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往血地
  • 点击:14733评论:232022/08/22 00:45

一间茅草搭建的小屋里,沿西墙南北放着一张木床,东墙靠北垒着一口锅台,靠南是灶台门脸和放柴禾的地方,灶台和木床之间的北墙上挂着一口斑驳的油漆木箱,南墙正中和侧边是小屋的门和一口木条隔制的小窗,我总是一个人睡在这木床,直视顶上横亘的屋梁,听吼吼的风从门窗灌入,“嘭”的一声撞上北墙摔下来,不动弹一下,就消声匿迹了;抑或,我又总是在小屋门口地上爬来爬去,看满塘残荷枯败,听孤鸟惊心鸣叫,哭一降生,风就卷尘入口把它断了,这周边没有人家,只盛产风——那远处树着的一排白杨便是招风的幡子,再远处,天地混沌,四野萧瑟;抑或,我又总是化作小小一团,卧于黑漆而冰凉的泥地,有血水浸漫上来,伸手一摸,沾染一掌腥红的粘稠,既而扯着嗓子哭喊,旁边全是人的腿,没有人蹲下来......多少年了,这场景错乱、频复地出没在我脑海,像记忆,像梦境,又像记忆洞穿梦境、梦境潜入记忆叠合,扑腾,卷卷荡荡,我从未分晓。

昨夜,它又来了。满塘残荷在风中呜咽,鹤的鸣叫,惊心动魄。我躺在茅屋的小床,风把门撞开,蜡烛灭了,杂屑飞扬,我瑟缩到墙角,捂眼坐在黑暗里,壁上的油漆木箱发着咚咚哐哐的响......醒来,历历在目。起身,凭栏向外,我想在现实里抓牢点儿什么,除了鳞次栉比的楼房里亮着一些昏暗的灯光,街道上偶尔滑过一些孤寂的车辆,没别的了。

早上看书,它又来了。血水汪汪的小屋地上,有孩子在哭,歇斯底里,永不止息,掺杂着被迫的成分。周边满是人,却看不清楚脸,影影绰绰的出现,又隐去。屋子在转动,人们的声音像篙划过湍急的水面,仿佛篙人掉在水里了,只有篙在水面随波扑打的最后声响......这是字里行间陈铺的画面么?我揉了揉眼睛,不是。它是从心底翻上来的。合上书,我立直肩膀,正对白墙,想要探寻藏在这背后之物。一个小时过去了,徒劳。

我带着疑问走向阳台,看见母亲先我一步立在葡萄树下——那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小半个深圳西北部、整个东莞,乃至更远的北方都尽收眼底。遇到疑惑时,我总喜欢去那儿站一站。

是该回去看看了。母亲从低低的声音里压出这句话,带着力,眼睛里伸出的钩子越过眼前低矮的楼宇,越过东莞长安那片灰褐色的山峦,探向遥远的北方,浑浊的目光渐渐清晰、明亮起来。她是在说父亲的老家淅川么?父亲葬在那里快两年了,每年清明,弟弟都提前订好车票从深圳跋山涉水回叔父家暂住两天,以便去父亲坟前尽孝,一如父亲生前叶落归根的渴盼,雷打不动。可眼下,清明刚过不久,母亲没有理由陡然起意去一个她没有生活过的地方,即便是跟着我们一道回——葬礼完毕的时候,说好三周年回去还孝的,也还不到时候......她是在说她的母家正阳乡下么?那个我们共同生活多年的地方,现在虽然消了父亲的户籍,但母亲和弟弟的也还落在那儿。自打外公去世以后,母亲就鲜少提及回去。偶尔回过一两次,壮着脸面在亲人中争取那些被占用的土地、推倒的房舍,也只是提一提而已——已经没有栖身的地方了......哦,三岁前,我倒是跟父母在颠沛流离中生活——走马灯似的变换栖居地,不固定支点,记忆也如浪峰波及沙滩,只一闪现便退去了。那么,母亲所谓的“回去”,究竟是回哪里?

我靠近母亲,轻触她肩,唤了一声。她一动不动,目光探得更远了。我把眼睛顺过去,在记忆与梦境的交叠中,狭小的茅草屋、壁上的油漆木箱、门口的荷塘鸟鸣、泥地上的血渍、呜呜响的风声......和弦般连接起来卷进了母亲的耳朵。母亲突然转头看向我,像是有秘密被发现了似的,那瞳孔迅速集结成一个小点儿,放着锐利的光,瞪我好一阵子,却又终于断去那根紧绷的弦,黯淡了,松懈下来嗫嚅道,怎么可能?你还那么小,怎么会有记忆呢,你不会记得的。接着她轻缓得像一根绣花针落在泥地上似的叹了口气,又把头扭向北方,目光渐渐伸展出去,受了惊吓的思绪张张合合,终于被重新打开,进入了我所未知的世界。我后退到客厅与阳台的相接处,像个陪衬,歪头寻思着那股好奇。不知过了多久,广发,有发,得发,二妮婶儿......这些带有温度的名字积存三十多年从母亲口里掉了出来,像风中摇摆的果实终于落到归处似的拼凑出一串规整的字符——河南省确山县留庄镇崔楼村小郑庄。


十二岁那年,我作为全校惟一的学生代表去确山春游。老师带我在那儿游荡三天——在杨靖宇将军的纪念馆里,端详他那用古铜锻造的雕像,我心潮澎湃;在竹沟“小延安”革命烈士陵园里,听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故事,我望着苍松翠竹流下眼泪;在老乐山山顶的清泉池畔,看鹰击长空,游人如织,我感慨天地的博大,第一次知道有比陡沟镇上更美更大的地方......但我不知道的是,我的脚步时隔十二年又一次落在自己降生的土地上。不,确切说,是九年。

三岁那年的秋天,父母带着我和襁褓中的弟弟,从外地举家搬迁到外公所在的正阳乡下家里,遵从外婆的遗愿安定下来——入了户口,分了地,技艺傍身的父亲就此结束流荡,跟母亲脚踏实地过起了农民生活。但是,没有人告诉我,这个“外地”会跟确山有关。人力架子车装着拆散的木床、家什、我和弟弟被父母推拉、摇晃着从天亮到天黑,再到天亮的傍晚时分,进了外公的院子,然后母亲一头扎进外婆的灵堂......我至今清晰地记得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我惟一不记得,当初一路护送我们搬家过来的,还有一个叫得发的叔叔,只是他一将我们送到,连水也没顾上喝一口,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去了。是日子艰难?抑或是外公和舅舅们对待父亲的态度?他的在场,只会让父亲更加难堪。

后来,父亲并非没有提过确山。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历史原因,父亲双亲、兄姊早逝,年仅十二岁的他不得不远离淅川老家,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浪——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涉地名无以详计。即便说些旧事,也只是模糊不清地勾勒事件里的人物、起因及结果,地名则常常在他的叙述中留个大致或直接被抹掉。

关乎确山,也不例外。父亲的提及,仍是一带而过。

九岁的时候,星期天晌午,家里来了一个泥瓦匠,父亲牵牛往回赶,我和母亲丢下农具奔到菜园。摘完菜,母亲却犯了难——家里没有肉。别说离集上太远,就算离得近,哪里有钱呢。父亲买一块钱、几毛钱的百喘朋、氨茶碱都省着吃——日服三次的,变作两次,有时候连药丸数量也跟着省下去。可是,没有“有客不待”的道理,我看见父母在墙角叽咕几句,两只很小的公鸡儿就命丧黄泉了。席间,他们吃酒划拳,说笑的声音偶尔传到厨房里来。父亲每次起话,还偶尔会特别夹带一句,在确山的时候......事后我又听到,那人来自确山,三十好几了,还未成家,农闲时分,经常行南走北干些垒墙盖房的泥瓦活儿......可是谁能想到,他就是那位护送我们搬家的得发叔叔呢。

后来,父亲还时常提及我们在礼节上的疏漏——唉,生活捉襟见肘!得发来的那次,临走,我们都没有香烟送他——父亲好不容易在外公的抽屉里摸了两根黄金叶,追到村口去,又被得发叔叔随手扔在地上......他到底是瞧不上呢?这疑惑刻在父亲脸上,也写在母亲眼睛里。多少年过去,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这个叫得发的人,又因家庭困顿、疾病缠身等等缘故,父亲也没能再回确山一趟。


是该回去看看了。母亲继续念叨。哀愁与遗憾在她眼中交织:当初......当初走的时候,一再决定回去看看的,谁知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真是对不起人......既而母亲的眼睛泛了红,又想起年过三十的弟弟至今孤着,不觉间罪恶多了几分:就是有情未补、有恩未报才得的今日之果吧,人家背里提及,指不定要怎样骂我们没有良心......她蹙着眉,把世间所有“不仁不义”往身上揽,竟哀伤得泣不成声了。

原本就是,早该回去看看了。我们的生活,何至于条件不允到这般地步......这些话在我心里打着旋儿往上冒,看看母亲,我最终没能说出口来,却只是暗里盘算着,我来深圳十七年了,加上在外公檐下生活的十七年,三十四年叠加到广发、有发、得发兄弟身上,他们怎么也有七十多岁了......这些年里,我们没有走动,没有书信,没有电话,连个知情的中间人也没有,七十多岁的父亲已经离开两年了,谁知道他们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时间拉得太开了,要是能在老家时就去看看多好!我们毕竟住那儿三年,非亲非故......我做了个很微妙的手势,正向母亲,看着稍稍平复心情的她,眼睛里到底闪出了一丝质疑。有谁不想呢,整天像牛一样刨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不完的苛捐杂税,挖不完的沟渠,铺不完的公路,植不完的树,你爸吃不完的药......没有一天闲,命都顾不上,哪儿有功夫缅怀过去?母亲深锁双眉,那些刻进生命的苦难和尴尬从口里掉出来,呈现在她额前杂乱的皱纹里。我盯着,心里一紧,忽然,几个慢镜头的回放在我选择性的遗忘里闪跳着.......如果不是话题触及,我永远不会回忆那些往事,它们早已烂在了生命的基底里。

再次端详母亲,我把起伏的心绪压至平静——如果早得消息,这“遗憾”便不能拖至今日。然而我又知道,假如弟弟没去佛堂,身心都未获救——三天两头倒下,昏沉度日,一尊生泥造的还未成型的菩萨,父亲山石般沉重的期望,多少次将他压跨......我们也做不到和谐回程。这两年父亲下去,弟弟刚刚见好。母亲又不能在他面前提及此事,“是该回去看看了”......这桩父亲未了的、母亲默然久存于胸的愿望,理当由我带动而行——有谁不想知道自己的来路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确山出生,一个五保老人死后,我们住进他位于荷塘岸边的茅屋。那时的乡下社会安定,少有流荡,人们会用有色眼睛打量外来人。然而,那儿的村民不。茅屋虽小,却彰显了村民对父亲的接纳和信赖——在父亲走南闯北贩卖手艺的日子里,他们对母亲照顾有加;当母亲跟父亲外出时,他们就轮流照看我——我吃百家饭,得百人疼抱。每当计划生育小分队成员收走我们的家当,现场卖掉,他们一走,村民就嘘寒问暖地还回来,抚慰我们安心生活。尤其是广发叔叔、二妮婶看到我们居村稍远,得知母亲在某夜受到惊吓以后,便主动邀请我们一家三口住进他们的青砖瓦房里——原本为有发、得发两个弟弟建造的两间屋子,因他们没有家室,便腾了一间给我们,两个兄弟住到一块去——直到弟弟降临。依傍着广发叔叔和那儿的善良村气,父亲带着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他远离故土之后三十年里最安稳的三年。

  • 1
  • 2
  • 3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回归生活哲思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3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陈末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2
  • 刘郎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31
  • 陈彻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27
  • 李玉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5
  • 楊剛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5
  • 郭建勋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8-24
  • 郭建勋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8-24
  • 黑雪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22
  • 陈湖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2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还是在写故乡,还是在写童少两年的“劫”,这些年,赵静写了一溜儿这样蚀骨刻心的散文,看来,那些经历堵了她些许年,不吐不快。我多次说过,赵静是狠的,文字里有一股勇往直前、不管不顾的劲,要将往事连根拔起,诘责命运。从某种意义说,我是赞赏这种果敢、凌厉的文字的,有力量,有血性,痛快淋漓。但也不得不说,刀太快易起刃,有时候,写到一个份上后,还是要敛,要宽恕,要让人能看到故事之外的人生无奈和故事之上的天帝安排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8/25 17:22:02
    • 分享到:
  • 谢谢郭老师 您的点评,总是警醒我反思自己的整个写作、创作观,努力。
  • 一个好故事肯定是历久弥新的,其宽阔的文化视野和高妙的思想火焰必然让人在故事内外沉迷并且拥有发现。从历史的暗影中提炼出一抹亮色,层次分明,态度真诚,总是能充分表现出一个作家的丰富才情。为寻根文学点个赞!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9/21 20:51:35
    • 分享到:
  • 谢谢拥有更多才情的锦屏老师,问好!
    • 陈末1布衣2022/09/01 15:41:27
    • 分享到:
  • 赵静的散文书写我是熟悉的,甚至是倾听、理解、梳理并建议了赵静关于散文写作的诸多设想与表达。《去往血地》是她的新作,但呈现的场景与事件却并不陌生。一个作家在面对自我原生资源写作的“旧话题”时,如何做到“打破僵局”并“闯出新路子”,这是关键。可以看到,在这篇散文里,赵静依旧带着一种试验与试探的散文写法想要“挖掘”自己的“原生资源”,因此她的文字是灼热的,体量还在叠加,愿她的“寻根文学”更具“开阔性”。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9/06 13:47:10
    • 分享到:
  • 谢谢末
    • 陈末1布衣2022/09/07 00:31:35
    • 分享到:
  • 你的封面也非常切题呢,喜欢!邻家好用心啊……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9/19 10:39:20
    • 分享到:
  • 是的,美图。配的好
  • 赵静的每篇作品每个字都似乎用刀刻的,既锋利又残酷,既痛快又悲切,字字滴血甚至血肉模糊,是什么样的经历能让这个姑娘写出这样的文字,我常想?每次读都特别心疼这个女孩。卡夫卡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无论经历了什么,都已经成为了过去时,文字也许是与自己和解的最好方式,但无论如何都要做一个快乐的人。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9/06 13:46:10
    • 分享到:
  • 谢谢五月
    • 陈末1布衣2022/09/02 11:02:49
    • 分享到:
  • 针对赵静的文体,还想再表达一个观点:赵静用饱满的语言叙述节奏,试图将最具中国特色的散文文体和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小说文体进行最大程度的融合,她的散文不同于其他人的散文,有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又有小说叙述的某种场景置换和腔调,这是可喜的,是值得肯定和关注的。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9/06 13:48:14
    • 分享到:
  • 这评价有点牛
    • 楊剛3秀才2022/08/25 11:24:22
    • 分享到:
  • 这样的文字有着血浓于水的情,作者情感真挚,善工笔细描,善捕捉内心微妙感触,对家乡的遥望打量,对亲人的发现回眸,踏一条还乡寻亲的路,不忘来处,寻根圆梦。至情之人,方有真情之文。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8/25 17:18:25
    • 分享到:
  • 谢谢
  • 赵静是我的临县老乡,即使后来搬到正阳,中间也只隔着她的出生地确山。本篇题目是《去往血地》。莫言对血地的定义里,有一条是:“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过的血。”确山之于赵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赵静的童年文字,多是伤痕累累、苦难重重的,但这篇于幽怨之上,增添了几许暖色,或许无论我们再穷困,童年时都会有不少美好存在,它是记忆,不是梦境。赵静的写作风格,是二元合一的:笔力如刀,字字见血,情感如丝,行行有情。佳作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8/25 17:16:57
    • 分享到:
  • 嗯嗯笑笑的解读总是超越文本,谢谢老乡
    • 张夏4举人2022/08/24 15:37:44
    • 分享到:
  • 我印象中女性写作者涉及寻根的很少。格致说,女人是没有故乡的,我加一句,女人也没有祖宗。就是家族归属感不强。以上论调看似叛逆,其实赵静的这种寻根意识,是另一种形式的叛逆。为什么漂泊?我命由我不由天,偏要去追问我的根在哪里。用自己喜欢的姿态表达,时间久了自然立住了。其实主要还是有关女性写作者的自我成长,从个人倾诉到众生悲悯。她可以做出一个辨识度来,就是女性寻根意识,跟男性有何不同。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张夏2022/08/24 15:43:08
    • 分享到:
  • 原本还要修改一下的,不小心发送成功了。那就补充一下吧:赵静对自己的写作是有规划的,流露出的寻根意识超越了性别以及她的本身经历。归宿感和宿命感以及对人生来处和归途的追问,内心丰富,且情感充沛有力量。
    • 赵静2022/08/25 17:14:39
    • 分享到:
  • 谢谢张夏的“锐利看见”,尽力而为
    • 格阑4举人2022/08/22 12:15:38
    • 分享到:
  • 一口气读完。赵静的文字一如既往的扎实,深刻,饱含深情,令人为之动容。以美的语言,叙述深重苦难的生活,这是艺术的目的。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8/23 16:23:38
    • 分享到:
  • 谢谢
    • 江飞泉6探花2022/08/22 09:43:37
    • 分享到:
  • 苦难有时是一笔财富,大多数只能隐入尘烟。苦难从不值得赞美,但必须记录,必须怀揣着它走向光明。几代人的传承的记忆不可能在一代人中分崩离析,骤然不见,因此,记录是最让人动容的。赵静用一贯的复沓、细腻、深沉的笔触,构筑了她心中的记忆,也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这种掷地有声的文字恰好是我们残缺的,极易唤醒内心深处的怀念与哀思,给予我们离去的最亲的人。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2/08/23 16:23:05
    • 分享到:
  • 谢谢飞泉阅评!鼓励!
  • 最近来访
  • 赵静
  • (我名即我号)
  • 1布衣
  • 3星
  • 2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8
  • 19302
  • 4
  • 72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