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乡之外公外婆的红包
  • 点击:25140评论:232022/08/29 10:19

题记:谨以此篇,献给所有的父亲。


1.还乡

当我坐上成都东开往深圳北的G2963次高铁,看着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庞大的城市天际线,在车窗外,退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火车驶离了城区,一直向南,急速地进入了田野与河流,满眼的绿意盎然。我的心情平静下来,回老家这几天,父母的那些只言片语又跳回了我的脑中,让我细细的咀嚼这其中几十年的况味。

女儿娜娜,在这三年疫情中度过高中生活,高考升学的过程遭遇太多的麻烦与挫败。这一波高考生,“生于非典,考于新冠”,高一上了大半学期的网课,高三高考前疫情又来袭,又是整月的封闭在学校备考,“皇天不负苦读人”,考上了深圳本地的一所大学。我们在高考系统里查到录取的结果后,一家人的心才算落了地。决定回四年未回的四川老家,在中考冲刺时都没有空回去看望外公外婆。每一轮寒暑假,学校都号召家长“非必要不离开深圳”。

四川老家是一个从三国时代建制的千年古镇,陕甘川三省交界,青山绿水的青城镇。在深圳生活工作20多年,也去过国内外不少著名的景点,抛开自己的童年滤镜来审视青城这座小镇,还是很美的,群山环抱,河水清澈,常年的云蒸霞蔚,犹如仙境。小镇刚好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地,夏天天气凉爽,近些年成为了一处养老兼具观光游玩的避暑胜地。

娜娜小学时,没有中学这么忙碌。每个暑假,被当作“无人陪伴儿童”托运来回成都的机场。在成都工作的哥哥,每回带上他的儿子明明,一起送回青城镇上母亲家里。我当时还有一个私心:让她来体验我小时候的乡野自然的乐趣,拥有一个不那么典型的城市儿童的童年,也是送她回去替我们陪伴年年渐老的外公外婆。

娜娜对外婆家很有感情,陪她一起长大变老的大黑狗,陪她一起玩耍的明明哥。明明和他爸一样,是个憨直的小孩,很是宠爱这个深圳回去的小妹妹。娜娜回深圳后,同学家生弟弟妹妹要老二了,我问她要不要弟妹,她却说坚决的给我说:“我不想要弟弟妹妹,要是有个明明哥哥那样的哥哥就好了。”当然还有夏天在深圳璀璨的灯火里看不到的星星,回到深圳,交上来的暑假作文也很生动。

在深圳不爱吃蔬菜的小孩,回老家吃外公自己种的蔬菜,可以吃满满的一大碗,外公养的鸡,外婆炖的鸡汤,都让她心心念念。在高考复习得很疲惫的时候,她都说,快点考完吧!我要回外婆家看看黑子(黑狗)有没有老了,黑子(黑狗)和我一样大,已经进入“狗生”的老年了。我要去喝外婆的鸡汤,好像只有外婆的鸡汤才能慰劳到她学习的辛苦。

一路跋涉,从深圳出发,坐飞机二个半小时到成都,再从成都转两小时高铁到县里高铁站,核酸测了两次,到处要扫码。到高铁站再转一小时的小巴,回到了青城镇上,我们回到外婆的家里。

四年未见,感觉母亲变矮了一截,背也驼的更弯,头发白的更多。父亲倒是变化不大,只是和母亲一样,头发更白了,眉毛也发灰又泛白。

母亲焦急的在等我们吃饭,见到我那一刹那,眼光里泪水涟涟。这该死的亲情,我喊了一声妈,自己的鼻子里也酸酸的,眼泪不争气的打转。见母亲背转过身体,在偷偷的抹眼泪,我仰了仰头,把眼泪用纸巾沾掉。

娜娜先去和黑子打了招呼进来,觉察我们母女俩有些异样,赶紧坐下,拿起筷子大口的吃菜,乖巧的说:“ 外婆,我好想你的饭菜啊,我们学校食堂的菜难吃死了,还把我们封在学校里天天吃,半夜凌晨还要起来捅核酸。你的手艺也没传给老妈,周末回家吃她做的菜,也是在遭受酷刑。”

母亲被她的一通马屁哄笑了,说:“你回来就去摸黑狗,有没有洗手啊?好吃你就多吃点,我没你妈那么会读书,她小时候抓都抓不过来和我学做菜,整天抱着书看。你是大学生,成年人,可是要学着做菜了。”

吃饭时,母亲委婉地问我:“要不要在家里给娜娜办升学宴?”

“升学宴? 我们就没必要办了吧?从青城去深圳这么多年了。我们去深圳的人,本来就喜欢一切从简的人际关系。”

父亲听了,好像松了一口气,赞许的点了点头:“现在青城这边搞升学宴的风气太泛滥了,本来疫情中都不准摆宴席,考上个职业大专的都在撒大网钓鱼的一样的请客。关系硬的人家,就是一次敛财的机会。”


2.外婆要给大红包?

回到家里,一切的环境都是那么的亲切与放松。哥哥开始以为我们不回来,在我查到录取结果给他报信的那一刻,给娜娜在微信上发了一个2000块的大红包。

娜娜惊慌无措地问我能不能收?我笑着说:“那是舅舅对你的关爱,也是老家的一些人情往来的规矩。明明哥哥前年上大学时,妈妈也这样表示的,你就放心的收了吧。可别拿来乱花,开学时,你自己补到生活费里哈!”

吃完晚饭,我们回到房间,一路带来的行李,收拾妥当。母亲洗碗后进来了,拿出一个印着“四川农村信用合作社”的A4纸大小的牛皮纸袋,从里面拿出厚厚几大叠现金推在床上。均是面额百元一张的,十张一叠的叠好的,估计有几万块左右。

自从智能手机时代开始,网络公司提供手机支付后,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这么大一堆的现金了。

吓了我一跳,我和她开玩笑:“老妈,你这是要干嘛?你们在哪里发横财了?这有多少钱呐?不是说不办升学宴吗?你们要借给我办升学宴的?”

母亲面带笑容地说:“不是拿来办升学宴的,本来和你爸都商量好的,等你回来给你,这里有三万块钱,是我和你爸发给娜娜考上大学的红包。”

我真的太震惊了,父亲今年75岁,退休15年,他们两个靠着不到月均三千块钱的退休金生活。每年冬天都抱怨各家亲戚朋友办红白喜事。他们俩土生土长的青城人,欠下几十年几代人的人情债,这点退休金完全不够被到处被请客吃酒席随份子付红包。

日子一直过得捉襟见肘,他们俩的家底,我还是清楚的。

疫情前好几年了,父亲做了一次胆结石手术,直径快二公分的结石滑进胆囊口子上堵着肠道,脓肿到很大很凶险,痛到他死去活来的。转院去我们隔壁S市,那边的医院口碑更好,手术让人放心,但费用不能从本市的医疗保障卡里划取,要预先垫付上万元手术费。他们拿不出来,还是我们三兄妹集资打款到医院的账户上的。

突然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怎么不让我震惊呢?

我从里面拿出两叠,大概是2000块钱左右。

“这才是升学红包的行情!娜娜,这是外公外婆给你的升学红包,额外的咱们不能要。”

“妈,你把额外的钱拿回去,不能惯着娜娜了。我们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的钱自己留着用。”

母亲急了:“你爸爸说了,这些钱就是要给你们母女俩的,娜娜的学费可以用这个钱去交。”

“娜娜的学费不高,一年只有几千块,用不了这么多。再说,我们是孩子的父母,自然由我们给她交学费,没有让爷爷婆婆来交的道理的。”

母亲说:“谁说的,我们这里好多娃儿,父母外出打工后离婚了,不仅是爷爷婆婆养大的,还是爷爷婆婆供着上学的,我们出这个钱也是可以的。”

你收下这个钱,你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在学费问题上我们亏待了你,现在娜娜读大学了,这笔钱你就收下,当我们对你的补偿。”


3.我的学费问题

1995年,我考上成都的一所大学。那一年,父亲工作了近30年的供销社已经资不抵债,改制承包到个人。他们供了三个小孩上学,哥姐都读到高中毕业的,家里没有任何的积蓄。父亲拿不出几万块钱的承包费用,把供销社他原来责任的商铺购买下来。供销社要求自负盈亏,自主就业,给未承包购买商铺的员工已经发不出来工资,直接就停发了。

不到50岁的父亲,一夜之间算是下岗了。年轻时,长相英俊帅气的父亲在那一年开始有了愁云密布的凄苦面容。父亲一头浓密黝黑的头发,从那一年开始白的。

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当时哥哥也从部队快转业,回到地方就业也需要钱。我考上大学开始双轨制市场化,大学也要收学费。

父亲平日总说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读书的豪言壮语,在现实的困窘中,显得那么的无力。

别人复读二三年才能考上大学,我一个应届生考上了不错的学校,这本来是一件让家族内外都高兴的事情,学费的问题却压得父亲整日里愁眉不展。夜里,我躺在隔壁的床上,也能听到木板墙的那一头爸妈的窃窃的议论与长长的叹息声。

第一学期,2000多块钱的学费加生活费,得带3000块去学校报到注册。父亲低下头来,找县里的小叔借1000,市里的三姑借1000,凑够了第一学期的学费。

开学时,为了省钱,他找到原来帮供销社运货的个体户货车司机的顺风车载我们去成都。

出发那天,母亲蒸了一大笼馒头,给我和父亲各装了两个在包里,父亲找出他的绿色的军用水壶装了一大壶温热水。

中午饭点,大货车停在一处木材检查站的镇子上。那个货车司机以前和父亲合作多年,很热情招呼我们父女俩一起随他进餐馆吃午饭。父亲是个公私分明的人,觉得坐人家的顺风车已经很打扰,死活也不肯跟着一起吃饭。

我们父女俩就在车子旁边,就着军用水壶里的热水,啃完自己带的馒头,等司机叔叔在餐馆吃到满嘴油光,打着饱嗝回来,继续赶路。

我和父亲的性格一样,自尊心很强,没和司机叔叔去餐饭吃饭也没觉得没啥大不了,反正家里是这个条件。小学时,那些家里父母都是农民的同学,还羡慕我们这种爸爸有工作有工资的半边农小孩呢。平时妈妈也给我几毛一块的零花钱,我存够了就去新华书店买书回来看。我满脑袋里是对大学里的新的生活的向往,对成都这个大城市充满着幻想与憧憬。

父亲总对我上大学时这件遭遇耿耿于怀。每次从深圳回到青城,吃完饭就是“忆苦思甜”的环节,提到这个,就说当时亏欠我了。

进入大学以后,学业稳定下来,我发现学校的布告栏,打工的机会很多。周末和寒暑假,在成都找工作挣钱很容易生存下来,我们学生有成都的身份证,上面标示的“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XX号”,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是大学的地址,不用本城户口的人担保,找打工的机会就多了很多。

我从小就喜欢干农活,家里的院子里按季节到处搜罗的花草,蜀葵,大丽花,指甲花,百合花。到了夏天,一个园子里各种鲜花开得生机勃勃,都是我自己亲手打理的。一个手脚勤快的年轻女孩,在哪里打工都很受欢迎。

寒暑假打工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其他学校的省外的同学。有东北国有大企业的同学,父母双双下岗,假期没路费钱回本省去。大家一起留在成都打工,在超市里当促销员,在书店里当店员,帮旅行社发传单。骑着自行车全城跑,城东学校的同学借住在城南同学的宿舍里一个月。

  • 1
  • 2
  • 3
1/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关键词:亲情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33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文夕打赏2000,共计4000
  • 2022-09-21
  • 文夕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9-18
  • 王学君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5
  • 笑笑书生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黄元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陈彻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谢龙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9-01
  • 初棉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30
  • 冯毅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9
  • 楊剛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9
  • 陈湖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9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文夕评委2022/09/21 00:24:33
    • 分享到:
  • 再读,还是好,好吧,还有一点银子,打赏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啊,谢谢文夕老师的打赏,赤祼祼的求提名啊,哈哈!
    • 文夕2022/09/21 00:23:03
    • 分享到:
  • 提名票用完了,很不好意思
  • 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是生命之“根”的气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生命之“根”与本。时间轴上放置亲情故事,里里外外,是这温情世界沉默中的花朵,远香弥漫……赞吗?赞!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秦老师大驾光临本文,你的短短的评论的语言和你的人一样的美啊,谢赞。
  • 这篇非虚构读起来特别鲜活可感,一股浓郁的深圳生活气息迎面扑来。作者将自己二十年深圳生活的经历做了一次精细的梳理,遴选出了一些动人的生活生活,并将深圳生活与老家亲人紧密相连。租房、裸婚、打工……种种人生事件唤起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令人感同身受。如果将那些生活细节整合起来,以小说的形式重新叙事,将更富文学力量。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故乡的家人是城市漂泊者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文章写出了这种伟大的力量,写出了农村和城市超越时空的交互,写出了父母默默的、真心的、无私的爱。文章各方面的叙述都比较到位,受情感的力量推动前进,又将“文学”的底色镶嵌在作者复杂的内心思想当中。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廖老师如此诚意的评价,的确有的城市漂泊者把故乡要连根拔起的逃离或是抽离,我是觉得那样太疼痛了,如我们今天过中秋节,是需要这样的慰籍与滋养,所以,祝廖老师节日快乐!
    • 王学君5进士2022/09/02 11:18:45
    • 分享到:
  • 小树笔下的红包真大呀!打开来一看,除了三万现金,还包罗了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迁,改革开放下的深圳与内陆城镇的时代风貌;小树自己的成长,求学,工作,成家等生活经历;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一个帅气,慈爱,耿直,能干,成熟的老父亲形象!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用红包为主线牵系呈现一家人的真情实感,人情世故,红包是中国的典型性文化现象,封多少,该收还是不该收,是个问题。这个红包故事,不简单!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学君,你的评论写的真好啊,我们都是中年开始写作的,并非只想回忆,而是时机成熟的一种对时代对空间的对照与印证,我也不喜欢宏大叙事,只是想从自我出发,去见微知著,能得到你们这些文友的欣赏,感激。
    • 陈彻4举人2022/08/31 10:28:12
    • 分享到:
  • 满满的生活细节,看得我津津有味,原来四川人也蒸馒头吃啊。非虚构作品就胜在可以尽情地往里面揣各种信息,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现实、人生感想,可以有历史跨度也可以有生活高度,不必拘泥于主题更不必担忧深度。这篇文章就在一趟一家三口返乡探亲的旅程中自然流畅地搭载了这许多内容,娓娓道来的语气很自然地带着读者在几个时空中来回穿梭,缤纷的信息量犹如调料丰富的川菜一把一把地加进来,令人感受到火辣的生活温度。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我们在川北了,也是爱吃面食的,我在深圳就爱吃陕西的各种面食。被你这么一形容,真觉得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好像在料理了一大盆火锅端上来呢,谢谢陈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悉心点拨,让我在邻家得到成长。
  • 这篇非虚构文从回乡父母给的一个大红包引出一些列的回忆,从自己上大学学费问题到参加工作后遇到的职场选择、“门当户对”的婚姻、家乡同学的势力现象、对父母重男轻女的误解以及父母对自己表现的愧疚之情,而作者对父母无言以对的感激之情令人动容,特别是文章最后都快掉眼泪了。同时平凡的语言中也反映了目前的一种社会现象,多少女性为了陪伴孩子读书而辞职,在我们父辈那里其实是可惜的,到底值不值呢?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来邻家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和你们一起互相欣赏的文友们。美丽的Emma ,谢谢点评。
    • 黄元罗5进士2022/08/30 11:54:55
    • 分享到:
  • 这篇参赛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细节描写比较到位,涉及的话题也比较热门。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某些思想感情虽然没有直接通过文字说出来,却能够让我们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叙述慢慢感悟。这种感觉仿佛儿时听邻家姐姐讲故事那般,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既自然柔滑,又令人浮想翩翩。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黄老师,邻家的金牌投资人,你每回都有押我,非常的感激你的欣赏,希望我们一起好运,谢谢!
  • 一趟火车归来之旅,一场绵绵不绝的回忆,故乡与深圳,过去与现在,三代人,几十年,悲欢离合,爱情亲情,点点滴滴,尽在其中。可敬的父辈,无论经历了什么时代,都坚强、真实而乐观地活着,劳作,付出,老而愈健。此文本是散文类纪实作品,但结构与笔法上还是颇为用心,像在编织一幅锦缎,细看之下,一丝一线,一帧一景,皆有来历。无论就其内容而言,还是就其写作手法而言,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本。
  • 本评论已获得 2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笑笑老师的点评,被读懂的感觉真好。
    • 冯毅3秀才2022/08/30 23:02:49
    • 分享到:
  • 小树除了嘴巴锋利、文字犀利,却是挺实诚的一个人,在她的自媒体得知她夫妻都是川大毕业,女儿本来也可以去川大而一家三口同为校友,但最后选择深大,文内写到念书时代的经历也没有炫耀自己毕业于名校,可见其精神之高贵。满满亲情和厚厚时代感的一篇好文!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主要是我们那个年代被散养的娃也可以顺利升学,和现在孩子的辛劳相比,我总觉得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一般,心疼现在的娃。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感。谢谢冯老师进来点评。
    • 楊剛3秀才2022/08/29 14:36:33
    • 分享到:
  • 这几年的高中生都不容易,不止是深圳,不止是我国,新冠疫情、气候异常、俄乌冲突、世界新变局……但寻常百姓生活还得继续,亲情依然美好,人性光辉依然闪耀,人间烟火气仍然需要,作者这样的记录打动人的地方即在如此,想起来了三年前我家大孩子的高考。一晃三年过去。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但愿大家都不要生活在各种热点中。
  • 在邻家发文几年了,今年胸中一直酝酿着这个题材挥之不去,想写一写老一辈人,他们现在在老家,很多人似乎被时代被时光遗忘了,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思考。以及以我本人父亲为原型的一辈子正直无私的一个普通人的际遇与选择,感谢你进来赏阅本文。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2童生
  • 3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7
  • 21414
  • 29
  • 2740
  •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陈彻断尾

    2023/10/3 13:47:42
  •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孙行者断尾

    2023/10/3 13:38:18
  •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蔡德林歌咏深圳

    2023/10/3 11:52:14
  •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郭建勋在深圳街头遇见一群蚂蚁(组诗)

    2023/10/3 11:19:37
  •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郭建勋陀螺

    2023/10/3 11:04:53
  •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郭建勋血地寻梦

    2023/10/3 10:42:19
  •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谢龙我在深圳来来往往

    2023/10/3 10:35:09
  •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樊治月光 女人

    2023/10/2 18:39:57
  •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欧阳德彬隐秘的角落

    2023/10/2 16:57:56
  •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欧阳德彬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2023/10/2 16:10:48
  •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王元涛荔香夜话

    2023/10/2 14:27:13
  •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陈彻月光之下

    2023/10/2 13:19:20
  •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陈彻雨夜

    2023/10/2 13:05:51
  •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陈彻荔香夜话

    2023/10/2 12:56:20
  •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王元涛奔跑吧,狐狸

    2023/10/2 11:29:11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