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
  • 点击:1816评论:02023/02/27 07:36

1


父亲的眼睛越来越看不清楚了。姐姐打电话过来:“咱爹出门、吃饭、上厕所都不方便,需要摸索着才能走路,眼睛完全看不清楚了,看来这个白内障手术非做不可了。”

父亲已经90岁了,眼睛从前年开始模糊了,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老年人常出现的白内障,需要动手术。当时考虑父亲的年龄大了,做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另外咨询一些做过白内障的人,说这个白内障做了以后,当时清楚,过了一两年之后,就又看不清楚了,再考虑父亲的年龄,决定暂时不做。

接到姐姐电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询什么是白内障,这是我的常见动作。我一边查,一边想,看来自己还是拖延,为什么两年前不查询了解,现在要做手术了,才想起查询。就如同我的高血压,原来高压经常140,已经算高血压了,现在经常150以上了,才开始问医生,开始吃药,其实所有的这些,完全可以早一点儿开始的。

网络很方便,许多东西一查询,你就有个差不多的了解。

网上这样描述白内障的:

眼睛里的晶状体发生了混浊。晶状体在眼睛里呈现一个透明、双凸面的椭圆体结构,被一个细小的丝带,称之为悬韧带悬吊在眼球里,位于瞳孔后方,是一个透明而且没有血管的结构,主要成分是蛋白。白内障的主要原因是衰老,紫外线照射过强,机体的营养代谢障碍导致(如糖尿病最容易引起白内障)。解决白内障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动手术。

接着便是打电话,找同学,询问县城那家的白内障手术做的好,找亲戚,询问专业人士,我有个侄子在平顶山做医生,侄子说,白内障是小手术,没必要来市里,在县城做就行。哥哥也打电话过来,他最近发生了一些状况,身体在恢复中,对父亲的这个手术,表示支持,因为身体的原因,这两天回不去,要我妥善安排休假,尽快做这个手术。接着又和姐姐打电话,敲定一些细节,如提前进行身体检查,做手术的医院经过比较,初步定在县中医院,这是县里做白内障手术最好的医院。

然后就是写申请休假。

父亲在我和哥哥身上倾注了很大的心血,但父亲老了,我们两个人却都不在身边。哥哥在郑州居住,也曾经接父亲在郑州住过一段,但父亲不太习惯郑州的生活,各种的不适应,后来父亲就坚持回乡下姐姐家去了;而我呢,先是在乡下粮所干会计,后来到一家深圳的食品企业做会计,再后来跑业务,就以深圳福田区为基地,整天天南地北地跑,很多时间,都在外地,甚至在深圳也呆不了几天,更别说回河南了,自然也无法照料父亲。

现在父亲要动手术了,恰好又逢我休假的时候,我可以好好地陪陪父亲了。

2

父亲跟着姐姐在乡下,这似乎很无奈,他曾经在城市生活过一段,远离乡土的日子,就好像移植到城市的树,他不太习惯。

在乡下,他可以在院子里坐坐,看花开花落,看杏黄柿红,看一年四季如何在大地上演绎,看春风如何吹绿了田园,看阳光如何催熟了庄稼。在乡下,他可以和一些老哥们聊聊天,谈一些过去的事情,谈生产队,谈包产到户,谈皇粮国税的终结。看到父亲在乡下的日子,相对平和舒适,恰好姐姐,姐夫人都善良孝顺,姐夫平常外出打工,平时也多是姐姐一人在家。我能做的就是每次探亲,总要陪他,这似乎对我内心深处的不安,是一种补救。

我到县城的时候,父亲和姐姐已经提前到了中医院,我们测了核酸,办了住院手续,领了医院交费卡,医生给父亲检查了身体。这天正是周五,医生说,周一才能做手术,这两天,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医院。我们商量了一下,既然来了,就不再折腾了,毕竟姐姐家距离这里有十多公里呢!

我更关注的是父亲的身体状况,他身体瘦了,身体比我印象中,小了许多,他曾经身体那么高大强壮,现在呢变得瘦弱衰老。最最主要的是,他的眼睛确实看不到了,检查的时候,医生测他的视力,伸出三个指头,问父亲这是几个手指,父亲竟然答两个。

当天检查身体,主要在住院的这个楼层,不用转到其他楼层,因此,我们搀着父亲就行,看父亲走路小心翼翼的样子,我就想,再过几十年,我也会衰老,我衰老的样子会是怎样?想来和父亲现在的样子也应该差不多,也可能还不如现在父亲的样子。

不到医院,不知道病人多。到了病房,看到更多的住院者,当然这里是白内障的专科医院,都是来做白内障的。有些病人快出院了,有些病人刚刚做过手术,还在治疗恢复中,有些和我们一样,也是刚刚住进来。

大家有个共同的话题,就是白内障手术。因为大家都一样,彼此聊天,还是比较亲近的,那些做过手术的就说,很简单,就一会儿,也不疼。父亲听到这样的话,紧张的情绪便松懈了下来。虽然松弛了一些,但毕竟自己的手术还没有做,因此他这种松弛当然是不彻底的。一旦听到某个病人的白内障手术比较麻烦,他还是很快就会紧张的。

由于看不见,最麻烦的是上厕所,需要我搀扶着。他走路小心翼翼,用脚试探着前行,我说,我带着你呢,你放心走吧。他有时没有说话,有时答应着,但走路,依然是试探的,是小心翼翼的。我就想,如果我的眼前世界也模糊不清,我该是什么样的一个走路姿势。

父亲一生引以为傲的就是有个好身体,有个好视力。

好身体方面,我在印象中,他从来没有病过,每天都在田间劳动,他不会骑自行车,到哪里都是步行,他干什么,也很少借助工具,都是凭自己的力气,去北山拉煤,去大林头走亲戚,都是步行,东西多时候,就拉架子车。所以可以说,父亲的世界是他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六队的同学王红义嬉闹,他推我一下,导致我左臂骨折,父亲就是步行去60公里的柏宁岗给我卖膏药,上了膏药以后,我才慢慢恢复。后来我还跟着父亲去方城的独树卖烟叶,独树距离我们村50公里,父亲拉着架子车,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帮着拉稍,后来我越来越走不动,父亲说,算了,你上车吧,本来是给父亲帮忙的,结果我坐了车,反而增加了父亲的劳累,但父亲似乎有无尽的力量,在许南路的七里岗,一路上坡,我看父亲也能一口气拉上去,这是我对父亲有个好身体的亲自见证。

父亲没有上几天学,因此很自然地,他有一个好视力,以前的责任田,经常变动,变动之后,就要重新分配,分配的之后,在田地的两端,打下木桩,这地就算分完了,分了之后,往往需要把着两端用玉米秆连起来,这样便于打地沟。需要在打下木桩的土地两端竖起竹竿,需要一个视力好的人,站在地头,看着两端竹竿,三点一线,让另外的人在这田地上插上玉米秆,树棍等,把两端连起来,父亲视力好,他往往就是这个盯着两端的人。后来我上学后,也干过这个,但当时我的眼睛已经轻度近视了,配了眼镜,带上眼镜的我还是干不了这个工作,因为在我的视线中,地头另一端的竹竿,根本看不清。父亲扔下手里的秸秆木棍说,算了,我看吧,你来插这个。但我竟然不能插完,因为距离一远,我甚至不能看清父亲的手势。他叹了口气,说,你看看你这学上的,把眼睛都上废了,你要努力考出去,要是考不出去,你连地都种不好了!?为了让我看清他的手势,他只好拿起竹竿,我插一个,他就移动一下,以保证我能看清他的手势,本来他可以站在地头的,因为我的视力问题,他需要移动4-5次,我们才能把田的两端给连接起来。

转眼到了当下,我这个视力差,体力也不算太好的,却要照顾父亲了。时光虽然不言不语,但力量的确强大无比,它能改变一切,它把你引以为傲的东西给你剥夺而去,根本不和你商量。

3

父亲的病房在三楼,310,一个病房里有六张床,我们进去时,病房里有两家人。一家是廉村的,刚刚动了手术,一个眼睛,用白纱布盖着,每天护士过来滴眼药,另一个是夏李的,眼睛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白纱布松松垮垮的,挂在额头上,听说后天就要出院了。

父亲对别人,有着天生的热情,看到一个人,总能从自己这里出发,找到和别人的联系来。这当然是他在和别人闲聊的时候,透漏出来的,被我捕捉住了。

比如听说人家是夏李,父亲会说,夏李是个好地方,我大侄子在夏李干过书记,孩子的姥娘家就是夏李小河郭的,俺家老大在夏李的岳楼上过初中,在那里考上了县高。父亲的这些话,和对方的关系瞬间拉近了。而我走南闯北惯了,对别人充满着防范惊醒,父亲和别人的聊天,在现代的我看来,这就是向不相关人,暴露自己隐私。不过,父亲他们这辈人,是没有什么隐私观念的。他的习惯是用自己的坦诚,换来对方的信任。我看他们的聊天,大部分时间就是在相互交换隐私。

夏李的那位白内障者是个78岁的老汉,接过父亲的话头说,你们那里我也很熟悉,我大闺女嫁到瓦店了,离你们村很近,你们汪营村的颜妮,是我侄媳妇。我离家时间长了,自然不知道颜妮是谁。但父亲马上就知道了,说,颜妮呀,是三队老周家的老二,她可是一个好人才。

廉村白内障者,是个86岁的老妇。父亲对她说,廉村有个跃进门,是大跃进时修建的,我在那里干过活,然后说,我家老二在水寨粮所上班,要经过廉村。我知道这是说我,我感到父亲牵连的有些勉强,我在水寨上班,是靠近廉村的另外一个乡,也被父亲给连接起来了。好在那个老妇人对这些勉强的连接并不在意,而是说,我家老二媳妇是任店的,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在县城东,一个在县城西。父亲说,能在县城有个家,很不错的,他们都干什么呢?老妇人说,说起来丢人,都是收破烂的,不过,两个儿子,儿媳妇都很孝顺,我孙女在平顶山工作,昨天刚刚来看过我。

聊天当然是散漫的,但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白内障手术,不过老汉和老妇的手术都很顺利,这让父亲安心了不少。

因为手术要到周一了,因此没有必要这么多人在医院,姐姐和妹妹都回家了,周一手术的时候,再过来。

白天父亲就是和同房间的他们聊天,聊天天南地北,但更多的是感慨当下的生活,这个白内障手术是可以用医疗保险报销的,住院的时候不收押金,出院的时候,扣除医保报销部分,然后才需要现金支付,因此他们聊天当然是对当下政策的感慨,感慨这样的好政策,并由此引申到种地上去,以前皇粮国税,现在不但不用交粮,还给你种地补贴。他们对当下政策的赞美溢于言表。

我感到我和父亲他们这辈人相比,我的赞美少了,政府提供免费核酸了,我却抱怨封控让我失去了自由,管控放开了,我却抱怨阳人到处走政府怎么不管管。

也许是父亲从小至今,经历的事情多,更能突出地感受到现在政策的好。而我,在现实的夹缝中生存,接受了当下开放社会的洗礼,觉得一个政府,一个社会,都是纳税人在支撑着,所有的支出都来自纳税人纳税,用人民的税,来支持人民,这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再分配合理了,这就是一个靠谱的政府,再分配不合理,这个政府就是不靠谱。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感谢纳税人。但仔细想想,父亲他们的赞美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所有的社会支出都来自纳税人,但支出的方向,考量着一个政府的良心。靠穷哥们起家的中国共产党,过去为底层民众做了不少事,现在仍然较少地为资本和金融集团所左右,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父亲他们这些从旧社会,从苦日子过来的人,也没有理由不赞美当下。

  • 1
  • 2
  • 3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亲情世道人心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2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520周冠打赏40000,共计40000
  • 2023-03-06
  • 骨风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3-03-02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4举人
  • 4星
  • 4钻
  • 森林,河南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走在创作的路上。
  • 森林,河南省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走在创作的路上。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34
  • 117906
  • 99
  • 1887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