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
村庄的人越来越少,老人百岁离世
小孩离开了村庄,原来的繁华
变成了冷清,房屋倒塌了
土地荒芜了,只有堂姐家
还在守护村庄的土地
喂养一头耕牛,拉着犁铧
村庄的故事变成了过往
村庄的麻雀去了哪里,堂姐说
在寻找庄稼地的食物,如小麦
稻谷,玉米,芝麻,花生
山风飘过房顶,落下一串露珠
风雨来临,行走在路上的老人
会跌倒,如车辆一样打滑
老人身体里的思念,在编程
如当代人组建的网络群
群里没有多少人,都是些老弱病残
哪个在群里吼一声,大家相互帮助
度过艰难的日子,抱团取暖
苦蒿
村庄的土地到处都是苦蒿
苦蒿成了烧火煮饭的柴草
苦蒿又是治疗痢疾的中草药
苦蒿从幼苗到成熟的药材
经历过多少风雨,多少阳光
没有人去计算,没有人去关注
只有老人在收割苦蒿的时候
才弯下腰,用力敲打土地
把苦蒿的日子,变成苦香的味道
父亲的故事
父亲在公路上站立,站立成风景
他用扫帚打扫公路上的垃圾,泥土
公路本来有人打扫,村里给过打扫人工资
父亲还是要用长满青筋的手,去清扫
一直扫到乡镇的公路,那些车辆
看见父亲的身影,按下几声喇叭
一踩油门,离开父亲飞驰而去
三弟说父亲是一种期待,期待我们
从远方回家,开着车子公路上没有泥土
没有垃圾,非常漂亮,全新的公路
全新的村庄,他是一辈子参加劳动
热爱劳动,热爱村里的生活
留下一辈子都讲不完的老黄历
江水
江水流过村庄,流过老人小孩的臂弯
江水清澈见底,白帆遮天蔽日
江水汩汩流淌,流到嘉陵江长江里
最后流进了蔚蓝的大海,山倒映在江水里
记录着山民一年四季的艰辛
淌过江水到对岸,山是那么雄伟
两山之间,白塔演绎村庄的历史
江水的传说流传至今,妖怪大战七七四十九天
难分胜负,一对白狗跳入江水中,去了龙宫
两岸的村民维持古老的移风易俗
传承民间优秀的地域文化,祭祀祖先
母亲的电话
母亲的电话老是在通话中
老人机不听使唤,电流消失
不能上微信,不能发图片
这就是老人机的最大遗憾
顺风顺水时候,偶尔能打通
母亲颤抖的声音,传递着温暖
一辈子都没有走出村庄的她
用一生的期望看待儿子
是否有出人头地的时候
村庄开天辟地都没有出现
一个诗人,一个作家
我算是一个伪诗人,伪作家
而且闻过火药味血腥味
从老山战场的死亡线上拉回来
母亲的电话终于打通了
她开口就问你是哪个
村庄的网络
村庄要安装网络线了
没有多少人也要享受网络时代
母亲说她用不来网络不要安装
你们回家有移动网络就可以了
何必浪费那个电信网络费用
我说,打网络视频能够看见母亲
你到底啥模样,行动,吃饭,穿衣
都在视频里显现,母亲说老了
何必那么麻烦,反正都是一个老字
走向土地里,去挖两斤半
几辈子老祖先都没有用网络
他们的年龄超过了当代人的年龄
野花
到处都是野花,我说不出名字
小时候,我爬坡上坎,手里
捏着几朵野花,香味扑鼻
我来到学校,把野花送给老师
老师非常喜欢,如今
那个学校被野花包围了
学校遭遇了撤除垮塌了
老师回到了县城
去年春节回家,我巧遇老师
还谈起那个时候的野花
老师非常激动,头发花白
天空倒扣在野花的边缘
仿佛一朵轻轻飘过的云朵
花非花,山非山,雾非雾,云非云
致敬母亲饲养的狗
每一次狗看见我们回家
开始叫几声,后面就不叫了
它知道是母亲的亲人回家了
狗陪伴母亲父亲,走过春夏秋冬
狗有时候不听话,被母亲骂两声
狗就摇头摆尾,规规矩矩
夜晚,哪里有响动,狗就出声护卫
院坝对面的山,汽车的光照射过来
把狗的眼睛照花了,狗望着天空狂吠
父亲以为来了盗贼,起床用矿灯查看
一个盗贼的影子都没有,父亲睡下
狗的狂吠声又响起,父亲循环往复查看
仿佛看家里的狗去到了天空上
成了一只腾云驾雾的天狗
把天空的月亮吃掉了,夜晚越来越暗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这个设想甚好,也是邻家经过十年探索之后,开始开花结果的征兆。此前比赛就比赛,评奖就评奖,然后,就很少有然后了。有了这个“重叙方土故事”的创意,就等于把邻家赛事进行了由虚到实、由创作到市场、由作品到变现的崭新尝试。写作终究要走到这一步来。“全球化现代化的今天,所有在地文献都需要重新整理,所有方土故事,都需要重新讲述,这恰恰是我们文友参与在地文化重构的机会。”这既是邻家的机会,也是邻家文友的机会。
学习。点赞。
非遗文化需要传承。
摇钱树变成要钱树,讽刺得好!生活中“猴精”这类人真不少,好讨厌!接地气的佳作,赞赏支持黄老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