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深圳,还可以跟竹子做朋友吗
  • 点击:31639评论:22022/08/26 16:40

竹器在塑料和不锈钢面前败下阵来,已经是上一代的事了。我是用塑料和不锈钢器皿长大的的一代,脑子里残存着一点小时候看爷爷编竹席的记忆。

几年前户外徒步途径广东梅州山里一个被遗弃的村里,捡到过一只竹篮,原来是挂在厨房里放大蒜菜干之类的,有长久的使用和烟熏痕迹,也有长久未被使用过的气息。这类村庄很普遍,说是被遗弃,却没有仓皇破败之感,村民是不慌不忙奔向新生活的迁移走的,周围的农田整整齐齐长着水稻还有人定期照看,祠堂前还有春节或清明祭祖时放鞭炮的红碎屑,据带队的本地朋友说,全村都搬到镇上去了,偶尔回来祭祖。这叫城镇化运动。

一些竹篮子、木柜子和土陶碗,一并被淘汰遗弃,主人们是深思熟虑过不想把它们带进新生活。这位朋友捡了不少,他说在他小时候,外地人挑一担塑料拖鞋过来,可以在这些村里换一车老式雕花床架、窗格门板回去,如果是竹篮得是上漆描金花的。后来他随手送了我一只捡来的猪油罐,上面竟然有三个工笔不错的手绘团鹤纹,看一眼手工时代曾极平凡的民用器,塑料和不锈钢时代的粗粝。

曾几次去四川采访明前春茶和竹编,车子一路往山里开,路过一些村落,很多人家房前屋后还种着竹子,偶尔还见有人坐在院子里拿刀剖竹刮蔑,如果是黄昏,大概率还有炊烟,让“袅袅”二字活了起来,也像是上一个时代顽强的背影。

在双福镇号称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早春的忙是要跑起来的忙,当地不是茶农的农民也会参与到采明前头春茶的临时工作来,跟夜里刚新抽芽头的长势比赛,跟晨雾和太阳比赛,抢收季节性外快。他们天没亮就带着竹篓子上山,太阳出来之前采完一篓嫩芽下山到批发市场卖给全国来的收购商,还不耽搁回家做早饭。茶芽娇气,磕碰一点或者多焖了一会,价格就会大大折扣,采茶人几乎都用竹篓,上下有略微收紧的直筒型,大小适合跨在腹前腰间,开口还是有点设计感的斜面圆,大概是方便盲投,毕竟一个熟练采茶人的眼睛是没空顾及茶芽有没有顺利投入篓中的。

广场上停着大量面包车、小货车和摩托车,看到有人在卖这种篓子的,跟卖糖油粑粑的摊儿一起作为茶叶市场的配套服务,用的是自行车推着挂着,有巴掌大的空隙就可以营业,一问才十块钱,性价比就跟旁边的糖油粑粑一样敦实,用一份手艺求饱腹而已。暴富心思尚未席卷过来,他们手里采下的茶芽,几周后在大城市某个茶庄以几十倍的价格上市,是最抢手的明前新茶,他们已经不关心了,卖完茶青提着空篓子赶紧回家,还有其他的活儿等着。

告别的时候糖油饼和竹篓子各买了一只。就这样第一只竹器正式进入了我的生活,放在几十年前,它毫无特别可言,可能一个村里十家有八家都在用,也是一个普通篾匠制器的入门款。可是在21世纪的深圳,也是普通的居家环境里,它竟然有很强的存在感,在朋友们的眼中成了一种怀旧情调。做工作室的时候,把它放在门口当伞篓,一年下来能容纳上十把各种客人落下的雨伞;在榻榻米茶室,它是可以藏在桌下毫不违和的垃圾篓;当我爱上在阳台炭火煮茶的时候,它稍微改装下,又是拍照时不破坏氛围的碳篓。七八年过去了,刚有点显旧的意思,仿佛漫长的生命才刚刚开始,而一只塑料桶,用过几年后你只会嫌弃它旧,结局是肯定的,某次使用中它干脆老化碎裂了。

虽然大城市的超市、菜场、天桥或文艺市集,难见竹器的踪影,但真心要找的话也并不难,中国依然是地大物博地方。慢慢地我把家里塑料洗菜篮统统换成了竹篮,有了竹簸箕和筛子后,只要阳台上有阳光,就轮番晒香菇萝卜干五指毛桃红薯粉,颇有一番认真打理生活的心境。果篮、杂物篮无需专业分工,哪只有空就那只兼任,连小时候外婆夏天纳凉的蒲扇都找到了,一下买了十几把,用着用着有朋友喜欢就随手送出,竹器的亲切感与生俱来,又清凉又温暖,如果它会写诗,悲的不是西风,而是空调冷气。

开始山边住以后,在阳台跟隔壁相邻一侧安排上竹栅栏,局部角度取景框里就有了田园感,种了据说可以做花墙的月季,据说可以带来夏日浓荫和满架香气的使君子,还有一棵淘宝店发错货的紫藤,果然不用多久就如愿以偿,看着藤子们在竹竿儿上绕圈攀爬,像是宿世的缘分,无需磨合便相得益彰,成了一小片天然帘幕。阳台上再放两只竹椅,就成了时光机,穿越到童年般的农家小院,不管这个童年是真实经历还是书上、电影里看到的,风一来就哄得人眼神迷离。

即便这样,现代人远没有资格说与竹为友,看看它在前时代铺天盖地的存在方式,生活层面吃穿住行样样皆可取竹,苏轼早就总结过了:“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辞海(1979年版)**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各种词汇就更客观了,像“青梅竹马”、“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等等,足以说明几千年来他对生活和文化的渗透程度。

竹子生长快成本低是原始人就发现的事情,似有某种兜起最低生活的仁慈心,穷景荒年里,守着一片竹林,贫苦阶层还能得到一份粗茶淡饭生活。但这种植物性的慈悲是天地之仁,需要人的付出勤劳与智慧,一样的竹子,做建筑、车船需要保留它的牢固性和支撑力,做家具则要激发它可弯可曲的潜力,做篮子篓子又是让它成片成丝化作绕指柔可编可织,做乐器则是要利用它中空的奥妙,做弓箭武器是要它的锋利与爆发力……是原始和丰富的材料应用学科。

在艺术和精神层面,竹子又能引领人飞升,跳出世俗生活,它与松、梅、兰、菊几位君子为伍,它的形态、品格、风韵经得起写,经得起画,经得起至清至雅的人格化。一流的诗人和画家在它面前都是谦卑的,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论是朝中文官重臣,还是乡间寒酸秀才,它都能进入灵魂层面,享受精神挚友的待遇。从《诗经》时期到汉魏、唐宋、明清,可供查阅的咏竹诗和水墨竹画太多了,在现代它们已成文化沉淀物,不再能激起强烈的共鸣,现代人也不流行认个植物成为精神挚友。

白居易的理想居住是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地广人稀格局大,古人居住思想不是商品房可以想象的,舍得用三分水,二分竹来搭配一分屋,给精神遨游留足了写意空间。有一年租工作室,看着阳台空空了,就尝试摆两排长方形大花盆,兴致勃勃种上几十棵细竹,再挂上半隐半透的帘子挡住推拉门,恍然间门外是有一种层层林海的错觉,尤其是下午五点左右的夕阳下,竹影投到门和桌子上,有半室婆娑,颇为这个设计得意。没想到房东将空调外机装在阳台一侧,一个夏天的热风之后,就死掉过半,活着的也是蔫黄委屈,如果也人格化话,像极了一个现代人的委屈。

存着一份爱竹的心,四处游走的时候,是收集它一张张叹为观止的面孔。在四川自贡,看到做龚扇的一家人,能把竹丝刮到硅油纸那样的透明,再编织成扇子,还能用不同的经纬交织方法织出仙女和她们云雾般飘逸的衣裳;在苏州看见做文人折扇的名家,将竹子做的扇骨至于玉扇骨和象牙扇骨之上,舍得用数十年的等待让竹子自然晾干去水,然后一遍遍打磨出玉的油润感,还要恰到好处保留原来竹皮上的纹路,这是文人雅趣,愿意以独特的眼光和趣味赋予平凡之物最不平凡的价值;在东阳,拜访竹丝镶嵌技艺的省级传人,竹丝处理得细,还要在上面凿出卡口,能像榫卯那样互相咬合,细细密密镶嵌相织能连成一片屏风,售价能到几十上百万,对比之下,这个师傅的小件作品——一只几千块竹编篮子让我动了收藏之心,竹丝光滑,编织又细腻,跟茶叶市场买来的竹篓子相比,像换了个材质,摸起来如瓷釉,经常拿它给朋友们展示,然后告诉他们这工艺放在以前应该只能是大户人家普通针线篮,精工细活代表着人类双手能抵达的极限,很少人能直观体验到。

过不久,在苏州东湖认识一对做瓷胎竹编的夫妻,他们手中的竹丝又一次更新了我对竹丝细密度的认识,他们一年的主要工作是给三十多只紫砂杯包一圈竹编,定单是上一年就预定好的,每编一只杯子满负荷工作需要一个多星期,中间如果不小心折断了,就前功尽弃。跟他们讨要一段编废的做纪念,带回家也是珍品一般小心保存着,那几平方厘米的编织纹路,井然有序又像迷宫一样没头没尾,常常让人陷入神游,这是另一种有水有竹十亩之斋的实现方式。从一棵竹子到复杂的经纬交织,是漫长的进化还是造物的奇迹,据说人类最早编织竹篾竹丝的证据可以指向旧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遗迹中的土陶器底部就有竹编织物的印痕,原始人做到这一步相当不易,因为编制不是简单罗列,不是芜杂堆砌,需要把条理、目的、行动和纠错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通过手和脑完成这一复杂的体系化过程。

当时到底有没有神的参与呢?或者说那一刻人即是造物之神。


竹器的诗


编织

格格相入

世界看起来正与自身相处和谐的黄金时刻

看蔑成丝

不曾精神分裂

昔日门庭四合

有实用主义的美丽

林下漏月光

同时走漏风声

命运作弄人时

举重若轻

我为遗忘难过

输掉几千年

也可善意地退场

每只竹篮

都是春山一角

沿着编织的路径回去一趟

一路吹不散

皮肤一样的暖意 凉意

文明的真实样貌

粗茶淡饭

胃口却好

  • 1
  • 2
  • 关键词:传统工艺文化日常器物美学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江飞泉6探花2022/08/27 10:04:18
    • 分享到:
  • 题目吸引人,可没有按照题目写,少了点深圳元素。另,稍微短了点,但题材是可以的。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浅草2022/09/01 20:14:39
    • 分享到:
  • 谢谢关注,因为是系列文章中的一篇,可能就感觉短了点~~
  • 最近来访
  • 浅草
  • (日常美学叙事)
  • 1布衣
  • 0星
  • 0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100
  • 1
  • 29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