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那块特区+老区的土地,更需要催生一个“共同城市”的新概念……)
“深圳向东,再造一座新城!”
驶入2015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打出了响亮的追梦口号。“口号”作为时代的音符,代表时代的特定情感、氛围和生活。口号也并非中国特色,全世界都有。这个口号代表了合作区的心声,也代表了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想要与全社会分享的理念。
“东进”这一概念,是深圳2015年9月提出来的,2016年5月,正式拉开东进战略大幕。当时计划投资1.4亿元建设。同年6月,盐田、龙岗、坪山、大鹏、罗湖都相继加入“战列”,并且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政策。
先讲一讲深汕特别合作区“再造一座新城”的底气。
合作区面积468余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达145平方公里。北靠莲花山脉,南临红海湾,拥有50余公里长的海岸线和天然良港,又是潮汕文化、福佬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交汇之地。土地广阔、天然良港、优质沙滩、湿地温泉、特色生态林……资源禀赋可遇不可求。合作区位于深莞惠与潮汕揭经济圈的交汇处,是珠三角带动粤东发展的重要门户。此外,合作区在财税、金融、土地管理、社会事业与管理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享受广东省重点产业转移园、经济特区和革命老区等优惠政策,可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2015年的媒体报道称,珠三角地区已经找不到像深汕特别合作区面积这么大、资源这么丰富、区位和政策优势这么明显的地方。珠三角发展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地方承接,但珠三角已经缺乏土地,作为珠三角通向粤东的桥头堡,合作区正好充当承接地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广东省正在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以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合作区,目的就是通过打造一个粤东经济发展增长极,探求先进地区与后发地区合作共赢的“密码”。这是合作区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深圳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完善的产业体系,汕尾快速的发展势头和丰富的资源禀赋,是合作区联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深刻体现深汕特别合作区本身包含着的“特别”与“合作”两层内涵。
这一年初,合作区初步拟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全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深圳产业拓展支撑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协作区、粤东振兴发展先行区和现代产业新城。结合实际探索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发展的主攻方向、依托平台、实现路径和运营模式,力争到2017年底,创新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亿元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三方合力,落子深汕。然而,深圳向东造一座什么样的新城呢?
合作区的回答是: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假如定位仅仅只是停留在产业发展层面,深汕就会辜负“特别合作区”这个称号。那块“特区+老区”的土地,更需要催生一个“共同城市”的新概念。这个“共同城市”,既是汕尾看重的未来增长极,也是深圳珍惜的发展新支点,更是广东探索区域合作共赢的“过河卒”。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棋局上,建设“共同城市”就是一场提升珠三角带动粤东西北发展的“广东实验”。
在2014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纲要》获广东省政府审议通过基础上,2015年7月,《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服务规定》也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这部全国首个省级合作区立法,意味着合作区履行职能从行政授权转化为法律授权。《总体规划纲要》和《管理服务规定》成为合作区加快发展的双翼。
6月28日,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在深圳市级领导班子换届结束后,离深调研的第一站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7月14日,时任汕尾市委书记石奇珠首次到访合作区,当时履新不过11天。他们都要求深圳、汕尾两市党政部门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真正把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最大的决心产生最高的智慧。深汕特别合作区的事,就是自己的事。8月20日,合作区与深圳市规土委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将合作区土地资源纳入深圳全市一盘棋管理。这个“一盘棋”思路得到汕尾全力支持。10月10日,在广州举行的粤东侨博会新闻发布会上,时任汕尾市市长杨绪松直言,首先就要打好深汕特别合作区这张牌,表示汕尾市坚定支持深、汕同城化,力争实现一体化发展。
打造新的产业高地,深圳元素至关重要。这一年11月5日,水底山温泉庄园举行试业典礼,成为合作区第7个投产、试营业项目。在此之前,华润电厂、大百汇、火龙果科技等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至2015年底,合作区签约项目147个,开工建设项目76个,世界500强企业华润、泉恩、国电、中国建筑总公司等已抢滩进驻,特建发、盐田港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发力合作区……我们翻看合作区企业户籍表,发现深圳企业占了八成。支撑发展的支柱产业加快培育。
在深圳企业看来,深汕特别合作区和深圳经济特区虽然有差别,但无疑是同一个棋局。深圳盐田港集团与深圳特建发集团联合投资264亿元的“小漠组团国际物流港项目”,是合作区当年为止最大的一个投资项目。这个项目,相当于再造一个盐田港的概念,把它建成深圳港的支线港,走与深圳差异化发展路子,未来辐射到深圳和汕尾货物。
两个“特区”一盘棋的同城发展思路,直接体现在产业规划上。在合作区投资的企业,享受深圳人才、技术和管理服务;符合深圳入户条件的高级人才,可以加入深圳户籍;可以为符合条件的人员购买深圳社保。自2015年9月1日起,从深圳市转入合作区的企业可以申请13项深圳市本级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涉及新兴战略产业、未来产业、工业设计、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等。
那一年,城际捷运也走近普通居民。2015年底前,开通从深圳福田中心区到汕尾鲘门的城际捷运(汕深港铁路)。“深汕视点”微信公众号的评论文章称,合作区不仅可以借助捷运纳入深圳一小时生活圈,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将成为深圳的一个卫星城。最为让人关注的同城发展,是“向深圳标准看齐”。这个向深圳标准看齐是一项系统工程,重要的是合作区难以替代的软实力。企业看中的除了成本洼地,还有合作区的“深圳”这个前缀。
现代产业新城建设等不起,惟有靠创新破题、靠创新发展。2014年5月成立的深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承担起为合作区筹措开发建设资金重任。拿着从合作区开办经费中借来的800万元资本金,投控公司主动找银行洽谈战略合作。合作区充满“钱”景的规划建设蓝图,换来银行方面热情回应。一年多时间,深汕投控公司及其系列功能性子公司的资本金总规模已超过20亿元,通过资本运作,投控公司已成功取得银行贷款7.4亿元,获得广东农业发展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深圳建设银行等4家银行综合授信达150多亿元;通过投资参股PPP项目、水务和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方式,撬动社会投资122亿元,基本解决合作区的投资需求。
合作区可建设用地面积达145平方公里。在体制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把可建设用地转化为项目用地,合作区的征地拆迁工作,经历了从区县镇合作征地向由合作区编制计划和提供经费、海丰县包干完成的转变,整体工作进展顺利。自2015年5月份起,合作区每月在深圳土地房产交易所通过招拍挂形式出让4至5宗土地给意向投资企业。
这一年4月8日,合作区举行2015年投资环境推介会。21个项目集中签约,涉及光电产品生产、创客基地、旅游文化、金融服务等领域。包括东海龙光电产品生产项目、广州比摩塑料机械设备再制造项目、一时文化深汕创客基地项目、深圳森钢新型建筑钢结构新技术应用产业项目、银海湾五星级酒店项目、SJ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建行深圳分行金融服务合作项目等。6月24日,深圳—汕尾2015年第2次招商推介会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9月25日,第3次招商推介会在汕尾举行。12月24日,举行第4季度投资环境推介会,先后在合作区鹅埠天威项目地块和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此次活动,合作区共有14个项目集中动工、21个新引进项目实现签约,投资总额超过260亿元。
自合作区成立以来,已先后有2600多家企业来到合作区考察,签约项目累计168个,动工项目攀升至90个。从2015年初的新城建设全速启航到即将步入“工地时代”,这座深圳向东再造的新城,再次展现其惊人的深圳速度和愿与世界500强谈恋爱的积极成果。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