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之物
封存火种 删除设计好的剧本
黑暗附于光亮的背面 泄露冬夜的秘密
暂且收起生锈的镰刀 昨天的馈赠
某些片段 变得更加抒情 转身而去
陈旧之物动用的心思 异常谨慎
偏僻的角落 总有回声响起
指向烈酒 烟火 银币 积雨云在密谋
一副倒立的画作 卷起一座城池 马蹄四起
围剿所剩无几的光荣
只有骑士 摘掉帽子 逃出自己的身体
亲眼所见的远方被缩短 一只鸟掉进了自己的深渊
每个枝桠有巢 却又无家可归
手握地图 辽阔的边界 卷起毛边
千年不死的植被 自我燃烧 借机取暖
丰沛的雨水 倒灌进麦田 湿透天空
一棵从未移动的树 走进黄昏
浮华散尽 灯光熄灭
更多的石头 雕琢自己
窗帘
窗帘 从一角开始燃烧
势不可挡 街角躁动
众生指手画脚
碎裂的镜子 被各自照耀
看清他人唯一的方法就是看清自己
风 使劲地吹 蝴蝶起舞
路人尽量渲染他们未知的事物
在火焰的周围 贪婪显得畏手畏脚
伸手接过火焰中的一朵花 随即凋零
他们谈论的事物总是没有结果
像随手摘下的花瓣 丢在风中
树大招风 风中有苦涩的果子
果子丢弃在地 长出新芽
饥饿的作物 扶墙而起
那些可有可无的成果 被潦草地收割
旧疾复发 一尺清风盖过路面
窗口依旧向着黄昏 紧接着秋天
飘摇
迷途的蚂蚁
尘埃沿着杂乱的纹理游离
秘密通道 铺满平庸的野草
掩盖多年未愈的病句
等到天晴 独居的蚂蚁醒来
带着迟钝的表达 无力的幻想
抒情的年代 有过多失眠的虫子
蜷缩在自身的茧中
壁画中的人物 突然站立
突然走进人群 人群冷漠
他们都朝着森林深处走去
由远及近的背景里 分叉的道路
无限接近源头 石头嫁接的翅膀
羽翼丰满 终究抵达不了远方
风中赶路的人 抱紧自己的影子
送信的人 找不到地址
他们在月光下认领一个人的中年
和那些多余的单相思
黑暗中 有更多失眠的虫子
整齐地摆放在木质的盒子里
镜子
长巷的尽头 摆放着镜子
重复着梦境中的悲喜
纯白的布匹上 散落着雨点
成为新鲜的证据
没有人诚心忏悔 又想着被救赎
使劲挥手的人 远离了站台
午夜的喇叭里 一个人的名字变得沙哑
一片叶子 一半在风中 一半写进了故事
大地上疲惫的黄昏
点亮了灯笼
微温的咖啡 拒绝了透明的容器
手心的笑容 消失在雨夜的街
穿过色彩斑斓的梦境
深夜里一次又一次把你叫醒
直到彼此走散
这片刻的欢愉 犹如一饮而尽的瓶底
恰到好处表达了醉意和拒绝
河边
河边有很多孤独的事物
它们站立着 看自己的影子
不谈论两岸
饥饿的鱼 把鱼尾藏在水草里
光滑的石头
选择了低处的生活
水流不息 时光的碎片
拼凑成辽阔的河面
沿途火焰四起 更多的碎片散落
凋零的夏季 残留着独立的种子
流域已划定 两岸不断改道
坚强的意志和泡沫
全部被拦截
加在天平一端的一滴水
改变了局势
狂欢
夹在指间的烟蒂已经熄灭
狂欢紧挨着孤独
冰与火的较量 来不及对视 便归于沉寂
只有肉体依旧在寻找可以攀爬的长绳
一切被禁锢的
都轻而易举地交出了自己
影子 静默不语
蚂蚁蚕食着虚无的白云
一切照旧 一切又变得明亮起来
猫 忘记了自己的主人
习惯了各种喂养 也习惯了各种谄媚
她们美丽又忧伤
直到天亮 重归于各自的外表
醉生梦死 更多的人进入猫的领地
青春站在门口 着装各色
玻璃的光鲜 带着刺 带着微温的血液
潮湿的手印 击碎了虚掩的门
残渣 向四周涌去
她们要用总样的努力 才能守住不值一提的身世
适应各种角色 成为平庸中的一员
她突然说起秋天
她突然说起秋天 天山以北的秋天
早早到来
像一条河流过早涂上忧愁的色彩
御风的马匹 在夜色边缘来回
从未抵达她的领地 只有辽阔的爱恋
铺满了远方的来信
整晚都在找寻的答案 过于隐秘
重新设置归期 重新把她压在信封的底部
从未责怪年少时的莽撞
雨季过于漫长
讲述的片段过于牵强
走走停停的心事 找不到正常的理由
双臂未伸开 月亮未升起
再过一个夜晚 是否还记得她的模样
山高水长啊 燕子南飞
给她一杯白开水
给她大雪纷飞的天山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从开头的五个字,我脑海里就响起了《舌尖》的bgm,自动代入李老师的经典旁白:“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朴素的烹饪方法,忙碌了一天,陈师傅准备……”,不介意来个地方特色小吃安利,让“陈师傅”再忙碌起来。这是时间的味道,这是人情的味道。
说到吃,客家菜应有一席之地。
第一眼看成盘丝洞,特来打赏。
最后的反转,直呼好家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