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房里的绿帘
  • 点击:27466评论:222022/09/02 22:47

偏头痛对于我来说是常客了。印象里从八九岁开始,每年都会犯几次,发作时间往往是冬天的凌晨,疼起来只觉得脑袋里像装上了几个鼓槌,发出苦涩的,不规律的,剧烈的钝痛。鼓槌与脑髓碰撞,甚至能感受到它一凸一凸拉伸皮肤时的不规则形状。眼前昏黑一片,眼球上像压了两柄镇纸,沉重得抬不起眼皮。钝痛蔓延一段时间后,往往伴随着一阵一阵的恶心呕吐,如此折腾数个小时,这场身心的凌迟才能渐渐隐退。

儿时的我摸不清楚疼痛的规律,只能和家人一起辗转于深圳各大医院的神经内科,它们的主任号牌上不约而同地满布金属划痕,一进诊室,病人们往往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中间一颗热气腾腾的,白花花的脑袋。那时,我穿梭在一群五官写着焦虑和疲惫的中老年人之间,因为自己是其中唯一的孩童而备受瞩目。大家都一脸同情地看着怯生生的我,看着我格格不入地出现在这个特殊的科室。毕竟在很多人眼里,“神经内科”总是和养家糊口的压力,年龄攀升所致的失眠,以及一些令人唏嘘的重疾挂钩。一个孩童模样的病人就这样径直走到热气腾腾的,白花花的脑袋们前面,递上自己的病历,像背课文一般,开始陈述自己的头痛史。去不同的医院,在不同的医生面前陈述自己相同的头痛史,几乎成了我整段童年中的关键部分。我不知道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不是就是靠这件事练出来的,毕竟,有的医生可能会打断我陈述的完整性,希望我挑重点,精要地说,有的医生又希望我展开说,尤其会关注一些在我看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这样的陈述,家人无法替代,因为这样的疼痛,家人无法替代。我也是从那个时候深知,有些事,只能自己亲身经历,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我的话语像一块粗粝的石头,在漫长的打磨中渐渐变得光滑。但我的疼痛依然是一个没有边际的谜语。即使我已经看过了这么多的医生,医生们的诊断却大同小异:“偏头痛目前来说暂时无法根治,只能尽量规避发病的诱因”。我始终摸索不到疼痛的把手,就像学生时代的我永远解不出来一道完整的数学压轴题,我只能一次又一次大包小包提着各式各样,或中或西的止痛药,走在回家路上,沉默是路边的小叶榄仁。

上大学后,说来也神奇,这个可怕又可怖的偏头痛有几年没有犯过,我轻率地以为它终于成为了过去式,几乎快要将它遗忘。谁知二零一九年,它再次卷土重来,且来势凶猛,一痛就是二十来天,剧烈程度令人不堪忍受,多米诺骨牌连续坍缩,多年来吃的一些止痛药也好巧不巧,在这个时候陆续失去了效力。为了缓解疼痛,我几乎每天都要跑去小区里的一家中医馆针灸。那会儿的深圳已是深冬,但并不冷,街上的人们只穿着一层薄薄的针织衫或卫衣外套,而我却不得不裹起了厚重的羽绒服,脑袋上压着毛线帽。毛线帽妥帖地包住了耳朵,于是声音变得模糊,疼痛也变得模糊。

那年冬天,我经常沿着马路边的远足径往下走,一路经过福田区政府,福田区信访局,还有数个叫不出名字的小区。路边的树还很绿,毫无萧瑟的痕迹,火焰花树冠磅礴,叶盖如伞,红得很野。我一路走着,尽量让步行分担我对疼痛的注意力,可是却不自觉地一次次想起自己躺在理疗床上,灯光从脑袋上打下来的场景。光线审判我,曝露我,迫使我不得不紧闭双眼,专心感受着疼痛的轨迹。针灸师和母亲的对话也与此同时清晰地传进了我的耳朵。他说,她这样痛下去不是办法,还是去拍个片子吧,看看脑袋里有没有什么东西。最后一句话刺痛了床上的我,我的眼泪被合拢的眼皮掩杀,但我依然感到自己的心真切地往下,沉了下去。

在父母的安排下,我住进了福田区的一家三甲综合医院,准备接受一系列的检查。入院那天是惊蛰,父亲下班后来看我,带了一塑料袋梨,还有一大包德国进口的橡皮软糖。父亲说,惊蛰要吃梨,也要吃糖。我对那包糖印象很深,外包装上龙飞凤舞着彩色的德文,里面的软糖被做成了卡通虫子的形状。父亲用手捏出了一条,故作轻松地逗弄我,看,害不害怕?我一脸无奈地说,我不是小孩了。那晚,我和父母都心事重重,没有睡好,我们都恐惧着针灸师的话,恐惧着我未知的命运会否被接下来连续的一系列检查所变形。

幸运的是,各项检查结果出来了,显示一切正常。对于我来说,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我终于排除了内心巨大的忧虑的阴影,坏事是偏头痛的诱因彻底变成了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果暂且找不到根治的办法,为什么连疼痛的诱因都如大海捞针一般困难?

迷雾之中,这家医院的心外科主任走到了我的床前。这一回不是热气腾腾的,白花花的脑袋了,而是一位干练的女医生,大约四十来岁,戴着金丝边眼镜,棕色长发被盘在脑后,用啫喱水抹得很平整。这一回包围的也不是里三层外三层一脸忧心忡忡的病人了,她的身后跟着浩浩荡荡一大团实习生,满脸好奇地看着年轻的我抱着膝盖坐在神经内科的病床上。我早已习惯了这种目光。女医生说,我们在你前几天的一次发泡实验结果中发现,你可能存在卵圆孔未闭合的情况,也就是你的心脏上有个没有在合适的年龄发育完全的“小洞”。所以,我们建议你做个经食道心脏彩超,再次确认一下。如果情况属实,而且这个“小洞”确实达到了需要介入干预的程度,那就可以安排封堵手术了。我急切地打断,那么,卵圆孔未闭合有可能是我偏头痛的诱因,是吗?女医生口罩上方的眼睛看了看我,她的眼神让我感觉我是一尊古怪的雕像,被时间施加效力,缺了鼻子,或者缺了嘴巴,变得漫漶。

经食道心脏彩超前一夜,我几乎彻夜未眠。百度里的图片和文字描述令我胆战心惊,简单点说,就是一根管子从喉咙伸进食道,再伸到心脏背面,借此观看心脏情况。大约是察觉到我一直在床上翻来覆去,隔壁床的爷爷和阿姨隔着绿色的帘,开始和我搭话。

因为床位紧张,病房里的病人不分性别。对此,我最开始是极其抵触的,所以几乎没有和左右两侧的爷爷和阿姨说过话。绿色的帘隔出了一块小小的绿色空间,我待在里面看书,听音乐,头痛发作时,就熟练地按铃叫护士,给我推止痛药或者安排吸氧。不明原因的剧烈偏头痛伴随了我太多年,我几乎已经可以做到心平气和地和它共处一室,和它一起待在这个小小的绿色空间里。现在,爷爷和阿姨的热情打破了绿色空间鼓鼓囊囊的完整性。

爷爷已经八十四了,算得上高寿。一生坎坷,时代的车轮在他身上留下了不少辙痕。他当过兵,做过乡镇老师,又转行做了律师,最后以高级合伙人的身份干到了退休。十年浩劫期间,身边不少亲朋捱不住,陆续没了,爷爷自嘲自己是块硬骨头,硬是捱到了七几年。最后人家终于肯放他走,他不干了,非要平反,给个说法,不给就不走。和平年代,爷爷又考了律师证,凭着一张利嘴,没有他打不赢的官司。知天命的年纪,他得了胃癌,切掉了大半个胃,幸运的是,老天再一次眷顾了爷爷,他慢慢好了。如今耄耋之年,爷爷还是爱看报纸,爱读新闻,除了严重耳背,整个人看上去始终精神奕奕,眼睛发亮,实在没有一点八十的样子。

阿姨是河源人,总是喜欢叫我“妹妹”,讲话温温柔柔,带着浓重的客家口音,很信任我,没人的时候,总是和我掏心掏肺说心里话,和我聊自己的婚姻,聊自己的两个儿子。阿姨的大儿子读大二了,很孝顺,一米八的个子,就蜷缩在三把椅子上。我问阿姨为什么不给儿子租张床,阿姨还没说话,大儿子已经抢先开口了,我睡这椅子也挺舒服的。

爷爷和阿姨隔着绿色的帘安慰我,你一言我一语,都在絮絮叨叨自己过去的疼痛,有身体的,有心的,有历史的,有人的,有事的。除了疼痛,还有失之交臂的记忆,世纪,爱和怀念。医院是最真实的微观人间,我所在的病房便顺理成章成为了人间的中央。我们分居在三个绿色的空间内,独自面对着三种不同的疼痛,互相独立,又互相倚靠。

我终于还是蜷缩在了医院的观察床之上,背上长出了硕大的螺壳,把病号服顶出了一个拱形,纹路一条条,一根根,延伸出狼狈。主任一进来,又是一颗熟悉的,热气腾腾的,白花花的脑袋。医生,实习生,护士再次自动分成两列,垂手而立,围住这颗脑袋。主任倒吸着冷气,隔着口罩,也能看出他龇牙咧嘴的形状。他嘟嘟囔囔,声音变了形,半天才听清,他说的是他最近长了个口腔溃疡,很痛苦。

主任带着口腔溃疡,相当麻利地摆弄我,摆弄我的螺壳,和螺壳下不成形的汗津津的肢体,一转身,又相当麻利地给我抽了一大沓纸巾,垫在我的脸颊旁边,我能感受到纸巾异常粗糙,凹凸不平的花纹在我的脸上深深浅浅地留下痕迹。黑色的管子从口腔里伸了进来,不知道为什么,有一股木头和雨水混杂的味道。我不禁想起来很多年前的一个台风天,天昏黄昏黄,云层厚重得像发霉的棉絮,父亲来接我放学,在头顶上撑开的就是一把黑色的大伞,伞柄是棕色的木头做的。这根管子,让我想起了那把大伞。受到咽部刺激,我开始条件反射地呕吐,因为已经空腹了一天一夜,胃里的内容物早已一干二净,只能苍白地吐出一些透明的胃液,像螺无声爬过,在体下拖出长长的透明的液体的带。主任倒吸着冷气,按住手下挣扎的鱼,断断续续地抱怨自己的口腔溃疡实在太痛了,镜片后的眼睛不闲着,紧盯着屏幕,同时还要指导实习生观摩学习。主任好忙。

我实在太痛苦,不禁流下眼泪,主任淡淡地说,你还年轻,年轻就会反应剧烈,过了这一关就好了。我在心里说,过了这一关就真的好了吗?后面不是还有手术吗?做了手术,偏头痛就真的治愈了吗?黑色的大伞从我的食道退行,从我的喉咙退行,但那股木头和雨水混杂的味道留了下来。

经食道心脏彩超的结果出来了,我果然是卵圆孔未闭合,于是顺理成章,被安排了手术。手术前一夜,我听说打麻药可能会有不良反应,例如恶心呕吐,那股木头和雨水混杂的味道涌进了我的脑海,我一下子陷入了莫名的焦虑漩涡之中,忍不住跑到服务台,不断追问护士麻药的情况。在语意的螺旋中,护士失去了耐心,态度有些厌烦,我脆弱的弦一瞬间便崩断了,眼泪不体面地流个不停,像窗外的大雨。

雨幕之中,阿姨披着衣服跑了出来,把我往病房里拉,给我倒热水,又往我的手里塞了一颗大苹果,皮鲜红鲜红的,打了蜡,很体面。阿姨说,这颗苹果送给你,妹妹,保你平安。阿姨又说,我知道你怕,我生我两个儿子时,也怕。拿住这颗苹果,就不怕了。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是小手术,我很快便被推出了手术室。在监护室观察了一夜,等情况稳定后,就转进了普通病房。幸运的是,我回到了原来的病房,奇怪的是,隔壁床的爷爷不见了,换成了一个讲话格外温柔的阿叔,是泉州人。以前去泉州游玩,寺庙多,香火盛,人们拥有信仰如同拥有精神的依靠,连庙里卖首饰的阿叔讲话都叮叮当当,虔诚又软糯。他笑着和我打招呼,说自己是老病号了,老是光顾医院的生意。

  • 1
  • 2
  • 3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病房;绿帘;叙事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37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王国华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0
  • 廖令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8
  • 费新乾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28
  • 张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28
  • 李玉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28
  • 费新乾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09-27
  • 十十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26
  • 王国华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09-26
  • 王国华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09-23
  • Mr.老亨点赞10(1000),共计1000
  • 2022-09-03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到我这般年纪,病痛已是常事。每当病痛时,心灰意冷,什么理想啊,事业啊,恨不得完全放弃,那种无望感与此文中的一句话颇为契合:“拿着大爷的报纸愣了半晌,留下来的这一页像这一套报纸仅存的骸骨一般,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读起来有种飘零感。”武捷宇这篇文章很短,写病痛,写隐秘的感受,写遭遇的人,却也起伏颠簸。难得。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10/10 10:33:14
    • 分享到:
  • 再次谢谢王老师!
  • 昨天晚上与南翔老师在一起谈到你,都说你写得很好。文字很扎实,有金属质感,也有空灵超脱。最后吐槽现时很多很多的医院医生,庸碌无为,视疾病为简单儿戏,如果早一些发现卵圆孔闭合方面问题,你不就早早摆脱偏头痛的痛苦了吗,省得吃那么多无谓的药。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10/08 14:04:18
    • 分享到:
  • 谢谢廖老师评点,继续用心,写出更多有质感的真诚文字。
  • 武捷宇是深圳本土的一颗文学新星,我在《特区文学》《羊台山》编发过她的作品。她的作品文字很精致,是经过仔细打磨的。文章内容也可圈可点,有独到之处。就像这篇非虚构,截取了在医院治疗的时光片断,写出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医院就是这样,缘分很薄,但记忆厚重。”生命的消失如此平常,人生的交集如此短暂。作为一个文学新人,作者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凭借她的才华与努力,她能走得稳而远。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09/30 18:05:50
    • 分享到:
  • 谢谢费老师的用心评论,一直对和您讨论、推敲短篇《隔江相望》《金漆木雕》的过程记忆深刻,也十分感谢您的耐心指点,给予了我很多启发。路漫漫其修远兮,踏实前行。:)
  • 简短的一篇文字,写病痛,写隐秘的感受,写遭遇的人,却也起伏颠簸。喜欢这种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恬淡文字。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09/30 18:00:48
    • 分享到:
  • 谢谢王老师抬爱,继续用心创作。:)
    • 张夏4举人2023/09/26 15:52:14
    • 分享到:
  • 特殊的场景,特殊的经历,特殊的视角......,却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毕竟,每个人都可能生病,每个人最终都可能去医院。在生死之间,在陌生与熟悉之间,略一转身,就可能是另一种人生命运。“医院就是这样,缘分很薄,但记忆厚重。”文字简洁,情感有节制,轻淡中既有沉重,又有超然。生病的人是脆弱的,在这里却有着一种豁达和悲悯,却没有故作坚强。大概是出于责任和爱吧。毕竟,家人相互关怀着,生活值得期待。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09/30 18:07:21
    • 分享到:
  • 谢谢您读出了文字里的“节制”和“超然”。:)
    • 李玉5进士2023/09/26 15:46:03
    • 分享到:
  • 提到医院,总是崩出那难闻的消毒水味道。没有人愿意去医院,但似乎又没有人不得不去医院。医院是一个看透生死的地方,也是一个唤醒内心里对健康重视的地方。遇上好的医生,有春风细雨的舒适;遇上面目冰冷的医生,病人也只是他的一个待修理的“客户”。医院里有个称呼很亲切,叫“病友”,住过院的人都知道,有些还成了患难之交,想来,在这种环境里结交的朋友,一定是掏心掏肺的吧?就像这篇短文里的那绿帘子另一边的陌生人。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09/30 18:09:55
    • 分享到:
  • 谢谢您亲切、真诚的点评。:)
  • 人多坚强啊,大爷经历动荡年代、当过律师、得过胃癌,走过80余载来到耄耋之年;人多脆弱啊,看起来神采奕奕的大爷最后一叠报纸还没看完就走了,病房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的世界,却因为不同的病痛让他们成为互相依靠、互相鼓励的战友,这份感情是短暂的,却是无比深刻的。正如文中所说“医院就是这样,缘分很薄,但记忆厚重。”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作者描写绿色的帘后面对大爷的回忆,令人动容。
    • JY2023/09/30 18:11:49
    • 分享到:
  • 谢谢您的评论,生命既坚强也脆弱,但也正是因为无常而更值得珍重当下。:)
    • 十十4举人2023/09/24 00:21:04
    • 分享到:
  • 作者口中的绿帘,我可太熟悉了,不过我碰到的是黄帘。一开始我也跟作者一样,喜欢把帘子拉起来,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或刷手机或发呆。生病本是件难受的事情,不想跟别人分享,更不想和陌生人分享。本来就脆弱的心,在那个特殊的环境里,更是以沉默来掩盖自己的脆弱。其实病友中不少是真热心的,就如文中的河源客家阿姨,在絮絮叨叨中,可以化解一下寂寞和缓解自己的焦虑。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十十2023/09/24 00:27:41
    • 分享到:
  • 接上:隔壁床当过兵的大爷突然就在作者手术时离开了,这种感觉对一个病人来说是非常震撼的,一如当初我刚认识不久的病人突然离开时的心情。人生无常,愿我们在无常的人生中尽量过好自己的生活。
    • JY2023/09/30 18:17:31
    • 分享到:
  • 谢谢您分享自己的经历。
    • 暁霞囡4举人2023/08/15 11:25:19
    • 分享到:
  • 喜欢作者的文字,简洁,精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JY2023/09/30 18:18:02
    • 分享到:
  • 谢谢您的评价。
  • 邻家币打赏键好像有点不好使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JY2022/09/08 22:37:13
    • 分享到:
  • 谢谢老亨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2星
  • 2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18600
  • 1
  • 31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