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隧道里遇见你一读懂容闳
  • 点击:9217评论:22022/10/08 20:08

在历史的隧道中,我遇见那些人,在星星照不到的地方,他们努力找寻隧道尽头的亮光!---题记


一   读你在《光与盐》

容闳这个名字耳熟能详,通常是和一个叫“留学生之父”的标签同时出现的。然而,“留学生之父”远不能概括容闳在流俗腐败的清末,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力学笃行的毅力,以及忧国奉公之精神,爱神爱人爱国舍己的一生。

我脑海中最初的容闳影像成型是读了《光与盐》这本书之后。(注:这本书原作者是 Carol Lee与 Stacey Bieler,书名为Salt and Light: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1,后来被刘红,单传航,王文宗翻译成《光与盐 》)。中文译本《光与盐 》二零零九年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影响中国近代改革的十位名人,而该书介绍的第一位人物便是心系中华的容闳。我最初在基督教宝安堂每周的礼拜小册上读了连载的《光与盐》。后来,我便把这本书请进了我的藏书柜。生于一八二八年的容闳,因缘际会,接受了系统的西式教育,十多年的耳濡目染,他清楚认识到西方的文学,科学和宗教可以帮助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为此,他毕生付出矢志不渝的努力。如果把他一百多年前的理念与实践和当下的国际教育做一个连接,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与精神,仍然光辉闪烁。


二  听你讲自己的成长故事

怀着对容闳的崇敬,我在Project Gutenberg(古登堡项目)网站下载了容闳晚年的自传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Yung Wing ( 中文直译: 《容闳,我在中国与美国的生活》。该书1909年由美国纽约 Henry Holt and Company 出版发行)。容闳自传的中文译本目前我只看到徐凤石,恽铁樵翻译的《西学东渐记》。我购买的朝华出版社出版的《清末民初文献从刊》,其中一本就是以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的《西学东渐记》为底本的新印本。这是一本需要带着对家国有悲悯,对上天与人间有真情才能读懂的书。作者在Dedication page 题献页写道:To My Devoted Sons Morrison Brown Bartlett Golden Yung(献给我的儿子 马礼逊 布朗,巴特利特 戈尔登), 并直言These Reminiscences Are Affectionately Dedicated (此回忆录乃是一生之倾情献上)。接受中西教育,行走在中美两个大国的容闳,眼光高远,思想充盈,他在比较和对比中,汲取了中美文化思想之精华,然而,学识之外,他的灵魂纯洁,生命高贵。

容闳因为出生在靠近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的南屏,小时候被父亲送去不收学费,还包食宿的教会学校,后来又进入香港的马礼逊预备学校,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并且在开放的环境中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国人所认为的西方“蛮夷”世界。1846年,校长布朗因病需回国医治,容闳和同学黄胜黄宽愿意跟随布朗去美国继续深造。由此,开启了中国第一留学生报国梦的一生传奇。在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他完成了高中学业,希望继续留在美国学习。孟松学校校董提出的资助容闳入读大学的条件是:完成神学教育,毕业后担任教牧职务。对于资助方的善意,十七岁的容闳已经具备了在西方文明教养中树立的独立与自由之精神,他思索再三,果断用两点婉拒:一)希望自己将来的事业,可以自由选择能最有益于中国,哪怕其中一路不通,仍可再创造机会实现抱负;二)传道固佳,如真有宗教之精神,无论何业,皆能将服务国家之抱负施展无限。


三  救国之路,寻寻觅觅

耶鲁四年,容闳的学识渐长,赤子之心愈纯。在美国自由成长的八年,他清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引自《西学东渐记》)这个目标,成了他的人生灯塔!耶鲁毕业归国后的容闳,在香港的英属法庭和中国海关任过职,也从事过茶丝贸易,在个人财富收入或地位上,他无疑是成功了。但无论这样的职业看起来有多么尊贵荣耀,他始终无法抵挡内心的公义与悲悯,只能选择逃离,因为他窥见了官场的腐败,国家的落后,民众的麻木。而他想做的,就是尽己之力,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次从美国归国,容闳曾在广州补习汉语,他当时住在广州的刑场附近。一八五五年夏天,容闳目睹了民众叛乱,两广总督叶名琛大开杀戒,七万五千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心中烦闷万状,寝食难安,他对太平军起义举动深表理解同情。后来他在一八六零年,与美国传教士等人一同访察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在天京,容闳与干王洪仁玕有深入交谈,洪仁玕曾经在香港广泛与西方传教士们接触,并担任过牧师,他在1859年还编写了《资政新编》,希望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改造已经处于颓势的太平天国。容闳与洪仁玕相谈甚欢,容闳向洪仁玕提出了七条建议:

一)依正当之军事制度,组织一良好军队

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军官

三)建设海军学校

四)建设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行政,顾问

五)创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

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列为主课

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引自《西学东渐记》)

容闳与洪仁玕都与西方文明有过深入接触,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不是魏源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不是洋务派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是真正看清了西方文明在制度与精神上的优良根基,并希望中国可以学习借鉴。以上七条,乃是这种借鉴的具体实施。容闳与洪仁玕相谈阔契,针对以上七点,逐条细致讨论,“何为最佳,何者最要”。然而,讨论结束,洪仁玕给出的结论是:“予所提议之七事,极知其关系重要,第善善不能用,盖一薛居州,无能为役。且此时诸要人,皆统兵于外,故必俟协议,经多数赞成,乃可实施之”(引自《西学东渐记》)。在天京,洪仁玕还给了容闳一个刻有“義”字的四品官印。容闳虽然也希冀太平天国能让中国变成朗朗乾坤,然察访一路所见,早已看出洪秀全领导下的太平天国是打着宗教与人人平等的幌子,干着腐朽皇帝一样的勾当。声名赫赫的太平军也是”既无军队纪律,复无宗教信仰”(引自《西学东渐记》)的乌合之众。容闳想通过太平天国,建立新政府新国家的梦就这样碎了一地。不过,他仍不虚此行,靠着洪仁玕颁发给他的可以在太平天国统治范围内通行的护照,容闳把落在太平天国手中的茶叶运到了上海,做成了一桩大买卖。此后不久,他的命运开始新的转机,他接连收到安庆的来信,被告知位极人臣的曾国藩急着要召见他。刚和太平天国有过亲密接触的容闳收到来函半信半疑,几经验证,方知已是曾国藩幕僚的友人在曾国藩面前极力推荐自己,求才若渴的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切切想见他,他才放心前往。


四 成为被伯乐相中的马

在安庆,容闳用一串细微的描写和一场开诚布公的对话,详细记录了他和曾国藩的初次见面。“早起,予往谒总督曾公,刺入不及一分钟,阍者立即引予入见,寒暄数语后,总督命予坐其前,含笑不语约数分钟,予察其笑容,知其心甚忻慰,总督又以锐利之眼光,将予自顶及踵,仔细估量,似欲察予外貌有异常人否,最后乃双眸炯炯,直射予面。”(引自《西学东渐记》)在对话中,曾国藩难掩相面人之自信:“予观汝貌,决为良好将才,以汝目光威秣,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必能发号施令,以驾驭军旅”(引自《西学东渐记》)。然而,容闳淡淡谢过总督大人的奖誉,坦诚自己并无军事学识与带兵经验,恐怕是要辜负总督大人的期许。然而,这次会面交谈之后,曾国藩看到了容闳的谦卑与诚实,以及蕴藏在心中的胆识与智慧。彼时的曾国藩,人心所向,如日中天,帐下幕僚举全国人才之精华,但他对容闳仍是另眼相看。很快,他们有了第二次见面。

与曾国藩的第二次面谈,容闳虽然很想向曾国藩坦诚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但通过朋友,已经知道曾国藩欲创办兵工机器厂,他不能辜负朋友们真诚的举荐。当曾国藩问及:“若以为今日欲为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之事业,当从何处着手?”(引自《西学东渐记》)容闳便建议创办造机器母厂(可以生产机器的机器厂),除了可以满足军工制造之需,将来还可以生产民用器具,利国利民。曾国藩也看出容闳目光长远,忧国忧民,志虑忠纯。因此,便有了后来的江南制造局,而容闳也接受委托,带着六万八千两银子去美国购买开办江南制造局的机器。尽管容闳在耶鲁获得的是文学学士学位,并且一再告知曾国藩他不懂军事,然而,靠湘军团练起家的曾国藩,还是授予容闳五品军衔,并对他赴美购办机器给予十二分信任。江南制造局落成,容闳又建议曾国藩在江南制造局内附设兵工学校,这所兵工学校的建立,是他的教育计划小试其锋。

容闳自传中,值得回味的一段是他毕业十年后,从中国回到美国,在等待机器交付的空挡,他想起自己在一八五二年入籍美国,亦当尽美国公民之义务,服务国家。于是他找到曾经的耶鲁同学,告之“予甚愿藉此余暇,得略尽义务,以表予钟爱美国之诚也!” (引自《西学东渐记》)虽然他的同学谢拒了他的好意,但容闳的感恩之心昭然可见。


五  梦想亦真亦幻

被世人铭记的容闳荣耀时刻是他与曾国藩的再度合作。一八七零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事件。容闳担任翻译,在处理完教案后,容闳再次和友人提起深藏于心底多年的教育救国计划,在丁日昌等友人的协助下,通过曾国藩的努力,朝廷最终批准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教育计划。此时的容闳,守得云开见日出,心中结胎多年的教育计划终于可以面世,他喜不自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留美幼童教育计划的各项工作。而此时的中国,虽然经历了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但并没有撼动国人根植于脑海天朝上国的自信。权贵家族无人愿意送孩子去花旗夷邦,最后容闳亲自出马,在自己家乡发动了十多位幼童家庭,凑够首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并在上海为留美幼童开办预备学堂,为他们适应异邦学习铺路。

一八七二年夏末,首批留美幼童踏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他们亲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中,这些幼童见证了美利坚的自由与文明,也感受到了天朝的昏庸腐朽。在美国,留美幼童除了读书,他们还可以参与学校各项社团运动,如划艇比赛,棒球比赛等。这与在千年帝国里做着科举梦,夜以继日背诵四书五经,琢磨八股文的读书人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并且,在他们的寄宿家庭,留美幼童还参与家庭祷告,并加入教会,参加当地教会的礼拜。他们这样的生活,在今日看来,是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深入学习西方文明的最佳途径。然而,在饱读传统诗书,翰林出身的留学监督陈兰彬看来,学生所为是不务正业,沾染恶习。后来的继任者吴子登更是不断地向朝廷密报“学生放荡淫逸...又因习耶教科学。或入星期学校,故学生已多半如耶稣教。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其全失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欲为中国国家谋幸福计,当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撤回留美学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云云”(引自《西学东渐记》)。清廷对于耶稣教的敏感,因前有太平天国之乱,恐怕是谈耶稣色变。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政府无礼拒绝留美学生入读西点军校及其他军校的申请,留美学生只能入读普通非军事大学。而入读军事院校,是清廷派遣留美幼童的初衷,这使得这些留美学生的处境更为险峻。最后,作为留学监督的吴子登与陈兰彬,亲手葬送了留美幼童教育计划。在他们的谋划之下,一八八一年,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尽管美国总统表示遗憾,多名美国高校校长也联名上书,甚至美国耶鲁校长Porter还给总理衙门写亲笔信,极力挽救,但也未能改变天朝的态度。最终,留美学生被迫归国,容闳的苦心经营的教育救国抱负,就这样半途而废,付之东流!

  • 1
  • 2
  • 3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读懂了容闳,就读懂了近代以来的千年变局。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精辟!容闳一生,见证了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 最近来访
  • 5进士
  • 3星
  • 3钻
  • FaithHopeLove信望爱
  • FaithHopeLove信望爱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50
  • 70372
  • 368
  • 3113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