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曲《幽兰》与《猗兰》
  • 点击:19107评论:02023/04/28 09:10

在音乐艺术领域,有感于兰的植物特征,创制琴曲抒发感情的历史,同样非常久远。屈原创造“幽兰”一词之后,宋玉《讽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述:“女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更于兰房之室,止臣其中。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亦说:“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东汉蔡邕的《琴操》也有孔子作《猗兰操》的记载,刘宋诗人谢惠运《雪赋》还说“楚谣以《幽兰》俪曲”(意思是说,楚地民歌可以拿《幽兰》与别的乐曲相比美)。晋代陆机1《日出东南隅行》中写道:“悲歌吐清音,独韵播《幽兰》。”北魏鹿悉《讽真定公二首》记载说:“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梁代柳恽《捣衣诗》中咏叹道:“清夜促柱奏《幽兰》。”南北朝诗人鲍照曾以《幽兰》为曲调,一连写有五首歌词。

全唐诗中也有8位诗人提及《幽兰》之曲。宏才大略的李世民在《喜雪》中吟诵道:“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白居易《听幽兰》也说:“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慇懃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关于《幽兰》之曲,影响最大的文字表述是汉代蔡邕《琴操·猗兰操》的记载。其文记载说:“《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有本作仕),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秀,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秀,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猗兰操》的歌词是:“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汉代末期人蔡邕是戏剧家,他收集了很多人的琴曲,编为《琴操》,《猗兰》只是蔡邕收收集到的其中一篇。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任何古代的历史记载都有很多主观成分、猜想成分或者道听途说的成分。因此蔡邕关于孔子作《猗兰操》的记载可能是由先秦的传闻而来,现在可查考的文献除了蔡邕的《琴操》,已经无从可考。所以古琴曲《猗兰》是不是孔子所作,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情况下所作,现在就很难断定了,不过先秦某位音乐家因为古兰触发了先秦琴曲作家的灵感创造了《幽兰曲》或《猗兰操》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与蔡邕同时代而且认为古兰类似于大泽兰的吴国乌程令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也说:“蕑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刈兰而卒;《楚辞》曰:纫秋兰;子曰:兰当为王者香草。皆是也。”可见琴曲《猗兰》和孔子言“兰当为王者香”的传说并非汉末人蔡邕个人的主观捏造。

尽管《幽兰》古琴曲只有歌词记载,不见曲谱,但是我们今天却还能够看到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另一首古乐曲《碣石调幽兰》2的曲谱,这就为我们研究《幽兰》的音乐表达,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古乐曲《碣石调幽兰》,一名《猗兰》。是现存最早的中华古代琴曲谱,也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该谱是六朝梁代丘明创制,并于桢明三年(公元589年)快要告别人世时,才传给了宜都人王叔明,流传于世。现保存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最早收藏于日本京都神光院)的卷子本,系初唐人抄本,估计是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全谱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法弹奏。它是留存至今的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唯一的琴曲文字谱。由于现传的古琴文字谱仅此一曲,自1883年黎庶昌、杨守敬刻印《古逸丛书》,刊印了唐传日本写本碣石调《幽兰》后。近百年来不断有人进行专题的译解研究,杨宗稷(字时百)在《琴学丛书》(1911~1919)把它译为减字谱和文字谱的双行对照谱;日本学者林谦三、中国琴家查阜西、管平湖、姚丙炎等都曾做过研究。20世纪50年代,曾得“九嶷派”杨宗稷等名琴家真传的管平湖先生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已经重放异彩。

按文字谱整理出来的《幽兰曲》,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的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细品《幽兰》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会胸襟开阔,心志弥坚。

那么,古琴曲《幽兰》是不是仅仅与植物“幽兰”同名,而与幽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植物特性没有联系呢?笔者以为古琴曲之所以用“幽兰”命名,就是创制者有感于幽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或者说是幽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植物属性触发了作者的情感之弦。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他几部古琴曲的诞生渊源。

据古曲有关资料记载,古琴曲《高山流水》的产生与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相遇有关:商汤时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音描绘的是“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浩浩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异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后人为此故事感动,创作了高山流水之曲传世。关于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相遇的故事,《列子·汤问》记载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3另,《韩诗外传》卷九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山,锺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锺子期死,伯牙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吕氏春秋·本味》也有相关记述。证明《高山流水》的产生自有生活基础。4

古琴曲《梅花三弄》5则是借物咏怀之曲。它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颂赞人的高尚情操。因而,乐曲前半阕用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后半阕则比较急促,描写了梅花昂扬不屈的精神。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迥然不同。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因而该曲称为“三弄”。

《阳春》和《白雪》是两首非常古老的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6后来音乐家把此曲改为琵琶独奏,同样是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同时又是表达感情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就脱离不了生活,脱离不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需要创造者把自己对自然风光或人生社会的体验,借助于一个载体(我们通常说的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凭借),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丰富多彩的音色、力度的强弱表达出来;同时,音乐欣赏者又要通过起伏的旋律、张驰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力度的强弱去领略音乐家对自然社会的情感关照,去解读乐曲的内涵。

曲调抒情,比诗文词赋隐讳得多,因而更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的精神世界。音乐是个人心灵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共振,音乐的理解全靠个人的修养和阅历赋予的审美情趣。但是,曲调的振幅也是具有共性的。情随景生,意随物来。面对一条水沟绝对产生不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慨叹,身居平地(不登泰山)难有“小天下”的感觉。如果谁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原发出“噫嘘兮,危乎高哉!”的感叹,谁都会说,此人一定是神经出了问题!笔者相信,孔子、宋玉、杨雄或者是蔡邕,面对长在池泽旁的泽兰或者漫山遍野,“如蒙绛雪”的大泽兰,是创造不出任何《幽兰》曲的。这一点蔡邕说得很清楚: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7不管这个记载是产生在先秦还是产生在汉代初年,但是作《猗兰操》者总不会面对长在池泽,“主治乳妇衄血,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支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疮脓”的泽兰,或者面对漫山遍野,“如蒙绛雪”,“主利水道,杀蛊毒”的大泽兰一边弹琴一边吟诵“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蔡邕所记的古琴曲《猗兰》通过对深山幽谷里散发幽香兰花的咏叹,抒发的是琴曲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生动又隐晦地表达了虽然处境不佳,但坚信“穷达以时”兼济天下;或者时运不济,就独善其身的思想情怀。

据泽兰论用来否定古兰是兰花的权威文献,历代《神农本草经》记载,泽兰、兰草(又名大泽兰或佩兰)的香气与古兰天壤之别:泽兰是“不香”或“微香”的植物;兰草(大泽兰、佩兰)是“臭香”“辛香”等香味不正的植物。那么,“不香”“臭香”“辛香”或“微香”的泽兰(或大泽兰),靠什么触动音乐家的心灵之弦呢?是泽兰能够治“乳妇衄血,中风余疾,大腹水肿”的特点打动了音乐家?还是大泽兰“主利水道,杀蛊毒”的妙用感动了孔子?假如写一首《泽兰曲》,能不能表现孔子生不逢时的慨叹?

“幽兰”一词的发明者是屈原,后世所言“幽兰”当是对屈原的认可和继承。翻遍中华典籍言兰为幽兰者比比皆是,这也可以证明屈原用语之精要了。相反翻遍先秦乃至整个中华历代典籍也找不到墨客骚人赞颂泽兰的诗赋图文,而泽兰论者竟然自身也不来一首“泽兰曲”以弘扬“泽兰精神”,这岂不是有些奇怪吗!

综上所述,“幽兰”只可能是“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花。

历史已经固化,谁也无法改动。从孔子言“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左丘明称兰为“国香”,屈原命兰花为“幽兰”开始,后世文人就常常以兰自况,甚至作曲以抒情,这是确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笔者翻检古代文献,仅从唐诗之中,笔者就翻检到“幽兰”一词28见,其中明确言《幽兰》古曲的就有8见。可见“幽兰曲”在文人世界千秋难绝,知音众多。

  • 1
  • 2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古琴曲幽兰曲幽兰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1星
  • 0钻
  • 李正宣,男,1951年出生于雅安。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西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 李正宣,男,1951年出生于雅安。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西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600
  • 6
  • 50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