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峦山·深圳郊野公园
雾雨洗树林几次,几滴
落在老蝉的背,几滴掉在
爬山路的石阶,清润了薄翼嗓子
湿了登山人衣襟
溪水在陡崖上奔走流坠
碎成珠,成瀑布,撞山山岩
浪一圈水花,弹一调山水曲
自然成韵,自在知音
瀑布如注入山腰小潭边
炸裂一份,分予雨雾作伴
融化一滩,负离子泡养小鱼
来人不问,哀乐自留
细雨里登山,弃了蓑衣,忘了斗笠
望远景多是沉默,少许茫然
看眼下风景,不识草木之名
马峦山水情深,却不洗悠游的人
@立夏·莲花山十四行
季节性水塘边几个白鹭
飞过来,踱过去,贴着水面
细腿,长脖,白身,长喙
它骄傲地端详着影子
灰麻鸭浑身鼓胀,扇动翅膀
在水面健行,去干白色瘦影
又像卑微的索欲人,发情求偶
极尽揶揄乞怜之态
流云在上,三两朵悠然心境
立夏前的风轻吹款送,捎着
水塘里青草的味道
高楼之下一点柔情,剥去生硬
褪去喧声又撕掉掩饰
初夏的风景换了一层新
@海山站·2021年中秋节前夜
倒置一个感叹号,在海与山之上
对岸不见人家,灯火熄灭
四角楼失踪,只一弧黑影
在谋划、粼粼的碎金
此岸沿海铺设一排木板
再伸出一个触角,立一个灯塔
吸引千万双眼睛,以海天为背景
在纯蓝、乳白的画布里行走
挪脚的树和顶着脑袋的人
举起手拍照,抬起头仰望
排成一线、站成一列、致意
煤油船上岸,货轮扭动身子
风浪和鱼都能搅动海面
不做千万双眼睛后的一潭死水
@大鹏游·较场尾
踩进沙里,踩在大海的薄脸皮处
指缝间填满沙粒一样的时间
在水泡和流沙之间
一种美在沉沦下陷——
幽静民居深处有路蜿蜒
矮楼房,小院落,紧紧相连
一个不带圈的“拆”字赫然显现
温馨小室向破墙败瓦衰变——
锁城封闭,石头巷子凋敝
滥情声乐在响,掺杂苦楚叫卖音
老窑鸡柴口塞牙,微笑10元一次——
正午烈阳扎刺,入夜喧声沉寂
讨海而生的人,渔网换了游艇
仰慕大海的人,落日一般面无表情——
@夜游红树林
出地铁就见到海,黄路灯开路
清凉的小寒夜,清静的海岸边
小浪翻动,一块块光,一片片黄
吞掉脚步声和嘶喊大喇叭
以及白昼的人来人往
妙龄男女亲着嘴,偎依在石块上
交换着唇吻波动像海浪碰撞
有时迟疑,有时欢唱,有时丢了魂
一种名叫青春的激素如泡沫膨胀
若炸裂,即是绚烂的花
如墨色的海对天蓝的遗忘
万物可染,涨退随时,还有
一种桀骜不驯的野腥,就扑进
鼻翼,就钻进怀里,就娇艳着
引诱上岸之心与下海之人
@深圳湾公园·潮汐公园
寻一片海,寻一处干净、安宁
亲近飞鸟,吐泡泡的鱼,泥里
张开嘴吐苦水的蚌,另一种生存
在呈现,在清闲里吹嘘鼓掌
富足是海风轻和地吹刮,暴雨
横扫而过却并不暴虐猖狂
悠然喜乐在海岸边缓步从容
一脚轻,一脚劲,闲懒散漫
调剂疲惫倦怠厌腻的眼
天边笼着灰雾,雾罩着群山
长桥上车流载着苦闷逞能
有符号是身影,像思考的人
在言语,在怒斥,责难又泄气
雾漫无边际,如网笼罩
盖住天又压住半边陆地、海洋
往来穿梭的人是线 ——
每一步都在将生的罗网织连
@生态公园
月在空中生毛,几只眼睛仰望
夜,空得很静,喧嚣单口嘟囔
九只眼睛变作几颗星,又一层云
十步一灯,五米一人 ,厌恶相遇
高楼在数十里外有倒影
湖中无鱼,有鳞,岸边有蛐鸣
夜深蓝,微凉,有露水润嗓
叫一声忧郁,又一声冷清,因为有人
秋月平湖有吉他在唱,声轻而扬
木桥连木头桩,藏进水底泥地
过桥人漂浮,水纹向四周漾去
水底有圆月,天上有团圆,秋风前夜
@仙湖植物园14行
——与徐年、颜伯卿、帅璐璐同游
寺在春水湖边,香火一注插进灰土
转身就推到,烧成灰烬
四角鼎立,在佛前,镀金外皮放光
脸圆润,身臃肿,眼微微闭合
惹一身香气,再去面佛,大红
新绿,鹅黄,深紫,暗橙,浅青
花有千百种颜色,沐浴佛光
在水底,塔只有一副尊容
船就飘在白云边,载满鲜妍盛放
在湖心三三两两横斜
顶着山的倒影,不起一丝微漾
仙人隐身,漠视又浑身是刺
酷热和焦渴淬炼的针
一根根扎进烂俗的心眼
@半天云村·深圳大鹏区
半山腰看海,半云居栖身养云
一条小溪顺谷而下,藏身绿丛
一天蓝因海而染,口含落日
快艇制造颠荡,海浪拍向礁石
都抛起彩色光沫
盘旋而上,蜿蜒而下,北斗蛇行
小渔船不见踪迹,小渔村破旧凋敝
一堆岩石累起沙泥架着四树墙壁
破屋烂瓦腐木锈锁和洞窗台阶
好在有绿树,有碧蓝的投映
走过一个人就留下一片光影
@深圳湾公园15行
一出地铁就见大海,泥泞和彼岸
对面白云,白出了层次和色号
滩涂上,礁石边,山与楼盘尖顶
一处流云在绕,在散,在摆弄
身子蜿蜒如絮,如失掉骨肉
抽离凡胎的灵,如炊烟轻盈
头顶的蓝色和白色色块像幕布
任由黄绿棕榈树叶分割成锯齿
一叶叶剥离的圈痕叫年轮
扎根在海岸标记潮水深度
伸展在空中作静默的灯塔
几次潮汐是海的几次呼吸
夕阳落下时,心跳平缓宁静
碎在尖楼之顶,则染一片红
将海岸行人个个包裹,在美的光影里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这个设想甚好,也是邻家经过十年探索之后,开始开花结果的征兆。此前比赛就比赛,评奖就评奖,然后,就很少有然后了。有了这个“重叙方土故事”的创意,就等于把邻家赛事进行了由虚到实、由创作到市场、由作品到变现的崭新尝试。写作终究要走到这一步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所有在地文献都需要重新整理,所有方土故事,都需要重新讲述,这恰恰是我们文友参与在地文化重构的机会。”这既是邻家的机会,也是邻家文友的机会。
学习。点赞。
非遗文化需要传承。
摇钱树变成要钱树,讽刺得好!生活中“猴精”这类人真不少,好讨厌!接地气的佳作,赞赏支持黄老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