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候龙州看变迁
  • 点击:7310评论:22023/05/29 17:48

引子

文康宁老人1947年出生,今年76岁了。他从小在松岗长大,松岗水资源充沛,河道宽阔,一千年以前就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松岗赛龙舟除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还有一项特殊含义就是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到了清代光绪年间,文氏家族为纪念文天祥,更加用心操办赛龙舟,让这一民俗活动多了一份祭拜先祖的宗族色彩,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仪式。

小时候,他听爷爷讲村里人还留着辫子的时候,那应该是清朝末年,村子里的赛龙舟就办得很红火。但是在爷爷生活的那个旧时代,赛龙舟却不怎么文明,因为人们成立龙舟队是为了面子,哪个村子没有龙舟队的话,就会觉得给别的村子比下去而颜面尽失,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因此抬不起头。那时候,人们参加赛龙舟活动是为了争强好胜,一些年轻人还为了显示个人英雄主义。于是在赛龙舟的过程中,会因为竞争激烈,场面太火爆而发生冲突,甚至打架斗殴。所以,文康宁小时候所了解到的龙舟是有一些暴力倾向,有一些不文明的。

尽管这样,赛龙舟还是因为它独特的魅力一直在他们村子里留存下来,从爷爷那一辈到爸爸那一辈,再传到他这一辈,赛龙舟活动在松岗一代又一代的延续传承。


文康宁的童年记忆是从六岁开始的。他清楚记得,那是1953年一个夜晚,天阴沉沉的,屋外飘着雨,一贫如洗的家冷冷清清,厨房里的妈妈愁眉苦脸。当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了,缸里没有米,连野菜都找不到一颗了,那个晚上妈妈就让小康宁喝了几碗凉水忍着饿上床睡觉了。那个晚上小康宁饿得两眼昏花,肚子咕咕叫,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也没有办法,他们兄弟姐妹只能干受着……夜深了,他听到妈妈在隔壁的房间唉声叹气,第二天早上起来看到妈妈两眼红肿,显然是偷偷哭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晚上家里还是没有吃的东西,母亲流着泪看着兄妹三人,又是让他们各喝一碗白开水便去睡觉。文康宁的母亲出生于大户家庭,过去她家里很有钱,也见过世面,所以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日子里,母亲还是没有忘记教育孩子们。她含着泪对兄妹三人说:“孩子呀,人穷不怕,怕的是志穷,人穷穷一时,志穷穷一世。”从此,小康宁就记住了母亲说的这一句话,这个道理伴着他从小到大,他深深懂得:一个人从小要有志气,要有志向,不能人穷志短!

那时候,虽然每家每户都穷得揭不开锅,但是村子里到逢年过节的时候,特别是端午节时,却一定要赛龙舟。幼小的文康宁和小伙伴们一起欢天喜地去看赛龙舟。看着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龙舟下到水里,前面有人擂鼓挥旗,大家齐心协力奋力划着,龙舟箭一般向前驶去,冲向胜利的终点。岸边的人喊声震天地为他们助威,为他们欢呼。那一刻,整个村子都沉浸在龙舟竞赛的欢乐气氛中,大家把浸满贫穷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村里的小伙伴就是在这样一次次观看赛龙舟的过程中熟悉了赛龙舟,也在心里面种下了一颗热爱龙舟的种子。

终于,在文康宁18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加入了村里的龙舟队,开始了伴随一辈子的龙舟生涯。尽管那时候生活还比较艰苦,村子里物质条件也不太好。年轻人却一个个很有干劲儿,大家都充满热情地参与赛龙舟的活动,都以能加入龙舟队,成为一名“龙舟人”而骄傲。文康宁开心和青年朋友们一起报名参加龙舟队,摩拳擦掌地要跟隔壁村的青年们一起比赛。划龙舟是非常辛苦的,整天坐在龙舟上训练,屁股都磨得破皮流血,手臂挥动着木桨,酸痛得抬起来都困难。但他们仍然非常卖力地训练,没有一个人肯偷懒,生怕自己被淘汰。慢慢的,文康宁成为了一名划龙舟的熟手,也成为了村里龙舟队的主力队员。

后来,随着文化大**开始,村里的龙舟活动也渐渐停了下来。十年动乱时期,在松岗竟然看不到赛龙舟了。


中学毕业以后,文康宁回到了村子里工作。先是在生产队做计分员,后来慢慢做了小队长,当上了生产队长。1979年十一届****以后,松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村的龙舟队也逐步恢复成立。不过这时候划龙舟的主要是一些年轻后生,三十多岁的文康宁也不再是龙舟队的主力。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松岗,松岗迎来了建设开发的大好时期。当时,大片的农田被划为建设工厂,建设高楼大厦的建筑用地,他也顺应时代加入了松岗建筑工程队,成为管着十几名建筑工人的组长。在建筑公司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和工友们盖了不少厂房和高楼之后,文康宁又回到村里工作。他当上了松岗镇东方村的治保主任,负责村里的社会治安和青年工作。村里要求他把龙舟队抓起来,负责带着年轻人传承松岗的赛龙舟。

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条件渐渐好了,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大不如前了。这时候组织龙舟队,既要考虑队服,吃饭喝水等开支,又要为每个龙舟队的队员训练参赛发一定的生活补助和误工补助。钱,成了一个难题。在改革开放初期,松岗的赛龙舟要传承下来,还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青年人投入龙舟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没有之前那么高了,对于组织龙舟活动的负责人来说,工作难度也加大了。但为了让青年们强身健体,为了传承松岗千年龙舟文化,大家克服困难也要把赛龙舟组织好。松岗镇政府,东方村村委,还有村里的一些热心人,大家出资出力,想尽一切办法来支持资助龙舟队的训练和比赛,使得松岗的赛龙舟活动能够持续下来。

从1979年开始,松岗各行政村的龙舟队陆陆续续成立起来,最多的时候松岗有18支龙舟队。


1997年香港回归,深圳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自然也带动了松岗的发展,松岗的龙舟运动在这个时期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康宁率领的东方村龙舟队在1997年的龙舟大赛当中获得了第一名,他们在区里、市里也小有名气了。

1998年6月8日,政府在松岗五指耙水库举办了龙舟国际邀请赛,组委会请来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共16支代表队参加比赛,比赛当天十分热闹,观众就有6万多人。文康宁所率领的龙舟队又夺得了第一名,获得金奖,也算是把松岗镇推上了国际舞台。

第二年,深圳市政府又指派他们的龙舟队到香港西贡区参加国际龙舟比赛,很幸运,他们又在比赛当中获得了第一名。从此,松岗的龙舟队名声在外,成为了松岗的一张文化名片。

后来,香港的一个电影公司到东莞雁田水库拍电影,他们指名让文康宁带领龙舟队去拍摄电影当中赛龙舟的场景。他带上东方村和田头村的几十个青年参加了两天的拍摄,当时每一个龙舟队员在拍摄结束以后获得了每天200元的补贴,大家拿到这些补助的时候,一个个开心得手舞足蹈,这也算是东方村龙舟队的光辉时刻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厂制作工艺的改进,他们划的龙舟船身也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杉木变成了塑钢材质。早年的龙舟多以轻巧的杉木造成,头和尾再加上榆木、桑木来稳固。因为木头容易被虫蛀、泡水而变形,时间久了容易风化,慢慢的杉木龙舟逐渐被淘汰,换成了现在这种更好保管和运输的塑钢材质。


2004年农村城镇化建设之后,松岗镇变更为松岗街道,东方村也更名为东方社区,文康宁继续在社区负责青年工作,继续负责赛龙舟项目。

每一次要组织龙舟队训练,去参加活动或比赛,都要重新招募队员。每一批的队员都不一样,人员有更新,就需要重新磨合,重新训练。文康宁需要提前两个月准备,先是去请专业的教练,再到社区选拔队员,挑选精兵强将,选肯吃苦,乐于奉献的年轻人参加。队员招齐之后,便要开始为期一个多月的艰苦训练。

岁月流逝,文康宁已鬓发染霜,腰背也开始佝偻,他不能再上龙舟擂鼓划桨参加比赛了,但他还是热心积极地参与其中。每次他总是第一个到,安排工作,协调人员,督促训练进度,跟教练和队员们做后勤服务。每次要成立龙舟队,要组织大家外出比赛,他都会兴奋又开心,甚至进入一种忘我的工作状态。家里人经笑话他:“只要一开始组织龙舟队,你的精神就好起来了,你的劲头就足了!”

这几年,在街道和社区的推动下,当地的龙舟运动蓬勃发展,松岗街道有了专门的龙舟训练基地,也成立了龙舟非遗博物馆。文康宁老人常常对人说:“我很骄傲,我是一个松岗人,我们有赛龙舟!”在文康宁老人为代表的松岗龙舟人的努力下,“松岗赛龙舟”这一古老民俗渐渐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并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十八大以来,松岗的赛龙舟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呼吁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传承。松岗的省级非遗项目——赛龙舟越来越受到街道、区政府、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18年,因为一直守护着松岗的赛龙舟,文康宁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全体松岗龙舟人的骄傲。

也是在这一年里,在松岗街道领导的推动下,他们成立了“松岗龙舟协会”,文康宁也被推选为龙舟协会的第一任会长。当时他已70岁了,一再推辞说这个工作要让年轻人来做,他怕自己力不从心,但是领导一再坚持说:“你不要推脱了,至少要干一届。”恭敬不如从命,文老也开心接受了这一工作,担起了这个责任。

于是,龙舟协会迅速启动工作,制订了新的规划,准备在以前的基础上把松岗赛龙舟项目做得更有特色,更具影响力。文康宁也准备带领协会成员多做出一些有成效的工作,为松岗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份贡献。

可惜这几年的新冠疫情把人民生活节奏全打乱了,龙舟协会的工作也没能实质性开展,也没有组织像样的龙舟活动,文老每每为此深深遗憾。

这两年,文老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去年还在港大医院做了手术。他考虑到自己很难胜任龙舟协会的工作了,他打算把会长这个担子传给一个副会长,副会长才50多岁,文老相信他一定能把龙舟协会办得越来越好,让松岗的龙舟活动更上一层楼。


尾声

退休之后,文康宁老人喜欢在松岗的马路上、公园里走走,看着一条条几十米宽的大路平整又漂亮;看着一个个社区公园花草鲜艳,人们在里面休闲娱乐;看着一栋栋住宅楼、一幢幢写字楼替代了从前杂乱又矮小的民房,他心里更加开心幸福,为自己是一个深圳人、一个松岗人而骄傲。

文康宁老人现在偶尔会开车去市区,两个小时就可以来回。想想当年从松岗去福田来往一趟需要一整天,稍微耽搁就要在市里过夜。他真心为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欣喜,而自豪!

  • 1
  • 2
  • 3
1/2页上一页12下一页
  • 关键词:松岗非遗龙舟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Inna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05-30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Inna3秀才2023/05/30 10:25:51
    • 分享到:
  • 非遗文化需要传承。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感谢打赏和评论。
  • 最近来访
  • 3秀才
  • 3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6
  • 39361
  • 55
  • 4220
  •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陈彻断尾

    2023/10/3 13:47:42
  •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孙行者断尾

    2023/10/3 13:38:18
  •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蔡德林歌咏深圳

    2023/10/3 11:52:14
  •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郭建勋在深圳街头遇见一群蚂蚁(组诗)

    2023/10/3 11:19:37
  •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郭建勋陀螺

    2023/10/3 11:04:53
  •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郭建勋血地寻梦

    2023/10/3 10:42:19
  •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谢龙我在深圳来来往往

    2023/10/3 10:35:09
  •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樊治月光 女人

    2023/10/2 18:39:57
  •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欧阳德彬隐秘的角落

    2023/10/2 16:57:56
  •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欧阳德彬没有陌生人的世界

    2023/10/2 16:10:48
  •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王元涛荔香夜话

    2023/10/2 14:27:13
  •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陈彻月光之下

    2023/10/2 13:19:20
  •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陈彻雨夜

    2023/10/2 13:05:51
  •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陈彻荔香夜话

    2023/10/2 12:56:20
  •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王元涛奔跑吧,狐狸

    2023/10/2 11:29:11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