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造后的南头古城中,有一甜品店名“九街糖水店”。与众多新引进的餐饮店不同,它是古城“城中村时代”的老店,创立于1995年,距今26年。店家把它的几张旧照,如门脸啦,店堂啦,精心用镜框装了,挂在新店的一处墙上,刻意强调它的历史。但是,26年前于今,不是很切近么?26年的历史,不也很短么?
这反映出深圳人的一个心结。
我理解这种心结。当年,我在深圳某报编辑地方新闻时,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这是位年长的深圳原住民,对本报一些报道中把深圳称作“小渔村”大为不满,列举不少无可辩驳的例证,说明作为一座城市,深圳并非从渔村开始,它有着长达千余年的建城史。而渔村说的要害,恰恰在于否认了这段历史。我理解这位读者,并认同他的观点。确实,当人们对于深圳的负面评价,由“文化沙漠”延伸至“历史沙漠”时,骄傲的深圳人所感觉到的,无疑是一种深深的伤害了。
不得不说,其时深圳的形象,被某些宣传误导了:因为建设中的“深圳速度”,因为快速崛起的“一夜城”神话,一些人在“新城”和“没有历史”之间,轻率地划下等号。深圳人不禁要问:新城与旧城,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与一段久远的历史,就一定是矛盾的么?这二者就不能统一么?换句话说,旧城就不可以焕发新的生机,而这样的新城,就不配拥有历史么?
一些深圳人似乎有意无意、不时强调一下某段历史,其原因,多半就在此吧。
一
南头古城,正是深圳的历史之根。
新修的通向古城的大道,有一个寓意颇深的设计:每隔一段距离,就镶嵌一块镌刻着古城大事记的铜牌,我数了一下,一共是11块,从三国设司盐都尉、东晋设东官郡……到民国复称宝安县、共和国设深圳经济特区,于是,当人们踩着这些铜牌行进时,一部1700余年的历史就在脚下展开;如果把铜牌比作钢琴上的琴键,人们踩在这琴键上的每一步,都弹奏出一个音符,一路弹奏下来,演奏出的就是一部深圳城市历史进行曲……
在这部进行曲中,有几个音符是至关重要的:
东官排在最前面。它本是“东方盐官”之意。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之地设盐官进行管理。当时,全国设有36处盐官。东官设在何处?据考证,就在今深圳南头一带。
明崇祯《东莞县志·地舆志》载:“吴甘露间,始置司盐都尉于东官场。”即是说,三国之东吴于甘露元年(265年),在东官之地设立司盐都尉,并在此处大兴土木,修建司盐都尉官署以及城池,谓之“司盐都尉垒”,又称为“垒城”。深圳城建的帷幕由此拉开,1700余年的建城史由此发轫。
东官又是郡名。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晋成帝将南海郡一分为二,划出南海郡的东部和南部,设立“东官郡”,很显然,郡名乃是沿用。郡治设在南头,在旧司盐都尉垒的基础上加筑郡城。东官郡领宝安、兴宁、安怀、海安、海丰、欣乐等六县,宝安是东官郡首县,县治仍然设在南头,形成郡、县治同在一城的局面。如果说,司盐都尉垒还只是盐政中心,东官郡已然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排在第二的是东莞守御千户所。东莞守御千户所设在南头?没错。唐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一级行政建制被取消,并入东莞县。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在沿海地区设立卫所59座,其中包括东莞守御千户所和大鹏守御千户所,两个千户所都在今深圳境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派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南头开筑东莞守御千户所。嘉庆《新安县志》记载了这段历史:
邑城在城子岗,即东莞守御千户所城也。明洪武二十七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开筑。周围连子城共五百七十八丈五尺,高二丈,面广一丈,址广二丈。门四,东曰“聚奎”,西曰“镇海”,南曰“宁南”,外曰“迎恩”,北曰“拱辰”……
因明朝的这次筑城,南头古城“六纵一横”的道路格局就此形成,且沿袭至今:“一横”指县署前街,“六纵”指永盈街(南段为牌楼正街)、迎恩街、五通街、聚秀街、显宁街、和阳街,以及南城门外的寺前街,一共是九条街,故南头城俗称“九街”。
新安建县排在第三。明万历《初修新安志序》载:“新安在晋为东官郡,迨隋而唐,改郡而县,又改而东莞矣。”就是说,宝安曾由郡改县,又改称东莞,且县治迁入东莞。这在前面说过了。现在要说的是,宝安从东莞分出。分县的原因是,当时倭寇侵扰频仍,东莞县署却在百里之外,每遇寇事,衙门鞭长莫及,百姓不堪其苦,故请析县。这事后面还要说到。
明万历元年(1573年),宝安县从东莞分出,并获赐名“新安”,取“革故鼎新,去危为安”之意。县治设东莞守御千户所所城,在旧所城基础上修葺而成。
第四者为展界复县。这得从“迁界”说起。清初(1661年),为防沿海居民支援占据台湾的郑成功,朝廷下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80里,以形成无人区作为隔离带,用“空室清野”之法来对付郑的反清势力。这就是迁界。迁界的结果是,新安县人口仅剩两千余,已是名存实亡,又一次撤县后并入东莞。
幸而这次撤并为时不长。因迁界致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先后有广东巡抚王来任、两广总督周有德上书朝廷,陈述迁界之弊,谏言展界复乡。康熙八年(1669年),朝廷纳谏,下诏展界,新安县“旨准复县”。真可谓:赖有王、周冒死谏,前度新安今又来。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最后一个重要音符。此事众所周知,不再赘述。
二
打理九街糖水店的,是来自湛江的一对夫妇。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以“九街”命名糖水店?丈夫答:南头古城有九条街,当地百姓称古城为“九街”;糖水店开在古城,所以叫这名。我又问:哪九条街?妻子答:“中山南街、北街、东街、西街,以及朝阳南、北街,兴明南、北街……”回答错了。
在南头古城博物馆,我看到一幅“清朝古城街道示意图”。在古城右侧,一说明牌上也有一图,注明为“清·嘉庆年间南头古城格局示意图”。结合这两幅图,南头古城的“六纵一横”便很清楚了:“六纵”自右至左,分别是和阳街、显宁街、聚秀街、牌楼正街、永盈街、迎恩街、五通街,“一横”为县署前街,加上南城门外的寺前街,不多不少,刚好九条街。需要说明的是,牌楼正街和永盈街本为一条街,却一分为二,划作南段(牌楼正街)和北段(永盈街)两条街。
从深南大道进入南头古城,经过古城牌坊,踏上几级台阶,便是通向古城的宽阔大道,大道由两排高大而葱茏的菩提树护卫;沿着大道,在浓阴里走过一段,便是南城门了。
如前所述,古城原有四座城门,现存的只南城门和东城门。东城门为民国时复建,因而,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南城门,就非常珍贵了。南城门上的“宁南”二字保留至今,赫然在目。而南城门的城楼,明显是复建的,真正属于明代旧构的,估计就一个门洞。因保留至今的明代建筑有限,仅剩原始门洞的南城门,仍然具有较高的价值。
这个门洞,由花岗石、红砂石构成基座,拱券的外圈也是花岗石和红砂石,其他部分则砌以青砖。现在来看,历经600余年风雨,除红砂石有些剥蚀,花岗石和青砖均基本完好。南城门外两侧,是发掘出来的瓮城遗址。瓮城是守护城门的城。城门外加城,有如现今在铁门外,再加一道钢铁防盗门,意在层层把守、坚固难摧。遗址里的瓮城城墙,只剩基座部分,也由花岗石、红砂石垒成。
穿过南城门门洞,便是中山南街。对照清朝的古城格局,它应是牌楼正街。这是一道缓坡,沿缓坡走过百米,左手是中山西街,右手是中山东街;与古城格局对应,应合为一条县署前街,因县署衙门至今尚在,就坐落在中山东街。换句话说,中山东街、西街,便是古城的“一横”。
于县署衙门前往右拐,行进在中山东街,不远处见一古门楼,上有一铭牌,书“聚秀街”。再前行一段,又见一门楼,铭牌上大字竖排,书“朝阳北街”;小字横排,书“显宁街”。继续前行,又是一门楼,上面铭牌也竖横两排,大字“兴明北街”,小字“和阳街”。三个铭牌,只聚秀街书古街名,我特地去街上看了,今名是“朝阳北街五坊”。如是,“六纵”中的“四纵”已大体复原:中山南街即牌楼正街,朝阳北街五坊即聚秀街,朝阳街即显宁街,兴明街即和阳街。
回头向西,县署衙门西侧是中山北街,对应古街格局,当是永盈街。继续西行,是春景街,比照古城,应是迎恩街。因“清朝古城街道示意图”中,迎恩街旁有观音阁井,而此井至今尚在,位置正在春景北街。再向西,是梧桐街。看到街名,我立即想到“五通街”:由“五通”而“梧桐”;在地名传承中,这种因音近而误读、继而以讹传讹的现象还少吗?由此,其他“二纵”也凑齐了。
总体来看,“六纵一横”像连接起来的“卅卅”两字,中间的“一横”,把“六纵”生生切断,分作南段和北段。牌楼正街和永盈街本已分家,这就是中山南街和中山北街,而显宁街、和秀街、迎恩街原本南北通透,现在分别分作朝阳南街、北街,兴明南街、北街,以及春景南街、北街,五通街即梧桐街,现在只剩南段,北段已是中山公园范围。
最可疑的是聚秀街即朝阳北街五坊,现在只剩北段,由此街向南,迎面碰上一栋三层民居。看似此路不通了,然而,我从民居西侧拐进去,发现有一街名乐平街,从方位上看,与北段的聚秀街似断而连。就是说,如果没有这栋民居,聚秀街本来也可南北通透。不管这局面如何形成,是否事出有因,一栋楼横卧路上,把一条路拦腰截断,这才是如假包换的“霸道”呢。
至此,我已复原“九街”中的八条街。因南城门外的寺前街已毁,古城的“九街”已九去其一,打了折扣。
三
我个人认为,南头古城的改造很成功。
改造之前,我曾多次去过南头古城。恕我直言,如没有保存尚好的一些古建,古城已彻底沦为城中村:一片片高高低低的农民屋,握手楼、碰头楼比比皆是,又都贴着白色、或浅红的难看瓷片,完全可用“恶俗”来形容。在这些瓷片和古建筑的青砖黑瓦之间,从色彩到风格到品位,根本没有协调的可能,就如矛与盾般尖锐对立着,拉开一幅“有我无你、有你无我”的架势……总之,古城改造前的状况,很考验改造者的胆识与智慧。
那一天,穿过古城南城门门洞,扑入我眼帘的,是改建后的具有民国风的几栋建筑。这些建筑,都改作了砖混结构;紧靠南城门的那间,以青砖砌成外墙;其他各栋,外墙全采用浅灰色磨石子。这招绝了!从观感上说,民国风的青砖及磨石子外墙,都胜过原来的瓷片外墙,与古建的青砖黑瓦便能协调一致,融为一体,几乎没有违和感。我忧虑的白瓷片、红瓷片问题,就这么轻易地化解了。有了这一招,外飘式阳台上的花瓶栏杆,舍铝合金门窗而回归木门、木窗,窗户上方装饰性的拱形窗檐,以及装点在各处的绿植如爬壁虎、盆栽花木、岭南嘉树……都不过是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