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卷发小男孩
他们从深圳龙华某高档小区出发,行程的目的地是“现代北欧影视基地”,地处广州市荔湾区东沙街道新爵村。
在小区门口接到卷发小男孩的时候,他睡意正酣,卷曲的长头发由额头后垂,面部轮廓稚嫩可爱,他爸爸从几十级的石阶把他抱下来放在车上,临别时,那个浑身上下充满艺术气质的爸爸向小男孩的妈妈交代着什么。
年轻的妈妈上车坐定,赶紧道歉:“不好意思啊,师傅,让您久等了!”
她说:“太早了,孩子怎么也叫不醒,只好让他爸爸抱着下来了。”
我说:“没关系啊,孩子这么小,怎么赶这么早出门?”
年轻的妈妈说:“孩子要去参加一个比赛,赶时间呢!”
“哦!孩子多大了?上学了吗?”
“五岁了,在上大班呢。”
“这么小就要去参加比赛啊,现在的小朋友,真心太利害了!但是,有没有觉得孩子太辛苦,大多数孩子这么大都还是懵懵懂懂的呢!”
“是的,孩子是蛮辛苦的,昨天晚上10点还在拉琴呢!”
“是找专业的老师上课吧?这种艺术类的课程费用貌似很贵的呢!”
“我们还好,他爸爸开有一家琴行,目前孩子主要由爸爸来教。”
“哦——,那还好,孩子喜欢吗?”
“也还好,不过,孩子确实很辛苦的,每天放学接回家,都要练几个小时的琴,不愿意练琴的时候,哭哭啼啼也是常有的事。”
“哈哈,蛮难为小家伙的!”
“是的,有时看着,我都心痛,但是,没有办法啊,小提琴这种乐器,需要从小开始学习,而且还需要下苦功夫练习!唉,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坚持下去,是蛮难为他的。”
“现在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们学习开始得太早了,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负担太重,过早失去了童真,是揠苗助长,而且会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另一些专家又极力鼓吹学习要趁早,开发左脑右脑的,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看来您也是倾向孩子趁早学习的吧?”
“也不全是吧!有些艺术训练,确实需要童子功的,比如钢琴、小提琴之类,过了一定年纪,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当然,孩子的学习也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人家的孩子都在‘追班’、‘拼班’,你家孩子无所事事,心里确实着急的。”
年轻的妈妈这样说着话,语调中似有几分倦意,看来,为了准备孩子的比赛,妈妈也没有休息好。
我说:“时间还早着,大概两个小时才能到广州,您也像孩子一样,补个觉吧。”
“那就麻烦您了,我也是有些倦的,恰好借您的车,眯一下眼睛。”
车内突然安静下来,窗外的物象不停变幻,越来越清晰,干净的街道,整饬的高楼,满眼绿意盎然的山水草木,鸟儿叫着飞过,淡远的天空,碧蓝如洗,不染纤尘。
莫名其妙的,内心有些激动起来,车内的小男孩,不经意的,竟然带动了我的快乐的神经。透过卷发小男孩,我把时光往前拉了十多个年头,那时我儿子该是车内这个小男孩的年纪,或者稍微大一些,二年级的时候,有一个机构来学校选秀,孩子的表现受到一位老音乐人的嘉赏,也是因为这个契机,孩子参加了机构的培训,并于当年登上在深圳世界之窗举办的鹏城少儿春晚舞台。音乐慢慢融入孩子的生活,中考时,孩子以音乐特长考入深圳外国语学校,参加学校合唱团,合唱团在深圳市和广东省的比赛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成功在深圳大剧院举办了专场音乐会。
儿子现在已经上了大学,继续在大学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最终他是不是以音乐谋职谋生不知道,但是音乐带给他灵动与快乐,是显而易见的。
就此而论,孩子学习是否趁早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问题是孩子是否喜欢,孩子喜欢了,便是投其所好,自然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这种情况下的学习,肯定是有效果的,早些也是无妨的吧;但是,如果孩子所学,孩子不喜欢呢,便有家长强加之嫌,是强人所难,于是学习成了头等苦差事,早学晚学,大概都没有好的结果,甚至容易引发孩子的抵触,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学习这个事,说白了,还是要先培养孩子的兴趣,那句话说得在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想着,内心更加舒畅,情绪里弥漫着幸福,真是美妙的一天啊。
车在高速路上飞驰,余光偶尔扫过后视镜,可以看清年轻妈妈俊秀的脸,但她的脸色显出与她这个年龄明显不相符的憔悴,毫无疑问,这是一位为了孩子不辞劳苦的母亲,就像我的爱人一样——为了孩子,大多数母亲都走在迷失自己的路上,过早迷失了自己的才华,迷失了美好的青春和容颜,她们坚持,他们固守,他们不悔,为了孩子的前程,滑向预设的美好,滑向不可预知的彼岸。
车到荔湾,过了鹤洞大桥,快要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卷发小男孩适时的醒来,用童稚的音调和妈妈说话:
“妈妈,我的琴呢?”
“妈妈给你放在箱子里呢!”
“妈妈,小雨姐姐和婷婷姐姐会来参加比赛吗?”
“她们不来!”
“为什么不来呢,我好想她们哟!”
“她们有她们的事情呢!”
“婷婷姐姐的爸爸开的车好大哟!下次去大梅沙游泳,还是坐他们的车去吧!”
“不能老麻烦别人的,爸爸有时间了,让爸爸带我们去啊!”
“妈妈,妈妈,阿里巴巴说着话,‘芝麻,开门吧’,那个山洞的门就开了,洞里面有好多金币哦……”
“妈妈,妈妈,我刚才还做了一个梦呢!”
卷发小男孩这样和妈妈拉着话,天马行空,不时发出咯咯咯的笑声,直到车抵目的地。
孩子蹦蹦跳跳地下车,手里还握着一把“小小提琴”——这把小小提琴,大概是昨晚睡觉前握在手中的,从昨晚握到现在,从深圳握到了广州。
无疑,这其中包含卷发小男孩对小提琴的喜爱。也许,卷发小男孩是真正喜欢小提琴的。
喜欢和热爱一件事,无论从什么年龄开始,就事论事,我想都是美妙的。
我要祝福你,卷发小男孩,祝福你,在童稚的快乐里,开启一个艺术的未来。
大学生
大学放假季,到广东金融学院去接一个大学生,他是要回深圳梅林的。疫情期间,学院不让外来车辆进入,只好打电话给他,他开口直呼老板,说行李还没收拾好,让我等等他。
我把车开到校门口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泊好,想找个地方方便,放眼一望,校门左前方,便是繁华地,走近,是一个饮食城,琳琅满目的餐厅,熙熙攘攘的人流,红装素裹的,尽是青春洋溢的面孔,他们,都是金融学院的学生。
约车同行的大男孩已是大三,由于他要回去深圳,我便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一定是在深圳上的高中,开口便问:“你在深圳哪所学校上的高中?”
“我在梅州上的高中,父母亲在深圳而已!”
男孩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便想,车上的大男孩,曾经也是孤寂的留守儿童。
我说:“你们学金融的,都会有比较好的职业通道吧,比如银行、保险、证券之类的,都是很不错的就业方向。”
“现在的大学生,内卷特别严重,好点的单位,都招名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像我们这种两非学校,就业前景不乐观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所知道的,深圳的一些高中,现在招聘老师,动辄国内顶级名校的硕博生,很多国外名校的留学生回国后也到高中任教,坊间时有传闻,北大、清华的博士生,委身去了长三角,珠三角的某个小街道做基层办事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男孩说到现在大学生就业的困境,情绪似乎有点沮丧。他说,好的老师实在是太重要了,自己读高中时也算努力,成绩在学校也不算差,但是缺少好的老师引领,与广州、深圳的一些好学校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好一点的老师纷纷逃离内地,前往经济发达地区谋职,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想起前段时间的一次聚会,我被在家乡中学任教的同学说的话刺痛了。他说现在内地的中小学,教师缺口不断加大,每年都有外地老师来学校支教——在我的心中,我的故乡:湖北,荆州,公安……向来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现在居然沦落到要外地老师来支教的地步了,遥想20多年前,我青春年少,从故乡出发,是前往广西的大山里支教的。
世事变故,沧海桑田,真是唏嘘啊。
我问:“你爸妈为什么没让你在深圳上学呢?”
“我爸妈也曾努力过,但是积分不够啊,如果在深圳上学,只能上民办学校或私立学校,在深圳上民办学校,花钱多不说,教育环境还特别差,不管在哪方面,与公办学校都没得比,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误人子弟!好一点的私立学校吧,收费又高得离谱,一学期的学费,动辄三五万,甚至几十万,对一般的家庭,哪里承受得起!当年,我爸妈在我上学的问题上,也是费尽周折的,权衡利弊,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让我回老家上学,在梅州上公立学校,总比在深圳上民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好吧!”
大学生的一番话,说得诚恳,故事里都隐含着泪滴。孩子的教育,真是闹心事,对大多来深建设者、或者说对大多数到大城市谋生的家庭而言,都是一把辛酸一把泪——现实的尴尬和残酷在于,很多人把大好的青春、把一辈子奉献给了大城市,而大城市,却不愿安放一个漂泊的灵魂!
有时我想,中国人之所以有那么深的故乡情结,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故乡是根,是来处,也是去处。无论成功或失败、富贵与贫穷、贤与不肖……故乡都会接纳你,包容你——不愿抛弃我们的人,如果还有,那一定是父母;不会抛弃我们的地方,如果还有,那一定是故乡。
就像现在坐在我车上的大学生,父辈早年来深圳打拼,在深圳梅林这样的繁华地段拥有自己的房产,却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很多家庭因此错过了孩子的成长!
我问他,现在的大学生,还会去图书馆吗?
“去图书馆的还是有的,只是少,很多人沉迷于手机,我有个室友,在宿舍里打游戏,常常玩通宵,玩得忘乎所以的时候,还会大喊大叫,吵得室友不得安宁,烦人啊!”
我想到了最近看到的一个有关中美知名高校借阅图书的调查,题目是《17所中美名校图书借阅榜》,榜单上都是中美顶级名校,像美国的普林斯顿、哈佛、耶鲁……中国的清华、北大、浙大……等等,都是名校,但中国与美国的学子所借阅的图书大相径庭,美国十所高校图书阅读综合排名中,借阅最多的前十本图书依次是:
柏拉图的《理想国》
霍布斯的《利维坦》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君主论》
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威廉.斯特伦克的《风格的要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的结构》
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
马克思的《***宣言》
亚里士多德的《**学》
反观中国高校,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标题:
浙江大学:《平凡的世界》四次冠军
清华大学:《三体》系列受欢迎
北京大学:最关心**
复旦大学:最想看《心理学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