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点击:3096评论:02023/04/28 09:25

说到四川的盐,首先会想到的是自贡。殊不知四川历史上重要的盐产地是五通桥“犍乐盐场”。五通桥曾是四川第一大盐场,产品行销川内各地及重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盐务总局也搬迁至此,更使五通桥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繁华之城,吸引了冯玉祥、郭沫若、黄炎培、侯德榜、南怀瑾、丰子恺、徐悲鸿、田汉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汇聚于此。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对五通桥盐业的盛况形容说“架影高低筒络绎,车声轳辘井相连”。

大学毕业四十年了,同学们欢聚在峨眉山。8月8日吃了午饭,应乐山何可、刘学云同学的邀请,绕道五通桥区领略盐都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风貌。

从峨眉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了茫溪河的北岸。由于前两天刚下过暴雨,眼前的茫溪河里还滚动着红泥巴水。

茫溪河的北岸,盐商时代有个雅名叫“宝庆街”,后来为了体现与原来“卖盐的喝淡汤,泥瓦匠住草房”时代的变迁,才改名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名字“工农街”。但茫溪河还是像往日一样,千年流,万年流,一到夏天依然唱着一首黄浊的歌,流向远方。那夹着茫溪河两岸绵亘耸峙的山岚,似在告诉我们:这里在盐业没有兴起的时候,和四川各地一样,都是凭挖山种地过日子的川南农村的一个普通小镇。据说,在五通桥还不叫五通桥的时候,这里确实只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川南丘陵地区,当地农民靠种植普通的水稻、玉米、红苕等农作物来度日。后来,不只是哪位智者发现了这里的盐,并预测了发展的前景,落脚在这里开始淘宝。紧接着,一批批操着不同口音的淘宝人纷至沓来。他们出上几个钱就掀翻了农民的菜地和庄家地的地皮。这些掀开庄稼地皮的人,多是有文化的智者,他们从书本上懂得了这里地下的宝藏一旦被唤醒,那将是无尽的财富。他们就是第一批来到茫溪河两岸的盐商。那时茫溪河的农民非常愤怒,他们带上锄头和盐商理论,他们要保护祖宗留给的种上水稻就能够维持生存的土地。但是盐商拿出白花花的银子招呼说,“来吧,到我们这里做工,你们得到的是比土地出产丰厚得多的报偿!来吧,到我们这里做工比你们种地强多啦!你看,这白花花的银子,想要什么就换什么,来吧!……”据《嘉定府志》记载:“日取酬值,可以食五日。”后来,农民们习惯了这种变迁,抛弃了镰刀与锄头,成为了盐业工人。随着盐业的发展,安徽、江苏、山西、湖北一带来了不少盐业的掘金人,他们就成了五通桥最早的移民,其中不少人成了拥有巨额财富的盐商。盐业的发展带动了五通桥的社会发展。五通桥因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盐商,他们将各地自己喜欢的各种风格的建筑乃至国外的建筑与四川民居融为一体,根据当地的自然特点筑起了众多典范性建筑。据说,五通桥依山傍水的三条老街都以环境为依托,根据自然条件将建筑融入其中,景城一体,形成布局自由、灵活多变的特色,体现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观念。有“小西湖”的美名。然而,展现在我们几位眼前的茫溪河两岸,昔日繁荣的五通桥盐业已经成为历史,茫溪河宝庆街等商业街道早没了昔日盐贩子来往穿梭的光景。当年的石板路、马车路虽然早已被水泥路取代,但河水依旧唱着一般人听不懂的歌,青山也依旧郁郁葱葱,姿态各异的黄角树也依旧为这依山傍水的老街遮挡着烈日。除了个别悠闲的人在黄角树下喝着盖碗茶,忙碌的人依旧匆匆地进进出出为生计奔波。特别是顺山势而修建的老式木结构建筑,多已人去屋空,生锈的铁锁锁不住老屋的破败。我正觉得古盐都仅如此的简陋,无什么风景可观时,在老街傍水的岸边出现了一棵巨大的黄角树,倒是给这褪去了昔日繁华的街道增添了一阵惊喜。我们找个地方停下车,一行6人走在这顺河而建的半边街上,希望能够窥见盐都的昔日风流。宝庆街这棵黄角树被四条砌成的巨大石围子围住半边,另一半与街道的土台相连。围子里的黄角树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够合围,在四米高的地方才分成三叉,枝叶伸展到四周,宛如一把大伞遮蔽着街道和街道的人家。刘同学说:“你们发现没有?这树树干只有一方有损伤的凹槽,整个树冠枝繁叶茂,给人还年轻力壮的感觉。”我们仔细一看那树干不像其他地方老黄角树树干凹凸不平或多处龟裂,瘢痕累累,特别是枝叶的色泽真是正年轻的感觉。走到这棵老黄角树下,发现人们为大树嵌有一块很大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黄角树王”四个大字,用小字介绍说“有五百多年树龄,树围15米,树高28.5米,树冠62米”。这黄角树当然是盐都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可惜黄角树不能够言语,只有给一片树荫回答我们这些远道来的客人。

我们沿着半边街边走边看,房屋大都关门闭户,很多门都被生锈的锁锁得死死的,大都已经人去房空。即使有人居住的部分房屋也和四川很多残破的旧街没有什么两样,再不见昔日盐都的风韵。靠山的半边街虽然几乎都是木结构的老房子,但看得出来多数都是“撤去了旧日的古建筑木板,学习城里人用火砖作屋壁的”土样结合的半新式解放街。也有一些路段,有钱者修起了现代火柴盒似的三层砖房,有点鹤立鸡群的味道,但就盐都的古建筑群落而言,显然是不协调的音符。不过整个街道上多数建筑已经残破不堪,人们追求新式建筑倒也无可厚非:你们住洋楼了,难道我们这些世居在此的人就该永远住在落后的旧建筑里?!所以,很多人见不能够原地建造新式高楼,就举家搬到五通桥的市区去享受现代文明了;留在这半边街的多是一些老人,或寄希望于做点小生意或开个茶馆等待这里开发的人。就在一棵仅有几十年树龄的黄角树下,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中年男子,悠闲第拉着二胡,他的面前摆着一张条桌,六把木椅子;他头顶的上方,黄角树上挂着一面蓝色花纹的茶招,上面大书着“盖碗茶”三字。因此,宝庆街自然再也不容易领略到昔日盐都的辉煌。好在我们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乐山市政府已经在一些建筑物上钉上了一块统一制作的文物保护牌,上面明明白白写作“乐山市历史建筑”。

我们在宝庆街比较失望的时候,何可同学指着河对岸说,时间还早,去河对面看看,那里还有不少盐都遗迹。

我们驱车穿行在宝庆街对面的半边街上,这街道就比宝庆街宽敞多了,现在已经是一条交通要道。汽车一会儿就来一辆,合着尘土呼啸而过,几乎没有街的味道。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一个地段,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停车的地方,终于看到一排普通矮平房的后面,树木葱茏,藤蔓缠绕的绿荫之中露出了一些有古建筑特色的屋脊或檐角。何可同学说“到地方了!”,因为她曾经几次来过这里。我们找到上山的路口,一条古朴的石径蜿蜒在两旁都是旧时的青砖围墙之间。离公路不到30米,石径甬道的左边,有一张挂满藤蔓的高墙,围着一座只能够见到屋顶的古建筑。但门封闭得死死的,不仅进不去,连窥视一下里面都不可能。而且墙上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危险建筑,请勿靠近”。我们只好沿着甬道去寻觅可能观赏的建筑。继续前行不足100步,甬道左侧一条被脚磨出凹槽的石径通向半山的一处与小四合院相类的建筑。顺着斜斜的石阶梯,走到这个长方形的小四合院,门口一边一个鼓形石墩。大门的右侧木壁上也钉着一块蓝色的牌子,一看才知道这是一家蒋姓盐商的故居。跨进门槛,左边是一对双开的圆形门。天井里的石板长着厚厚的青苔,看来已经少有人到此。突然看见房檐内挂着几件衣服,显然是有人居住。我们出门一问这里的邻居,才说有人租借来养草兔。平常,除了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一般很少有人来这里了。出了这家大门走下阶梯,沿着甬道石径我们又参观了若干家盐商故居,大同小异,都已经破败不堪。唯有一家居山较高的古建筑,倒真有些特色:屋子两端是用青砖切成山墙,有些类似浙江一带的建筑,但山墙有部分已经坍塌。屋子的楼房通道有雕花的护栏,但是已经不能够上去观看了,因为楼口已经坍塌。正方的大门两边是标准的南方木建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木质小门,上部是古时的特有图案的木条镶嵌成的窗子,下部镶嵌着雕花木板。这家的木板左边雕刻的是一丛蕙兰,右边雕刻的是一丛梅花。由于天色已晚,我们还得返程,只好匆匆拍了一些照片,就告别了这当年盐商创建的半边街。

说到五通桥,从这名字看,这里应该是四通八达的古盐都。那么水路肯定是重要的通道,但是建筑尚且如此残破,那么码头还有旧迹吗?我们探寻了不少河边有下河缺口的石岸,才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处由石阶通到河里的地方。但石径已经长满了杂草,丝毫看不出这里曾经停泊过远行大江的码头。据说,五通桥茫溪河长约两公里的河段上,还保存着42处古码头,但由于水路盐运退出历史舞台,唯有河里浑浊的河水似

在诉说着过往岁月。

这正是历史的运动特点: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唯有江山依旧在,夕阳依旧红。

  • 1
  • 2
  • 3
  • 关键词:五通桥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0邻家币,明细如下: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最近来访
  • 1布衣
  • 1星
  • 0钻
  • 李正宣,男,1951年出生于雅安。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西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 李正宣,男,1951年出生于雅安。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西昌师专中文系学习,1997年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600
  • 6
  • 500
  • 我们阅读网络小说各种题材,比如穿越、宫斗、职场、言情等,故事很精彩,人物很鲜明,但总觉得会少一些什么,其语言、情节与小说的张力都不能很好地融汇贯通,创造出迷人的气息,给读者阅读带来冲击。这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职场故事似曾相识,而语言与节奏把握相得益彰,呈现出一个现实与心理都趋向虚无的多向文化空间,如同昆德拉的小说一样,可此小说的重点并非叙“事”,而是造“境”、抒“情”。

    廖令鹏橘子站在樱桃旁边

    2022/9/21 11:01:52
  • 这篇成长小说刻画了一个思维活跃、生动有趣的小女孩,把她写“活”了,特别是现在二孩、三孩家庭里,孩子们如何与父母、阿姨、兄弟姐妹相处,小说站在孩子的世界作了很多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思考,既严肃又天真,给人们的启发较大。我比较欣赏小说的语言和叙事,特别是视角的转换比较成功,浑然一体。可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成长小说,适合家长、老师、同龄人阅读的一本好作品。

    廖令鹏一加一不等于二

    2022/9/21 10:47:59
  • 主人公从贫苦农村出发,跨越山川湖泊,来到寸土寸金的城市打拼,持之以恒地向梦想一路高歌猛进,最后换来了命运的逆袭。 创业的道路无疑是辛酸且苦闷的,充满荆棘和坎坷。而今凝目回望,仍将感谢曾经那个不轻言放弃的自己。他人的成功无法复制,但是他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一路走来,既要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也像海绵一样挤干“水分”,脚踏实地,追求梦想,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城市,创新、包容、进取是真正的深圳精神。

    胡帝我在深圳这些年

    2022/9/21 9:57:44
  • 这篇我今年读的第一篇的文章,这个小说有一股生猛的原生态气息,在我的脑垂体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生来就是一个感性动物,但我当时还是克制下提名的冲动。我的原则是要把所有的小说和文章看一个大概,才能提名……两栋楼对窗而立,无数个夜晚,他们在熄了灯的床上观摩对面投在窗子上的女人身影,一道凹凸有致的影子慰藉了他们许多个春夜……小说里的多处写实,淋漓尽致,令人忍俊不住……我始终认为爱情是人类的必须品。

    文夕​月在东山上

    2022/9/21 0:09:36
  • 今年我的提名原则也是跟陈卫华老师一样,尽量以提新面孔、年轻人和我不熟悉的作者,手中票数有限,希望鼓励到更多的新人。作者作为新生代都市人,他的笔下的人物,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数个大都市里恋爱和生活,看着都是不相干的人物,完全不同的人生,不相同的价值观,最后却都被作者巧妙地捏到了一个小说里,还是亲人情人和友人。作者说到:社会学中有一个说法,世界上任何两个人最小可以通过六个人联系起来。他在这篇小说中做到了。

    文夕​一场生活

    2022/9/20 23:31:41
  • 此文文笔流畅,语言有节奏。我最喜欢这篇文章的是语言节奏感,这种有节奏句子,读起来富有弹性,在节奏中阅读,很容易把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之中,我读着读着就把自己代入角色了,为她们的故事动情,被她们的真爱所打动。我是一个完全的异性恋者,我并不了解同性之间的爱恋,但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她们的爱一点也比男女之间的爱逊色。深圳是“我”心中的圣山,“我”的爱人在深圳,给“我”介绍深圳,她的深圳就成了“我”的圣山。

    文夕去深圳

    2022/9/20 21:51:42
  • 历来如此,人之道与文之道异曲同工。求新,也是一种选择。写什么,怎么写都重要。所以,一个平凡的故事也能让人留心。这里,不仅仅是作家的发现,更是作家的选择,读者的期待。

    秦锦屏跨境直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2022/9/20 14:57:27
  • 人如生活之浪,需要在时代中飞扬,在作家的发现中激昂,作者的的选题,构思,落笔都很好,如能再多讲点故事,多些生命的过往打捞,更好!

    秦锦屏禹国刚,中国证券市场拓荒牛

    2022/9/20 14:51:58
  • 一些生活的细节是可圈可点的,空间格局也有回响。 如果不代替“人物”发表意见,让“人物”自己出镜,更妙。但不失为一篇有腔调的作品。

    秦锦屏羁爱的脚本

    2022/9/20 14:34:22
  • 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文字干净,节约,有一种泰然的气质。信手拈来的一些句子,将双城典型环境中的人生况味勾勒的从容,超然,又深入其中,张弛有度。

    秦锦屏王福田的双城生活

    2022/9/20 14:31:39
  • 以科幻的手法,让人事,现实与超现实相互交融交织,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新体验。以其殊异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形貌。略失于仓促。但不失仍是一个值得继续打磨的文本。

    秦锦屏创·城

    2022/9/20 14:26:01
  • 题材虽不新,还是容易引起共鸣。广场舞是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是自发组织的,大妈大爷们精神的需要,几个主角有各自的故事,可以说多少个舞者就有多少个故事,是长篇是中篇,是几部长篇难详尽的一个大妈。我有首诗里写道,她们被老龄丈夫粗暴地赶出家门,一直在公园大唱革命歌曲!人性是复杂的,作者发现了也呈现了,可是还需要进入所谓的化境,即看山还是山。需要让他们再次粉墨登场,可以一笔带过,而避免道德优势与审判之嫌

    健字号跳广场舞的女人

    2022/9/20 14:25:46
  • 人物的命运感很强,他们在时代面前的苦与乐都在故事的兜兜转转中得以体现。这是地三鲜今年连续多篇中我个人觉得最可贵的一篇,特点保持了文章标题亮眼之外,对人物的刻画很有章法,故事也相对圆熟。

    秦锦屏飞往回南天

    2022/9/20 11:49:32
  • 好的非虚构未必是记录大事件,恰恰相反,记录个人生活里闪烁着光辉的微末故事,恰是我们作为平凡老百姓最值得做的,因为大事件自有史官记录,而我们的人生记录者只有自己。这位维修店的小老板文采如此之好,如果能多写一点、选材再种类丰富一点,你的维修杂记是能获大奖的水平。最后再把今天偶得的一句名言分享给你: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因为虚构是在一定逻辑下进行的,而现实往往毫无逻辑可言——马克�吐温 ​ ​​​​

    陈彻维修杂记

    2022/9/19 17:56:50
  • 这篇小说写出了人生的无常感。一切都是偶然。亲情、爱情、友情,都是那么回事,无所谓神圣与庸俗。萍水相逢本身就是理由,此外不必再寻找其他的理由。作者对人生有一种冷冷的看透,不赞美也不抨击,只是以零度情感予以叙说,如冷月照江河。语言老道,叙事精妙,很有功力。

    孙行者残鸟

    2022/9/19 14:02:24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