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国春早。1979年1月,在罗湖桥头西行15公里的深圳沙河华侨农场,山边田野杜鹃花自顾自地开放,映红了一方土地。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此刻天是湛蓝色的,白云一动不动地聚集在一起,更显得蓝天下的这个世界太过静谧。但未过多久,这块静悄悄的地面上便迎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香港港华电子企业有限公司的一行人,一路走走看看,指指点点。原来他们是要来这里投资办厂的,五个月后,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诞生了,它就是——光明华侨电子厂(即现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投资总额约四千万港元,实际投资二千余万港元,当时也算是大手笔了。
短短三年时间里,在该电子厂的四周又相继建起了汽车修配厂、毛织厂、家具厂、手袋厂、拉链厂等十多个工业项目,均为与美国、法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华侨或港商合资的企业。这些企业共引进外资一亿二千万港元。正在筹建的还有深圳湾大酒店、高档家私厂、高级晒图纸厂、新型仓库等。一时间,这里厂房星罗棋布,车人来往不息,热闹非凡。人们把这里称为“沙河工业区”。别小看了这个工业区,1982年,它的产值占深圳总产值的十分之一,令不少人刮目相看。昔日的荒山野岭,在几个春秋的转换之间变成了投资者眼里的黄金宝地。
就是这个地方,一个在1979年就到了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工作的老归侨说,这里原属“边防区”,人烟稀少得很,每年从唯一对外的深南路(当时是一条不宽的土路)上通过的车辆大约七千多次,不像现在,每小时都可能不止这个数了。但此地绿化非常好,树木葱茏,尤其多松树,花草繁茂,小鸟成群结队,空气清新。
“那时候我们饭后常到这里来散步。”
老归侨说话时目光深邃,从他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这块土地充满热爱。此时他坐在星巴克侨城街店室外的坐椅上,指着前面的那块绿地说:“你知道吗?这儿下面原来是个小山谷,后来顺势而为,就把它建成了地下停车场。”
他指的这块绿地叫“湖滨广场”,面积约5000平方米,紧邻华侨城指挥部大楼和汉唐大厦,被人称为“指挥部的后花园”。二十多年前,华侨城集团把这块地方打造得别具特色,无论是树种的选择、花木之间的搭配,还是园艺造型,都显得新潮、有品位,引来不少人参观。眼下正是夏日黄昏时节,广场里十几株紫薇花开得正艳,一树树,一丛丛,披上一层夕阳的余晖,使这方天地显得既明丽又静谧。
老归侨说完这番话还不过瘾,又把听者领到离此地不远的城市客栈锦绣中华店前,指着十几米开外的深南大道说:“这儿以前也是条山谷,比我刚才说的那里深得多。山谷里还有一线清亮的小溪流。当时也是请了好多设计师来,研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地形地貌规划设计。”
经他一说,还真是。此地高低落差近20米,相同情况在深南大道华侨城路段几近占了一半,除非山城,在沿海一带的城市中这样的地形地貌确实少见。他还说起,1981年筹建的深圳湾大酒店九层高(实际六层)的主楼也是建在一个V字形由高而低的山谷的顶端,两翼山脊则建为四层高的梯级式翼楼,海滩平坦处辟为游乐场和人工湖。当时它是离海边最近也最高的一处建筑,山的下方就是浅海滩,站在酒店的绝大多数房间都能看见对面香港的元朗和青山。
这不由让人想起当年国务院侨办领导对华侨城作出的指示:“规划就是财富”,华侨城从初建开始就高度重视规划的高标准,坚持规划先行。在实施过程中,不因城市发展而牺牲环境,尽量保留原山丘、林地、湖泊等地形地貌,所有建筑随形就势,并在造型、布局、色彩上与周围环境自然协调。
此言看来非虚。
1979年来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工作的老归侨,自然无从知晓百年前的沙河是怎样一幅情景。居住在上下白石、白石洲村的老人听祖辈们说,当时这儿可是真正的荒滩野岭,黄沙滚滚,“沙河六里无人烟”啊,只有一座破烂的车公庙。因为少人光临,破庙里海盗出没,即使大白天都透出一股阴森之气。共和国成立后,狠抓封山育林工作,沙河渐渐充满了绿意。1959年11月,佛山专区农垦局在沙河地域创办国营沙河农场,土地面积达12.836平方公里。农场后来更名为光明华侨农场沙河分场。1979年,省华侨农场管理局成立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为省属国营企业,他们在此兴办沙河工业区。1985年11月,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在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划地4.8平方公里。
一个地方的名字常常隐藏着外人不知的历史背景。为何叫“华侨城”?虽然在广东、福建等地的华侨农场,建有不少“华侨新村”,但真正用“华侨”二字来命名一座城,在国内实属罕见。尤其是对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
应该说,从1979年到1985年这近六年的时间里,有不少人的目光盯上了这个叫“沙河华侨农场”的地方。这块地北高南低,北面有燕晗山、杜鹃山,南部为滨海区,除了几个小村庄,大部分都是山坡、林地、稻田、蚝田和海滩,当然也有不少墓地。1970年代后期开始有人在这里“围海造田”,他们在现威尼斯酒店处建了一栋两层的砖瓦房用作办公兼住宿,还真让他们造出了几块梯田。1979年,沙河华侨企业总公司进驻,直接把人马拉到这简易房里办公。当年5月就引进了全国第一家电子企业“光明华侨电子厂”,后来又在一年内办起了5家合资企业。消息传到国务院侨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廖承志敏锐地意识到什么,1980年初他提出将深圳沙河华侨农场办成引进华侨资金、技术和人才,用于开展新时代侨务工作的经济开发区。此建议虽未及时得到各方认同,但沙河华侨企业公司的工作仍卓有成效地推进。
1983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负责全国侨务工作,继承廖委员长未实现的遗愿,继续倡导此项提议。1985年3月10日他视察了沙河工业区,紧接着3月16日就在东莞召开全国侨务工作会议,在会上他正式提出建设“深圳特区华侨城”,取得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后来叶飞委员长专门为此事写信给国务院领导。从1980年初提出,到1985年8月28日正式得到批准,历经五年多时间,这里面可谓凝聚了两代国家侨务领导人的心血。
两代领导人为何对办华侨城情有独钟?正如叶飞副委员长1985年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现在的华侨构成,和五十年代的情况有很大不同。过去华侨只是广东、福建等沿海的几个省有,今天全国各省、市都有华侨。过去华侨多数是经商,做小生意,大企业家很少,现在华侨中出现了一些大企业家、大财团。华侨、华人中科学技术人才多,尤其在北美和欧洲。广大华侨和侨胞对祖国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应当为他们创造报效祖国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一段话,道出了他的拳拳心声。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当年的眼光和胸怀。
只是说到环境,当时这儿还真是艰苦。
老归侨不知疲倦地说:“你不知道,最难的是水。尤其是吃的水。当时我们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四处找水。踏遍了这儿的每一寸地,还真找到了,就在办公楼附近发现了一处泉眼,住在这里的几十号人每天排着队来打水。”
“在一条不宽的泥地上,常常看到人们挑着水赤脚走过。”说这话时,老归侨的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他的心肯定飞回了那波澜起伏的岁月。
关于用水难,原光明华侨电子厂的女工们也有很深的记忆。1980年8月从海南兴隆华侨农场来的18岁女工吴燕梅回忆说:“那时用的水都是黄泥水,姐妹们大多在中午打好水,放在那里沉淀一下午,到了晚上用来洗漱。冬天也没有热水洗澡,要自己生火烧水洗。”
已故的原华侨城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副总指挥兼香港中旅集团副总经理王谦宇先生有一次这样说:“现在人们都知道华侨城的辉煌,但是不知道先行者的艰辛。”他所说的艰辛其中就包括了老归侨和女工回忆中的“喝水难、用水也难。”
这也与华侨城的地理条件有关。由于沙河区域地势整体较高,一时难以做到像它紧邻的蛇口工业区那样建立自己标准的自来水厂,而是从小沙河打井抽水,后来人多了改为从大沙河,河水很多时候都呈土黄色,无论是吃还是用,都要先沉淀。直到1988年1月1日,大冲水厂才真正向华侨城区域供水,结束了沙河地区多年来饮用水卫生不达标的历史。这点已白纸黑字地写进了华侨城集团“大事记”。
从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归国的王谦宇对那次会议印象至深。其实一开始讨论起哪个名字时,有人提出建“中国城”。你不是要吸引华侨资金吗?华侨是最爱国的了,叫这个名字最响亮。有人提出异议。在中国的土地上建“中国城”?不太妥当。最后还是叶飞委员长说,就叫“华侨城”,这位从菲律宾归国的侨务领导人最后对华侨城定了调。
“当时不觉得这个名字有多好,几十年过去,回过头来看这个名字还是起得不错。非常简练。它是一座城,不是一个工业区,这些年一直是独立的运作,独立的规划,独立的建设。如今作为一个地理的名字,它永远保留在地图上。”
曾亲临会场参加会议的王谦宇先生,见证了华侨城诞生的那一刻。
“这个华侨城如果搞得好,五年左右就可以见成效。”叶委员长对即将成立、一切未知的华侨城定了一个五年的基本目标。而华侨城,最终没有辜负这个为它起名字的人。
众所周知,早在1990年初深圳华侨城就以较高的知名度进入了公众视野。1989年11月22日开业的锦绣中华在当时创下了三项全国纪录:几乎每位国家领导人都来此视察过;开业3个月累计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一年半收回全部投资。从1986年至1993年,华侨城工业年产值由3.76亿元上升到25.07亿元,年均增长31.1%。至1993年底,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4.87亿元,销售总收入139.23亿元,创汇13.5亿元,在深圳市1993年50家综合实力最强集团企业评选活动中,华侨城集团位列第4名。让它骄傲的还有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生产的“康佳牌电视机”,在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驰名商标;还有1980年代以东方花园、1990年代以锦绣花园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业,让华侨城这个闹中取静之地成为以“环境优美”而著称的深圳最宜居的大型社区之一;还有以占地25公顷的燕晗山公园和占地5公顷的生态广场为代表的一批城区公共活动空间,以及街头随处可见的无数个精美绿化小品,让人一走进华侨城,就有一种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静谧感和美感。每年的五月,华侨城生态广场的十几株凤凰木同时开花,几乎映红了半边天,一年又一年,来此观光的人摩肩接踵,纷纷攘攘。该广场从1999年12月31日建成开放,到今天历经22年,热度始终保持不减,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