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山秋语
这个世界很安静
一座山,一尊塔,一朵云
一片被风吹过的树
几个树下戏嬉的孩子
不知诵经的人,与风
摇响风铃的次数谁更多
鸟飞一次,听一次
都忘了,只学着檐角的风铃
叫几声,岁月的迟疑
铜的清脆
生活就是这样,得失之间
有经声,有鸟鸣
有失落,有向往
我只是凡人,卑微且世俗
每次上山,要么原路下山
要么,换一边山坡下山
拜过佛之后
并不曾留在山上
没有人间烟火,活不成
下午五点,明和塔
底层的大门已上锁,僧人呢
经书停在了铃声的第几层
荡着秋天
一个上山的人,正在下山
这首诗在山上写了一半
下山又写了一半
经过明和塔时,开过光
2022.8.27
暖色
风吹着树
树叶晃动着阳光
一只鸟突然不再跳跃
它在一万面镜子里
遇见了一万个自己
它只犹豫了一下
一万只鸟就都安静了下来
剩下了一只鸟
这是它早就预料到的
一个孩子,抱着树转圈
透过树叶,和一万面镜子
寻找太阳和后羿
这也是它预料到的
时间流淌,记忆
一条逆行的船,载着他
完成了想象中的回眸
秋天停在树的四周
雨早就停了,台风渐行渐远
树安静了下来,鸟安静了下来
一万个期待中的明天
安静了下来,阳光也安静了下来
像一幅油画上,永恒的暖色
2022.8.26
马鞍
马鞍架上了蓝色的大海
山岳,树木,河流,云朵
高楼,车辆……一时间
马蹄声急。我抓住了一节树枝
想让一棵树安静
但并不成功,就像因为分贝
想劝退一场广场舞
我架着马鞍,在大街上飞跑
嘴里嘀咕着,肃静,肃静
马鞍来了,马鞍来了
他们说,怕什么
又不是马
2022.8.25
秋意
窗外的雨声又大了
秋意若一只小鸟扑打着窗户
一只麻雀或者更小的芦雀
在老家时常会遇见它们
甚至,还在雪地上捉到过
——其中一只
它在我的手掌上发抖
然后,小心翼翼地飞走
也许,完全未感受到我内心
想表达的温暖。窗外的雨声又大了
路灯下,那些闪亮的雨水
像扑火的蛾,前仆后继
我和草木,对于秋天
谁会更深刻一些
刀尖抵谁的脖子更近
现在,还未可知
雨停了,也未必能见分晓
剪辑
否认时间的连续
剪辑一生中精彩的片断
疼痛,快乐,卑微,高贵……
它们发生联系的过程
其实非常短暂。我只说自己
不说麦子,也不说向日葵
一个人,肯定了岁月的整体
就能大致算出浪费的生命
至少是一生的三分之一
也许,是三分之二
2022.8.24
鼓励
树,灯光,飞蛾
三轮车驮着闪着夜光的工衣
心跳,和着启明星
会不会有律动,和音乐发生
篮球场上的绿和红,将被朝霞俘虏
犹如想念的大海和滩涂
海堤上的树,抱着鸟
抄袭了母亲的牵挂
现在,秋天的芦苇又抄袭了
母亲的白发。我鼓励
这世上的万物
不妨再抄袭抄袭母亲的爱
二千公里的长途,从苏北到深圳
从春夏到秋冬,扯不断的目光
被老花镜一股一股拧成了绳
只要故乡还有母亲
纵然千山万水,飘洋过海
也能落锚靠岸
2022.8.23
秋夜的蚕房
入夜,秋雨沙沙
我想起了故乡的蚕房
和父亲养的秋蚕
夜凉了,该要加温了吧
蚕房墙上的温度计,水银跳动
父亲叨着卷烟
一边撤去蚕沙,一边喂上桑叶
桑园里的桑叶吃完了
蚕就该大眠了,上山了
它们通体透明,被捉上草龙
方格簇,先要吐丝结茧
然后,才会化蝶
只是在它们化蝶之前
尽数卖给了蚕茧站
被烘干了,去缫丝厂缫丝……
能化成蝴蝶的蚕
比得道成仙的人还少
天上也有桑园和蚕房吗
星星是封在煤炉里的炭火吗
那些撒下的蚕沙
是它们经过了丝绸之路
而未及消化的文字吗
今夜,我在河边遇见的蝴蝶
不是梁祝,也许就是化蝶的蚕
就像这世上得道成仙的人
让人钦羡
2022.8.21
如果地球不是椭圆的
坐在草地上
看流水缓缓流过
许多野花开了,又谢了
没有一点动静
就是圆的,我会不会顺着草地
滑出地球呢?地球
又会不会将我拽住?
宇宙那么大,星空那么美
有好多时候
我特想变成一只鸟
飞到另一颗星球上
一个人生活
不再打扰任何人
也不打扰孤独与快乐
2022.8.20
自信
早晨,清新的空气里
混杂着风,酱料,蒜,鸟鸣
我在一棵树下看天空
使劲地看,也只看到一些寂静的光斑
在南方,树叶从不为秋风所动
该怎么绿,还怎么绿
可以一直坚持到春天,甚至夏天
树木省下的树叶就像我在南方
省下的衣服……我不会因为它们
而不想念四季分明的故乡
黄海,星空,条子泥
丹顶鹤,麋鹿,和辽阔的滩涂
我采过野花的小河
搭过木屋的盐碱地,和易逝的时光
我努力地活着,从不会放弃
任何一缕希望,就像溺水的人
奋力地游向岸,游向明天
我写下的诗,就算悉数被抄袭
还可以写下更多的诗
2022.8.19
汇合
我到树下避雨
树顶,有灯光漏下
满树的果实,沉默不语
每一个核都很坚硬
突然跑出的树苗
像破壳的小鸡
当我老了,世界还很年轻
孩子们,还很年轻
我可以不辞而别
再不问此生的意义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我去了哪里?
只知道沿着河流
分分秒秒,都有流水
和足迹汇入大海
月光曲
乡下的月亮比城里的月亮清纯
这是个很有趣的事情
一轮月亮的不同演技,并没有什么不妥
空气中的高楼大厦
有槟榔的味道
风中的小麦,稻子,玉米
有些随心所欲。清纯与油腻
并不能选择。赏月的地方
月饼的口味,可以选择
这一生见过日月同辉
见过雨雪,彩虹,闪电和雷
不必苛求太多,陷自己于水火
空间
走过篮球场,关卡,体温枪
右拐出村,避开路边的铁丝网
它的铁刺像刺猬
天很蓝,往左有一块乌云
它下午会向西散去
雨,就算是停了
一个乡下孩子得意于自己
对天气的判断,然后
经过去往天虹的所有空间
电梯,烟草柜台
喧嚣的卷烟,服饰,精加工的粮食
在三楼的超市重新把自己拼装好
绿巨人,奥特曼,葫芦娃
像一切要拯救世界而不得的英雄
这符合我的懦弱与卑微
也符合动漫精神
空间有些空洞,我的错觉
并不能形成时间的黑洞
在人间呆着,能呆多久呆多久
直至穿越,某朝某国
去看皇帝的新衣
被一群飞禽走兽占领
今天将要结束
夜来了,今天将要结束
明天紧随其后
我能改变什么呢
一片树叶的方向
手一松,还是回到了秋天
流水安静,芦苇安静
天空高远,飞鸟归林
有许多东西,遗留在今夜
身外之物也会有伤痛
我捂着胸口
手掌的锁,能锁住的
只是时光的悲悯
多少年后,我会变成尘埃
落在异乡的,随风飘散
飞到故乡的,将被一株芦苇
收留。夜来了
我在梦中,焦虑万分
为邮件的地址发愁
何必呢?能收到的
不能收到的,其实早有抉择
明天的驿站,可以寄存
也可以遗失
一群白鹭为了裹腹
苦守着流水,若我的荒凉
也若我的葱郁
2022.8.18
风
风凉凉的,滑滑的
有时像树叶
有时,像花儿,像蝴蝶
像小雨滴,一钻进衣服里
就逮不着了
她说,我吹牛
她从小和我一起长大
咋就没见过风长啥样
我说像蜜蜂
总有一天会蜇你
两下……
要不,我们也去海边
一起抽颗烟
大海睡觉的时候
会打呼噜。我们坐在海堤上
看潮涨潮落
那些闸口的渔船
已在闸口停了好久
似乎还没想到出海的事情
我们也只是来海边
看一下日出,和那些船
我家有麦地,和稻田
起风时会抄袭海浪
就像抄袭诗
没有人能阻止它们
我和父亲,蹲在田埂上抽烟
像俩渔民,谈起葬身鱼腹的人
很平静,没有一点哀伤
大海像是一口蓝色的水晶棺材
我们虽然生在海边
对大海,也是一知半解
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
只是一个劲地抽烟
谁也没有先把这句话说岀来
2021.1.11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好多的作者没出名前,他们的书和作品我都没读过,即便是已经获奖作者的书,也没完全读完过。现在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都说要读名著,名著太多。年少时没钱买书看,年轻时为了生活打拼没时间看。现在有时间,到处都有看不完的书,眼睛的视力又不行了,读书得用老花镜。“博cai公司参与进来,弄个获奖赔率榜单,让公众借机热闹、娱乐一下,为文学带来一些关注度和曝光率”,我们只能静等诺奖花落谁家,如同邻家社区文学的最后结果。
“我们俩像快乐的蝴蝶在秋风中飞舞。”“那些人,那些事在我心中变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这两句,生动且美好,它们是《我在深圳来来往往》的文眼,洋溢着动人的气质。荣姐用文学养颜、养心,有热爱而无执念,怡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是一种境界,赞!
这篇关注抑郁症患者的纪实作品,采访扎实,文笔质朴准确,材料裁剪得当,考量周全,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专业素养。作品中的小姑是一位兼有知识、智慧和行动力的女性,她在帮楠楠治病的过程中,不仅介绍了大量与抑郁症有关的知识,也传递了不少通达有益的人生观,其言行树立了好榜样,这就丰富了作品的维度。挑个刺:类似“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的模糊写法别用,这是一个坏习惯,最好把这个教育家的名字查实清楚,他是谁?
写身边事物,要么因为厚爱而用力过猛,要么因为能力不足而蜻蜓点水。写妥帖了,并不容易。尤其诗歌,要求在十几行几百个字把周围的画面、前后左右的牵连、由此产生的情绪全部详略得当地表达出来,更不容易。林以昼这一组短诗干净、明朗,值得推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