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汕之光
  • 点击:38419评论:42021/08/09 11:25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深汕湾畔春风十里,莲花山麓花香四溢,山水唱响老区希望的田野。

——题记


水底山满目苍翠,赤石河静静流淌。

深汕特别合作区是新中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这里有一片面积为468.3平方公里的革命老区土地,由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镇和圆墩林场组成。北部、西部接壤惠州市惠东县,东部相连海丰县梅陇镇、海城镇,南临南海红海湾。十里春风,梦想闪烁。

这片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名山胜水,钟灵毓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鲘门镇后澳海边出土青铜短剑、铜矛、铜錍等青铜兵器。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建海丰县时就有鹅埠镇。这个区域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宋代名相文天祥、抗倭名将俞大猷、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此留下足迹。还有红四师纪念馆、大安峒革命烈士纪念墓园、彭湃宣传革命旧址、东纵六支战斗遗址等众多红色遗迹,文化多彩斑斓。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带着岁月的音符,这片沧桑的土地在历史河流里,汩汩流潺而过……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四镇一场”居民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法则。

《海丰县志》载,赤石镇山林面积辽阔,全镇有疏密林面积23333公顷,主要品种有松、杉、竹、桉等100多种。水果品种有西番莲、香蕉、菠萝、龙眼、荔枝、芒果等,种植面积1063公顷,总产7578吨。鲘门镇和小漠镇则以渔业为主。渔业是鲘门的支柱产业,渔业生产总值约占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76%,全镇共有大小渔船700多艘。小漠渔港是广东省重点渔港之一,早年建有虾蟹、鲍鱼、海胆、牡蛎、培苗等5大养殖区,全镇养殖总面积达1000公顷,总产量16920吨,总产值21329万元。拥有渔船300多艘,海捕渔民近700户,专业劳力2100多人,海捕总产量5696吨,产值6983万元。这些史料数据,便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客观写照。

鲘门镇久负盛名,在整个海陆丰地区称得上是一个大渔村,也是一个很传统的渔村,典型的“靠海吃海”,村民基本上都是打渔为生。200多年前,鲘门镇百安村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海上狭长半岛。清朝乾隆年间,黄氏族人迁徙至此,打渔谋生,繁衍生息。族中长者为村子起名为百安村,寓意“百业待兴、百事平安”。然而,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百安村修通水泥路,这个古村才渐渐被外人所熟知。鲘门镇可耕种土地较少,那些世世代代以海为生的渔民,每天起早贪黑出海捕捞,日出日落之际,归来的渔船便会聚集在鲘门镇海鲜市场码头,渔民将辛苦捕获的渔虾送到市场去卖。那些鱼虾的价格,要比深圳的大超市便宜一倍多。至今,整个镇街都弥漫着浓浓的咸鱼味。

鹅埠镇作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起步区、先行区,也是特别新城伟大梦想出发的地方。“鹅埠”是一个具有浓郁农村地名特点和特色的词儿。据旧县志载,鹅埠原名鹅山,又叫鹅埔岭,因圩内上街村后面有一小山丘状似鹅形,建居后称“鹅山”。南宋后,中原人口南迁,鹅埠得以开发。鹅埠镇的粮食作物以水稻、番薯为主。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1082公顷,总产5149吨。全镇共有种粮大户300户。这里紧临南门海,因有码头,渔船、货船停泊来往频繁,至明朝商运发达,商贾云集,形成商埠,故称鹅埠。鹅埠镇的农耕基因,蕴藏着工业文明的种子,跳动着推陈出新、开创发展的智慧。

一方水土一方人。看山是山,看水是山。这里的人们懂得如何获取自然的馈赠,倚山而居、倚山而生,依海而居、依海而生,也由此衍生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那些打鱼的人、卖鱼的人、做海产生意的人,其生活就与那片海域息息相关。这当然是一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变通,也是人们顺应自然、安时处顺的生存之道。虽说人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在山水面前,人却是十分渺小的。因这里离深圳、香港比较近,“四镇一场”的每个家庭都差不多有人在外面务工,也成就了一大批乡贤能人,寄予这片山水不同凡响的内涵。有关资料显示,香港有60多万汕尾籍人口,其中合作区四镇就有1.2万多人,深圳的潮汕籍人口有400多万人,汕尾籍就有100多万人,属于深汕的人就更多了。

有一种看山是山,是看出山的高度、山的协同;有一种看水是水,是看出水的情怀、水的共生。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追求创新,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依然言犹在耳、催人奋进。

新时期催生新机遇,新机遇助推新发展。2006年,东莞市大朗镇“一帮一”扶贫汕尾市海丰县,双方合作在鹅埠镇建立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面积为4平方公里。这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身,也从此点燃“先富帮后富,携手奔小康”的新征程、新梦想、新希望。2007年,海丰县制定“八城三园二基地”发展战略。其中,位于鹅埠镇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就是“三园”之一。

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内在逻辑和运行轨迹。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2008年2月23日,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带领深圳市党政代表团到汕尾考察,谋划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发展问题,提出在汕尾最靠近深圳的海丰县鹅埠、小漠、赤石、鲘门四个镇拿出200平方公里土地,作为两市合作开发的区域。两市确定合作区域名称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在全省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双转移”大背景下,经过深圳、汕尾两市进一步对接、反复论证,特别合作区以首期规划控制面积10.36平方公里的东莞大朗(海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起步,与这片山水相融、与这片山水相依,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海洋资源开发、服装纺织和制鞋等产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008年12月10日,备受深、汕两地关注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在鹅埠镇举行奠基开工仪式。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提出,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汕尾首先要与深圳合作,建议深圳学习新加坡与江苏省合作共建的苏州工业园区模式,“解决新加坡的问题要到中国来,解决深圳的问题要到汕尾”。为更好地进行产业转移,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以海丰县西段深汕高速公路为主轴,对现有的2个工业园区进行整合,整合后园区面积13.08平方公里。分为东西两个区,其中西片区为“深圳—汕尾区域发展特别合作区”起步区,即鹅埠片区,当时已着手全面建设。这个起步区就是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内核。那时候,东片区为汕尾市直新湖工业园,面积2.72平方公里,已经基本建成。

看山是山,时光的坐标标注深汕要实现的目标;看水是水,重要的节点记录区域合作的足迹。

2010年8月25日,汪洋同志视察汕尾,确定了深圳、汕尾合作区的性质定位、合作模式、利益机制、制度设计等,要求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努力创建广东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确定其名称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深圳、汕尾两市联合起草完成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方案,把两地特别合作的构想推向一个更高层面。“四镇一场”人民的命运,也从此与深汕特别合作区紧密相联、同气相求。

行走在这片深汕的土地,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脚下是奔腾向前的新时代洪流,心中激荡的是奋进新征程的信心决心。

结缘深汕,遇见未来。前不久,鹅埠镇党委书记吴海林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他已在鹅埠工作11年了,回想起第一次来鹅埠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当年的鹅埠镇很多地方还是一片荒芜,都是乡村小路,荒坡野岭,种了不少桉树,车也进不了。合作区管委会在深汕大道北边的几间铁皮房办公。也没有什么企业,后来经过2015年和2018年两次大的飞跃,鹅埠的变化才快起来、好起来。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深汕,战略地位独特,是粤东沿海经济带新的增长极;深汕,发展潜力巨大,是充满勃勃生机的一片热土。一个新的“春天的故事”奏响奋进旋律,思路正在变成出路,想法正在变成办法,优势正在变成胜势……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奋斗路正长,行者方致远,深汕山水的磅礴伟力昭示光明未来。

——题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座新城的崛起可以成为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

深汕,因合作而生,因特别而兴。

广东省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发展均衡性和协调性,不断满足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合作区自成立伊始,就自觉肩负广东省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机制、适应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前方,一切都是新鲜的,需要我们去开辟、去创造。

事物的发展变化,蕴含着“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理和方法论。“看山水不是山水”更是一个比较艰难的阶段。深汕特别合作区从大幕开启,到初创探索、深汕共建,再到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管理,也是如此。单说从产业转移园到共建产业园区,就是一个艰行的历程。既有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有战略布局的推进;既有开拓创新、锐意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有厚植优势、释放动能的使命驱动。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2011年,对合作区来讲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这一年2月18日,广东省委、省政府批复《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基本框架》,正式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广州举行授牌仪式,将“中共深汕特别合作区工作委员会”“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委员会”牌子授予深圳、汕尾两市,合作区正式运作。

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诞生,就是一次突破行政障碍、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的战略设计,背后的考量,也并不局限于深圳、汕尾两市的利益格局,其最大亮点,超越平常意义上对口扶贫、产业转移的概念,把深圳单向产业转移到汕尾上升为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共管”的特别合作,把对口帮扶上升为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最后达到带动汕尾跨越式发展、拓展深圳发展空间的共赢目标。

  • 1
  • 2
  • 3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深汕之光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15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深汕老城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28
  • 蔡德林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1-08-20
  • 蔡德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19
  • 红红的雨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1-08-10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史料稍多,可归于大散文范畴。愚以为大散文之大,甚至可以涵盖好的通讯或公文,有一些意蕴、情怀、趣味、词采在其间即可。这有助于全民书写的推广。此外,睦邻文学也没必要局限于深圳一隅,尽可以吸纳周边,涵容全国,甚至辐射整个华人社会,逐步扩大影响,以收庠序之功。此文思路清晰,文字干净,围绕“山水”二字,说深汕之事,以小见大,视野开阔。特此推荐。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深汕是由深圳全面主导、正在建设的一座全新城市,是深圳10个区产业体系拓展、城市功能延伸的新兴城区,是深圳的功能区。《深汕之光》一文,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逻辑演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让读者了解更多的深圳、更多的深汕。河北雄安是未来之城,广东深汕是智造之城。建设深汕,需要社会备界关心关注,也需要更多的人投身深汕热土,共同再造激情燃烧的“蛇口年代”。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我认为这篇写不错,让我对深汕区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原来这也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难怪政府会在那里建一个区。名山胜水,钟灵毓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叙述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吸引人想去旅游观光的冲动,政府把深圳把对口帮扶上升为互利互惠、共赢发展,最后达到带动汕尾跨越式发展、拓展深圳发展空间的共赢目标。深汕区真是未来可期。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奋斗仍在路上,新城终将建成。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老城
  • (我名即我号)
  • 2童生
  • 2星
  • 2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
  • 23600
  • 16
  • 125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