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曲《幽兰》与《猗兰》
  • 点击:2256评论:02023/04/28 09:10

在音乐艺术领域,有感于兰的植物特征,创制琴曲抒发感情的历史,同样非常久远。屈原创造“幽兰”一词之后,宋玉《讽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记述:“女欲置臣,堂上太高,堂下太卑,乃更于兰房之室,止臣其中。中有鸣琴焉,臣援而鼓之,为《幽兰》、《白雪》之曲。”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亦说:“抚弦为幽兰、白雪之曲。”东汉蔡邕的《琴操》也有孔子作《猗兰操》的记载,刘宋诗人谢惠运《雪赋》还说“楚谣以《幽兰》俪曲”(意思是说,楚地民歌可以拿《幽兰》与别的乐曲相比美)。晋代陆机1《日出东南隅行》中写道:“悲歌吐清音,独韵播《幽兰》。”北魏鹿悉《讽真定公二首》记载说:“援琴起何调,《幽兰》与《白雪》。”梁代柳恽《捣衣诗》中咏叹道:“清夜促柱奏《幽兰》。”南北朝诗人鲍照曾以《幽兰》为曲调,一连写有五首歌词。

全唐诗中也有8位诗人提及《幽兰》之曲。宏才大略的李世民在《喜雪》中吟诵道:“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白居易《听幽兰》也说:“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慇懃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

关于《幽兰》之曲,影响最大的文字表述是汉代蔡邕《琴操·猗兰操》的记载。其文记载说:“《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有本作仕),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秀,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秀,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猗兰操》的歌词是:“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汉代末期人蔡邕是戏剧家,他收集了很多人的琴曲,编为《琴操》,《猗兰》只是蔡邕收收集到的其中一篇。当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任何古代的历史记载都有很多主观成分、猜想成分或者道听途说的成分。因此蔡邕关于孔子作《猗兰操》的记载可能是由先秦的传闻而来,现在可查考的文献除了蔡邕的《琴操》,已经无从可考。所以古琴曲《猗兰》是不是孔子所作,什么地方以及什么情况下所作,现在就很难断定了,不过先秦某位音乐家因为古兰触发了先秦琴曲作家的灵感创造了《幽兰曲》或《猗兰操》这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与蔡邕同时代而且认为古兰类似于大泽兰的吴国乌程令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也说:“蕑即兰,香草也。《春秋传》曰:刈兰而卒;《楚辞》曰:纫秋兰;子曰:兰当为王者香草。皆是也。”可见琴曲《猗兰》和孔子言“兰当为王者香”的传说并非汉末人蔡邕个人的主观捏造。

尽管《幽兰》古琴曲只有歌词记载,不见曲谱,但是我们今天却还能够看到在其影响下所产生的另一首古乐曲《碣石调幽兰》2的曲谱,这就为我们研究《幽兰》的音乐表达,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古乐曲《碣石调幽兰》,一名《猗兰》。是现存最早的中华古代琴曲谱,也是今天唯一所见的减字谱发明前保存于文字谱上的乐谱。该谱是六朝梁代丘明创制,并于桢明三年(公元589年)快要告别人世时,才传给了宜都人王叔明,流传于世。现保存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最早收藏于日本京都神光院)的卷子本,系初唐人抄本,估计是日本遣唐使带回日本的。全谱4954个汉字,详细记录了每个音在古琴上属第几根弦,什么位置,用什么法弹奏。它是留存至今的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唯一的琴曲文字谱。由于现传的古琴文字谱仅此一曲,自1883年黎庶昌、杨守敬刻印《古逸丛书》,刊印了唐传日本写本碣石调《幽兰》后。近百年来不断有人进行专题的译解研究,杨宗稷(字时百)在《琴学丛书》(1911~1919)把它译为减字谱和文字谱的双行对照谱;日本学者林谦三、中国琴家查阜西、管平湖、姚丙炎等都曾做过研究。20世纪50年代,曾得“九嶷派”杨宗稷等名琴家真传的管平湖先生被聘为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已经重放异彩。

按文字谱整理出来的《幽兰曲》,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琴曲的开端是深沉忧伤的。二、三段音色变化对比较大,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感慨。末尾以清澈的泛音演奏,明朗豁达,透过兰花性格,象征光明将临。虽然作者有着生不逢时的抑郁伤感,但却哀而不伤,如入宁静致远的无人之境,消归于内心无限的平和与安详。细品《幽兰》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会胸襟开阔,心志弥坚。

那么,古琴曲《幽兰》是不是仅仅与植物“幽兰”同名,而与幽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植物特性没有联系呢?笔者以为古琴曲之所以用“幽兰”命名,就是创制者有感于幽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或者说是幽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植物属性触发了作者的情感之弦。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他几部古琴曲的诞生渊源。

据古曲有关资料记载,古琴曲《高山流水》的产生与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相遇有关:商汤时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曲音描绘的是“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浩浩乎志在流水”,伯牙惊异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后人为此故事感动,创作了高山流水之曲传世。关于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相遇的故事,《列子·汤问》记载说:“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3另,《韩诗外传》卷九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志在山,锺子期曰:‘善哉!鼓琴!巍巍乎如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江河。’锺子期死,伯牙僻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与鼓琴也。非独琴如此,贤者亦有之,苟非其时,则贤者将奚由得遂其功哉!”《吕氏春秋·本味》也有相关记述。证明《高山流水》的产生自有生活基础。4

古琴曲《梅花三弄》5则是借物咏怀之曲。它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颂赞人的高尚情操。因而,乐曲前半阕用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后半阕则比较急促,描写了梅花昂扬不屈的精神。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迥然不同。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复了三次,因而该曲称为“三弄”。

《阳春》和《白雪》是两首非常古老的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6后来音乐家把此曲改为琵琶独奏,同样是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音乐是用声音构成的艺术,是用听觉感知的艺术,同时又是表达感情和激发感情的艺术。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就脱离不了生活,脱离不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它需要创造者把自己对自然风光或人生社会的体验,借助于一个载体(我们通常说的借物抒情或借景抒情的凭借),通过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丰富多彩的音色、力度的强弱表达出来;同时,音乐欣赏者又要通过起伏的旋律、张驰的节奏、丰富多彩的音色、力度的强弱去领略音乐家对自然社会的情感关照,去解读乐曲的内涵。

曲调抒情,比诗文词赋隐讳得多,因而更能够反映真实的人的精神世界。音乐是个人心灵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独特共振,音乐的理解全靠个人的修养和阅历赋予的审美情趣。但是,曲调的振幅也是具有共性的。情随景生,意随物来。面对一条水沟绝对产生不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慨叹,身居平地(不登泰山)难有“小天下”的感觉。如果谁面对一望无际的草原发出“噫嘘兮,危乎高哉!”的感叹,谁都会说,此人一定是神经出了问题!笔者相信,孔子、宋玉、杨雄或者是蔡邕,面对长在池泽旁的泽兰或者漫山遍野,“如蒙绛雪”的大泽兰,是创造不出任何《幽兰》曲的。这一点蔡邕说得很清楚:孔子“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逢时,托辞于香兰云。” 7不管这个记载是产生在先秦还是产生在汉代初年,但是作《猗兰操》者总不会面对长在池泽,“主治乳妇衄血,中风余疾,大腹水肿,身面四支浮肿,骨节中水,金创,痈肿疮脓”的泽兰,或者面对漫山遍野,“如蒙绛雪”,“主利水道,杀蛊毒”的大泽兰一边弹琴一边吟诵“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蔡邕所记的古琴曲《猗兰》通过对深山幽谷里散发幽香兰花的咏叹,抒发的是琴曲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生动又隐晦地表达了虽然处境不佳,但坚信“穷达以时”兼济天下;或者时运不济,就独善其身的思想情怀。

据泽兰论用来否定古兰是兰花的权威文献,历代《神农本草经》记载,泽兰、兰草(又名大泽兰或佩兰)的香气与古兰天壤之别:泽兰是“不香”或“微香”的植物;兰草(大泽兰、佩兰)是“臭香”“辛香”等香味不正的植物。那么,“不香”“臭香”“辛香”或“微香”的泽兰(或大泽兰),靠什么触动音乐家的心灵之弦呢?是泽兰能够治“乳妇衄血,中风余疾,大腹水肿”的特点打动了音乐家?还是大泽兰“主利水道,杀蛊毒”的妙用感动了孔子?假如写一首《泽兰曲》,能不能表现孔子生不逢时的慨叹?

“幽兰”一词的发明者是屈原,后世所言“幽兰”当是对屈原的认可和继承。翻遍中华典籍言兰为幽兰者比比皆是,这也可以证明屈原用语之精要了。相反翻遍先秦乃至整个中华历代典籍也找不到墨客骚人赞颂泽兰的诗赋图文,而泽兰论者竟然自身也不来一首“泽兰曲”以弘扬“泽兰精神”,这岂不是有些奇怪吗!

综上所述,“幽兰”只可能是“生于森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兰花。

历史已经固化,谁也无法改动。从孔子言“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左丘明称兰为“国香”,屈原命兰花为“幽兰”开始,后世文人就常常以兰自况,甚至作曲以抒情,这是确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笔者翻检古代文献,仅从唐诗之中,笔者就翻检到“幽兰”一词28见,其中明确言《幽兰》古曲的就有8见。可见“幽兰曲”在文人世界千秋难绝,知音众多。

  • 1
  • 2
  • 3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古琴曲幽兰曲幽兰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1星
  • 0钻
  • 李正宣,男,1951年出生于雅安。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西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 李正宣,男,1951年出生于雅安。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西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600
  • 6
  • 50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