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深汕湾畔春风十里,莲花山麓花香四溢,山水唱响老区希望的田野。
——题记
水底山满目苍翠,赤石河静静流淌。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新中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这里有一片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的革命老区土地,由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和圆墩林场组成。北部、西部接壤惠州市惠东县,东部相连海丰县梅陇镇、海城镇,南临南海红海湾。十里春风,梦想闪烁。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山胜水,钟灵毓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鲘门镇后澳海边出土青铜短剑、铜矛、铜錍等青铜兵器。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海丰县时就有鹅埠镇。这个区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宋代名相文天祥、抗倭名将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留下足迹。还有红四师纪念馆、大安峒革命烈士纪念墓园、彭湃宣传革命旧址、东纵六支战斗遗址等众多红色遗迹,文化多彩斑斓。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带着岁月的音符,这片沧桑的土地在历史河流里,汩汩流潺而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四镇一场”居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海丰县志》载,赤石镇山林面积辽阔,全镇有疏密林面积23333公顷,主要品种有松、杉、竹、桉等100多种。水果品种有西番莲、香蕉、菠萝、龙眼、荔枝、芒果等,种植面积1063公顷,总产7578吨。鲘门镇和小漠镇则以渔业为主。渔业是鲘门的支柱产业,渔业生产总值约占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76%,全镇共有大小渔船700多艘。小漠渔港是广东省重点渔港之一,早年建有虾蟹、鲍鱼、海胆、牡蛎、培苗等5大养殖区,全镇养殖总面积达1000公顷,总产量16920吨,总产值21329万元。拥有渔船300多艘,海捕渔民近700户,专业劳力2100多人,海捕总产量5696吨,产值6983万元。这些史料数据,便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客观写照。
鲘门镇久负盛名,在整个海陆丰地区称得上是一个大渔村,也是一个很传统的渔村,典型的“靠海吃海”,村民基本上都是打渔为生。200多年前,鲘门镇百安村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上狭长半岛。清朝乾隆年间,黄氏族人迁徙至此,打渔谋生,繁衍生息。族中长者为村子起名为百安村,寓意“百业待兴、百事平安”。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安村修通水泥路,这个古村才渐渐被外人所熟知。鲘门镇可耕种土地较少,那些世世代代以海为生的渔民,每天起早贪黑出海捕捞,日出日落之际,归来的渔船便会聚集在鲘门镇海鲜市场码头,渔民将辛苦捕获的渔虾送到市场去卖。那些鱼虾的价格,要比深圳的大超市便宜一倍多。至今,整个镇街都弥漫着浓浓的咸鱼味。
鹅埠镇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起步区、先行区,也是特别新城伟大梦想出发的地方。“鹅埠”是一个具有浓郁农村地名特点和特色的词儿。据旧县志载,鹅埠原名鹅山,又叫鹅埔岭,因圩内上街村后面有一小山丘状似鹅形,建居后称“鹅山”。南宋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鹅埠镇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1082公顷,总产5149吨。全镇共有种粮大户300户。这里紧临南门海,因有码头,渔船、货船停泊来往频繁,至明朝商运发达,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鹅埠镇的农耕基因,蕴藏着工业文明的种子,跳动着推陈出新、开创发展的智慧。
一方水土一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山。这里的人们懂得如何获取自然的馈赠,倚山而居、倚山而生,依海而居、依海而生,也由此衍生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那些打鱼的人、卖鱼的人、做海产生意的人,其生活就与那片海域息息相关。这当然是一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变通,也是人们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的生存之道。虽说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在山水面前,人却是十分渺小的。因这里离深圳、香港比较近,“四镇一场”的每个家庭都差不多有人在外面务工,也成就了一大批乡贤能人,寄予这片山水不同凡响的内涵。有关资料显示,香港有60多万汕尾籍人口,其中合作区四镇就有1.2万多人,深圳的潮汕籍人口有400多万人,汕尾籍就有100多万人,属于深汕的人就更多了。
有一种看山是山,是看出山的高度、山的协同;有一种看水是水,是看出水的情怀、水的共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追求创新,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依然言犹在耳、催人奋进。
新时期催生新机遇,新机遇助推新发展。2006年,东莞市大朗镇“一帮一”扶贫汕尾市海丰县,双方合作在鹅埠镇建立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面积为4平方公里。这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也从此点燃“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的新征程、新梦想、新希望。2007年,海丰县制定“八城三园二基地”发展战略。其中,位于鹅埠镇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三园”之一。
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内在逻辑和运行轨迹。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2008年2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带领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尾考察,谋划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发展问题,提出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海丰县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个镇拿出20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两市合作开发的区域。两市确定合作区域名称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在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大背景下,经过深圳、汕尾两市进一步对接、反复论证,特别合作区以首期规划控制面积10.36平方公里的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起步,与这片山水相融、与这片山水相依,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海洋资源开发、服装纺织和制鞋等产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08年12月10日,备受深、汕两地关注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鹅埠镇举行奠基开工仪式。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汕尾首先要与深圳合作,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与江苏省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模式,“解决新加坡的问题要到中国来,解决深圳的问题要到汕尾”。为更好地进行产业转移,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海丰县西段深汕高速公路为主轴,对现有的2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整合后园区面积13.08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区,其中西片区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起步区,即鹅埠片区,当时已着手全面建设。这个起步区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内核。那时候,东片区为汕尾市直新湖工业园,面积2.72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建成。
看山是山,时光的坐标标注深汕要实现的目标;看水是水,重要的节点记录区域合作的足迹。
2010年8月25日,汪洋同志视察汕尾,确定了深圳、汕尾合作区的性质定位、合作模式、利益机制、制度设计等,要求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广东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确定其名称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汕尾两市联合起草完成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方案,把两地特别合作的构想推向一个更高层面。“四镇一场”人民的命运,也从此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紧密相联、同气相求。
行走在这片深汕的土地,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脚下是奔腾向前的新时代洪流,心中激荡的是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结缘深汕,遇见未来。前不久,鹅埠镇党委书记吴海林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已在鹅埠工作11年了,回想起第一次来鹅埠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鹅埠镇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都是乡村小路,荒坡野岭,种了不少桉树,车也进不了。合作区管委会在深汕大道北边的几间铁皮房办公。也没有什么企业,后来经过2015年和2018年两次大的飞跃,鹅埠的变化才快起来、好起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深汕,战略地位独特,是粤东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深汕,发展潜力巨大,是充满勃勃生机的一片热土。一个新的“春天的故事”奏响奋进旋律,思路正在变成出路,想法正在变成办法,优势正在变成胜势……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深汕山水的磅礴伟力昭示光明未来。
——题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座新城的崛起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深汕,因合作而生,因特别而兴。
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不断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区自成立伊始,就自觉肩负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机制、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前方,一切都是新鲜的,需要我们去开辟、去创造。
事物的发展变化,蕴含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理和方法论。“看山水不是山水”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大幕开启,到初创探索、深汕共建,再到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管理,也是如此。单说从产业转移园到共建产业园区,就是一个艰行的历程。既有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有战略布局的推进;既有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有厚植优势、释放动能的使命驱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2011年,对合作区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举行授牌仪式,将“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区正式运作。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就是一次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背后的考量,也并不局限于深圳、汕尾两市的利益格局,其最大亮点,超越平常意义上对口扶贫、产业转移的概念,把深圳单向产业转移到汕尾上升为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特别合作,把对口帮扶上升为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最后达到带动汕尾跨越式发展、拓展深圳发展空间的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