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连梅林山
你走后,我就在原地流浪
不知疲倦登顶梅林山
如同骑上我最爱的大马
欢快奔腾,汗流浃背
慈爱的父亲宠溺着前世情人
每天骑上我的马,穿过森林和花园
当风景美不胜收
当微风亲吻脸庞
我看见
枯叶如蝶飘落地面
青苔若蚁攀上树巅
大海在左,群山在右
我和我的马一路同行
2、淡墨亭
走一条老路上梅林
小径淡风,踩着你的脚印
再去一趟淡墨亭
你曾用浓墨的骨架站成虬枝的模样
那些桉树脱下一层层衣服,甩在地上
孩子气地赤裸,发泄情绪
没有什么不公,蝴蝶从不抱怨
只沉醉一朵花的短暂爱情
有些人惯用笔蘸着愤怒对文字又杀又剐
你铺开笔墨纸砚,只管轻一点
润染一缕清风,点几滴墨雨
在一株蕙草心
去看看那棵最高的树,台风山竹来后
它没有立起身
我用一副画凭吊,故意漏掉它的身影
它只活在画外我心之中
3、赴约一朵梅花
不愿错过这一场花事
我每天早起,盛装出行
郑重其事地赴约一朵梅
它的骨朵一天天地长大
又一点点地漫染绯红
前天它闭眼嘟嘴呼气如兰
昨天当我与它对视
它眉目娇羞,泪光点点
今天当我拐过那道弯
梅花已经等不及
一个个香吻盖我一脸
我作势伸手攀折
花瓣微颤稍作躲闪
一个怪人踮着脚尖
和一朵梅花打闹嬉戏
人群来往,毫不在意
4、徒步梅林大脑壳山
从山的脚底出发,顺血管逆流而上
我们要去到大脑壳山顶
气压很低,体毛一动不动
脚步沉重,体液在沸腾
跨越山隆起的六块腹肌
我听到雷声轰隆
那是山的心脏搏动
血脉喷张成大树遍布的虬根
我们手援脚登
被原始的激情鼓动
攀登!攀登!
登到高处人为峰!
5、一棵低头的树
走过这排树
总忍不住抬头仰望
从最初的心疼好奇到充满敬意
它不悲不喜
俯视来往众生
低垂的树枝巴巴地耷拉
并非垂垂老矣
却是谦逊低头的嫩芽
没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猖狂
没有干瘪稻穗的张扬
在时光里和风雨雷电过招
暴烈的阳光让它几近枯黄
有一天它褪去浅紫淡黄,昂起头来
满枝挂着绿色的弯月
满地洒上沁心荫凉
原来你是圣树无忧
释迦牟尼荫庇在你之下
佛用生与你结下不解之缘
我也在一次次抬头中
被你加持,无知无觉地做了你的信众
6、梅林山之恋
隔老远,水流声敲打我的心
一起激荡的还有虫鸟和蕨草
打开毛孔和瀑布交流
对山的心得,越来越喜欢
深陷其中
一只红色甲虫把我的歌声当成风
听得沉醉
蜥蜴直奔我脚下
苛责我耽搁这么久才来
让我给它取名猛龙
手掌按上苔痕
听见山的脉动
与我心幸福地和声
小溪流水哗哗
我拍一帧帧水页发你
让你听见心音
7、与一滴水对视
忙碌的日子,不能上山
五一假期,风雨又关了我两天禁闭
用一秒钟决定出门
要去拥抱一棵树
五分钟就够
然后躺在大树的怀里
在一只白色蝴蝶飞过的地方
我再次经过上山的曲径
左手边一棵树被风撕掉一只臂膀
我只回头多望了一眼
眼泪便掉下来落在手机屏上
我被迫与一滴水对视
它本来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我的心和树一样撕开了一个伤口
它便从眼眶脱逃
这滴水曾经是天上的云雾
在此之前或许就在这棵树的枝叶里
在一泓清泉,一道溪流里
或者一条江河,一片大海里
8、踏暖冬,上梅林
暖阳积攒了一冬的热情
在今天释放殆尽
新春将至,在舌尖鼻翼
忆一枝梅香,想一抹桃红
现在挑战和我走到梅林山巅
不能踩到落叶
不能踩到我的影子
还不能踩到太阳
你可以踩着
滴水观音的片片翠玉
也可以吼一句山歌
让凤凰树梢的巨大蜂窝回音
9、断枝树
断枝如虬龙断臂
但这棵坚强的树没有喊痛
它与肆虐的狂风对抗
它与侵蚀的病菌鏖战
它与噬血的虫蚁缠斗
它已参透断舍离的奥秘
如果无路可退,何不反戈一击
拼了这条病臂,换来和平和安静
所有的坚强,都是流血的伤口结的痂
所有的繁荣,都是抛荒的土地开出的花
台风过后,我拥抱一棵断枝的树
真诚地抚慰怜惜
贺它塞翁失马,劫后余生
贺它去除羁绊,一身轻松
贺它推陈出新,焕发青春
10、风过梅林
你来后,梅林山就变了
树绿得深深浅浅
枯叶如蝶如花
淡墨亭散发墨香
几只蚊蝇挡在我面前
讲些道理,听过千遍万遍
你走后,风也变了
总携着你的呼吸
蛮横入侵我的荷尔蒙
吹着陶笛上山
这日夜匍匐在我背上的知音
用苍凉,探一探空谷的回声
这个暖冬,虫蛇仍在出没
和一只马蜂狭路相逢
它的巢和鸟窝仿佛一个模样
我已日渐近视
只听得见风,吹过梅林山峰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这个设想甚好,也是邻家经过十年探索之后,开始开花结果的征兆。此前比赛就比赛,评奖就评奖,然后,就很少有然后了。有了这个“重叙方土故事”的创意,就等于把邻家赛事进行了由虚到实、由创作到市场、由作品到变现的崭新尝试。写作终究要走到这一步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所有在地文献都需要重新整理,所有方土故事,都需要重新讲述,这恰恰是我们文友参与在地文化重构的机会。”这既是邻家的机会,也是邻家文友的机会。
学习。点赞。
非遗文化需要传承。
摇钱树变成要钱树,讽刺得好!生活中“猴精”这类人真不少,好讨厌!接地气的佳作,赞赏支持黄老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