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历史的隧道里遇见你一读懂容闳
  • 点击:29863评论:22022/10/08 20:08

在历史的隧道中,我遇见那些人,在星星照不到的地方,他们努力找寻隧道尽头的亮光!---题记


一   读你在《光与盐》

容闳这个名字耳熟能详,通常是和一个叫“留学生之父”的标签同时出现的。然而,“留学生之父”远不能概括容闳在流俗腐败的清末,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力学笃行的毅力,以及忧国奉公之精神,爱神爱人爱国舍己的一生。

我脑海中最初的容闳影像成型是读了《光与盐》这本书之后。(注:这本书原作者是 Carol Lee与 Stacey Bieler,书名为Salt and Light: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1,后来被刘红,单传航,王文宗翻译成《光与盐 》)。中文译本《光与盐 》二零零九年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影响中国近代改革的十位名人,而该书介绍的第一位人物便是心系中华的容闳。我最初在***宝安堂每周的礼拜小册上读了连载的《光与盐》。后来,我便把这本书请进了我的藏书柜。生于一八二八年的容闳,因缘际会,接受了系统的西式教育,十多年的耳濡目染,他清楚认识到西方的文学,科学和**可以帮助中国摆脱贫穷落后,为此,他毕生付出矢志不渝的努力。如果把他一百多年前的理念与实践和当下的国际教育做一个连接,可以看到他的思想与精神,仍然光辉闪烁。


二  听你讲自己的成长故事

怀着对容闳的崇敬,我在Project Gutenberg(古登堡项目)网站下载了容闳晚年的自传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 Yung Wing ( 中文直译: 《容闳,我在中国与美国的生活》。该书1909年由美国纽约 Henry Holt and Company 出版发行)。容闳自传的中文译本目前我只看到徐凤石,恽铁樵翻译的《西学东渐记》。我购买的朝华出版社出版的《清末民初文献从刊》,其中一本就是以商务印书馆1915年出版的《西学东渐记》为底本的新印本。这是一本需要带着对家国有悲悯,对上天与人间有真情才能读懂的书。作者在Dedication page 题献页写道:To My Devoted Sons Morrison Brown Bartlett Golden Yung(献给我的儿子 马礼逊 布朗,巴特利特 戈尔登), 并直言These Reminiscences Are Affectionately Dedicated (此回忆录乃是一生之倾情献上)。接受中西教育,行走在中美两个大国的容闳,眼光高远,思想充盈,他在比较和对比中,汲取了中美文化思想之精华,然而,学识之外,他的灵魂纯洁,生命高贵。

容闳因为出生在靠近葡萄牙***澳门的南屏,小时候被父亲送去不收学费,还包食宿的教会学校,后来又进入香港的马礼逊预备学校,他从小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并且在开放的环境中看到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国人所认为的西方“蛮夷”世界。1846年,校长布朗因病需回国医治,容闳和同学黄胜黄宽愿意跟随布朗去美国继续深造。由此,开启了中国第一留学生报国梦的一生传奇。在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他完成了高中学业,希望继续留在美国学习。孟松学校校董提出的资助容闳入读大学的条件是:完成神学教育,毕业后担任教牧职务。对于资助方的善意,十七岁的容闳已经具备了在西方文明教养中树立的独立与自由之精神,他思索再三,果断用两点婉拒:一)希望自己将来的事业,可以自由选择能最有益于中国,哪怕其中一路不通,仍可再创造机会实现抱负;二)传道固佳,如真有**之精神,无论何业,皆能将服务国家之抱负施展无限。


三  救国之路,寻寻觅觅

耶鲁四年,容闳的学识渐长,赤子之心愈纯。在美国自由成长的八年,他清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引自《西学东渐记》)这个目标,成了他的人生灯塔!耶鲁毕业归国后的容闳,在香港的英属法庭和中国海关任过职,也从事过茶丝贸易,在个人财富收入或地位上,他无疑是成功了。但无论这样的职业看起来有多么尊贵荣耀,他始终无法抵挡内心的公义与悲悯,只能选择逃离,因为他窥见了官场的腐败,国家的落后,民众的麻木。而他想做的,就是尽己之力,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

第一次从美国归国,容闳曾在广州补习汉语,他当时住在广州的刑场附近。一八五五年夏天,容闳目睹了民众叛乱,两广总督叶名琛大开杀戒,七万五千多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他心中烦闷万状,寝食难安,他对太平军**举动深表理解同情。后来他在一八六零年,与美国传教士等人一同访察****都城天京(今南京)。在天京,容闳与干王洪仁玕有深入交谈,洪仁玕曾经在香港广泛与西方传教士们接触,并担任过牧师,他在1859年还编写了《资政新编》,希望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改造已经处于颓势的****。容闳与洪仁玕相谈甚欢,容闳向洪仁玕提出了七条建议:

一)依正当之**制度,组织一良好军队

二)设立武备学校,以养成多数有学识军官

三)建设海军学校

四)建设善良政府,聘用富有经验之人才为行政,顾问

五)创立银行制度,及厘定度量衡标准

六)颁定各级学校教育制度,以耶稣教圣经列为主课

七)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引自《西学东渐记》)

容闳与洪仁玕都与西方文明有过深入接触,他们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不是魏源提倡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不是洋务派张之洞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是真正看清了西方文明在制度与精神上的优良根基,并希望中国可以学习借鉴。以上七条,乃是这种借鉴的具体实施。容闳与洪仁玕相谈阔契,针对以上七点,逐条细致讨论,“何为最佳,何者最要”。然而,讨论结束,洪仁玕给出的结论是:“予所提议之七事,极知其关系重要,第善善不能用,盖一薛居州,无能为役。且此时诸要人,皆统兵于外,故必俟协议,经多数赞成,乃可实施之”(引自《西学东渐记》)。在天京,洪仁玕还给了容闳一个刻有“義”字的四品官印。容闳虽然也希冀****能让中国变成朗朗乾坤,然察访一路所见,早已看出洪秀全领导下的****是打着**与人人平等的幌子,干着腐朽皇帝一样的勾当。声名赫赫的太平军也是”既无军队纪律,复无**信仰”(引自《西学东渐记》)的乌合之众。容闳想通过****,建立新政府新国家的梦就这样碎了一地。不过,他仍不虚此行,靠着洪仁玕颁发给他的可以在****统治范围内通行的护照,容闳把落在****手中的茶叶运到了上海,做成了一桩大买卖。此后不久,他的命运开始新的转机,他接连收到安庆的来信,被告知位极人臣的曾国藩急着要召见他。刚和****有过亲密接触的容闳收到来函半信半疑,几经验证,方知已是曾国藩幕僚的友人在曾国藩面前极力推荐自己,求才若渴的曾国藩是真心实意,切切想见他,他才放心前往。


四 成为被伯乐相中的马

在安庆,容闳用一串细微的描写和一场开诚布公的对话,详细记录了他和曾国藩的初次见面。“早起,予往谒总督曾公,刺入不及一分钟,阍者立即引予入见,寒暄数语后,总督命予坐其前,含笑不语约数分钟,予察其笑容,知其心甚忻慰,总督又以锐利之眼光,将予自顶及踵,仔细估量,似欲察予外貌有异常人否,最后乃双眸炯炯,直射予面。”(引自《西学东渐记》)在对话中,曾国藩难掩相面人之自信:“予观汝貌,决为良好将才,以汝目光威秣,望而知为有胆识之人,必能发号施令,以驾驭军旅”(引自《西学东渐记》)。然而,容闳淡淡谢过总督大人的奖誉,坦诚自己并无**学识与带兵经验,恐怕是要辜负总督大人的期许。然而,这次会面交谈之后,曾国藩看到了容闳的谦卑与诚实,以及蕴藏在心中的胆识与智慧。彼时的曾国藩,人心所向,如日中天,帐下幕僚举全国人才之精华,但他对容闳仍是另眼相看。很快,他们有了第二次见面。

与曾国藩的第二次面谈,容闳虽然很想向曾国藩坦诚自己的教育救国理想,但通过朋友,已经知道曾国藩欲创办兵工机器厂,他不能辜负朋友们真诚的举荐。当曾国藩问及:“若以为今日欲为中国谋最有益最重要之事业,当从何处着手?”(引自《西学东渐记》)容闳便建议创办造机器母厂(可以生产机器的机器厂),除了可以满足军工制造之需,将来还可以生产民用器具,利国利民。曾国藩也看出容闳目光长远,忧国忧民,志虑忠纯。因此,便有了后来的江南制造局,而容闳也接受委托,带着六万八千两银子去美国购买开办江南制造局的机器。尽管容闳在耶鲁获得的是文学学士学位,并且一再告知曾国藩他不懂**,然而,靠湘军团练起家的曾国藩,还是授予容闳五品军衔,并对他赴美购办机器给予十二分信任。江南制造局落成,容闳又建议曾国藩在江南制造局内附设兵工学校,这所兵工学校的建立,是他的教育计划小试其锋。

容闳自传中,值得回味的一段是他毕业十年后,从中国回到美国,在等待机器交付的空挡,他想起自己在一八五二年入籍美国,亦当尽美国公民之义务,服务国家。于是他找到曾经的耶鲁同学,告之“予甚愿藉此余暇,得略尽义务,以表予钟爱美国之诚也!” (引自《西学东渐记》)虽然他的同学谢拒了他的好意,但容闳的感恩之心昭然可见。


五  梦想亦真亦幻

被世人铭记的容闳荣耀时刻是他与曾国藩的再度合作。一八七零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事件。容闳担任翻译,在处理完教案后,容闳再次和友人提起深藏于心底多年的教育救国计划,在丁日昌等友人的协助下,通过曾国藩的努力,朝廷最终批准了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教育计划。此时的容闳,守得云开见日出,心中结胎多年的教育计划终于可以面世,他喜不自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留美幼童教育计划的各项工作。而此时的中国,虽然经历了第一,第二次**战争的惨败,但并没有撼动国人根植于脑海**上国的自信。权贵家族无人愿意送孩子去花旗夷邦,最后容闳亲自出马,在自己家乡发动了十多位幼童家庭,凑够首批留美幼童三十人,并在上海为留美幼童开办预备学堂,为他们适应异邦学习铺路。

一八七二年夏末,首批留美幼童踏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他们亲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中,这些幼童见证了美利坚的自由与文明,也感受到了**的昏庸腐朽。在美国,留美幼童除了读书,他们还可以参与学校各项社团运动,如划艇比赛,棒球比赛等。这与在千年帝国里做着科举梦,夜以继日背诵四书五经,琢磨八股文的读书人完全是冰火两重天。并且,在他们的寄宿家庭,留美幼童还参与家庭祷告,并加入教会,参加当地教会的礼拜。他们这样的生活,在今日看来,是留学生融入当地社会,深入学习西方文明的最佳途径。然而,在饱读传统诗书,翰林出身的留学监督陈兰彬看来,学生所为是不务正业,沾染恶习。后来的继任者吴子登更是不断地向朝廷密报“学生放荡淫逸...又因习耶教科学。或入星期学校,故学生已多半如耶稣教。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致其全失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欲为中国国家谋幸福计,当从速解散留学事务,撤回留美学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云云”(引自《西学东渐记》)。清廷对于耶稣教的敏感,因前有****之乱,恐怕是谈耶稣色变。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政府无礼拒绝留美学生入读西点军校及其他军校的申请,留美学生只能入读普通非**大学。而入读**院校,是清廷派遣留美幼童的初衷,这使得这些留美学生的处境更为险峻。最后,作为留学监督的吴子登与陈兰彬,亲手葬送了留美幼童教育计划。在他们的谋划之下,一八八一年,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尽管美国总统表示遗憾,多名美国高校校长也联名上书,甚至美国耶鲁校长Porter还给**衙门写亲笔信,极力挽救,但也未能改变**的态度。最终,留美学生被迫归国,容闳的苦心经营的教育救国抱负,就这样半途而废,付之东流!

  • 1
  • 2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读懂了容闳,就读懂了近代以来的千年变局。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精辟!容闳一生,见证了******,****,甲午战争,维新运动,和****。
  • 最近来访
  • 5进士
  • 3星
  • 3钻
  • FaithHopeLove信望爱
  • FaithHopeLove信望爱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51
  • 0
  • 384
  • 3209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