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台上的女人
  • 点击:27288评论:332022/08/31 18:05
  • 2022年深圳市“睦邻文学奖”大奖

1

她过世了,在我对面,躺在一张藤编的长靠椅上。她的头上戴着一块橘色的方巾,青蓝色的枝干压满她的额。一群月白色的桂花在那些枝蔓间扭动,在挤进屋子的海风里轻轻地活动着。方巾包裹着她那颗安静的头,七十六岁的身子算是被她交待尽了,落在藤椅上,瘦成了一张骨切片。从落霞山尖上入侵进来的微风搂抱着满屋子里黏软的湿气,她的面相从骨骼的切片上“苏醒”开来,倒像是空气绘在藤椅上的一幅画。

我的眼睛在四处转着,她留下来的家具花卉杂物窗帘和几件朴素的衣裳冲进我的视线,片片扇扇都是流云。但是很快的,我觉得这个情景是我所熟悉的,是我曾在脑海里演练过无数次的场景,于是心又落回了心里,不再翻滚。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吧,加剧的海风突然吹开了她的阳台门,那块橘色的方巾重新在她的头上快速扭动起来,我忍不住轻轻地呼唤着她名字中间的那个字,叫她一声,方巾就动一下;再叫她一声,方巾又再动一下。轻呼声中,她好像复活了一般,身子将海风“嗖”地一下吸进去,从皮膜之下,光溜进去,仿佛重新为她纺织了一层干净的肉,于是她的额变得彻底清亮了,连同她的骨切片也鼓起一轮虚幻的肥。

她的灵魂是不是失误了?过世得有点快。我在想。

但是依附在她身体上的空气颗粒还在增长,像夜间淋雨之后迅速开始饱满起来的某种谷物。

她是不是坐化的?我又在想。先是端庄地坐了一夜,清晨,等对面楼下的祠堂里檀香一起,她便卧了下来,像见了底的一炷香。

很快,我又疑心起来。她那么小气 ,还有坏脾气,应该是不想再等了,提前知道了某种结果,于是就安静地在那结果里把自己绘成了一张画。

进到她的厅堂后,我在同样质地的一张藤编圆几上发现了她留着的一张纸,没有起头,也没有落款,三个熟悉的电话号码映入我的眼。之前,在她首次谈起后事的时候,她曾在我面前我反复背诵过这三个号。

哦,又搞错佐嘅。在我面前,背诵了十几遍后,她依旧把三个号码再次搞成一堆乱码,最后不得不绝望地看我一眼。现在,三个号码被她写在一张纸片上,放在厅堂的藤编圆几上,纸片被她常用的保温杯静静地压住一角。

第一个号码是大儿子的,大儿子的手机号是深圳的,可我知道,这个大儿子不住在深圳,平常总是住在惠州的某处别墅里。第二个号码是二儿子的,二儿子的手机号是英国的,因常年居住在英国,已经办了移民。最后一个号码是小儿子的,小儿子的手机号码没有备注地名,地名的位置画着一串省略号,反正我也没见过这个号,只知道他在深圳的某个区里,当了公务员,工作非常稳定。按照她之前交待的意思,我分别给她的三个儿子发了短信。最先回复的,是她的大儿子,速度是快的,人回来的却最晚。二儿子回了一个感叹号之后就没有音信了,当时并不知道他能不能从英国赶回来。小儿子则打了电话过来的。打的还是她的号。手机铃声叮当作响,吓得我从沙发上跳了起来。或许是意外,或许是其他,我拿起手机“喂”了两声,听到对方也回应了“喂”声后,我竟然将手机拿到她左耳朵边上想让她亲自接电话。因为没有摁免提,他的小儿子在电话那头说了什么我不得而知,只听得有男人的声音传出来,隐隐约约的,像是撒娇似得一种小哭在电流声里窜。

需要我请派出所的人先过来确认一下吗?或者是殡仪馆的人?我将她的手机从她的左耳边移过来,放在我的右耳处,与她小儿子的哭声衔接起来问。

不,不用,如果你不介意的话,就等我过来处理,我也在惠州,我会连夜赶回来的。她的小儿子说。

我的心又落下来一次。总算是有个家人答应要过来,这样我也就好办了。不至于和她一样,在一分一秒的时间里干等着毫无道理的某种结局。在见到她的小

儿子之前,我还要到地下室的储藏室里取出她留在那里的东西。这是她之前交待过的一件大事。她向我透露说,地下室里有一个花梨木的小箱子,里面装着一个蓝色的花布包,那是她的“爱人”留给她的。

打开后,将里面的东西烧尽就好。她曾交待我说。

我摸到地下室,四处寻遍,二回头,在最靠窗的一扇柜子顶层,搭把椅子才挪出了那只半新半旧的花梨木小箱子。打开箱子后,从她归整过无数遍的那个蓝布包里取出她生前珍藏着的东西,那是几张陈旧的合影和两件已经开始褪色的棉布衬衫,合影是她和一个年轻的后生在莲花山上游玩时照的,在一棵高大的牧豆树下,牧豆树已经结满豆荚,在穿着退伍军装的后生背后,豆荚显得密而肥大。衬衫则是一男一女的式样 ,均是纯白棉布衫,黑色的纽扣沉沉地落在胸前,男式的大一轮,女式的小一轮,纽扣中央穿孔而过的那些黑色十字绣棉线像是世间支付给他们的封口令,此刻倒是在现实世界里收声了,转去了阴间的阳处,从容地在我面前发出汩汩交谈的水流声。

那些东西冇人要哦。她说。

现在我知道她为什么会把这些东西交待给我了,在她眼里,活人是不会再要她的任何东西了,我这样给她下了结论。

她和坐化也无差别,于是家族里的人便为她省去了“徙铺”的仪式。小儿子一踏进门来,便也带来了一纵“叫油火”的队伍。庞大而又繁杂。二十个夹着麒麟头的男孩,面对面立在院落中央两侧,男孩们的腰间挂着红绿两样丝绸飘带,绿飘带随着手指向天一弹,再缓缓地飘落下来,从院落外面冲进来一对唢呐手和四个鼓乐手,麒麟头一舞,唢呐和鼓乐就响彻了侨香村的天与地。真是白事当作喜事办了。在院落里一阵高似一阵地又吹又敲中,很快便吸引了村里村外的许多人前来围观。大儿子见状,便抢着带人去“买水”,一手拎着一个蓝色的桶,急匆匆地往外走,有人向他招呼时,一只桶猛然敲在人家膝盖处,相互都露出克制的笑。我不知道他去哪里“买水”,只听得其中一个阿婆说,肯定咳去佐落霞山的大溪口,哎,真嘅,不知讲咩嘢好。大溪口是我和她常去的地方,我再熟悉不过,如果真是去那里做“买水”的仪式,我感觉也没什么不好。

其实,三个儿子到齐后,她的身子已经在后院的一间过厅里放了两日半了。主要是她的二儿子要从英国赶回来,时间紧得很,机票订得也不容易。一路换乘了两趟飞机才赶到了侨香村,见着大家时,脸色就有点灰哧哧的,不太跟人说话。

她提前购置好的一方棺木静静地停放在她的左侧,右侧摆放着几块绣花坐垫,供亲朋好友们前来吊唁时上香用的。那棺木是香樟木的雕花棺。棺首雕刻着一对龙凤图。下了一日的小雨才刚刚停歇,潮湿闷热的空气中,樟木的香气和燃香柱的香气混合在一处,倒也不觉得有何凄凉。我和祠堂里过来帮忙的几个阿婆轮流给她替换冰袋。我只负责传递,不能靠近她的人,更不能靠近她的棺。只有趁人不在眼前时,赶紧将手摸上去,发现她的手背上真是天寒地冻,这倒正好应了她的愿。

过雨烟云凉得好快嘅,她说,特别咳南方,日月不长人心长,个个都好似要“热死”一趟,咩嘢都要搞快点搞冰凉点嘅,说到这里,她要收收衣角,重新别一下她耳朵后面的两只银色发夹,然后再叹口气说,我从好早的时候就在心里边想,如果老天要来我这里收散我的命返回,不如就叫我死在一个冰凉彻骨的小地方,那样的死法,我哪里都跑不脱嘅,冰冰凉凉,就好似我的身体都咳好干净个嘢。这些闲聊,都是她还十分清醒的时候同我讲的,她怕我听不懂客家话,讲的时候便用白话夹杂着一点点广谱同我闲扯。

我听不得“叫油火”的仪式,于是主动要点事情楼上楼下楼里楼外地放开了跑,一会儿被人指派着去拿菜谱,一会儿又被另一个指派着去买清洁袋,再不就是让我接个人,一路带进来厅堂后,人家当面说着广谱,表情异常疏离,直接问周围人说,这个,是谁啊?人家用眼角指着我问四周的人。四周的人一时也说不上来什么具体的身份。终了,有人抢答道,她家的租客。接来的客人一听便没了热情,转头去寻久未露面的亲戚聊天去了。我接连跑了几十趟,脚趾和后脚跟上磨出了几串粉红的水泡,疼得钻心。在后院里呆久了,正想该如何回自己房里,她的小儿子却已经奔过来扯住我问,你买创可贴没?

买了。我答。

在哪里?

我从口袋里掏出来,想着分给他一半,他用手将脑门一拍,也没有商量,就把我手上的创可贴全部顺走了。有人过来还想要,我摊开两手,示意没了。忽听身后有潮汕口音的两个妇人在议论她。我听不大清晰,只是顺着空调吹出来的冷风隐隐约约地总是可以听见立在她姓名中间的那个字,那个字稍微一提,她的人便像在人群中间亮起来一般,有某种回忆的亮片一闪一闪随着她生前的影子落在我的听觉里,我的耳朵里通着电似地想要听清楚那些议论声。我走过去,想要打问一下关于她年轻时候的那件事。

你们是一个村里的吗?我问。

冇咳呀。她们答。

她的事情你们知道的好清楚啊,你们和她很熟悉吧?我又问。

冇咳好熟喽,就是租过佢的碧云阁而已啦。她们又答。

哦,怪不得,我没看到她家来什么亲戚,她家里人呢?我委婉地想要知道还有谁在爱着她,于是,脸上露出巴巴的神情直接问。

冇问更多啦,佢就咳一个人啊,父母早就过佐世啊,嗯……说这话的其中一个,把身体斜过来,做出一种侧翻车的动作,隐喻着出车祸的某种凄惨。

其他亲戚也不来吗?我继续问。

哎,莫问更多啦。她们摇着头,不再传递任何信息。

这时,又有一个陌生男人从背后捅了我一把,喂,细妹仔,他几乎是喊叫着对我说,快点给我们去买三十包餐巾纸,小方包的那种,要快啊。男人捅完就走了,背影又横又急。

他是祠堂那边委派过来的临时负责人,盯准我不敢不去。他觉得昨天早上认得了我,就像是认得了我一辈子,他想怎么用便要怎么用我。我当然知道,今天是她过世的两天半,再过几个小时,她的过往就要随着她的肉身离开这里了。我不能细想这件事,也无心给祠堂里派来的负责人去跑腿。反正我和他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只是在她过世的第一天,她的大小儿子从惠州过来时,被祠堂委派过来的这位临时负责人也跟在她小儿子的身后,像是她小儿子的什么贴身保镖那样看着我而已。

我的知心朋友,她的小儿子指着祠堂里委派过来的那个人说。他冲我点点,摆出无兴趣认识我这类人的无聊。

从后院到前院,必须穿过她常常发呆的厅堂。厅堂是最大的空间,连着她的前屋和后屋。她在时,厅堂每天都开着灯,开着窗户,开着门。她要时时准备收房租,两百多个租客,她得时时迎来送往做生意。现在这里依旧灯火通明,但她被活人们移到了后院,在一间相对偏僻的过厅里,在三排水果盘和三排高香的围绕中,她躺在一方崭新的竹席上,下面垫着我早就为她准备好的一条蚕丝被。

  • 1
  • 2
  • 3
1/8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第
  • 关键词:恋人之间几许有共享荣华人生百味里檐畔水滴不分差……在深圳打拼情义无价便是好。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067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钟芳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13
  • 孙行者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13
  • 费新乾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12
  • 廖令鹏提名10000,共计12000
  • 2022-09-10
  • 孙行者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09
  • 赵静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7
  • 赵勤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9-06
  • 王国华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5
  • 王国华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2-09-02
  • 赵静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9-02
  • 张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2-09-01
  • 陈湖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2-08-31
  • 骨风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2-08-31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天台”是一个隐喻:爱情在高处。也因此,爱情最容易高坠摔死。自从初恋情郎从天台意外坠亡后,小慧就把自己的余生托付给那天台了,守着它,小慧变成了慧婆婆,孤独终老。尘缘巧合,N年之后,情海失意的新款小慧(租客)认识了从旧款小慧变老的慧婆婆(房东)。新款小慧会沿袭慧婆婆那种厮守天台终身不渝的老式情路吗?估计不会。因为生活在更新,观念在更新,小慧在更新。老式的情路已经像逝去的慧婆婆的骨灰一样,永沉海底。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10 21:52:21
    • 分享到:
  • 感谢孙勇老师点评!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加持!短短几行字之间,您对上世纪与当代深圳女性的悲悯情怀跃然纸上,而男性的英雄气概就是来成就这些幽微之人的。谢谢🙏……
  • 这篇小说写出了一个北方人的陌生感。送葬,一个老妇的日常生活,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我一朝早就咳知道咯,碧云阁里面莫我的人咯”,浓浓的本地气息,切入得相当自然。提名这一篇,还是因为语言。本次只提名了两篇小说,语言皆为最重要因素。在我个人的偏见中,故事嘛,太阳底下无新事,小说更需要诗歌一样的遣词造句,叙述情绪(气场)的营造,阅读起来有节奏感。 说实话,很多参赛的小说连这个要求都达不到。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02 10:56:22
    • 分享到:
  • 感谢国华老师的点评!在这篇小说里,其实就是想要呈现“老小慧”与“小小慧”的两种生命体态,而初恋在其中成就了平凡女人的伟大之处,我只是以小说成就了她们祭奠初恋的某种意义。
  • 构思巧妙,文笔凝炼又富有激情,一老一小,一新一旧,彰显的是生命内在的品质与灵魂。这份看似冷峻又诚实的人物塑造及心灵哲思,蕴含着温热的生命关照。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21 11:28:25
    • 分享到:
  • 在睦邻的文学氛围中,和锦屏老师有这样一种遇见,真是文学的花香带来的美好!感谢锦屏老师的点评,您作为女性作家,一下子就看见了小说背后的女性温情,感动。
    • 钟芳评委2022/09/19 12:55:09
    • 分享到:
  • 这篇作品令我想起北岛诗人在《白日梦》里的一句诗:“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与小说中的内容一样具有悲剧色彩,再加上灰暗交织的笔触色彩不免让人有些透不过气来,好在即使是在最深的夜里依旧有零星的光明在远方闪耀,给人以希望以喘息,也让人们相信黑暗之后黎明总会抵达。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20 08:36:21
    • 分享到:
  • 考虑到许多因素,我只能让情人从空中坠落,45年前,25年前,15年前,在我们脚下,不是机械作业让这个城市崛起,而是一代年轻后生和年轻女孩们用他们的青春躯体和初恋故事将这个城市搭建了起来。
    • 陈末2022/09/20 08:37:42
    • 分享到:
  • 所以,非常感谢钟芳老师用《白日梦》这样一首诗歌来回应女一号的初恋故事,感谢……
  •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地方语言,读起来是比较拗口的,但却和人物融合得很好。两代“小慧”的纠葛,各自的人生、爱情与幻灭,通过细腻的文字展现了出来。相对来说,老一代“小慧”的刻画更为精到,人物形象也很立体,新一代“小慧”单薄了些,她的故事有一种抽离感,也许可以处理得更好一些。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装进女人的生死和命运,是需要相当的写作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的。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13 23:01:53
    • 分享到:
  • 有了专业领域的评价和建议,使这篇小说可以润色得更好,真诚地感谢费主编的建议,我会仔细、反复斟酌,看看后面的极小位置如何调整,其意义是让小小慧更加丰满一些。多谢您,费主编。
  • 这两个相差几十岁的都叫小慧的女人在一段人生路上交汇,他这是一段租来的人生,一个站在天台祭奠逝去的爱情,一个在忙碌的城市追求漂浮的爱情。特殊的身份隐喻了城市三个不同的历史,作为表兄妹的小慧,作为母亲的小慧,作为房东的小慧,作为天台上俯瞰城市命运的小慧,作为朋友的小慧,以及作为白领的小慧,作为从北方来南方城市发展的小慧,作为失恋者的小慧,作为小慧的倾听者的小慧,作为见证后辈处理小慧的丧事的小慧。精彩。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10 21:57:46
    • 分享到:
  • 感谢廖令鹏老师的点评,感谢您对一老一少两个小慧的分析和释义。小说结构目前先这样呈现,后续发表出来時,会有另一个版本的微小调整。以文会友是活着的福利。谢谢您。
  • 字数限制无法讲出更多,期待将来再作详评
    • 陈末2022/09/13 22:58:03
    • 分享到:
  • 好的,廖老师,有机会发表一定来叨扰您写评。谢谢。
    • 赵静1布衣2022/09/02 15:47:36
    • 分享到:
  • 这是一篇有阅读障碍的高浓度短篇小说,语言优美,叙事腔调别具一格,需要读读停停才能理解压在文字后面的东西。非高手、老手不能为。为了祭奠建楼失足跌落的初恋男友,“包租婆”老小慧的一生都押在天台上了,她惜命般珍藏两人回忆、物品,因缘巧合,守着表哥的楼房(即初恋丧生之地)终身未嫁,她趴在楼顶倾听疑心楼垮之声,还拉上租客闺蜜小小慧趴下去,二人名字相同,命运也极为相似,作者不动声色的书写里展露的是女性的幻灭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02 16:56:07
    • 分享到:
  • 是的,赵静是懂我的,我穷其一生所要表达的就是这种东西。幻灭。而后自救。我熟悉女人,也想熟悉男人,这样才能把小说写好。我希望小说里的人物多多少少能把普通人的人生过得高贵起来。
    • 张夏4举人2022/09/01 08:51:09
    • 分享到:
  • 陈末这篇小说语言精美,且空灵。两位女性因包租婆和租客的关系成为忘年交,看似没大没小,却有着良好互动和情感共鸣。她们各自的人生故事穿插呈现,虚和实,旧和今,在某一个节点上形成命运交错。岁月沧桑和现实社会互相映照,“坐化”的另一面是好好活着。作者对女性爱情密码以及心灵归宿的探究和诠释,欲说还休。留白程度恰到好处,给读者留足了想象空间。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01 11:29:31
    • 分享到:
  • 多谢张夏!小说写了76岁的高龄打工者“老小慧”在生前就完成了对初恋的祭奠,而大龄剩女“小小慧”也通过初恋完成了对自我审视的祭奠,两种祭奠揭示的是初恋之坎,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永恒之坎。
    • 尹高洁2童生2022/09/12 19:57:10
    • 分享到:
  • 好文笔!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15 10:37:44
    • 分享到:
  • 多谢尹老师留言,鼓励,感谢。
    • 谢龙2童生2022/09/09 10:30:27
    • 分享到:
  • 文字的质感是我喜欢的。尤其前面三分之二关于“老慧”的内容。后面有关“小慧”的内容,行文风格和之前比较有调整,不知是否作者有意为之。人和人的连接,是最难的,尤其萍水相逢,其中的情绪在行文之中得到很好地呈现,这是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是作者的功力。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10 22:04:56
    • 分享到:
  • 感谢谢龙老师的点评,后面三分之一确实是我必须要这样来处理的,因此语言上会更年轻时尚一些,因为叙述主体是男二号,他与小慧的关系便决定了语言和场景表达的界定标准。您看的好仔细。感谢🙏……
  • 此小说的完成度颇高,看似不同,实际上两个人的命运颇相似,都是命运的失意者,困在自我的囚笼里无法自拔。文章比较突出的是广东话,很生活化,听到海滨斗,我就想起了在广东的生活。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06 23:58:15
    • 分享到:
  • 多谢昆阳森林老师阅读我的小说,非常感谢!小说写完了,就到了读者这里,由读者完成各自的感受与想象,您能感受到女性的不得易和要放下,已经是这篇小说最大的收获了。多谢您的点评!
    • 陈湖3秀才2022/09/02 20:19:36
    • 分享到:
  • 被这篇小说惊艳到了,情节徐徐展开,悬念设置巧妙,人物个性鲜明,笔触别具一格,语言老道。还好听懂粤语,不然阅读上有些困难。两个人的天台,一老一小,以爱情为主线,性格相符,均是外刚内柔,心善之人,这点很真实,老慧的包租婆角色一度让人费劲,与小慧的感情,不至于不给方便,原来她与小慧一样,只是一个“打工人”,在感情上,她们更有相同之处,老慧对已故初恋的至死不渝是感人的,相对小慧的放手又何不是一种新生。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03 20:37:23
    • 分享到:
  • 看到陈湖老师的点评,泪奔了……小说写完后,久久无法恢复元气!两个小慧的年龄差足有37岁,可是她们却成了忘年交、过命情,谁道深圳无文化?有的,人是深圳最大的文化。
    • 陈末1布衣2022/09/02 16:59:02
    • 分享到:
  • 做核酸,做核酸,酸起来!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1布衣2022/09/02 15:48:11
    • 分享到:
  • 温馨提示:1、小说写的是76岁的老雇工“老阿慧”与39岁的新移民“小小慧”之间的忘年交,写的是她们在不同时代淹没在深圳这片热土里的初恋故事,初恋有可能是女性认识世界的第一道门坎,抑或许也是永恒之坎,那么男性当然也一样。2、北方人移民到深圳,需要多久才能认识这座城市呢?答案是寻找。“小小慧”用眼、心、身、情来寻找,并在寻找的路途上结识了“老阿慧”,她们是多么不相同,却是那么相近,只有深圳才会这样。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这篇小说不以紧凑、跌宕的情节取胜,叙事舒缓、跳跃、诗意,很考验阅读耐心——稍一急躁,就错过了那些精妙的穿插与细腻的表达;小说涉及一老一少两个人,各自的初恋,各自的人生,又交织,又疏离,生生死死,坎坎坷坷,又哀婉,又动人……写到这里,同事喊我去做核酸,好吧,且去做核酸——这是当前中国人的头等大事,初恋与小说都得往后站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陈末2022/09/02 15:39:28
    • 分享到:
  • 感谢笑笑书生的点评!我们都被恋过,我们都会老去,将来也都会面临死亡的问题。小说写的就是面对爱与死的交叠之意,某种女人深陷其中,成就平凡人的伟大。。
    • 赵静2022/09/02 16:00:40
    • 分享到:
  • 对,必须得先做核酸
    • 陈末2022/09/07 00:30:17
    • 分享到:
  • 今天才发现,邻家给这篇小说做了封面呢,特意加了一张照片,是一个深圳少女站在天台上观望远方的一个背影,好美,好孤单,好有意境……喜欢!多谢邻家平台的细心推送。谢谢。
  • 最近来访
  • 陈末
  • (我名即我号)
  • 1布衣
  • 4星
  • 2钻
  • 中国作协会员,获西部文学奖、张家界国际诗歌节奖、大湾区文学大赛等奖。出版小说《蝴蝶泥》《布衣玫瑰》,诗集《月光如豹》。
  • 中国作协会员,获西部文学奖、张家界国际诗歌节奖、大湾区文学大赛等奖。出版小说《蝴蝶泥》《布衣玫瑰》,诗集《月光如豹》。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3
  • 39637
  • 1
  • 570
  •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陈彻断尾

    2023/10/3 13:47:42
  •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孙行者断尾

    2023/10/3 13:38:18
  •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蔡德林歌咏深圳

    2023/10/3 11:52:14
  •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郭建勋在深圳街头遇见一群蚂蚁(组诗)

    2023/10/3 11:19:37
  •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郭建勋陀螺

    2023/10/3 11:04:53
  •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郭建勋血地寻梦

    2023/10/3 10:42:19
  •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谢龙我在深圳来来往往

    2023/10/3 10:35:09
  •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樊治月光 女人

    2023/10/2 18:39:57
  •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欧阳德彬隐秘的角落

    2023/10/2 16:57:56
  •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欧阳德彬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2023/10/2 16:10:48
  •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王元涛荔香夜话

    2023/10/2 14:27:13
  •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陈彻月光之下

    2023/10/2 13:19:20
  •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陈彻雨夜

    2023/10/2 13:05:51
  •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陈彻荔香夜话

    2023/10/2 12:56:20
  •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王元涛奔跑吧,狐狸

    2023/10/2 11:29:11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