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纪瘟疫下的纽约
  • 点击:55666评论:162020/10/05 04:39

一     你戴口罩了吗?


踏入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中国武汉爆发,最终演变成肆虐,仅仅是一个多月间。让远在纽约的我为疫情紧张担忧,夜不能眠,焦躁不已。未料,我替国内亲人的处境担惊受怕、惴惴不安的心情还没有完全消退。两个月后,几乎是在猝不及防间,新冠病毒就已经在我身边蔓延肆虐了开来。政府卫生部门对隔离和追踪感染病人的措施不力,个人防护病毒的方法又欠缺科学谨慎,让病毒几乎在人群中放任自流,来去轻易传染,纽约市的疫情衍变成美国的重灾区,成为全世界疫情的“震中”。令我胆战心惊、谈疫情色变。我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此时此刻工作生活在纽约,如处虎穴龙潭。市民首当其冲,深陷瘟疫热锅中,难以独善其身,我恐慌得晚上接连失眠。国内的亲人,又反过来开始替我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担惊受怕了起来!

“长叔,你们有口罩使用吗?”侄女丽丽在微信中亲切地问我,让我感受到亲情的无价和博大。我欣喜地收下了这份永恒的亲情,然后以一副波澜不惊的语气答:“丽丽,我哪里用得上佩带口罩?勤洗手、保持6尺社交距离就足够了!”

侄女听了我的话后,突然提高嗓子说:“长叔,你不是搭地铁去上班的吗?”

我不假思索回答:“丽丽,我是搭地铁去上班!但搭地铁又怎么样了?搭地铁就得佩带口罩吗?”

“既然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那么感染病毒的风险就非常大。再说,纽约市的地铁车厢里头,乘客拥挤人所共知,彼此之间难免近距离接触,感染肺炎病毒的概率是很大的,当然得戴口罩加以防备了!”侄女一腔焦急不已的口吻解释说。

我据理力争诘问:“我又没有生病,为什么要戴口罩呢?丽丽,你知道吗?只有医护人员和病人才用得着戴口罩!”

“口罩最大的功用就是防患于未然,既保护自己又照顾别人。当你生病了,再戴口罩已经迟了!”侄女叹了口气,似乎替我的执迷不悟痛惜。

“丽丽,当然不迟了。当一个人生病了,戴上口罩就不会将病毒传染给别人,这是美国联邦疾控中心(CDC)的疾病预防应对指引,人所共知!”我几乎是下意识地反驳说。

“长叔,你有所不知了,肺炎病毒可不是流感病毒,潜伏期长短不定,就算是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别人。只有戴上口罩加强个人防护,自己健康安全了,才不会成为传染源,才能阻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不让病毒在社区蔓延!”侄女谆谆引导我说。

我不想跟侄女斗嘴,话不投机半句多,斗来斗去也有失我长辈风范。当然我也清楚,就新冠肺炎病毒知识而言,侄女先我身临其境,防护知识和经验肯定比我懂得多,这点不容置疑。我爽朗地答:“好吧,丽丽,为健康和家人朋友着想,我听你的,戴口罩安全坐地铁上下班,阻隔病毒传染,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平安!”

第二天早上,我不敢怠慢,没有忘记戴个一次性外科口罩出门,这口罩通常是我工作时防尘使用的。在通往地铁站的路上,我在心里嘀咕:所费无几,无损他人,呵护自己,何乐而不为?虽然戴着口罩,自己感觉呼吸不那么顺畅,与潜意识很不习惯。但一想到口罩可以阻隔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染,我就毫不犹豫接受口罩带来的呼吸不畅快感,换来健康的体魄才至关重要啊,牺牲个人的点滴自由又有何妨!如果我平安,不但家人平安,跟我接触的同事朋友甚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都平安,个体、社会责任可谓重大。对社区、市区,对国家甚至整个地球,无疑是贡献了自己的一份抗疫力量。我脚步轻快地走进地铁车厢,刚刚站定,离我近的乘客一瞧我脸上的口罩,面部表情突然怪怪的,甚至皱起了眉头,仿佛我是怪物,无缘无故会攻击健康的正常人。他们接着不是别转头,就是挪动身子,像遭遇某种病毒一样,慢慢地离我而去。我非常尴尬,猜测到口罩应该是罪魁祸首,一下子便心跳耳热了起来。自己出于防护病毒目的戴个口罩,别人竟把我当成不折不扣的病人了,令我无奈忧伤。此刻,我无缘无故就埋怨起始作俑者侄女丽丽来,是她害我颜面扫地,形象受损。我急中生智,干脆从脸上扯下口罩,果断将口罩塞进裤兜,让自己迅速还原到一个正常的健康乘客里头。

移山容易,要改变别人的观念很难,要让其他族裔的人认同口罩的预防病毒作用,无疑难上加难。

果然,脸上没有了口罩遮蔽的我,看到后续上车的乘客,他们的站距和坐距,又跟我不设防,继续与我摩肩接踵了起来。

晚上,我破天荒用微信主动联系侄女,责怪她出的馊主意,让我早上尴尬,斯文扫地。中西观念,老外老中,明显水土不服。侄女听后,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答:“长叔,你轻视口罩,你会后悔的!”然后是生气地关闭了微信。

也许是回心转意使然吧,一个小时后,侄女主动恢复了微信,替我出主意:“长叔,如果你觉得戴口罩尴尬难堪突兀,环境不许可。不如用围巾将口鼻遮蔽起来吧,拿围巾叠加两层,阻隔飞沫的效果也不错。反正现在是乍寒未暖的时候,使用围巾也不碍眼,这样也能起到阻隔病毒的作用!”

听了侄女的话,我细一想,连声说:“丽丽,你这个方法好。妙极、妙极!”

一个星期后,纽约地铁的车厢里头,戴口罩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我心情有些激奋,庆幸认同口罩功用的人开始增长。

但是,在纽约的曼哈顿和唐人街,佩带口罩几乎是清一色的华裔,其他族裔的人士佩带口罩的例子少之又少,让佩带口罩的华裔人士觉得自己不入主流,甚至有点儿神不守舍、战战兢兢。究竟市民佩带口罩是违法还是合法?这是个不能含糊其辞、遮遮掩掩的大问题。南方同乡总会的李国斌会长,会同纽约华文媒体的记者,高调拜访纽约曼哈顿唐人街的警察分局,就市民能否佩带口罩的问题,忐忑不安地询问警察分局的领导。警局的官员明确表示,佩带口罩还是不带口罩,是每个市民个人的自由,警察不会干涉。佩带口罩不犯法,警察不会对佩带口罩者罚款或者逮捕。任何人,不能够谩骂、攻击、威胁、歧视佩带口罩的市民。如果有市民因为佩带口罩,而受到别人的人身攻击,请市民拨打911报警电话!

有了警局这个说法做定心丸,我在地铁上佩带口罩就不再局促不安,感觉丢人现眼尴尬难堪了。

突然有一天,总统川普表态,他不反对大家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和遮蔽口鼻物。还幽默一回:反正他不会戴,至少在短时间内不考虑。第一夫人梅拉尼娅却不同调,当晚就在社交媒体发文,呼吁民众从明天周末开始,在公共场所戴口罩,自制的口罩甚至围巾也无妨,能自愿遮住口鼻出行就行,口罩能起到阻止病毒传染的作用!

我终于可以大大方方地撤下围巾了,口罩的功用得到总统及第一夫人的肯定之后,我自然快意满怀,毕竟我是谨小慎微、遵纪守法的华裔,内心多了有总统撑腰的踏实感觉。自此,我乘地铁上下班,就堂堂正正地戴起了口罩,理直气壮得心无旁骛。口罩虽然是那种可以洗涤的棉质工作口罩,但胜在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花费不说,还不会与医护人员、患者争夺暂时短缺的资源,我心安理得到不得了。随着纽约市疫情的严峻,我开始戴起了两个口罩,内层是棉质的防寒口罩,外层是一次性外科口罩加倍防护,最大限度地抵挡肺炎病毒的感染。

纽约市实施居家避疫,人们似乎一夜间从街头消失,楼房四周荒无人烟,繁华转瞬逝去。空前是无疑的,绝后但愿是可能。曼哈顿的街道空空荡荡,车辆踪影稀有,与昨日车水马龙的景象大相径庭,道路歇息昏睡,死气沉沉,令我深觉伤感凄惨。唐人街大多的商铺大门紧闭,如临大敌撤退,只剩下孤零零的货架独守门口。寥寥的行人,只管埋头走路,不敢驻足留恋街道,仿佛病毒无时无刻都在街边晃荡,伺机突袭所有健康的人,寻找自己的宿主,与智慧生命共存亡。

迫于生计,就算纽约市的疫情到了这么严峻的地步,我还得戴着两个口罩提心吊胆出行,走进依然拥挤的地铁车厢,警惕地坐在污渍满地的座位上,双眼不得不四处游移警戒,留意那些衣衫破烂,浑身臭气熏天的流浪汉。他们三五成群,居无定所。原本路宿街头,行踪飘然不定。疫情期间却在地铁车站安营扎寨,甚至将地铁座位当成自己的私有睡床,恬不知耻与乘客分享温暖如春的车厢,来回往返穿梭于终始站路上,逍遥自在,旁若无人。他们的防护意识薄弱,鲜有口罩遮蔽嘴脸,往往是肺炎病毒的最大被感染者和传播源。乘客闻之作呕,望而生惧,避之唯恐不及。

来到目的地,我如释重负地走出地铁站,正庆幸自己这一程没有与无家可居者遭遇,心里大呼谢天谢地之际。突然,一个非裔青年,气喘吁吁,径直跑到我的跟前,一声不响地挡住了我的去路,令我胆颤心惊。

我大吃一惊,遁声一瞅,被吓得几乎连自己的脚都瘫软了。只见对方健硕成一个彪形大汉,身材魁梧,无疑孔武有力。自己如果与对方冲突起来,可以说,我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但此时毕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再说我和他素不相识、素无恩怨,正义站在我这边,我何惧之有?我壮着胆子大声质问对方:“什么事?”

“我的朋友,你能不能帮我擦卡?”对方冲着我笑着问。边说边用右手不断地做出,轻轻松松擦卡的手势来。

听了对方的话,我悬起的心才落下地,恍然大悟了过来。原来对方是让我帮他付一程车费。我内心有些犹豫,因为我的地铁卡并非无限次包月卡,仅仅是次数卡而已。帮助无相不识的别人擦卡,就意味着我要付出2.75元。

“我的朋友,我失业了,没有了收入,请帮帮我……”对方见到我在犹豫不决,就趁热打铁催促我。

我知道美国的失业人数,此时已经突破了三千万,令国人有惨不忍睹的慨叹,创下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失业率的新高。

“好吧!”就冲对方这句话,我的心就被迅速软化了。

我说完后,就径直往地铁站闸口折返。对方倒是配合默契,一声不吭紧跟在我的身后。来到站口,我从口袋掏出地铁卡往闸口的电子感应槽一拉,随着“嘀”一声脆响,我就退了出来,让对方入闸。对方边入站边笑着对我说:“谢谢!”

我笑而不答,见到对方没有佩戴口罩,我打定主意不说话为安康。

“我的朋友,你可以送个口罩给我吗?”对方竟然回过头来询问我。他似乎看见我戴着两个口罩。我大惊失色,难道他看上了,我嘴巴上外层的那个一次性外科口罩?!

“对不起,我现在没有多余的口罩!”我客气地说,然后就是头也不回地离开地铁站。因为我嘴上的两层口罩,外面的已经反复使用几次了,而里层的棉布口罩,也已经洗涤得不成样子。明天,我自己还为口罩发愁哩,那里有多余的口罩送给人,除非重新去买。

  • 1
  • 2
  • 3
1/28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第
  • 关键词:纽约疫情故事
  • 分享到:
  • 部分章节在世界\国际日报发表
本文所得 71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文夕打赏5000,共计5000
  • 2021-09-14
  • 王国华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1-08-31
  • 王国华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18
  • 520周冠打赏41000,共计41000
  • 2020-10-12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一篇非常详实的亲历者“日记”,既有整体的宏大叙事(如抗疫政策的调整和坚持),又有个人层面的工作、生活写实,信息量大,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视角,为全球的抗疫提供了一个记录,是难得的抗疫文本。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王国华老师的肯定鼓励!
    • 文夕评委2021/09/14 22:31:28
    • 分享到:
  • 作者让我们看到在地球的另一面的人们,人们被疫情打乱的生活,病毒肆虐下人们的焦虑,心惊肉跳……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防疫不严谨,令我常常被一波又一波的的疫情刺激得心惊肉跳.现在三剂疫苗在身,已经逐渐回归正常生活.
  • 写得很好,现场感十足,细节也很棒。这应该就可以出版了吧?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对拙作做了多次修改,并增加了更多章节后,有国外的出版社愿意出版此书,但国外的读者少,我婉拒了.如果国内能出版,我更乐意,毕竟国内的读者多.谢谢廖老师!
  • 蛮好,这篇为什么不能提名?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郭评委鼓励!我并非生活在深圳,怎么好意思接受提名呢?!
    • 楊剛3秀才2021/09/19 09:19:25
    • 分享到:
  • 在《作品》上读了唐一惟的长篇记录,讲到美国做交流学习的学者如何遇见疫情,艰难回国的。所以初见许老师的长篇记录,就没有点开看。没想到错过为这篇好作品写评了。来学习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如果能得到杨刚老师的点评,笔者将感激不尽.海外的作者,要投稿国内的报刊并获刊发,没老师推荐,很难.我的作品大多是参加征文获奖后才得以发表的.谢谢鼓励!远握.
    • 许定基3秀才2020/10/10 09:12:33
    • 分享到:
  • 敬佩别看了文友的慧眼,我的确是以纪实小说来写作拙文的.虚虚实实,写当下不容易,有顾虑.谢谢您的打赏!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别看了4举人2020/10/10 08:42:58
    • 分享到:
  • 虽然是小说,大背景还是以写实为主,对于以后来说,这也许是不错的疫情史料参考。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许定基3秀才2020/10/09 08:50:52
    • 分享到:
  • 感谢黄元罗的鼓励!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许定基3秀才2020/10/09 08:35:07
    • 分享到:
  • 谢谢老享的鼓励和打赏.远握!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硬是坚持下来了,非常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3秀才
  • 2星
  • 2钻
  • 发文过百。获汉新文学奖.征文特等奖.作协理事.
  • 发文过百。获汉新文学奖.征文特等奖.作协理事.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5
  • 44208
  • 62
  • 440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