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
“说起江西省上饶市,我小时候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至今找不到答案。”听郭大哥讲这个悬疑故事,是在2020年5月底,这是我们“秋晓 云起 燕萍归”好友群今年第一次聚餐。“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发现我叔公有个很奇怪的习惯,他每天通过收音机收听天气预报,可他收听的不是梅州台,而是几百公里外的上饶台,真是让人不解,我小时候不敢问他原因,长大后叔公已经去世,所以这个疑问就成了个不解之迷。” 郭大哥接着说。
郭大哥讲的故事引发大家各种的猜想:“是因为上饶电台播报的天气预报比梅州台的准确吗?”章萍萍问。“又或许是他所爱的人是上饶的?”秋忆接着猜。“莫非他的前世是上饶人?所以今生依然牵挂?”晓珍的猜测很离奇……
大家像个对迷底充满好奇的小孩,猜说着各种答案,引发一阵又一阵的欢笑,其实大家都不会在意答案到底是什么,在意的是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彼此已经半年不见面了,“疫后重逢”让大家都想营造欢乐的氛围。
这是我们几个好友的一贯作风,平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品茶,总是会相互调侃,说着各种搞笑的话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寻开心找快乐,以排解各自工作生活上的压力。
郭大哥的故事,让大家对上饶充满了遐想和向往,都说要找机会去走走,看看三清山,赏赏油菜花。于是,大家又七嘴八舌商量去上饶采风。
我重走上饶的想法是去年萌生的,不是因为郭大哥的故事,而是因为晓珍,再准确一点说,是因为晓珍家乡的明德书院。
我是去过上饶的,那是2013年的事了,那时我还是一名驴友,将“置身于旅途,忘情于山水”作为自己的QQ签名,经常与驴友们说走就走,目标是在有生之年,走遍神州大地。那次我们在三清山上住的是帐篷(驴友们戏称为“混帐”)。那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寂静的夜晚,置身于群山中,仰视浩瀚的星空,思绪随风飘荡,人如入太虚幻境,“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旭日初升的清晨,七彩云海随风涌动,让千姿百态的奇峰异岭,曲径通幽的深谷在晨雾中若隐若现,让人不由自主地惊叹,江山如此多娇,个人渺小若尘,何必计较生活中的名利得失?纠结遇到的种种龌龊?
虽然上饶的风景美得让我惊叹,但我之前并没有重去的计划,因为世界那么大,我都想去看看。
晓珍是埃沃定制服饰的代理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了五、六家门店。初识晓珍时,如果秋忆不介绍,我根本看不出她是名成功的女商人。干练知性,气质清雅的她待人和善,我与她接触不久,就被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中山大学毕业的她,虽然经商多年,但是个阅读达人,她阅读的书涉及财经、历史、文学等,有时她发的朋友圈辞趣翩翩,意境优美,韵味无穷,“秋晓 云起 燕萍归”的群名就是她起的,这群名既包含了我们五个人的名字,又富有诗意。让我这个码了二十多年字的人自愧不如,我甚至开玩笑说,她是被生意耽误了的大作家。
2019年4月,深圳百花争艳,万木吐绿。晓珍在参加深圳广丰商会生活聚会时突发奇想,何不成立一个以读书为主题的女子俱乐部,把在深圳各行各业的广丰籍女性聚集在一起共话乡情、齐享书香,于是,她马上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并用杨澜的话号召大家:“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于是在她的号召下,深圳广丰商会女子俱乐部应运而生,并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首届俱乐部活动。她们的第一场活动是“首届汉服.旗袍秀&读书会”。
读书会上,20名女子身着旗袍,大家品红酒,互相交流读书心得,筹光交错中,话题自然而然转到她们共同的家乡——江西上饶广丰。晓珍说起自己不久前回乡时的见闻。
随着经济发展,他们的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广丰县城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城市,与大上海、深圳的商业区相比也不遑多让。而乡村在政府推行的村村通公路工程和信息化的助力下,商业化的浪潮对人们洗髓伐毛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就连偏远的乡镇,都有海尔家电、苏宁云商、京东物流店等现代化商业网络覆盖,乡村的各个角落随处可见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已经逐渐抹平了城乡差距。
“可是走在家乡的道路上,目光所及都是白发翁媪和儿童,很难见到青壮年人。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城市营生,不但在亲子关系等情感上有所缺失,知识结构上也存在着看不见的鸿沟。他们不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可以经常到深圳的各大书店流连半天,然后带回一大包喜欢的书籍;周末到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普场所,了解丰富的科学常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家乡的留守儿童,更多时候是与手机、平板电脑为陪。”晓珍满眼怜悯地述说着。
“为填平城乡青少年之间的知识结构鸿沟,我听说广丰许多乡镇设立了明德乡村书院。”接着晓珍向大家详细介绍家乡的明德书院。
明德乡村书院是2017年由广丰籍徐志霖博士在广丰区塘塭自然村发起,广丰籍院士和众多博士、知识分子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希望能为乡村中小学生提供与城市青少年无差别的阅读机会与环境。一年来,明德项目在发起人和众多参与者的努力下茁壮成长,已在各乡镇开设了12家。目前大多数明德书院的书籍,都是由城里孩子们从已阅读过的书籍中精选并捐赠,是城市小伙伴们向乡村同龄人分享的阅读选择,从宇宙的起源到世界的运转、从生命的诞生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数学的奥秘到诗歌的美好……书籍种类应有尽有,募集总数已经超过10万册。每家书院聘请博士院长和执行院长义务服务,不定期邀请博士、专家开展公益讲座。他们希望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顶尖的专业知识可以帮助孩子们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为孩子们点燃梦想,指引方向。
“如果我们大南镇也有这样的明德书院就好了,可以为家乡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各种不同的书籍,让他们随时可以遨游在国内外经典名著里。”晓珍接着说。
“我上次回去认识了大南学校的曾老师,她也有这个设想,由于我们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虽然多方奔走,进展并不理想。姐妹们,众人拾山火焰高,让我们一起为大南明德书院尽绵薄之力吧。”晓珍刚把话说完,大家就马上举手赞成,承诺出钱出力,还一致推荐晓珍负责书院开设的筹备工作。
2019年5月20日,带着商会姐妹的托付,晓珍回到广丰,找曾老师了解书院选址的事情。曾老师告诉晓珍,政府提供的场地离学校太远了,书院办起来使用率不高,她的弟媳方霞也是大南学校的老师,听说了这个事,主动说她父亲的老房子可无偿给明德书院使用。晓珍听说之后,立马与曾老师去考察这个选址。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栋房子就在她小时候居住地的隔壁,而且就在学校边上,是二百多年前建的木板房,面积有八十多平方,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很适合做书院。站在通往房子的石拱桥上,看着那弯弯曲曲的青石路,晓珍激动万分,当即就对曾老师说:“如果当地政府不支持,那我们就自己干吧,我来想办法解决资金问题,一起办一个小小的爱心书院,哪怕只有五个孩子来看书,能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也值得我们去做。” 说完马上转了6666元给曾老师,让她找人出装修方案。
晓珍回到深圳后,马上将考察情况告知广丰商会女子俱乐部的成员,并将筹建明德书院的提议交给深圳广丰商会秘书处,商会领导十分支持这个提议,很快就以商会的名议在公众号、各商会分会发出了《让革命老区的孩子有书看、有梦做 || 倡议为明德山村书院募捐图书》的倡议,在广丰商会的动员和感召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积极响应。踊跃捐钱、捐物、捐工……一首大爱之歌在深圳、广丰两地凑响。很快,深圳广丰商会就捐购了新书近4000多册,现金85746元。商会旗下的女子俱乐部成员自筹捐助现金16366元,为大南明德书院的开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金秋十月,柚香回荡,九州同庆,喜气洋洋,经过几个月的筹备,2019年10月3日上午,广丰区大南镇乡村书院终于揭牌开院了,这是广丰明德书院第13家乡村书院,与大南学校邻街而对,门前小小的石板路是孩子们上学放学必经之路,书院明亮的灯光、整齐的书籍和散发着大自然气息的绿植,吸引着孩子们好奇的目光。当他们在书院老师的召唤下,走进窗明几净,设施齐全的书院时,很快就被书架上近万册各种各类的书籍吸引了,全新的知识和视野,让他们犹如久旱中的小草,贪婪地吸吮着这久违的甘霖,书院开设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放下手机,来到书院抱起书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晓珍每次回到广丰,都会抽空去走走坐坐,了解书院的运行情况,把书院需要的资源带回去。晓珍说,每次看到书院座无虚席,孩子们坐在书院里,安静地看书,心中满是欣慰和欢喜。
蔡翩翩是广丰中学的高二学生,品学兼优,父亲亡故后,母亲改嫁到外地,姐弟俩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靠政府发放的低保费过日子,她去读书每个月五六百元的生活费,对她家来说, 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晓珍知道后,决定每个月给她捐助500元,让孩子安心地去完成学业。
晓珍又向商会提议将大南明德书院作为俱乐部的公益实践基地,给一些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一些资助活动。做到“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智。”商会采纳了晓珍的提议,将助学、扶贫工作列为商会重点工作之一。
2020年6月初,深圳市江西广大丰商会联合深圳市狮子会为广丰少阳乡黄家山小学捐赠的课桌、讲台、书包、班服、厨房用品、电脑以及打印机等物资,总计价值12万余元。
6月中江西广丰商会又举办第二次助学活动,资助铜钹山镇中学50名和湖丰镇中学51名家庭困难学生。
6月27日,开展“扶贫济困•你我同行”扶贫攻坚活动,为贫困户每户送去大米、食用油、新鲜猪肉及现金,还为有养殖经验的贫困户捐赠5头牛犊。
说起商人,自古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说法,现在也有许多人认为商人眼里只有金钱,与读书和公益事业更是毫不沾边。但深圳市广丰商会的会员们,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深圳商人的大爱情怀,他们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用自己的汗水与聪明才智在深圳闯出了一片天地后,致富不忘回馈家乡,用大爱之心为家乡的留守儿童铺就一条通向梦想的书香之路,让城乡之间最结实的“软壁垒”得以融化,让中国乡村山美、水美、人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