出谋生,为生活打拼。
结缘美丽侗乡 感怀滴水之恩
上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省黎平县还是一个改革春风尚末吹到的少数民族之乡,全县侗族人口占70%以上,这里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78%,林业自古以来都是黎平的传统产业。“两岸杉木映印,一江巨筏长流”,描绘的就是黎平作为森林的海洋,商贾云集、木材畅销江淮两广的盛景。面对大自然的馈赠,黎平人们对木料的运用也到了极致,大到房子、鼓楼、花桥、吊脚楼、凉亭,小到纺车、家具、农具,皆用树木修成,就连每天升起的袅袅炊烟,也由柴薪所引,侗乡人的生活,不可一日无木。
1983年,18岁的张炳来经人指引,单枪匹马慕名来到黎平山区,从事旧木料收购的生意。山区人家的房子都是木结构,农民建房的时候,会选择上好的木料。此地盛产秃杉、银杏等珍稀树木,这些木料不仅有美丽的天然纹路,且质地良好,是做实木家具的好材料,吸引了独具慧眼的商人目光。张炳来从农民那里收购老房子拆下来的旧房梁或者旧家具,然后运回经济发达的广东,卖给实木家具厂,甚至古董收藏家,从中赚取差价,一年下来,收入颇为可观。
但这也是个实实在在的苦差事。山区交通不便,大多是崎岖的山路,出行完全靠双脚。张炳来每天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挨家把挨户地去收购旧木料,凭着吃苦耐劳的毅力,走遍了全县的数百个村寨。从脚上起泡、流脓水、疼痛难忍到长满老茧、行走自如,张炳来硬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山里人。他将收购到的旧木料,积累到一定数量后,走水路运输,为了节省成本,许多环节他都是亲力亲为,比如和搬运工一起运木料等等。每逢雨天,山路泥泞,简直寸步难行,但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令他退却,他在黎平一呆就是六年,这六年里,他用双脚丈量黎平山区,与村民们同吃同住,亲如家人。
张炳来是个有心人,几乎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了然于胸。他做生意厚道,从不压价。他不辞辛劳地进村收购,把农民的旧木料变废为宝,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所以大家都喜欢他,衷心感激他,再加上苗侗人民天生好客,他每到一个村寨,村民们都会把他当贵客,热情招待他吃住。“你没有老板架子,和我们一样懂得吃苦。”这是侗乡人对他最实在的评价。
来自异乡人的厚爱,让年轻的张炳来在异乡倍感温暖和欣慰,也给了他扎根于此的勇气。这份同甘共苦的记忆,深深地根植在他脑海。即使后来返回大城市经商,他也依然常常在梦中回到青山绿水的黎平,那是他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美好的一段回忆。
1987年夏天一次突如其来的起死回生的经历,令张炳来与黎平人民的感情,由感动升华到了感恩。
那天天气很热,他象往常一样步行进村收购木料。当走到安民村附近时,或许是走得急了,他忽然眼前一黑,中暑晕倒在路上。幸好几个侗家村民路过,见状毫不犹豫地把他背到村子里,安顿在一位吴姓人家中。
安民村穷乡僻壤,村民没有家中备药品的习惯,而且寨中也没有医生,更没有医院。为了救他性命,几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马不停蹄地奔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到水口区卫生院购买了几瓶十滴水,又一路大汗淋漓地奔跑回来,给他服用。到了晚上,略懂医术的村民又自发地为他刮痧,调气行血,疏经通络。
村民们纯朴浓郁、不求回报的大爱,令张炳来感动得热泪盈眶。心里感激的话太多,反倒令他词穷了。这一次中暑,他在安民村休养了五天,为了让他尽快康复身体,寨上的村民们还自发地轮流杀鸡宰鸭,给他送好吃的,这些家禽可是村民们的宝贝啊,他们自己都舍不得吃,只有过年过节才拿出来招待客人。张炳来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便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等自己有出息有能力了,一定要回到这块土地,加倍回报这些善良而贫穷的人们。
从那时起,报恩黎平人民的念头就默默地、深深地扎根在了他的脑海里。
多年从事旧房料收购的生意,扩大了张炳来的人脉资源,也令他发现了一个新的事业机会。1989年,他依依不舍又满怀憧憬地离开黎平,来到广州开始从事建筑装饰生意。聪明、务实、勤奋、诚信,他身上散发出的这些宝贵的品质,得到所有和他合作的公司或个人的赞赏,他的业务不断扩大,生意越来越好。从几万元的小工程起步,到承接上亿元的大工程,他的实力越来越雄厚。
涌泉相报 捐建希望小学
在亲朋好友眼中,张炳来无疑是“发达”了。听到别人对自己冠以成功人士的称呼,并投来仰望的目光,张炳来停下繁忙的脚步,回望自己在商海的拼搏之路,他落下了滚烫的泪水——因为他永远也忘不了在那个遥远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他的贵人,没有他们的滴水之恩,就没有今天的他。
昨日的誓言犹在耳旁诤诤回响,他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立下的宏愿:用一己之力,改变黎平侗乡人贫穷落后的命运。现在,他有能力去践行自己的誓愿了。
时隔多年再次踏上黎平的土地,张炳来发现,光阴荏苒,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可这块大山深处的热土,依然如故,山还是那座山,路还是那条路。他将带去的钱物分发给村民们,但很快他发现,这不过是杯水车薪,要解决几百个山寨的贫穷问题,仅靠捐款捐物,是很难彻底解决的。他开始认真地思索,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百姓生活,解决贫困问题呢?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看着村民们家中童真无邪的孩子,尽管他们衣着寒酸,连象样的鞋子都穿不起,但他还是看见了希望。孩子就是山村的未来,要想让村民们拥有美好未来,得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然后通过他们的努力来改变山村落后的命运,这才是从根源上铲除贫穷。
在商海闯荡多年,张炳来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思来想去,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黎平山区的孩子们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校!可是山里学校少,孩子们往往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去上学,交通上的困难加上贫穷,很多孩子早早地就辍学了。
张炳来深深懂得因经济落后不能继续求学的痛苦和失落,他请村长当向导,步行十多里山路来到天堂寨小学。年轻时走长长的山路对他来说不成问题,但现在,岁月不饶人,他毕竟已经在大城市生活了多年,走起来多少有些吃力,随行的人都劝他不必亲自前往,拍照片或视频给他看就行了,但他坚持要亲自前往。大汗淋漓地走到旧学校,看到木质结构的校舍由于年久失修已经摇摇欲坠,不仅漏风漏雨,师生们随时还有遭遇房屋倒塌的危险,他心痛又焦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他对村长说,绝不能让这句话只是一个口号,他会尽快拿出实际行动。想到自己就是从事建筑行业的,他灵机一动:何不直接为孩子们修建新学校、装修好了交付给师生们使用呢?
张炳来找到当地教育局干部,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干部们向他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承诺将从建校手续上全力配合。
有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和支持,张炳来如虎添翼,他决定尽快将学校落实到位,孩子们早一天搬进新学校,就少一份危险。考察回来后,他继续思考捐建学校的事,他深知,天堂寨希望小学绝不是自己捐建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一定会信守当年默默许下的承诺,继续为改善侗乡人的教育环境出力,让希望小学在黎平最需要的地方遍地开花,所以,他应该将这件事当作一项重要的事业去做,就象经营自己的公司一样持续不断地进行。
那何不将个人的公益之心与企业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呢?这个念头从脑海中闪现后,他非常兴奋。于是张炳来又多方联系,在请教了公益、法律等专业人士后,他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专门来运作公益助学事宜。
此时,张炳来的身份是深装总建设集团副总裁,主要负责经营广州分公司,该分公司一直是集团业务发展最好的一个分支机构。作为一家业界老牌企业,深装总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高,如果与公益事业联系起来,那岂不是锦上添花?
张炳来把自己的想法向集团董事长汇报后,得到大力支持和响应。一方面,公司发起募捐倡议,号召全员参与公益事业,不分金钱多少,重在参与;另一方面,公司开始着手申请成立深装总公益基金会。
经过张炳来的牵头推动,深装总公益基金会于2015年正式成立。基金会致力于发掘公益资源,实施公益救助,传播公益理念,宗旨是“集聚爱心,传播爱心,奉献爱心;助学资教、扶困救灾;推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促进社会和谐。
天堂寨小学是深装总公益基金会捐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从选址到建成,张炳来多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在粤贵两地之间往返。选址、图纸设计、检查工程质量、装饰材料把关……每一步,他都十分重视,亲力亲为。他向村民们承诺,深装总天堂寨小学将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2015年8月22日,张炳来再次前往黎平视察学校施工情况时,听说黎平目前还有不少大学生和高中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很难完成学业。他闻讯十分揪心,不能让学生们上不起学啊,他立刻个人出资,对部分贫困生进行资助。
在县政府办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张炳来不顾酷暑,前往黎平县的长春村、安民村、平善村等11个侗乡苗寨,分别为当年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医科大学的11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留守孩子,每人送去了5000元、4000元、3000元的报名费和生活费,并表示将资助他们读到高中、大学毕业。
恩人出手相助,从此学业无忧。受助孩子及家庭对张炳来的义举发自肺腑地感激,张炳来满怀深情地对他们说,“黎平人民是我的恩人,我是回来报恩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懂得感恩,用你们的智慧来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带领家乡人民致富。”一时间,“广东富商回黎平报恩,捐款捐学校助学”的故事在黎平口口相传。张炳来对前来采访的地方媒体说,他此举既是想告诉人们,善良的人是有好的回报的,又是真心想帮助黎平人民改变命运。所以他很欣慰村民们对他的事迹口口传播,他说,宣传美好的事情和做美好的事情一样,都能让人们懂得善良、尊敬善良,并将善良的品质一直传承下去。他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只有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