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书的故事
  • 点击:54548评论:92021/07/04 08:27

看着书架上名目繁杂、琳琅满目的各类图书,随手抽出一本,胡乱翻阅着,百无聊赖中,文字却变成了多年前的回忆。

七十年代后期,上小学一年级是要足7岁才满足条件的,而且还要经过数数的考试,要求很简单,一定是要不间断地数到一百才行。记得和我同去的小孩挺多,其中有一个和我同龄的男孩子,让我记忆犹新。他哥哥好像已经上了三年级,那天领着这个弟弟去入学考试。我是由爸爸带着去的,光着脚丫子,还不知道上学意味着什么,只知道老师让我数数,顺利数完后,爸爸因为忙其他事,也没再管我,我就趴在老师的办公室门口,看别的小朋友考试。轮到这个小男孩时,他挺顺利地数着,倒把他的哥哥急坏了,在门口大声嚷嚷“一定要数到一百啊,数到一百啊!”小男孩正数到七十九呢,听他哥哥这么一嚷,直接就跳到一百了。结果被老师轰了出来,他哥急了,扯着弟弟的手又嚷开了“你咋这么笨呢,我是说让你数到一百,不是让你直接跑到一百,叫你看点书,你偏不听。”书?真有这么神奇吗?那时的我,对书并无太大的概念,但他哥哥的一番话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书充满了崇拜。

顺利进入了一年级,发新书的那天,我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看着老师手中的一本本书,眼里流露出来的,是掩盖不住的欣喜与期盼。当老师把书递给我的时候,我小心翼翼地将书捧在手中,闻着散发油墨香味的课本,想像着书里面神秘的内容,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来的念想,一如朝圣的信徒,虽没有五体投地的虔诚,却也是毕恭毕敬的神情。

小时候的我,似乎对文字就天生敏感,一本语文,一个月翻下来,从头至尾已大抵熟记与心。中国早期的教育形式,完全是以学生分数决定老师的业绩,想从老师那儿多汲取一点书本之外的知识,对于一年级的一个小屁孩而言,连老师都觉得不可思议。与现在的孩子相比,七十年代的中国,应该算是知识最荒芜的时代了吧!

让我记忆犹新的,也是我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在啼笑皆非之余,心酸的成分却更多一些!

七十年代后期,大多的老百姓仍在温饱线上挣扎,但经济条件已明显优于五、六十年代了。城里的孩子们条件稍微好一些,手中大多有一两本课外读物,新华书店里面摆的较多的就是一本本的连环画,现在的书店已不常见,许多孤本可能已被收藏家们珍藏起来。现在的孩子们可能已经不知道连环画为何物,而在那时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爱的课外读物。那是一种类似于在今天看来被称之为绘本的小书,长约18至20厘米,宽约8至10厘米,里面的内容是图文并茂的故事,一页纸上分上下两部分,上面绘有图画,下面就是与图案相一致的文字,比现在的绘本要深刻的多,应该算是老少咸宜的读物了吧!这种连环画,在当时乡下孩子的家庭里,也算是比较奢侈的一种东西,所以一般家庭几乎没有,即便偶见一本,在争相传阅后,到最后差不多是面目全非了!

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位五年级学长手中就有一本连环画。那位学长因其父亲是位老师,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不时会拿出一些连环画在学校炫耀。我与那位学长本不相识,却因羡慕其手中的连环画,极力靠近他,想从其手中借阅一观,几乎达到“寤寐求之”的地步,但最终却是“求之不得”。学长只说买可以,但借阅是不可能的,那时的学生娃手中绝无零钱,家里也不可能有这些闲钱来给孩子们买课外书的!拿钱来买是不大可能了,学长说可以拿东西换,好说歹说,学长答应让我拿两个鸡蛋来换。在今天听起来,两个鸡蛋算不得什么,可在那时,鸡蛋却是乡下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乡人们会把积攒的鸡蛋卖些零用钱,用来换取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因了这个原因,家里大人们对鸡蛋控制得很严,母鸡每天会下几个鸡蛋,也是心中有数的。我的家境与大多数乡人一样,零用钱是一分掰成两半用的,自然毫无闲钱可用,拿两个鸡蛋更是不可能!而所有的这一些,却抵不过那本连环画对我的诱惑。

我们家的母鸡大多是在上午下鸡蛋,我也知道母亲有一些习惯,一般会在上午我们放学前,到鸡窝里把鸡蛋收起来。黄昏时分,再到鸡窝旁转转,去收取一些比较懒散的母鸡下午下的鸡蛋,往往也能收到三两只。于是,每天下午一放学,趁母亲还在地里干活的机会,我便跑到鸡窝旁,悄悄巡察一番,一次只敢拿一只鸡蛋,怕被母亲发现,而且拿了一只鸡蛋后,要隔上几天再去拿。也算比较顺利,两次之后,凑齐了两只鸡蛋,便如珍宝一样,兴冲冲拿给学长,换得我平生第一本课外读物。

那是一本没有了封面和封底,而且开头还少了几页的连环画,我像呵护两只鸡蛋一样,小心谨慎地包藏着,生怕被别人知道,更不敢让母亲看到,担心引来母亲过多“关切”的询问,一不小心说漏了嘴,伤了母亲的心,还有可能换来一顿皮肉之痛,就这样小心翻阅着。

那是一本有关****的连环画,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根据当代著名已故作家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改编而成的一本连环画。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文字内容言简意赅。多年后,我也曾找过《红日》这本原著,并且特意去看了改编成电影的《红日》。只可惜,多次搬家,伴我童年故事的那本连环画早已不见踪影,尽管我也曾去书店找过连环画版的《红日》,无奈连环画本就很少出售,更不用说刻意寻找的这本书了。也只能仅籍此文,怀念我的“初恋”,怀念我曾拥有过梦想的童年。

  • 1
  • 2
  • 关键词:过往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陈友涛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28
  • 李玉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2
  • 小猪猪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2
  • 莲花汉子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7-11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陈友涛2童生2021/08/28 11:27:19
    • 分享到:
  • 当前网络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精神领地。静下来心来,读一本书已经难能可贵。作者童年的时光,想读书却无书可看,一本连环画,成为文学生涯的“初恋”。书香润人心。正是对书的渴望,作者一路在文学的时光隧道里穿行。作者用《一本书的故事》告诫和引导当季学子回归书本。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老师!
    • 李玉5进士2021/07/11 23:48:46
    • 分享到:
  • 70后的童年,大部分像作者那样吧,对一本书的渴望远远超过现在的孩子对IPAD,对一套动漫书籍的渴望。作者胆大,还敢偷鸡蛋换书,而我,只能把家中的一本“隋唐英雄传”翻到烂。那时候,能读到的书,真是太少了。就连这种“小人书”,在当时看来,也是一本很奢侈的读本。想读书的时候,没有书;家里堆满书的时候,我们却不爱看了。是社会进步了吗?还是我们浮躁了?也许,两者都有吧!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老师!的确,现在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了,有时反而失去了许多的执着。
    • 小猪猪2童生2021/07/11 21:26:38
    • 分享到:
  • 因为当时的经济原因,作者无法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但他没有选择偷窃而是用家里值钱的鸡蛋去换取,这一点让我很是感动。看他的文章,仿佛看到了儿时的我,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看漫画书《阿衰》,却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法购买,那时候我为了能买书半夜起床和伯母背着辣椒去离家八公里的集市上卖,虽然卖的钱少,在漆黑的夜里也常常会被从林子里突然飞出的鸟吓得腿脚发麻,但是一想到可以买自己心爱的书,我便什么也不害怕了。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老师!也许就应了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话吧!哈
  • 孙老师把儿童时代阅读过的连环画比喻成他的“初恋。在整篇作品里怀念他曾拥有过梦想的童年。我在想,我该把自己儿童时代阅读过的书籍比喻成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两小无猜的“发小”吧。 小人书,也叫连环画。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可能已经有些陌生了。因为历史的原因,它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可是对于人们的娱乐生活相对简单的七八十年代,小人书却给当时的少年儿童带来了不少欢乐。纸质文本的阅读和手机屏幕上有明显的不同。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多谢老师对拙作的肯定!的确如此,现代社会衍生出的快餐文化,虽然让我们这些“古董”们始料不及,但那尘封在记忆里铭刻在骨子里的美好,确如陈年的老酒,偶尔启封,仍会在当下的日子里飘香。
    • 张夏4举人2021/08/28 14:13:37
    • 分享到:
  • 童年时所读的第一本书,往往会长时间影响到一个人的审美走向,确确实实能陶冶他的情操和心灵。本文生动形象地讲述了他和书的缘分,读来好玩有趣有意思,也让读者很自然地回想起自己当年的阅读经历。我的童年虽然家庭条件艰苦,但有一点至今让我觉得有幸福感的就是,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有很多书。因为我有一个醉心于阅读的母亲,稍大一点,又有一个姐姐是文学青年。所以阅读的氛围挺好。阅读要趁早,这应该也是大家的体会吧。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2童生
  • 1星
  • 1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4600
  • 6
  • 104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