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大道朝西、大道朝东
  • 点击:24910评论:62022/08/22 21:36
  • 2022年福田区“睦邻文学奖”十佳

我很少在高峰期走这条路了。今天,当我发觉又置身于这条熟悉的大道和车流,不由得开始回忆一段大道往事。

这是一条双向8车道的城市快速路,位于这个东西狭长的城市的最南端,也是将城市发展重心从东部转向西部的主要通道。约20年前,这个城市的人群还陶醉在东部的繁华中,一条十多公里没有红绿灯的沿海快速路开通,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房地产商嗅觉灵敏,早早圈地造房,并很快向全城人发出西进的邀约。2005年左右,各家报社和户外广告都扎堆发布西部新盘,其中不少主打海景。时隔多年后,人们还记得当年房地产广告勾勒出滨海而居的美好情景,因地处偏远被人怀疑其徒具诗情画意,等西部房价扶摇直上时,这些广告语又真的变成了徒具诗情画意。

彼时私家车还未像现在一样普及,地铁也还在深挖洞阶段,如果从人头攒动的东门吃完一碗酸辣粉,然后坐上公交车,摇摇晃晃、兜兜转转必得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现在的南山前海一带。可以想见,第一批在此处置业的人,并非眼光独到,而是经济适用。

历史总是这样一再作弄,但也给暂屈人下者有意想不到的糖吃。就像90年代初,许多人不情不愿被组织安排买了原始股,不到两年就迎来了全城排队申购新股的狂潮。这座移民城市忽然觉醒的投资意识,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虹吸效应,全国各地的身份证涌入此地抢购新股,酿成了震惊全国的“8·10”股灾事件。若认为这样的事件绝不重演,可能是忘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2015年又一次股灾来袭,硝烟还未散尽,轰轰烈烈的P2P凶猛袭来,又让许多人深陷囹圄。

因为此城有全国第二大交易所且一直以来金融属性的加持,不管股灾还是网贷之祸都在此起势。有人侥幸火里捞了一把金,更多的人损失惨重。贪嗔痴,贪排第一位;钱权色,钱排第一位。不论是生猛大都市还是偏僻小山村,贪钱,总是人性劣根性中的第一性。

此处许多钱财流向了楼市,这里产生了国内排名第一的房地产公司,和这家公司以文化和登山闻名的企业家,令人十分敬仰,只是后来被美女和红烧肉消解了不少。但在这条大道开通时,这一切还未现出端倪。

大道开通不久就开发的那几个大楼盘,这十几年间经历了沧海桑田。那时天总是很蓝,那个叫蔚蓝海岸的住宅小区确实离海岸不远,那个海滨城的楼盘中高层能看到海没错,只是后来许多海成了陆地,许多海岸成了内陆。现在二手房的接盘者暗想什么海啊岸啊,连阵生腥的海风都吹不到,价格还蹿得飞快。这一切不是命名者的错,城市的步伐太快,你未见到开始的模样。

那时,运砂土的车辆排着队通往蛇口,海岸线一退再退。向海洋要土地,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滨海城市的必然之选。就像城市选择“进”一样,这个城市的人也有一种进击的姿态。那时候的热词是热土、热血、热气腾腾,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安分的灵魂来到在这片躁动的土地,用现在的话来说,也许就是同频共振、相互赋能。

如此战歌犹酣直至四十不惑,这城市经历了几轮观念洗礼:从“深圳特区姓‘资’还是姓‘社’”这个根本问题,到“深圳特区还会特下去吗?”这个发展问题,再到“深圳,你被谁抛弃”这个危机问题。这座城市的人似乎分为两种,一种忧心忡忡为城请命,一种信奉金钱永不眠,他们互相视对方为傻子、愚痴以及即将被时代抛弃的人。

为城请命的佼佼者,在2003年抛出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此文名动一时,政界商界媒体深度互动,把深圳的空气又搅热几度。此后,隔几年就有类似忧患意识的文章出现,但再没有掀起过如此波澜,不知是人疲了还是城倦了。

现在,是疫情延续三年之后的2022年,人和城真有些疲倦了。病毒进化快,新名词出现也快,核酸、流调、隔离、管控、静默,上帝借病毒之手按下暂停键,人们忽然发现假期不敢出游了,家里蹲最安全。

要知道在2000年初期,如果到各地区旅游,尤其是一些非正式景点,那些背着半人高背囊意气风发的驴友,喜欢互相询问来自哪里,大概问三次,会有一次回答:深圳来的。

那时候就有了现在知名的户外网站:磨房。当说出这两个字,很多人心里会想:我就知道。但你不知道的是,最初的磨房只是几个人维护的bbs网站,后来又衍生出天地球协、美食版、车版,每个周末翻帖子报名参加活动,是那时混磨房的标准姿势。他们叫聚餐为FB(腐败),分摊费用为AA,放假动不动就去好汉坡或者东西冲穿越,他们中间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是“你,新驴吧”,将驴友又抠门又自得的情状展现无疑。

这种基于网络形成的组织是新生事物,因为共同爱好的聚集,既松散又亲密,是这座城市年轻人最心仪的交友方式。磨房迅速聚集了一大批70、80年代生人,彼时正是他们人生中最无拘无束的日子,像当时的城市一样新鲜、活力、毫无畏惧。他们工作日混迹于各种公司机构,周末就上山下海,梧桐山、七娘山、马峦山、东西冲、大小梅沙、海柴角......几年下来出现了不少猛人、奇人、能人,至今江湖还流传着他们的名字。

猛人们都在著名的磨房百公里亮相,从2001年第一届开始,穿越城市的百公里渐渐成了青年人的狂欢。原来是从福田罗湖往东穿山越海,这条大道开通后又修建了临海步道,就有了从蛇口往东走的百公里线路。活动那天的出发点必定是气氛热烈,男女老少,仿佛赶集。有人是真的挑战自己,大部分人是跟随走一段,还有人乐于在签到点做义工,各有各的欢乐。

一大波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人,像潮浪一样顺着大道往东部涌去,这是疫情期间不可能看到的盛况。现在我们常见的是,节假日人们来到这条大道临海的公园,徒步的,骑车的,遛娃的,野餐的,人依然很多,找不到车位,在大道辅路上私家车一停几公里,还有交警维持秩序。老老少少,来来往往,很悠闲,但似乎缺少了某种传奇。

现在想象一下将这条飘逸的大道切成均等的东西两半,五年前,我每日开车穿行西边的一半。出门的时候脑门迎着朝阳,回家的时候看晚霞满天。虽然是开车,但出门总要涂厚厚的防晒霜,戴上墨镜,饱含早起的迷糊和匆忙,日复一日汇入车轮滚滚的大道。

有一次听凤凰卫视的女记者说,为了节约时间她常在开车时涂口红。我想这不算什么,深圳女司机都会这样节约时间。有一次堵车中,我不经意间转头,看见旁边道上开车的美女脸上贴着面膜,大为艳羡,又防晒又美白,这也太会整了吧。

深圳女性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定义,或者说,深圳的女性群体与男性群体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都是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自己的责任自己扛,自己的悲欢自己知。

但深圳的年轻女性总是比较多,华强北改造前有一个大商场,就叫女人世界,大大的招牌上有一位烈焰红唇的女性头像,也许很多人还记得。上世纪80、90年代此地工厂多,女工多;本世纪初深圳发展快,吸引全国优质女性;现在深圳是宜居大都市,女人总是喜欢温暖阳光的地方。曾有女人说待在深圳的理由,其中一条就是,这里四季都可以穿裙子。

以前还没有互联网,夜晚在家里的娱乐不是电视就是电台。说来奇怪,深圳的电视主持人,火的是男人,但深圳的电台,火的却是女人。最火的一位电台女DJ,主持了一个夜间情感节目《夜空不寂寞》。每晚接听听众电话,听他们倾述,给他们建议,就是这样一个节目,火到什么程度呢?那个时候没听过这节目的深圳打工者,几乎不存在。

这位女主播的经历也很深圳,她原本也是一个打工妹,从收音机里听到《夜空不寂寞》后,一心想成为节目主播,后来她辞工去面试,真的成为了这档节目的主播,并成就了深圳电台史上的奇迹。这故事是无数女性在深圳的缩影,她们背井离乡,勇闯特区,所幸深圳是欢迎奇迹的城市,她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夜空不寂寞》这档节目,有一首深圳音乐人创作的的主题歌,歌词很贴切地写到那时深圳人的漂泊与孤寂:点燃黑夜的灯火/这夜空不寂寞/偶然的云会掠过/你是否记得我/能和你轻言细说/这夜空不寂寞。

这里的夜空不寂寞。这条大道经常在深夜12点仍然拥堵,大家似乎都打满了鸡血,有的是饭局刚结束回家路上,有的被电话催往下一场卡拉OK,有的加班完毕茫然地坐在的士上,有的到周边城市办事一日而归。

这条大道稳稳地托着这些车、这些人。东边的往东边,西边的归西边。

现在我们换个观察的视角,将滨海大道沿中间的绿化带横向对折两份,南边这一份是东向车道加海滨公园,北边这一份是西向车道和建设中的深圳湾总部基地。因为东西车道中间的绿化隔离带又高又阔,大部分时候,车上的人只能看到自己这一边单向的车流,仿佛是一个不规则的矩阵在整体前行,所有人都是同路人。

我上班时大道朝东,看见的是大道旁边海滨公园的绿化,前些年大多是深绿色叶子的灌木和乔木,后来多了点缀其间的各种花木,节日一路盆花造景缤纷,赏心悦目。只是,在这条快速路上,人们大部分时候都目视前方,踩下油门,谁会记得阿尔卑斯山下的那个路牌:慢点啊,欣赏啊。

这里的人们依旧信奉实干闯未来。在每一个车辆疾驰的日夜,在没有起跑枪的赛道上,在这不停歇的速度与激情中,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沉浸其中,创造其间。

也许关于这座城市,你关注到的是它的年轻、现代、快节奏,以及“搞钱”和“打工人”的调侃。你忽略的是它的乡土、岁月、沉寂,还有披荆斩棘终于立稳脚跟的喜悦。它只是一个小渔村,却在时代的选择中站在了潮头,改革开放的许多第一就在这里产生。

在这条大道往西快到头时,右拐上立交桥进入南海大道,南海大道往南直行一路,就是40年前举世瞩目的蛇口工业区。现在南海大道上还能看见当年震撼人心的标语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标语穿越了40年依旧鲜亮,原来在上世纪80年代初,“搞钱”就写进了深圳的基因。

能不能说这是一座观念造的城,一支改革开放的梦之队呢?在20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出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应该被铭记,当时蛇口***袁庚也被铭记,他的雕像在南山人才公园有一个,在蛇口海上世界文化中心有一个,他面对海湾信心满怀的模样,依然是深圳人心里的珍藏。

一纸风行也是在那个时候,从《深圳特区报》一篇《东方风来满眼春》开始,到《南方都市报》登陆深圳,报业神仙打架,内容精彩丰富,一元钱一份的报纸可以有上百个版面,发行量也达到了上百万份,纸张、印刷、发行成本都不够,整版整版的广告来贴。

  • 1
  • 2
  • 3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都市随笔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415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蔡德林提名10000,共计12000
  • 2022-08-23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夜空不寂寞,我听过。谢谢你唤起我的回忆。娓娓道来的文字,注入的是对这座城市的爱。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故事在讲述中慢慢呈现颜色,呈现了味道,是清新,是深沉,故事后面是跋涉的路径,是沉淀后的探寻与总结,无论卑微与光明,澄澈与浑浊,都是一份岁月的回赠。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一口气读了作者三篇作品,这是最后一篇,感觉最好。前两篇或嫌抽象,或嫌肤泛,这篇有自己独特的发现与感悟。所有的文学,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诗意与哲理,当然其哲理应该涵映在诗意里。而诗意这东西,最是说不清道不明,那可能是一种深入事物内部的能力,以新颖的感受,刺破旧有的观念和审美。此文以驱车滨海大道的体验,将新奇的发现简洁道出,清新可喜,淡淡的诗意浮现出来。而蕴含其中的,是这个时代的变化,一座城市的面影。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暁霞囡4举人2022/08/23 17:25:50
    • 分享到:
  • 文字不错,可以写得再细致些。可能是我贪心没看够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赵2022/08/24 12:19:56
    • 分享到:
  • 我也没写够,所幸还有很多机会
    • 赵赵1布衣2022/08/23 13:13:49
    • 分享到:
  • 感谢老师点评,非常中肯,我也会更深入城市细节,体味城市变化。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赵赵
  • (我名即我号)
  • 1布衣
  • 3星
  • 1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2
  • 408600
  • 4
  • 470
  •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陈彻断尾

    2023/10/3 13:47:42
  •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孙行者断尾

    2023/10/3 13:38:18
  •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蔡德林歌咏深圳

    2023/10/3 11:52:14
  •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郭建勋在深圳街头遇见一群蚂蚁(组诗)

    2023/10/3 11:19:37
  •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郭建勋陀螺

    2023/10/3 11:04:53
  •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郭建勋血地寻梦

    2023/10/3 10:42:19
  •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谢龙我在深圳来来往往

    2023/10/3 10:35:09
  •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樊治月光 女人

    2023/10/2 18:39:57
  •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欧阳德彬隐秘的角落

    2023/10/2 16:57:56
  •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欧阳德彬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2023/10/2 16:10:48
  •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王元涛荔香夜话

    2023/10/2 14:27:13
  •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陈彻月光之下

    2023/10/2 13:19:20
  •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陈彻雨夜

    2023/10/2 13:05:51
  •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陈彻荔香夜话

    2023/10/2 12:56:20
  •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王元涛奔跑吧,狐狸

    2023/10/2 11:29:11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