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本》PK《白鹿原》,谁高?
  • 点击:1116评论:02023/03/06 10:31

陕西文学的版图,无疑是新中国文学史的浓缩版、精华版,很大程度上映照了新中国文学流变的动影。在陕西文学的图式里,一个严肃创作时代随陈忠实先生的离去,已经远逝。曾经数十年里,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三大家的专注创作,你追我赶,彼此超越,凝铸了陕西文学的持续辉煌,永不磨灭的文学时代神话。

新时代的陕西文学进路探索中,回归初心,回望所走过的路,是必要的。随着杜鹏程、王汶石进入西安,陕西文学的辉煌之旅,徐徐开启。革命文学总的统领之下,学者型作家柳青的《创业史》中有了革命叙事裂隙式突破——文本的人性转向,此为文学陕军第一代“高原”的铸就者。到了路、陈、贾为领头羊的文学陕军第二代创作黄金期,路遥将柳青文学的人性转向推至神性境地,再一次促成陕西文学的时代性崛起。路遥随着属于他的那个荡漾着温情的时代去了,人生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陈忠实先生紧随其后,以对柳青的接续及对路遥文学的超越,开创了文学陕军20余年的巅峰时代。自《白鹿原》横空出世以来,众多名家、大腕评述、论著汗牛充栋,甚至名家大腕们一再翻新着自己的观点。然而,又有谁能确信,自己洞穿了《白鹿原》?!!!即便是陈忠实先生创作手记《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传世,又有谁能确定陈先生把一切都一一道明了呢?如果道明了,那就不是陈忠实先生了。

何为经典?经典是耐得起时间的考量,有着开掘不竭的思想源泉。当年陈忠实先生离开陕西省作协大院回原上时,《白鹿原》的雏形已就,他曾明言要弄出一部超越《平凡的世界》的鸿篇巨制。路遥去了,一部《白鹿原》,陈忠实先生硬是弄成别人没有弄成的事情,其艺术创造力远远地超越了《平凡的世界》,这是确定无疑的。

陈忠实先生走了,对《山本》空前自信的贾平凹,又是否能超越《白鹿原》呢?这似乎是关乎文学本源价值的天问。虽是天问,却是有问的必要,它关乎着陕西文学新时代进路的方向,更关乎着中国文学能否走出去。能使世界了解中国老古文化的《白鹿原》,未能走向世界,不可不谓陕西文学的遗憾,不可不谓中国文学的长久的遗憾。贾平凹的新作《山本》还会让这种遗憾继续存在吗?

对于勤奋高产的贾平凹来说,《山本》从开篇第一句“陆菊人怎么能想到啊,十三年前,就是她带来的那三分胭脂地,竟然使涡镇的世事全变了”,就与《白鹿原》试比高了。或许贾平凹比当年陈忠实超越目标更为广远,他要像秦岭一样横在中国腹地,统领南北,让陕西文学再一次成为中国文学难以逾越的高地。这不可不谓陕西文学的雄心,不可不谓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种霸气的姿态。

陈忠实先生与贾平凹,作为中国罕有的以历史、文化、民生起底的伟大作家,他们在这两部鸿篇巨制中,究竟是如何关照历史、文化与民生的呢?这需要放在一个更长的时间跨度中去审视。


创作进路:徘徊勇进 PK 一箭穿心

如同生物学上结构决定功能一样,地形地理不同,所孕育的人,精神气质亦不同。

生于千沟万壑陕北的路遥,带着惊心的贫穷与饥饿所赋予的本能寻求着生命的尊严。政治梦想破灭了,他把人世所亏欠的一切付于文学,向文字间追索了重构了自己伟大的人生。作为自带核爆能量的生命,他的首先脱颖而出,亦是生命的使然。在地接异族空间里,在成就生成过李自成、张献忠等枭雄的,长久处于动荡之中的贫瘠的大地之上,他把生命淬炼成为所向披靡的“最后一个匈奴”。他以最卑微的生命,书写了最浪漫最伟大的人性与人生。他,无愧于那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生于幽山灵水之间的贾平凹,多了几分阴柔,阴郁,幽深;而生长于关中道的陈忠实先生,则有着古道热肠与钢巴硬正。在文学创作前进的道路上,贾平凹带着山水赋予的灵动、聪慧与沉稳,作为先知先觉者,他很早就走在前列。但无论是他,还是陈忠实先生,他们只能在文学圣殿里以命相搏的路遥之后,发声发力。

其时的贾平凹,已经在文学探索上走得很远了,远到以至于他把时代拉下了几条街。然而这样的猛进,注定是要挫受挫的。时势即文运,早不得,晚不得,恰逢其时最可贵。而敦厚淳朴的陈忠实先生,此时还在潜心的探索中。

最终的事实是,柳青给予陈忠实先生发力的起点,路遥的成功刺激了他,贾平凹探索性的挫败警示了他。一句话,路遥和贾平凹的早期的创作,都成为他挺进进而崛起的宝贵镜鉴。柳、路、贾为陈忠实先生做了切实的探路,在文学拥挤的进路上,陈忠实找到了直抵《白鹿原》的最佳通道。

在贾平凹的创作历程里,数十年来一条徘徊与勇进曲线清晰可见。徘徊是一种心态纠结,勇进是一种行动姿态。他有着无限的表达欲望,几乎每一个时代的交接点都要发声。几十年的文学探索与体悟中,他把握了一种更具恒性的常胜者状态。

中篇《鸡窝洼的人家》无疑是改革开放之初生活观念的启蒙之作,后来被改编为电影《野山》;长篇《浮躁》是对改革开放近十年的一种回顾与反思;《带灯》、《极花》、《老生》等依旧是直面时代交接的正面发声或呼应主流。《废都》、《怀念狼》、《古炉》等则是直奔文学恒性价值勇进的倾述。在时代的交接点上,贾平凹总是有着明确回归主流表达的倾向,当一个时代真正地展开时,他倾心发力,向着心中更伟大的文学目标进击。

而陈忠实先生,有着愚公移山的信念与执着行动,以勤力操练为心中的文学目标暗自蓄积,以超乎常人的艺术通感,以“弄不成就去养鸡”的破釜沉舟,铸就了《白鹿原》。厚积薄发,一箭穿心,他以颠覆主流表达的姿态凝铸了近乎于完美的超主流表达。毕其功于一役,一书一原一世界,成为数十年来不老的神话。

贾平凹的勤力多产,给文学研究者无尽的课题与创作史话,事实上很多学者依赖于贾平凹文学成长起来,并以此延续学术生命;而对于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学者大腕们穷尽智力,却是依旧是开掘不尽的精神富矿。

纵观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其最见长的还是民间叙事,而《山本》则是民间叙事的极致之作。或许是《老生》并未获得预期的效果,贾平凹一如既往地选择了勇进,《山本》在贾氏看来,是非常满意的。能空前坦然的面对公众,意味着贾平凹文学宏图宏愿的天成,“大地法则”的终悟,“自我天窗”的洞开。或许,对于贾平凹来说,《山本》是属于他的天人合一之作。


历史变形:13年中国 PK 50年中国

《山本》无疑是愤勇、粗粝之作,擎起昂扬、必胜的斗志,有着用尽全力的内蕴。其题材的选择,隐线的设置,甚至核心人物的预设等,与《白鹿原》有着惊人的相似,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高手经典“同题”斗法。陈忠实先生已经远去,《山本》可视为向《白鹿原》的致敬,不过这种致敬里深隐着超越的试图。就作品对历史的涵盖意义而言,无疑是13年民间中国与50年民间中国的以文学为名的对决。

13年与50年,只是《山本》与《白鹿原》文本叙事的时间概念,而不是作品的历史概念及内涵所指。《山本》叙写了涡镇13年的历史,贾平凹有意识地模糊和虚化了历史的时间概念,强化了小说的时空质感,以民间志史的不确定性,以涡镇风云人物的惊心、惨烈的起伏乃至消亡、毁灭,以井宗秀、井宗丞兄弟人生历程形象及事件延宕,达成了对历史的确定认知。井氏兄弟的形象及其人生历程,在中国古代历史,近代历史,甚至现当代都有着随手拈来的印记,静心阅读小说,有心者则会会心于历史及现实里曾经的、正在演绎的碎片及影子,进而慨叹作家高妙的涵盖力。

贾平凹是作家中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首先是写给自己的,写给研究者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讲,唯独不是写给读者的。对《山本》而言,它是无视普通作者与读者的存在,普通读者要读完它,必须忍受文字暴虐地摧残,警惕着防不胜防的抓狂。或许大多数人购买的不是贾氏的小说,他们购买的贾氏的名气,用以装点、粉饰虚荣罢了。对于读图时代的普通个体来说,避免阅读的疲累,唯一的办法是懒得理。甚至它甩掉了一般的评论家,那些纠结于《山本》故事本身的评论家,早已被贾平凹甩出了十万八千里。对小说象征性、隐喻性、言外之意没有认知的研究者而言,《山本》只是贾平凹的惯性泛滥之作。

历史在《山本》里,成为贾平凹创作的最大虚构,涡镇的人物则是承载巨量的一种人性符号。换而言之,涡镇13年历史,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的真切缩影或浓缩。陆菊人是华夏民族大地母亲的化身,由她所孕育的井宗秀,在其寄予厚望中永远地背离了其良善的初衷,走向了心灵的极权与残暴,那么由他所构建的涡镇王国的覆灭,也就理所当然了。花生的美梦,亦是当下年轻女性难以苏醒的迷梦,权欲与财富构结的井宗秀外在光环之下,绝不是可以托付人生的理想担当者。贾平凹以直面历史真实的莫大勇气,勾绘了一幅拉锯战的反复及战争之下流民图。然而,他要写的并不是战争。

《山本》中的历史变形,达到了绝无仅有之境。甚至较之中国式变形高手莫言,甚至完胜一筹。莫言的变形给予读者一个启示:小说是小说创作的源泉。莫言的变形的源泉是中国古典,乃至明清刺虐小说。或许对于莫言,陈忠实先生,还是贾平凹来说,虽然现实在生猛的演绎着,但那在他们心中,只不过是历史的不同程度的一种重演而已,物质越进步,重演的烈度越强。《山本》的历史变形是综合性的繁复性高度凝练,相较之下,莫言的变形过于单一单调单薄,且指向过于明确。同样的,《白鹿原》50年的叙事时空,也不是陈忠实先生所表达的历史时空。小说整体倒叙中的倒插叙事,让文本的时空不断向过往与未来延伸着;隐匿在小说中民间信仰系统,将数千年的历史一线牵连。而50年历史,尤其是小说中革命史,只是小说的叙事的一段关键的背景而已,小说的中心是民生,附带勾连起的是文化的反思。家族斗争史托起的是政党之间及党内斗争史,历史被携裹在绵延了数千年的民本主义叙事中。原上国共两党之间二十余年的斗争,亦是鬼谷子的学生张仪与苏秦掌中二十余年天下的重演。其实这样的历史变形,在《白鹿原》的细节里还有许多。

《白鹿原》重在表达历史演进的内在极端性,《山本》意在塑造历史原本真切的残酷性。在民族历史的整体性上,《山本》、《白鹿原》无疑是杰出的文本。从严格意义上考量,《山本》以历史变形的短促时间概念表达了中国历史整体性,更具伸缩力,更具弹性,这无疑是贾平凹创造力的亮点。陈忠实注重于历史的正面书写,且力求与历史对应的精准而不乏延展;贾平凹更善于去尽历史的时间精确性,其视角更在于历史的背向书写,这样历史的涵盖力、流动性、通感性,顺利抵达游刃有余的彼岸。

  • 1
  • 2
  • 3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山本;白鹿原;陈忠实;贾平凹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0星
  • 0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0
  • 1
  • 17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