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序----成为老师,这并不是一个意外
我好为人师的经历可以追溯到的我童年。我六岁多那年,家里添了个妹妹,妹妹模样俊俏,又聪明伶俐,非常讨人喜欢。等到她牙牙学语,我就迫不及待地教她唱歌,画画,识字。有时我还带着她一起去上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带着弟妹上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我把我知道的东西都讲给她听。看着她一点点成长变化,我感到一种栽种后收获的喜悦与荣誉。时至今日,我和妹妹依然互为师友,彼此分享阅读和生活点滴。
我读书的经历就是一场学生兼老师,教学相长的青春记忆。我生在湖南湘中的一个小村庄,村里有很多女孩早早就辍学在家或外出打工。而我,从小就表现出对读书的无比热爱,也深受老师们的喜爱与特别关照。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充当了班上小老师的角色。也经常有家长或同学请我去他们家里过夜,这样,我可以教同学们一起读书写作业。
一九九四年,我中专毕业后南下深圳,在西乡的某处租了一个小房子,房东太太见我房间堆了那麽多书,便请我给她家孩子补习,每一节课五元,这是我在深圳收获的最早课酬。在任职的第一家公司,因为我自学英文而小有名气,很多年轻的同事都喜欢跟我一起练习英文。他们中间,还有一位年轻帅气的工程师唐请我给他当私教,后来唐便成为了我的先生。二零零九年,我在福田一家公司任职外贸业务,公司有各种培训计划,其中有一项便是英语。人资部经理根据同事们的提议,便给我安排了一个内部英文培训课程,让我每周给同事上一节英文课。上课前需要给人资部提交课件内容,课后有培训记录与反馈意见等。这是我在英语教学上积累的第一桶宝贵经验。
一九九九年和二零零三年,我的两个孩子相继诞生,我开始关注孩子们的教育成长。通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斐济的朋友Jima,Jima在深圳从事幼儿教育近二十年,她很热心儿童教育公益事业。她在家里创办了儿童美德工程教育,我每周带着两个孩子去她家或附近的公园,跟其他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做游戏,阅读和唱歌。后来,我成了Jima的搭档。我们一起探索儿童的品格教育。二零一零年,我在深圳梅林堂受洗。受洗之后,便参与了宝安堂的英语团契儿童服侍以及礼拜天的儿童主日学活动。在宝安堂的英语团契,我认识了好几位外教,从交谈中得知,他们都是附近曦城小镇一所新开的学校的老师。这所学校二零一一年创办,采用美式课程,但是学生基本上是母语中文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学校需要双语老师。得知消息后,我似乎看到了我梦想中的橄榄枝在向我招手。终于,在二零一三年元月,我成了这所学校的一员, 开启了我的人生梦想!我记录了在学校的很多点滴,这是我生命中的感动!
一)开学啦!
下午四点半,教师通勤的校巴上,背包提物的同事,鱼贯而入。有人亮着嗓子在喊:Are you still alive?(你还活着吗?)仿佛置身于地震后的某个现场。跟着有人答:“ I am survived!"(我幸免于难)。老师们喜欢幽默,即使累得趴下还不忘逗人一笑,不过,这一刻,累,是大家共同的感受。
学校每年八月中旬正式开学,开学前一个礼拜,学校会组织教职工培训,然后老师开始布置教室,并准备教学计划。正式开课前,学校通常还会举办开放日(open house)活动,邀请本学年就读我校的家长以及学生参加。开放日上,老师,学生,家长可以在教室自由交谈,熟悉彼此。后来因为开学前准备工作实在太多,后来这种开放日便改为开学后一周的返校之夜活动(Back to School Night), 内容和形式跟开放日相似。开学前的培训通常是为新入职老师设立的。老师们来自五湖四海:美洲,澳洲,欧洲,非洲(主要是南非),以及亚洲邻国, 当然中国老师也占一部分,整个学校就是一个小联合国。为了让大家尽快融入集体,团队游戏通常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不过这出戏,只是一个开学的简单的序曲,真正的重头戏是布置教室和准备教学计划。
教室的布置绝对是个技术活,不仅需要考虑教学年级(很多老师跨年级教学),每一节课学生人数,所授课科目,以及教学的方式(绝对不是老师站在台前动动嘴那么简单)。这个教室就是为自己和学生搭建一个有个性,并且又美观舒适的学习空间。美式学校,通常老师有固定的教室,这个教室就是老师的办公和上课地点,老师一天到晚几乎都稳坐在自己教室,学生则按照课程表,到各科老师的教室去流动上课。正所谓铁营盘,流水兵。美式学校通常是大教室,小课堂。 教室有各种家具, 除了课桌椅,还有老师的办公桌,各种存放物品的柜子 可移动的小白板或架子,学生分组学习讨论的桌子。贴心的老师还会给学生准备地毯或懒人椅让学生阅读时保持最放松舒适的姿势。 教学材料和教学用品通常会放置在各个收纳的盒子里,有序摆放。墙上通常挂满了各类跟教学相关的海报以及装饰。在某一处安静的角落,会有班级图书馆,图书按照阅读的难易程度(通常有阅读级别分类)或者图书的种类(科普,小说,历史, 人物传记等)整齐罗列。细致的老师还会在桌椅或者柜子上标识每个学生的座位,学号,书包和水杯位置。布置教室时,老师们都会互探阵地,有时还会给有需要的老师帮一手。就这样,经过一周的忙碌,各个教室都会打扮一新,准备迎接小主人归来!
教室布置是硬件配备,核心部分是软件安装----老师们的教学计划。这个教学计划是遵照美国通用的核心教学标准(Common Core States Standard)编制,我们学校的教学大纲是在加州的标准上,又加上其他国际课程的要求制定的。计划出来,老师就开始挑选合适的上课用教学资源。因为美国的教育市场非常专业成熟,并且很开放,所以每一门课有很多教育出版社的书籍或教具可供挑选。而且网上教学资源也很丰富,除了各种在线阅读教学网站,一些很有经验的老师,自己整出课件教案,放到网上,公开出售(也有一些免费分享的课件可以下载)。我喜欢到一个叫“TeachersPayTeachers” (老师向老师买教案)的网站去逛,在网站注册账户后,几乎可以跟全世界的老师们交流。这个网站是老师们各显神通的舞台,一些在业界有名望老师,圈粉无数,做的课件也很畅销,一不小心就可能因此而成为百万富翁。
本学年我教授五至八年级的EFL Support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支持), 主要帮助英文比较弱的学生能够快速适用全英文授课的教学环境。我的教室外面有一个大阳台,我种了些花草,摆了一张摇椅。教室里,还放了几个海绵球,乒乓球练习器,和一个呼啦圈,如果学生累了,可以稍微运动放松。 我在教室的门上贴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In This Class,We Face the Mountain; Actively Seek New Knowledge; Learn from Our Mistakes; Chase the Adventure; And Enjoy the Journey! (在这个教室里,我们勇敢面对高山险峻;我们主动探索新知;我们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我们追逐梦想不畏艰险;我们享受这段旅行!)这是我对孩子们新学年的期待!
二)因材施教
我总喜欢拿医生的职业跟老师的职业做个类比:他们都是要直接跟人打交道;医生治身体病痛,老师医灵魂之空虚;医生要懂得对症下药,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不同: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基本上是一对一,于是对症下药就不是难事,而老师与学生通常是一对多,想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付诸实践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据说,“因材施教”最早是孔子提出来的。在《论语.先进篇》,当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当冉有跑过来,问的还是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的答案却变成了:闻斯行之。按史书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这位圣人主张“有教无类”,我想这三千学生里面,林林总总,融合了各阶层背景,各种资质禀赋的学生,然而孔子还要进行“因材施教”,这么多学生,真不知道当时他老人家这课是怎样上的。
这位万世师表的祖师留下来的“因材施教”的训导,就像一条颠扑不破的教学真理,每个从教者都耳熟能详,但在只有一间教室,一位老师,几十个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让这理念付诸实践?今年我要面对的五至八年级近二十名学生, 这些学生一大部分是刚从其他学校转学过来的,他们每天要上八节课, 除了一节中文课是用母语中文教学, 其他课程都是外教用英文授课。 而我的任务就是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一座桥梁,帮助他们一个个过渡到全英文学习环境。
安排不同的学生在错开的时段上课,这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前提条件。我逐一测试了孩子们各自的英语水平,包括常用字识字,语音拼读,阅读能力等评测。但因材施教并不是简单地按学业水平分组,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及学习特点。有的学生是听觉型的,喜欢听课并讨论;有的学生是视觉型的,喜欢安静看文字图型;有的学生是运动触觉型的,喜欢摸摸碰碰;还有综合型的,以上三类兼而有之。 课程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何每一个学生的喜好, 给予他们一些选择的权利, 譬如上课可以从主题讨论进场,或者用一个短视频/PPT带入情景,只要学生在教室不出现心神恍惚的状况,我就免遭心急如火的折磨。 我一直告诉学生,我们之间,不是导演和演员,我不负责给你们说戏,我只是这里的配角,配合好你们每一个人演好自己的主角!学生们都愿意向我表达他们上课的真实感受,我也会听取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进行调整。
通常我会将每个孩子必须掌握的内容设定为他们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如语音,必须先懂得字母的发音规则,然后练习字母组合和音节划分,最后掌握多音节拼读技巧等;而词汇则从常用字入手,慢慢掌握基础词汇,学习基本的英文构词方法,更高阶的,会引导他们去了解词源,再结合阅读与写作,熟练掌握对应年级水平的学术词汇在听说读写中的运用;学生可以按照他们的进度一步步完成目标,我的监督和评测只是检验他们是否在目标的前进中。
阅读相对复杂一些,除了正确发音,理解阅读内容,还需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 为他们后续的学习和就业铺垫。阅读也是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工具,为了满足不同阅读能力与阅读喜好的需要, 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并一步步引导学生走上自主阅读学习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