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乡之外公外婆的红包
  • 点击:14405评论:232022/08/29 10:19

题记:谨以此篇,献给所有的父亲。


1.还乡

当我坐上成都东开往深圳北的G2963次高铁,看着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庞大的城市天际线,在车窗外,退的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火车驶离了城区,一直向南,急速地进入了田野与河流,满眼的绿意盎然。我的心情平静下来,回老家这几天,父母的那些只言片语又跳回了我的脑中,让我细细的咀嚼这其中几十年的况味。

女儿娜娜,在这三年疫情中度过高中生活,高考升学的过程遭遇太多的麻烦与挫败。这一波高考生,“生于非典,考于新冠”,高一上了大半学期的网课,高三高考前疫情又来袭,又是整月的封闭在学校备考,“皇天不负苦读人”,考上了深圳本地的一所大学。我们在高考系统里查到录取的结果后,一家人的心才算落了地。决定回四年未回的四川老家,在中考冲刺时都没有空回去看望外公外婆。每一轮寒暑假,学校都号召家长“非必要不离开深圳”。

四川老家是一个从三国时代建制的千年古镇,陕甘川三省交界,青山绿水的青城镇。在深圳生活工作20多年,也去过国内外不少著名的景点,抛开自己的童年滤镜来审视青城这座小镇,还是很美的,群山环抱,河水清澈,常年的云蒸霞蔚,犹如仙境。小镇刚好位于海拔千米的高地,夏天天气凉爽,近些年成为了一处养老兼具观光游玩的避暑胜地。

娜娜小学时,没有中学这么忙碌。每个暑假,被当作“无人陪伴儿童”托运来回成都的机场。在成都工作的哥哥,每回带上他的儿子明明,一起送回青城镇上母亲家里。我当时还有一个私心:让她来体验我小时候的乡野自然的乐趣,拥有一个不那么典型的城市儿童的童年,也是送她回去替我们陪伴年年渐老的外公外婆。

娜娜对外婆家很有感情,陪她一起长大变老的大黑狗,陪她一起玩耍的明明哥。明明和他爸一样,是个憨直的小孩,很是宠爱这个深圳回去的小妹妹。娜娜回深圳后,同学家生弟弟妹妹要老二了,我问她要不要弟妹,她却说坚决的给我说:“我不想要弟弟妹妹,要是有个明明哥哥那样的哥哥就好了。”当然还有夏天在深圳璀璨的灯火里看不到的星星,回到深圳,交上来的暑假作文也很生动。

在深圳不爱吃蔬菜的小孩,回老家吃外公自己种的蔬菜,可以吃满满的一大碗,外公养的鸡,外婆炖的鸡汤,都让她心心念念。在高考复习得很疲惫的时候,她都说,快点考完吧!我要回外婆家看看黑子(黑狗)有没有老了,黑子(黑狗)和我一样大,已经进入“狗生”的老年了。我要去喝外婆的鸡汤,好像只有外婆的鸡汤才能慰劳到她学习的辛苦。

一路跋涉,从深圳出发,坐飞机二个半小时到成都,再从成都转两小时高铁到县里高铁站,核酸测了两次,到处要扫码。到高铁站再转一小时的小巴,回到了青城镇上,我们回到外婆的家里。

四年未见,感觉母亲变矮了一截,背也驼的更弯,头发白的更多。父亲倒是变化不大,只是和母亲一样,头发更白了,眉毛也发灰又泛白。

母亲焦急的在等我们吃饭,见到我那一刹那,眼光里泪水涟涟。这该死的亲情,我喊了一声妈,自己的鼻子里也酸酸的,眼泪不争气的打转。见母亲背转过身体,在偷偷的抹眼泪,我仰了仰头,把眼泪用纸巾沾掉。

娜娜先去和黑子打了招呼进来,觉察我们母女俩有些异样,赶紧坐下,拿起筷子大口的吃菜,乖巧的说:“ 外婆,我好想你的饭菜啊,我们学校食堂的菜难吃死了,还把我们封在学校里天天吃,半夜凌晨还要起来捅核酸。你的手艺也没传给老妈,周末回家吃她做的菜,也是在遭受酷刑。”

母亲被她的一通马屁哄笑了,说:“你回来就去摸黑狗,有没有洗手啊?好吃你就多吃点,我没你妈那么会读书,她小时候抓都抓不过来和我学做菜,整天抱着书看。你是大学生,成年人,可是要学着做菜了。”

吃饭时,母亲委婉地问我:“要不要在家里给娜娜办升学宴?”

“升学宴? 我们就没必要办了吧?从青城去深圳这么多年了。我们去深圳的人,本来就喜欢一切从简的人际关系。”

父亲听了,好像松了一口气,赞许的点了点头:“现在青城这边搞升学宴的风气太泛滥了,本来疫情中都不准摆宴席,考上个职业大专的都在撒大网钓鱼的一样的请客。关系硬的人家,就是一次敛财的机会。”


2.外婆要给大红包?

回到家里,一切的环境都是那么的亲切与放松。哥哥开始以为我们不回来,在我查到录取结果给他报信的那一刻,给娜娜在微信上发了一个2000块的大红包。

娜娜惊慌无措地问我能不能收?我笑着说:“那是舅舅对你的关爱,也是老家的一些人情往来的规矩。明明哥哥前年上大学时,妈妈也这样表示的,你就放心的收了吧。可别拿来乱花,开学时,你自己补到生活费里哈!”

吃完晚饭,我们回到房间,一路带来的行李,收拾妥当。母亲洗碗后进来了,拿出一个印着“四川农村信用合作社”的A4纸大小的牛皮纸袋,从里面拿出厚厚几大叠现金推在床上。均是面额百元一张的,十张一叠的叠好的,估计有几万块左右。

自从智能手机时代开始,网络公司提供手机支付后,我已经好几年没有见过这么大一堆的现金了。

吓了我一跳,我和她开玩笑:“老妈,你这是要干嘛?你们在哪里发横财了?这有多少钱呐?不是说不办升学宴吗?你们要借给我办升学宴的?”

母亲面带笑容地说:“不是拿来办升学宴的,本来和你爸都商量好的,等你回来给你,这里有三万块钱,是我和你爸发给娜娜考上大学的红包。”

我真的太震惊了,父亲今年75岁,退休15年,他们两个靠着不到月均三千块钱的退休金生活。每年冬天都抱怨各家亲戚朋友办红白喜事。他们俩土生土长的青城人,欠下几十年几代人的人情债,这点退休金完全不够被到处被请客吃酒席随份子付红包。

日子一直过得捉襟见肘,他们俩的家底,我还是清楚的。

疫情前好几年了,父亲做了一次胆结石手术,直径快二公分的结石滑进胆囊口子上堵着肠道,脓肿到很大很凶险,痛到他死去活来的。转院去我们隔壁S市,那边的医院口碑更好,手术让人放心,但费用不能从本市的医疗保障卡里划取,要预先垫付上万元手术费。他们拿不出来,还是我们三兄妹集资打款到医院的账户上的。

突然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怎么不让我震惊呢?

我从里面拿出两叠,大概是2000块钱左右。

“这才是升学红包的行情!娜娜,这是外公外婆给你的升学红包,额外的咱们不能要。”

“妈,你把额外的钱拿回去,不能惯着娜娜了。我们不需要这么多钱,你们的钱自己留着用。”

母亲急了:“你爸爸说了,这些钱就是要给你们母女俩的,娜娜的学费可以用这个钱去交。”

“娜娜的学费不高,一年只有几千块,用不了这么多。再说,我们是孩子的父母,自然由我们给她交学费,没有让爷爷婆婆来交的道理的。”

母亲说:“谁说的,我们这里好多娃儿,父母外出打工后离婚了,不仅是爷爷婆婆养大的,还是爷爷婆婆供着上学的,我们出这个钱也是可以的。”

你收下这个钱,你自己读大学的时候,在学费问题上我们亏待了你,现在娜娜读大学了,这笔钱你就收下,当我们对你的补偿。”


3.我的学费问题

1995年,我考上成都的一所大学。那一年,父亲工作了近30年的供销社已经资不抵债,改制承包到个人。他们供了三个小孩上学,哥姐都读到高中毕业的,家里没有任何的积蓄。父亲拿不出几万块钱的承包费用,把供销社他原来责任的商铺购买下来。供销社要求自负盈亏,自主就业,给未承包购买商铺的员工已经发不出来工资,直接就停发了。

不到50岁的父亲,一夜之间算是下岗了。年轻时,长相英俊帅气的父亲在那一年开始有了愁云密布的凄苦面容。父亲一头浓密黝黑的头发,从那一年开始白的。

家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当时哥哥也从部队快转业,回到地方就业也需要钱。我考上大学开始双轨制市场化,大学也要收学费。

父亲平日总说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读书的豪言壮语,在现实的困窘中,显得那么的无力。

别人复读二三年才能考上大学,我一个应届生考上了不错的学校,这本来是一件让家族内外都高兴的事情,学费的问题却压得父亲整日里愁眉不展。夜里,我躺在隔壁的床上,也能听到木板墙的那一头爸妈的窃窃的议论与长长的叹息声。

第一学期,2000多块钱的学费加生活费,得带3000块去学校报到注册。父亲低下头来,找县里的小叔借1000,市里的三姑借1000,凑够了第一学期的学费。

开学时,为了省钱,他找到原来帮供销社运货的个体户货车司机的顺风车载我们去成都。

出发那天,母亲蒸了一大笼馒头,给我和父亲各装了两个在包里,父亲找出他的绿色的军用水壶装了一大壶温热水。

中午饭点,大货车停在一处木材检查站的镇子上。那个货车司机以前和父亲合作多年,很热情招呼我们父女俩一起随他进餐馆吃午饭。父亲是个公私分明的人,觉得坐人家的顺风车已经很打扰,死活也不肯跟着一起吃饭。

我们父女俩就在车子旁边,就着军用水壶里的热水,啃完自己带的馒头,等司机叔叔在餐馆吃到满嘴油光,打着饱嗝回来,继续赶路。

我和父亲的性格一样,自尊心很强,没和司机叔叔去餐饭吃饭也没觉得没啥大不了,反正家里是这个条件。小学时,那些家里父母都是农民的同学,还羡慕我们这种爸爸有工作有工资的半边农小孩呢。平时妈妈也给我几毛一块的零花钱,我存够了就去新华书店买书回来看。我满脑袋里是对大学里的新的生活的向往,对成都这个大城市充满着幻想与憧憬。

父亲总对我上大学时这件遭遇耿耿于怀。每次从深圳回到青城,吃完饭就是“忆苦思甜”的环节,提到这个,就说当时亏欠我了。

进入大学以后,学业稳定下来,我发现学校的布告栏,打工的机会很多。周末和寒暑假,在成都找工作挣钱很容易生存下来,我们学生有成都的身份证,上面标示的“成都市一环路南二段XX号”,一般人根本看不出来是大学的地址,不用本城户口的人担保,找打工的机会就多了很多。

我从小就喜欢干农活,家里的院子里按季节到处搜罗的花草,蜀葵,大丽花,指甲花,百合花。到了夏天,一个园子里各种鲜花开得生机勃勃,都是我自己亲手打理的。一个手脚勤快的年轻女孩,在哪里打工都很受欢迎。

寒暑假打工的过程中结识了不少其他学校的省外的同学。有东北国有大企业的同学,父母双双下岗,假期没路费钱回本省去。大家一起留在成都打工,在超市里当促销员,在书店里当店员,帮旅行社发传单。骑着自行车全城跑,城东学校的同学借住在城南同学的宿舍里一个月。

  • 1
  • 2
  • 3
1/5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关键词:亲情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33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文夕打赏2000,共计4000
  • 2022-09-21
  • 文夕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9-18
  • 王学君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5
  • 笑笑书生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黄元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五月Emma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陈彻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谢龙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9-01
  • 初棉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30
  • 冯毅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9
  • 楊剛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9
  • 陈湖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29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文夕评委2022/09/21 00:24:33
    • 分享到:
  • 再读,还是好,好吧,还有一点银子,打赏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啊,谢谢文夕老师的打赏,赤祼祼的求提名啊,哈哈!
    • 文夕2022/09/21 00:23:03
    • 分享到:
  • 提名票用完了,很不好意思
  • 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是生命之“根”的气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生命之“根”与本。时间轴上放置亲情故事,里里外外,是这温情世界沉默中的花朵,远香弥漫……赞吗?赞!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秦老师大驾光临本文,你的短短的评论的语言和你的人一样的美啊,谢赞。
  • 这篇非虚构读起来特别鲜活可感,一股浓郁的深圳生活气息迎面扑来。作者将自己二十年深圳生活的经历做了一次精细的梳理,遴选出了一些动人的生活生活,并将深圳生活与老家亲人紧密相连。租房、裸婚、打工……种种人生事件唤起深圳人的集体回忆,令人感同身受。如果将那些生活细节整合起来,以小说的形式重新叙事,将更富文学力量。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故乡的家人是城市漂泊者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文章写出了这种伟大的力量,写出了农村和城市超越时空的交互,写出了父母默默的、真心的、无私的爱。文章各方面的叙述都比较到位,受情感的力量推动前进,又将“文学”的底色镶嵌在作者复杂的内心思想当中。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廖老师如此诚意的评价,的确有的城市漂泊者把故乡要连根拔起的逃离或是抽离,我是觉得那样太疼痛了,如我们今天过中秋节,是需要这样的慰籍与滋养,所以,祝廖老师节日快乐!
    • 王学君5进士2022/09/02 11:18:45
    • 分享到:
  • 小树笔下的红包真大呀!打开来一看,除了三万现金,还包罗了几十年中国社会的变迁,改革开放下的深圳与内陆城镇的时代风貌;小树自己的成长,求学,工作,成家等生活经历;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一个帅气,慈爱,耿直,能干,成熟的老父亲形象!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用红包为主线牵系呈现一家人的真情实感,人情世故,红包是中国的典型性文化现象,封多少,该收还是不该收,是个问题。这个红包故事,不简单!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学君,你的评论写的真好啊,我们都是中年开始写作的,并非只想回忆,而是时机成熟的一种对时代对空间的对照与印证,我也不喜欢宏大叙事,只是想从自我出发,去见微知著,能得到你们这些文友的欣赏,感激。
    • 陈彻4举人2022/08/31 10:28:12
    • 分享到:
  • 满满的生活细节,看得我津津有味,原来四川人也蒸馒头吃啊。非虚构作品就胜在可以尽情地往里面揣各种信息,包括个人经历、社会现实、人生感想,可以有历史跨度也可以有生活高度,不必拘泥于主题更不必担忧深度。这篇文章就在一趟一家三口返乡探亲的旅程中自然流畅地搭载了这许多内容,娓娓道来的语气很自然地带着读者在几个时空中来回穿梭,缤纷的信息量犹如调料丰富的川菜一把一把地加进来,令人感受到火辣的生活温度。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我们在川北了,也是爱吃面食的,我在深圳就爱吃陕西的各种面食。被你这么一形容,真觉得自己在创作的过程中,好像在料理了一大盆火锅端上来呢,谢谢陈老师一直以来对我的悉心点拨,让我在邻家得到成长。
  • 这篇非虚构文从回乡父母给的一个大红包引出一些列的回忆,从自己上大学学费问题到参加工作后遇到的职场选择、“门当户对”的婚姻、家乡同学的势力现象、对父母重男轻女的误解以及父母对自己表现的愧疚之情,而作者对父母无言以对的感激之情令人动容,特别是文章最后都快掉眼泪了。同时平凡的语言中也反映了目前的一种社会现象,多少女性为了陪伴孩子读书而辞职,在我们父辈那里其实是可惜的,到底值不值呢?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来邻家最大的收获就是有和你们一起互相欣赏的文友们。美丽的Emma ,谢谢点评。
    • 黄元罗5进士2022/08/30 11:54:55
    • 分享到:
  • 这篇参赛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细节描写比较到位,涉及的话题也比较热门。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某些思想感情虽然没有直接通过文字说出来,却能够让我们读者通过字里行间的叙述慢慢感悟。这种感觉仿佛儿时听邻家姐姐讲故事那般,娓娓道来的故事情节,既自然柔滑,又令人浮想翩翩。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黄老师,邻家的金牌投资人,你每回都有押我,非常的感激你的欣赏,希望我们一起好运,谢谢!
  • 一趟火车归来之旅,一场绵绵不绝的回忆,故乡与深圳,过去与现在,三代人,几十年,悲欢离合,爱情亲情,点点滴滴,尽在其中。可敬的父辈,无论经历了什么时代,都坚强、真实而乐观地活着,劳作,付出,老而愈健。此文本是散文类纪实作品,但结构与笔法上还是颇为用心,像在编织一幅锦缎,细看之下,一丝一线,一帧一景,皆有来历。无论就其内容而言,还是就其写作手法而言,都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本。
  • 本评论已获得 2000 邻家币明细>>
  • 谢谢笑笑老师的点评,被读懂的感觉真好。
    • 冯毅3秀才2022/08/30 23:02:49
    • 分享到:
  • 小树除了嘴巴锋利、文字犀利,却是挺实诚的一个人,在她的自媒体得知她夫妻都是川大毕业,女儿本来也可以去川大而一家三口同为校友,但最后选择深大,文内写到念书时代的经历也没有炫耀自己毕业于名校,可见其精神之高贵。满满亲情和厚厚时代感的一篇好文!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主要是我们那个年代被散养的娃也可以顺利升学,和现在孩子的辛劳相比,我总觉得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一般,心疼现在的娃。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感。谢谢冯老师进来点评。
    • 楊剛3秀才2022/08/29 14:36:33
    • 分享到:
  • 这几年的高中生都不容易,不止是深圳,不止是我国,新冠疫情、气候异常、俄乌冲突、世界新变局……但寻常百姓生活还得继续,亲情依然美好,人性光辉依然闪耀,人间烟火气仍然需要,作者这样的记录打动人的地方即在如此,想起来了三年前我家大孩子的高考。一晃三年过去。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但愿大家都不要生活在各种热点中。
  • 在邻家发文几年了,今年胸中一直酝酿着这个题材挥之不去,想写一写老一辈人,他们现在在老家,很多人似乎被时代被时光遗忘了,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思考。以及以我本人父亲为原型的一辈子正直无私的一个普通人的际遇与选择,感谢你进来赏阅本文。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2童生
  • 3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7
  • 19756
  • 28
  • 260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