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讲书文案近十万字,讲书时间超五个小时
花开花谢,光阴流转。2021年1月,我在机缘巧合下录制的“秋妮书语”视频号,在不知不觉中,至今已发布了一百多期。近三年的时间里,推出七十多位深圳作家正式出版的书籍,有些作家的书讲了两本、甚至三本。第一年每周推一期,第二年两周推一期,文案近十万字,讲书时间累计超过了五个小时。随着数字的不断上升,作为这个视频的主播、文案、剪辑和拍摄者,我的心里是忐忑的,为下一个视频如何更好展示绞尽脑汁,又为这些视频推送后的反响和效果感到欣慰,因为付出的努力没有付诸东流。
作家负责写深圳故事,而我讲他们的创作故事。
从《听,秋妮书语》到讲《你写深圳故事,我讲你的创作故事》,一年时间里,伴随着书声,肉眼可见的改变并不多,但骨子里、精神层面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于我,于一些熟识的作家,于深圳文学。这些虚构或非虚构的故事,让沉淀的岁月散发着暗香,不艳丽,不张扬,不高调,这种坚持与读书有关,涌动着一股力量,温暖但不灼伤,闪亮但不刺眼。
买宝安作家段作文的新书《人间烟火》,用来奖励“每天读书社”的好声音书友。他感谢我,我的回答是:“利他就是利己。”
看似是在帮作家宣传、推广、销售新书,在这过程里,我深切地感受到的是作家老师一路走来的艰辛和小心翼翼,比看书有着更具体的体悟。
这个专注于推广深圳作家的视频号让我成长,当收到感谢和赞誉的话语时,内心真挚地表示谢意,因为他们的关注和鼓励,让一个社恐(应该没人会信我这个标签)勇于站在镜头面前,表达对一本书的感受。
“她是一个奇迹。”
“你们以前相信李秋妮会做这么多事吗?”谢亚凡老师是我的老同事,在不同的场合里,他已经不下十次地说这些话,尤其是对着离开单位的同事,他总是一脸惊诧地反问对方,然后介绍我在做的事情。他认识我时,我刚刚生小孩休完产假上班;他重新认识我时,我的小孩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但亚凡老师还是没能从我的角色转换里适应过来,尽管他后来离开原单位去了龙华融媒中心,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从来没间断过——这么熟悉的老朋友都没有完全接受我的变化,可想而知,过去的我是多么微小,多么不愿抛头露面,多么不想坦露心扉,甚至不愿在大场合里多讲一句话。那时候觉得,世界多一个我、少一个我不会有什么改变,何必多言、何必浪费力气呢?只愿在独处时,练不成体的书法,读喜欢的句子,抄触碰人心的文字,吼自认为动听的歌声……现在想想,正是那些安静时刻的沉淀,让如今体形五大三粗的我,看起来稍稍有些内敛和文气吧。
坚持录制、推送,让“秋妮书语”渐渐为人所知;看似每期风格相差无几,总拿“以不变应万变”来回应他人对这种风格的质疑,自己心里是很清楚变化在哪里,那就是处理文案的方式、咬文嚼字的发音、表情和动作的合理化以及视频剪辑的技术——一个播音菜鸟、剪辑小白的提升空间是很大的,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自己究竟可以做到哪一步?
深圳诗人李国坚老师在“秋妮书语”百期祝福语里说,“祝愿秋妮书语早日走入神州大地的千家万户,并走向世界。”一听这话,我赶紧摆手,渺小如斯,怎么敢奢望神州大地,更不敢说世界了。
但让深圳作家走向神州大地,是我的愿望。让他们笔下生动的事物为大众所知,让那些描写深圳历史文化的浓墨重彩洒向祖国大地,让更多人知道,深圳的文化魅力,一如这城市的夜色一般,五彩斑斓,具有丰富的人文元素和历史沉淀。
一年前的《听,秋妮书语》更多的是描写一个成长故事,一年后的“秋妮书语”则以正在进行时的时态,叙述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例外地与声音有关,与读书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深圳作家有关。
比如深圳作家笔下的文字如何而来、为何而去,视频推送前后有什么故事?比如在“秋妮书语”带领下,每天读书社是如何读深圳作家的作品,并且举行线下读书会;比如朗诵深圳作家的美文配以美图剪辑后进行推送;比如将用书法写有深圳作家书名的小书签,在进入社区分享阅读时送给参与者并讲解作家故事;比如去江西广丰明德书院举行公益阅读课,给当地孩子送小书签和深圳作家的书……
他们笔下的深圳:
历史悠远,沧海桑田
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浓缩成三分钟的“脚本”,撷取精华自是应该,但又不能只将内容介绍和序言、后记一并念出即行,这是准备文案时我对自己的底线。尽管工作量颇大,要看书、划重点、找细节,最重要的是,我如何将书中有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生动呈现,我的要求是一定要找到被打动的点。如果一本书连自己都无法看进去,又如何能吸引别人?
深圳作家爱深圳、写深圳,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土生土长的深圳作家更是以自己见证深圳发展为荣,他们在这里呱呱落地,待年过半百,经济飞速的深圳已然成为繁华一线城市,笔功深厚的人自然就提起了笔,书写那些自己目睹过的深圳人文和自己经历过民间习俗等。
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采访资深民间文化学者廖虹雷,并且长年保持联络。出生于深圳宝安石岩的廖老师学识渊博,尤其对本土文化的研究,令人钦佩。他著有《老街》《深圳民间节俗》《深圳民间熟语》《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深圳民歌民谣》和《收藏深圳岁月》等系列专著。在他看来,深圳的过去不仅仅是个小渔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他走遍深圳的山村田野,不遗余力地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化,笔耕不辍。近年来,廖老师每出一本新书,我就会和他相约见面长谈,采访他的出书感想和创作体会。“秋妮书语”曾推介的《深圳民间节俗》和《深圳民歌民谣》两本书,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
廖老师的著作曾获得广东省第八届鲁迅文学艺术奖和广东省第六、第七届民间文艺著作奖,被评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和“广东省优秀民间文艺家”。在《深圳民间节俗》一书里,他用详尽的笔墨慢慢记录远去的民俗文化,有力地反驳了深圳没有历史、深圳是文化沙漠的错误观点。书中图文并茂,展示了如今的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和凤凰古村都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古迹,南山区蛇口半岛的赤湾左炮台保存完好的古炮及清军驻守时的营房遗址,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都说明深圳在成为经济特区前,传统文化就具有非常深厚的根基。节日文化的历史久远,丰富多彩,至今还伴随人们的生活,比如“沙头角鱼灯舞”“西乡抢炮”“坂田麒麟舞”“福永舞龙师”等,这些在廖虹雷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讲书视频《深圳民间节俗》推出后,收到不少的反馈,感慨原来深圳有这么丰富的民间习俗。其中打铁文艺社的画家李卫璋给我打电话,问如何购买廖老师的著作,还想有机会的话与廖老师见上一面,因为书中讲的深圳民俗内容,正是李卫璋画作里需要的元素。
2021年8月,当得知廖老师到宝安“百年合成号深圳民俗文化产业园”参加活动时,我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卫璋。会面后,他们两人围绕民俗话题相谈甚欢,廖老师还赠送签名新书给卫璋,并合影。无意中在“秋妮书语”发现自己寻找已久的创作素材,卫璋有些感慨。
廖老师今年出版的著作《深圳民歌民谣》,在我编辑的“文化地理”版面上连载,全书分为客家山歌、咸水歌、龙岗皆歌、采茶歌、男女瞽歌、民谣和童谣共七章,这本书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深圳地区民歌民谣的源流、种类、分布、特色及传承发展,对深圳地区的民歌民谣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廖老师在采访中告诉我,这本书里蕴含着乡土文学的精神原乡。
在这本书的视频中,作为客家人的我,将客家话、粤语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书中提到的客家山歌《月光光》,这是我们小时候经常听的催眠歌,所以很熟悉,这让我在视频推广时仿佛回到童年时光,这种有别于其他视频的语言收到一些好评,反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还有人微信跟我讨论广府话、白话和粤语的语言划分话题,客家山歌爱好者也像是找到了娘家,询问买书渠道。
除此之外,去年3月份,廖老师还出版了《收藏深圳岁月》一书,这是他几十年的民间探访结晶。年过七旬的他从未停止写作,并且长年在深圳各个地方挖掘和探究当地历史。通过这本书他想告诉大家,深圳拥有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希望更多的原住民和新移民了解这个多彩而立体的深圳。
同样作为深圳本土人,出生在大浪的谢为民老师则将深圳的发展和变化之大,融入回忆录《真情七十年》里,这些龙华往事也是他的自传。这本书出版前,谢老师曾联系过我,咨询此书内容编辑方面的事情。书中有些篇章在媒体刊发过,谢老师对我的编辑处理非常满意,特别是对标题的拟定很喜欢。
谢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是个人的自传,也是一部龙华发展史,看似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其实也是呈现了当时的宝安县龙华乡大船坑村(今新围村)的发展轨迹。他曾就读于大浪小学(即“虔贞女校”)以及观澜中学和龙华中学。在大浪高小读书,学校还有百年教堂,屋顶有十字架,还有一口大教钟,当钟声敲响,方圆数里都听得到……因为工作的原因,我曾参加虔贞女校并且安坐在这座百年教堂里开会,虽然现场讨论声不绝于耳,但因为其厚重而沉淀的历史,心里是寂静的。这间曾经是宝安区最高学府的学校给谢为民的童年带来了许多的快乐。看《真情七十年》,除了眼前能再现虔贞女校的往日场景,还介绍客家民居结构、大浪客家话以及麒麟舞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和人文,这本书见证谢为民的成长轨迹之外,也是龙华这几十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真情七十年》的讲书视频推出后,有其他媒体同行联系我,希望能采访谢老师,对龙华的人文历史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第一次读到深圳知名学者胡野秋的《深圳传》,是胡老师携书到西乡参加一个新书活动,作为记者的身份,我带着采访任务前往。虽然在说深圳,但胡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让人听得如痴如醉。在最后的对话环节中,四位男士分享了自己对深圳历史和地理的不同理解,儒雅的胡老师一一作了回应,温和而坚定。
活动结束后,我带回一本《深圳传》。在阅读过程中,将我的记忆拉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个怯生生的初中生在宝城五区下车,提着一个干瘪、简单的行李袋,从此开始了异乡生活。有时我扪心自问,在深圳生活了30多年,对这座城市究竟了解有多少?看这本《深圳传》,我才猛然醒悟,成长不只是吃喝拉撒,不只是月底领工资,而是要有探究历史的好奇和勇气,只有了解了一个地域的前世今生,我们才能秉承更好的精神主旨,找寻更好的自己,活得更真实、洒脱。对于深圳,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沿着胡老师的脚步,在《深圳传》里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