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越山海 衔泥为琴
  • 点击:5265评论:22022/12/26 11:40

记历史古董钢琴收藏家许经燕


有位舞者曾说,有些人来这世界是为了享乐,有的是为了索取,有的是为了传宗接代,有的是为了看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而许经燕,应该是为了琴。

一路走来,许经燕的人生轨迹似乎始终围绕着钢琴:弹琴、调琴、修琴、谱琴曲、办琴行、办音乐出版社,收琴、藏琴、举办钢琴音乐节、开设钢琴博物馆……他生命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与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而他这部独特琴书的最初开端,源于他的父亲。


住在舞台上

有人说,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过去,了解他的故土、他的家庭带给他的濡养。

1963年,福建小县城福清的一对夫妇喜得男婴,取名许经燕。那个年代,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与音乐艺术相距遥远,而许经燕比较幸运,他的父母都是县城的老师,父亲更是“稀有”的音乐老师,弹得一手好钢琴,几乎整座县城的人都认识他。

至今,儿时的画面还清晰镌刻在许经燕的脑海:父亲笔挺地坐在钢琴前,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动人的旋律从他的指下汩汩流出,在屋子里荡漾、回旋,世界一片温柔,小小的他坐在一旁聆听,满眼都是对父亲的崇拜。

长在教师之家,沐浴父亲光环,许经燕的童年生活很是快活,除了钢琴。那时候,小小的他日复一日地被父亲演奏的旋律熏陶,迷恋上那个黑色大匣子和那个大匣子发出的声音,便经常缠着父亲教他钢琴,而父亲却一直拒绝他,理由是他的手指条件不是太好。尽管学琴被拒,但生活还是那么的静好,如果能一直那么继续下去该多好,但就在许经燕即将上小学的时候,母亲因在生产第二个妹妹的时候难产,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妻子忽然走了,留下几个嗷嗷待哺的幼儿,许经燕父亲整个人变得颓废无比,接下来这个小家却又连着遭受了系列事件,父亲无奈将孩子们送到乡下姥姥家,许经燕上学的时候才被接了回来,和父亲一起住在学校礼堂舞台上面的小房间里。

母亲离世,昔日温暖的小家离散,许经燕小小的心灵很是受伤,但他仍十分想学钢琴,这甚至成了一种执念。让男孩高兴的是,学校的礼堂归父亲管辖,他们住在舞台上,一有演出时,许经燕总是待在后台,陶醉欣赏着乐手们的演奏,偶尔也有机会去帮忙敲敲打打。虽然住在那堆满道具的逼仄房间里,许经燕却可以随时鼓捣、吹弄一番鼓、风琴、笛子等各种乐器,何况礼堂里还有一台钢琴!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定,如果全家后来没有移居到香港发展,许经燕和钢琴的缘分可能就止于在学校礼堂的试弹,可身处闽东的他,却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去到香港延续自己的琴旅。

自古,拥有漫长海岸线的福建海上交通四通八达,而天蓝海碧、椰林婆娑、岛屿遍布如珍珠的南洋更是福建人心里的淘金热土,吸引着他们拖家带口背上行囊,舟楫行船远渡重洋去实现淘金梦。

妻子离世及家里的系列变故,让许经燕的父亲一直无法走出阴霾,在印尼发展得不错的祖父辈和族兄弟姐妹们闻听,便纷纷邀请他们全家移民去印尼,换个国度换个环境或许能有所改善。

倍感孤独的父亲同意了亲人们的建议,不久后就开始着手办理申请出国的手续,许经燕记得,因为办证需要,他和父亲拍下了第一张合影,那张照片他留存至今。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等待审批的过程十分漫长,直到许经燕念到高二,他们的出国申请才终于获批,但因为当时的一些特殊原因,他们无法按原计划去到印尼,在香港的亲人们闻听,便纷纷邀请他们去香港发展。相较于印尼,香港或许更为容易融入和适应吧?许经燕的父亲思考良久,最终决定携家带口去香港。


走过罗湖桥

1979年,有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时代的大轨迹和个人的小步伐巧妙重叠,那一年的大年初一清晨,许经燕父亲带着孩子们从家乡坐火车出发,几十个小时后抵达广州,父亲的朋友来接站,送他们转火车去深圳,准备从罗湖口岸过关去香港。

又在绿皮火车上摇晃几个小时后,父子几人终于抵达深圳火车站。那时候的深圳,大街空旷,楼房矮小,中南大道还是一条土路,奔波的建设者们戴着草帽,拎着水桶背着蛇皮袋帆布包。

深圳很暖和,许经燕整理好一路走来脱下的厚重衣物交给父亲,在火车站邮寄回去给老家的表兄弟们,然后就和父亲一起离开火车站,走去罗湖桥。

他们沉默地走着,走出当时中国唯一的“南大门”,渡过个体的命运河流,那短短的旅途连接的,身后是熟悉的故土,前面是陌生的香港。许经燕和父亲心里一片迷茫和不舍,父亲不知道接下来等待他和孩子的将是怎样的生活,许经燕不舍老家的亲人和同学,他一直成绩优异,有足够的把握考上大学,而到了香港,自己努力多年的学业作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那时候的许经燕没有想到,两年后的1981年,他在受邀参加香港艺术节子活动“艺穗节”时,会将与父亲的这段漫步谱写成钢琴曲《1979罗湖桥》,并作为唯一的一首参赛钢琴曲获得奖项,还被香港电台邀请采访,在现场演奏这首曲子。

当时的罗湖海关,就是建在铁轨边一间不到十平米的房子,父亲去办理手续,许经燕在铁轨上玩耍。那时候,水果罐头是比较稀罕的物资,被作为礼物馈赠,罐头玻璃瓶也是人们珍惜的储存东西的精致容器。让许经燕惊讶的是,罗湖海关旁边的铁轨两侧散落着许多罐头瓶,还有许多从未见过的汽水罐,他便去捡拾那些瓶子罐子玩。

过一会,父亲办好了手续,许经燕被唤回,在踏上去香港的列车时,许经燕回头,那些瓶罐在身后闪闪发光,似梦似幻,似在告诉他前途光明灿烂,而你终将再次回到这里。


维多利亚港,琴梦轻摇

1979年的列车开动了,罗湖海关的小房子渐渐消失不见,窗外的新界地带满目荒凉,与老家的乡村没什么区别,让许经燕很是失望。他们穿过狮子山隧道,抵达红磡火车站,亲人们来接站,并帮助他们安顿了下来。

当时,香港十分缺钢琴老师,父亲便仍选择了老本行,在琴行做钢琴教师。很快,父亲发现在香港做钢琴老师的收入很不错,不失为一份赖以生存的好职业,何况儿子一直喜欢钢琴,也有一定基础,便开始系统地教许经燕。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发现儿子进步很大,便请了更优秀的老师教他。

许经燕很有音乐天资,且有一定的基础,经过父亲和老师的一番悉心训导,钢琴技艺进步神速,短短时间内就一次性考过了英皇乐理八级和钢琴七级。总是跟着父亲在琴行转悠的他发现,琴行一直请外面的调律师来调律,为了节约练琴费用,他便自告奋勇地找到老板,说我给你免费调琴,你让我免费练琴。老板很欣赏这个勤奋的少年,便答应让他试试。

那个年代,调律师没有现代化的电子调律工具,调音过程中完全靠耳朵聆听判断音准,但许经燕早在观摩调律师工作的同时勤奋练习,很快就能独立担任调律工作,他不仅帮琴行调琴,还主动承担搬运、安装等杂事,琴行老板和其他员工、老师都十分喜欢这个勤快的孩子。一年多后,许经燕得到父亲更得到琴行老板的肯定认可,1980年,17岁的他正式入职香港“国际琴行”,成为琴行最年轻的钢琴音乐教师和调律师。

在琴行当钢琴老师,学生们年龄、质素、背景、手指条件各不相同,幼时因手指条件被父亲拒绝的许经燕深有体会,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取得最快进步,他十分用心地将流行曲改编为钢琴练习曲,并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教学与练习方案。很快,许经燕就成了琴行学生最多的钢琴老师。

80年代初,经济腾飞,消费增长,香港文化艺术从发力到成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电视、电影等新兴传播媒介兴起,唱片行业生机勃发欣欣向荣,香港乐坛更堪称神仙打架,是后来无数人记忆里的辉煌时代。

许经燕有着福建人的勤奋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他觉得自己应该把握机会,博一番时代浪潮,开创自己的事业。彼时,已在行业工作两年的他对香港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很多做生意的学生也纷纷鼓励许经燕创业,有的赞助资金,有的甚至搬来家里的钢琴以支持,在学生们的帮助下,许经燕于1982年正式创办“声辉琴行”。因第一家琴行源于多位学生的支持,1989年在准备转行全身心投入出版业的时候,许经燕同样将自己的所有琴行免费赠予给一些有经营能力的学生,此是后话。

没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却意外成为一名成功的音乐商人,许经燕牛刀小试的“声辉琴行”运营很快步入轨道。他观察到,当时的流行音乐偶像和作品席卷香港、大陆、台湾甚至海外,而香港音乐市场上却没有一本流行音乐的钢琴乐谱。许经燕笃定这是个很好的商机,便用心挑选了一些广为传唱的流行歌曲,改编成适合大多数人演奏的钢琴曲,拟出版香港第一本《流行钢琴曲集》。

乐谱编好了,许经燕多方联络出版社,却没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发行,因市面上没有类似产品,出版社对销路持怀疑态度。既然没有出版社肯发行自己的乐谱,为什么不能自己成立出版社?于是,“声辉乐谱出版社”诞生。

出版问题解决,接下来面临的就是销售问题。当时,琴行和书店多不愿意采购这本曲谱进行销售,许经燕就采取先供货、售出后再结算货款的“寄卖”方式,一家家地跑,一家家地推广,带着学生们大街小巷张贴宣传海报。没有存货压力,有些商家便说你放些在这试试吧。很快,陈列在书店、琴行的曲谱引起乐迷关注,32块港币一本销得一版再版。当时,香港的钢琴音乐课是25块港币一节,普通住宅约20万港币左右一套,而许经燕改编出版的香港首本《流行钢琴曲集》销售破万册,算是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踏足商海便收获丰厚,这让许经燕信心满满,在琴行和出版社生意步入轨道后,许经燕一鼓作气,除了开设琴行分店,还连续创办了“星辉音乐国际”“博雅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大量钢琴曲谱,灌录了近百款的钢琴教学录音卡带,先后出版了千多款各类音乐产品,畅销香港、内地及世界各地。

虽流行音乐风靡一时,但许经燕也没忘却挚爱的古典音乐,他想出版发行古典音乐,但这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他便独辟蹊径,跑到欧洲买下一些音乐公司和他们持有的版权,拿回香港重新编辑,出版发行。

有“琴感”,还有“商感”,许经燕创新的出版和营销模式,让持有的公司在几年内实现了营收破亿,他甚至开始投资房产等,积累起丰厚资本。当然,许经燕也一直在继续自己的琴旅,他的琴行在开展卖琴、教琴等业务的同时,也做二手琴买卖。许经燕很早就发现,普通的二手钢琴买卖做的人多、利润低,而具收藏价值的古董钢琴就不同了,因资源稀少差价很高,他便将目光更多地投到古董钢琴上面去。而每每找到那些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的古董钢琴时,他总不自觉地产生梦幻之感,那些琴似穿越时空,与他跨山越海的他见面,他们是如此难舍难分。

  • 1
  • 2
  • 3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钢琴收藏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520周冠打赏39000,共计39000
  • 2023-01-02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在踏上去香港的列车时,许经燕回头,那些瓶罐在身后闪闪发光,似梦似幻,似在告诉他前途光明灿烂,而你终将再次回到这里。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无香2023/01/16 15:51:10
    • 分享到:
  • 最近来访
  • 3秀才
  • 4星
  • 3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16
  • 66988
  • 25
  • 705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