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镇水师
  • 点击:26923评论:182022/08/17 15:20

一.

从深圳回梅山,左子瞻坐的是高铁。列车呼啸前行,像子弹穿破空气,铁轨两旁的树木闪成模糊线条,转瞬即逝,让人觉得虚幻。他想起第一次出远门,大学毕业那年,从梅山到深圳,坐绿皮火车,他一直盯着窗外看。那时窗外是缓慢的,大地清晰、辽阔。火车摇摇晃晃,以舒缓的节奏奔跑,大半个湖南的山水如同画卷,在铁轨两旁有条不紊地展开。通高铁后,绿皮火车就再也没坐过了。在速度与山水之间,更多的人愿意选择速度。左子瞻也不例外。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的确是快,时速三百多公里,刷新了他对出行的认知。从深圳到故乡,被缩减到三个半小时之内。如此一来,这段由绿皮火车带来的漫长旅程,就只剩下了一始一终的两个端点。

窗外是不能看了,头晕。左子瞻把目光放在车厢里,盯着笔记本电脑,先看新闻,再是地图。对地图他有些迷恋,偌大的世界浓缩于方寸之间,在他看来,这个由经纬构成的世界,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又有了GPS,卫星遥感地图出来了,视觉由二维变成三维,平面立体化,他对地图的兴趣更浓了。把谷歌地球找出来,在屏幕上放大了看,每个角落都清晰可见,对着一台电脑,足不出户,便可以把全世界都周游到了。

当然,左子瞻关注的范围没这么大,脚下站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山河浩荡,能游完已经很不错了。高铁上的这点时间,也就够他看看广东和湖南。这是两个与他关联密切的地方。先是深圳,再是长沙,然后是梅山,最后是那座叫炉观的小镇。他依次看过来,与记忆对应,便是半生的履历在时光之链上重现。他被人叫过深圳人、湖南人、梅山人。可不知为何,就是没有人叫他炉观人。有些遗憾,在他心里,小镇才是故乡,那是他生命的起点,也许还是归宿。

从地图上看,小镇三面被山环着,另一面向着一条河流敞开。河叫炉观河,资江的支流之一。过了河是丘陵,梯田一圈圈层叠下来。这是典型的湘中地貌,七山二水一分田。丘陵后面,便是梅山县的县城了,叫梅城,距炉观不远。天气若是晴朗,站在小镇上,可以清楚地把一座七层的石塔看到。那是梅山县的标志,叫北塔。说到梅山,也许没有几个人知道,小县偏居一隅,自古便是荒蛮之地,贫困县的帽子前几年才摘掉。可说到北塔,知道的人就多了。梅山的很多特产,比如水酒、腊肉、猪血丸子、等等,前面都无一例外地冠有北塔两字。这些特产走向外面的同时,也让这座古塔的名气在人间烟火里传播。

北塔已经老了。左子瞻知道,建筑是有生命的,逃不开万物轮回的宿命。终有一天,这座古老的建筑会倾圮,以废墟的形式消失于光阴。他想到了父亲。父亲也是这样,在一天天变老。在左子瞻看来,父亲的生命轨迹与北塔衰败的过程是契合的。北塔对父亲的意义不言而喻。每年正月,父亲都会去县城,到塔前祭拜。这时的父亲就像朝圣者一般,面容凝重,目光笃定,浑身上下透着庄严之气。父亲点起香火,举过头顶,伏跪在地,那份虔诚让人肃然起敬。三叩九拜之后,父亲起身,目光炯炯地仰视着塔顶。古塔有八角,镇守四面八方,每个角上挂有一盏铜铃,虽已锈蚀,但风吹过来,仍会发出沉吟,就仿佛是对父亲做出的回应。父亲和着铃声的节奏,念动祭语,声音铿锵清脆,就像珠玉落入盘中。这是梅山水师独有的语言,也是一条神秘的通道。父亲念起祭语时,心念转动间,与那些虚幻的神灵便完成了交流。

父亲是名水师。在梅山,这曾经是种不可或缺的职业。千里雪峰山脉自南往北,将大半个湘中包围,梅山就像个秘密,藏在莽莽群山之间,宋代以前,不与外界相通。炉观这样的小镇,就更加闭塞了,没通公路之前,只有一条河流将人送往外面。水路九曲十八弯,平静中藏着凶险,让人敬畏,很多人一生也没走出过小镇。因此,水师这一职业也就尤为重要。求财祈福一碗水,消灾镇邪一碗水,小病小痛也是一碗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即使交通便利了,公路和铁路穿越雪峰山脉,将外面的世界引进梅山,小镇上有了卫生院和诊所,水师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红白喜事、动土修宅、乔迁入伙、出门远行,都是要找水师问一问、卜一卜的。小镇人去诊所看病,也从来不会叫医生开药,只会叫医生开一付“水”。

从记事开始,父亲就跟他讲一碗水的事。父亲取出碗来,将一块红布展平了铺在桌面,小心翼翼地把碗摆好。碗有些年份了,碗沿的缺口和碗底泛黄的色泽,显示出已经历过好几代人的传承。水是晨间收集来的露水,上承天意,下接地气。父亲缓缓将水注入碗中,水微微荡漾着,平静下来,变成一面清澈透亮的镜子,父亲的面容映在碗中,庄严而又生动。接下来,父亲闭上眼睛,念动咒语。这时的父亲是令人信服的。低沉而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响起时,就仿佛有种神秘的力量,随着父亲的意念一丝丝注入水中。念完咒语后,父亲起身,食指和中指并拢,在碗口轻轻一拂,再一拂,然后又是一拂。三拂之后,父亲拿过一块毛巾,小心翼翼地擦去沾在碗沿上的水滴,说:好了。一碗水便算是化好了。看起来十分简单,轻描淡写间,父亲就完成了。但左子瞻知道,对于水师来说,这绝不简单。一碗水里所装着的,是水师一生的修为,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其间的玄机,水师是不会轻易示人的,这是职业禁忌。

水师有正邪两派,正派悬壶济世,邪派重巫傩之术。父亲属于正派,虽也会些符咒之法,但归根结底是一名医者。阴阳五行、奇经八脉、五脏调理、针炙推拿,父亲无所不通,对中草药更是如数家珍。小镇上别的小孩开蒙,要么学儿歌,要么背千字文、弟子规、三字经,左子瞻背的是汤头歌。父亲以异于常人的教育方式,在左子瞻身上复制着自己的童年。父亲小的时候,祖父就是这样教他的。祖父也是名水师。左家是个小姓,在小镇上能受人尊重,也是来自于两代水师的积攒。闲着的时候,父亲会带他上山,教他认识各类中草药。在父亲看来,万物相生相克,飞禽走兽,花花草草,根叶果实,骨肉皮毛,皆可入药。父亲教他认识的不仅仅是药,而是整个大自然。那时他对父亲是崇拜的,也想着要跟父亲当名水师。可教归教,父亲却并没有让他继承衣钵的意思,只是要他好好读书,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他也遵从了父亲的意愿,把书念得可圈可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书本上的公式和逻辑,培养出来的是理性,与水师的偏于唯心是相悖的。书读得越多,他对父亲的崇拜也就越淡。等长大一点,去了县城读中学,父亲在他心中的光环,已无形之中被消解一空了。填写入学资料时,家长一栏,有职业这项,他写了水师两个字,后来想了想,又划掉了,改成了农民。那时他就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个让父亲骄傲的身份,已经让他有点不屑。对此他并不意外。事实上,父亲自己也知道,水师一天比一天没落,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随着经济发展,小镇越来越开放,先是有了铁路和公路,后来又有了高速和高铁。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不断将小镇人送出去,将外面的世界带进来。小镇上有了网络和手机,进入一个庞杂的信息时代。小镇变了,小镇人也变了,丰富多元的知识补充进来,小镇人的观念不断被刷新。与水师有关的一切,被定义成了迷信活动,遭到明令禁止。父亲丧失了行医的资格,逐渐成为一位闲散之人,就像很多民间艺人一样,风光半生,却难逃凄凉晚景。但父亲并未放弃水师这一职业,他一如既往地修行、上山采药,炼制各类粉末和药丸,或者摆弄一下易经八卦,帮人看看风水、算算前程和运势,偶尔也会给人看病,都是些老人,不相信药,只相信水。其次就是去一些现代医疗无法抵达的偏远山村,须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却分文不取,此时的父亲,行医的目的已不再是养家糊口,而是恪守一名水师的本分。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水师如何没落,父亲对他的影响是一直存在的。高考填报志愿,别的同学都奔着热门而去,要么选择经济和管理,要么选择自动化或计算机,他选择了学医。父亲十分欣慰,说学医好,悬壶济世,为来世修德。他不相信来世,但确实是从小耳濡目染,受父亲熏陶,才想着要成为一名医者。大学本硕连读,七年时间,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医学理念,他品学兼优的同时,也与父亲越来越远。他不否认父亲的医术,但现代医学的严谨,与父亲那个披着神性光环的世界是背道而驰的。父亲甚至连个听诊器都不会用,全凭经验来诊断。对水师被取消行医资格一事,他是认可的,在现代医学面前,父亲那种随意的行医方式显然已经落伍,就像他采集的中草药一样,永远也脱不掉泥土和草根气息。

毕业那年,父亲打电话给他,想让他回梅山工作,先找家医院干着,锻炼几年,等取得执业资格证后,就在小镇上开家诊所。这是父亲的梦想。水师被明令禁止不能行医之后,父亲便想开家诊所,继续他的行医生涯。凭心而论,就医术而言,父亲绝对有这个资格。可是开诊所需要的不是医术,而是一堆毫无用处却必不可少的证书和证明,比如说学历、资历、等等。父亲连高中都没有读完,自然没有这些。这也是所有民间医者的悲哀,无论医术多么高明,都得不到正式的认可。父亲努力了好些年,也没能把诊所申办下来,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当然是父亲的一厢情愿,诊所太小,装不下左子瞻的理想。梅山也太小,在地图上,就是尘埃那样微小的一点,同样装不下他的理想。那时流行的名词是南漂北漂,大学生无一例外,毕业后都奔着北上广深而去。从学校出来,他连家也没回,就买张车票去了深圳。


二.

梅山是个小站,只停三分钟。车厢里“叮咚”一响,高铁减速缓行。列车广播员的声音已经急不可耐了,汉英两种语言交替着,将下车的乘客从座位上驱赶起来,也将左子瞻从回忆拉回现实。窗外一排塔形的电线杆缓缓闪过,车厢一晃,高铁稳稳地定在铁轨上,一座小城静止下来,在视线里停住不动。

这就是梅城了,举目望去,街道是熟悉的,房子是熟悉的,就连空气中的味道也是熟悉的,一切都那样亲切。这也是小县城和大城市的区别。在深圳生活了十几年,他始终记不住那座城市的样子,身边的人事如走马灯一般,瞬息万变,有时转个身,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陌生和茫然。梅城虽说也在变化,却带不来陌生感。小城的每个角落、每寸土地,都像是一张内存卡中的存储单元,能永久封存并时刻触发他的记忆。

  • 1
  • 2
  • 3
1/10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第
  • 关键词: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1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朱正安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20
  • lotfun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13
  • 费新乾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11
  • 陈彻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30
  • 悠悠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23
  • 楊剛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19
  • 黑雪打赏5000,共计5000
  • 2022-08-18
  • 无香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18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我完全同意陈卫华和费新乾两位对这篇小说的评价。作者对父子关系的描写,很打动我,让我有欲泪之感。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16:48
    • 分享到:
  • 谢谢阅读:)
  • 老练的笔力,深刻的意图。作家试图给我们还原一些不一样的思维或日常。新冠肆虐初期,不时有新闻报道中医治好新冠病毒,但后来都慢慢被大流湮灭。小说选择这样一个角度,是要有胆识的,说大了是作家的时代使命感和担当。 也许正因如此,现实中的中医或现实中的小说才有一些合理不合理的硬伤。时代总是要向前走的,小镇亦然,小说亦然。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17:16
    • 分享到:
  • 谢谢卫华兄点评
  • 深圳医生左子瞻年关回乡,渐渐引出水师父亲传奇的一生。两代人的沟壑,中西医理念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抵触,令父子关系日渐疏离。后经儿子生病,父亲抗疫出诊、开诊所的执念等事情发生,让同样作为医生的左子瞻最终理解父亲的坚守,悬壶济世医者之心,殊途同归父子同心,亲情最终得到和解。卫鸦用白描手法写来古朴雅致,乡土神秘氛围浓郁,父子间彼此不被理解,又不擅表达,纠结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整体读来别有韵味。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17:53
    • 分享到:
  • 谢正安兄,辛苦了。
    • lotfun评委2022/09/13 20:21:10
    • 分享到:
  • 有幸看过这篇小说的一个精简版本,删减了黄业春和疫情以及上山挂青部分,个人认为修改后的版本更为成功。小说语言相对比较成熟有自己的节奏,但在方言的使用上有刻意和过度之嫌,有些细节描写稍嫌填得过满。写作的度是一个需要细心把握的微妙天平,作者也一直尝试通过不断修改达至最佳,相信这篇小说可以扬长避短改得更好。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18:15
    • 分享到:
  • 谢谢,辛苦了
    • 文夕评委2022/09/13 01:06:24
    • 分享到:
  • 这是讲疫区外的疫情,有新奇感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的小镇系列是他自创的小说品牌,这一系列是他精心、苦心经营的文学领地。这篇小说通过回乡医生左子瞻的视觉,展开了其父亲梅山水师的传奇一生,有过往的传奇加身,也有现实的无奈迷茫,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只是到最后,儿子理解了父亲,两人的关系得以和解。文字、情节和人物塑造都显示了一个成熟作家的功底。只是水师毕竟是一个相对神秘的职业,作者虚构情节时,有些尺度过了点,另外涉及新冠疫情,似乎也没多大必要。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20:01
    • 分享到:
  • 搞酒
  • 这是参赛作品中少有不局限于深圳一亩三地,或说一些自己的经历,痛痒其实与别人无关的文章。是一部讲述父子情感,闪耀人性光辉的作品,无论文章中是否包含了一些唯心或神秘主义色彩,作品都足够优秀。不足之处是,开篇背景描述太冗长,没有做到主角、对手、任务、冲突立现,一下抓住读者。文章立意第一,叙述方式与结构第二,文采第三,背景设置,人物刻画,可在冲突中边说边完成。如能改改让编辑重新替换,应是大奖的有力争夺者。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改改说着容易做着难,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人创作观念和意图不一样,欣赏角度也各不相同,当我没说,收回上篇评论说的话不改也很优秀,是大奖的有力争夺者
    • 卫鸦2022/10/03 16:18:33
    • 分享到:
  • 谢支持
  • 曾经31区有王十月、徐东、卫鸦和叶耳四位为文学打拼青年,在文学上都番有建树,如今只有卫鸦还时不时地发表质量较高的作品。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21:32
    • 分享到:
    • 黑雪3秀才2022/08/18 20:14:36
    • 分享到:
  • 10个页面,在浮躁的城市里,能看完实属不易,而码字人的心更须沉住气。一向低调的作者在不动声色中完成了这样的创作,看似轻松,细品难得。小说篇幅虽长,时间跨度并不大,细节中浓缩了很多时空。其中有现实和过往的对比冲突,也有浮躁的功利心和沉稳的传统力量的对决,让人感受到的是细微而绵长的情感,厚重而深沉的爱和理解。文段有时轻松诙谐,有时沉静从容,却能让人感受到时间和文化交替的残酷和仁慈。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卫鸦2022/10/03 16:20:37
    • 分享到:
  • 谢娜娜谬赞
  • 最近来访
  • 卫鸦
  • (江湖无名号)
  • 2童生
  • 4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5
  • 49252
  • 9
  • 2110
  •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陈彻断尾

    2023/10/3 13:47:42
  •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孙行者断尾

    2023/10/3 13:38:18
  •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蔡德林歌咏深圳

    2023/10/3 11:52:14
  •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郭建勋在深圳街头遇见一群蚂蚁(组诗)

    2023/10/3 11:19:37
  •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郭建勋陀螺

    2023/10/3 11:04:53
  •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郭建勋血地寻梦

    2023/10/3 10:42:19
  •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谢龙我在深圳来来往往

    2023/10/3 10:35:09
  •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樊治月光 女人

    2023/10/2 18:39:57
  •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欧阳德彬隐秘的角落

    2023/10/2 16:57:56
  •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欧阳德彬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2023/10/2 16:10:48
  •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王元涛荔香夜话

    2023/10/2 14:27:13
  •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陈彻月光之下

    2023/10/2 13:19:20
  •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陈彻雨夜

    2023/10/2 13:05:51
  •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陈彻荔香夜话

    2023/10/2 12:56:20
  •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王元涛奔跑吧,狐狸

    2023/10/2 11:29:11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