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 点击:6784评论:322023/09/27 16:09

我追着羊屁股从后山岩石上光脚跑过的时候,

见着底处矮小的屋舍圈养着村人仿佛掉进了群山的的陷阱之中,      

烟囱冒起的呼救声总是朝一个方向流逝。

——《野枣子与疯女人》诗节选


我坎坷命运的由头跟一头母羊是脱不了干系的,那是一头走失在山头稳重的老羊,没人知道它去了哪里,但刚好它是在我手里挥舞着鞭子的时候逃跑的。

我这样说或许没人会信我,我指的是将一个人的命运多舛怪罪到一头无知的母羊身上,但这并不重要,我想在此告诉你们的本就不是我的人生,而是另一个女人的。

那个女人是我的母亲,在我眼中她常年都是忙忙碌碌来回转悠的样子,只有在一家九口吃饭时我能细细打量停下来的她,尤其是夏季闷热的傍晚,木屋子的墙板仍旧残留着白天毒日头留下来的余热,它们紧紧靠在一起,不轻易让渐渐从大地升起的凉意占领,这个时候,父亲总是会张罗着孩子们将吃饭的木桌子和凉椅抬到屋外的禾场上来。

母亲端端正正坐在黄昏里吃饭,除了我那粗鄙的父亲脱了鞋单脚盘在凉椅上,孩子们都母亲被训得板板正正,她原是有钱人家的小姐,最是讲究礼仪。

有的时候黄昏直直打在母亲脸上,映得她满脸红润饱满,这时我总是感叹母亲五官生得标志,尽管憔悴却难掩饰一种不属于这个村庄的气息,有的时候她背向夕阳,我被晃的睁不开眼,就看不清她的神态了。

当然我也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空闲盯着我的母亲,孩子的我们要和众多兄弟姐妹暗中争抢简陋的饭菜,总是将碗筷扒拉得极响,母亲在的时候总是把自己的筷子掉转头来恶狠狠给我们每人的碗边敲一下,这一圈敲下来像是打了一段音旋。

母亲说这显得很没规矩:“这次是碗替你们受罪,再有一次受罪的就是你们的嘴了。”

母亲走后便没有人搭理我们的无理了,父亲是个聋子,他什么也听不到,以为饭桌上的孩子们正一团和气。

母亲走前半年,上头的两个姐姐已经学着打点家务了,母亲走后,晚饭后便由我的姐姐们替她接着在灶台上收拾残局,她们将桌子板凳都收进房子中去,唯独那张长长的竹躺椅会留在禾场上。家里唯一的哥哥早就溜之大吉到村里晃荡去了,我因为年幼则陪着父亲在竹椅上,有时候我们坐着,有时候躺着,无论父亲是何样姿态,他的胸膛总是向着远处一座长满石头的山峰,直到夕阳的光辉一点点沉没到那片山峰后面。

“又一个白日头要被对面的大山吃掉咯!“每次天开始擦黑时,父亲总是要说这样一句话,我的父亲是后天失聪,将话讲出来并不难,只是总无故停顿,声音也显得模糊,还莫名时大时小的,但这句话因他老念叨着,听着真切的很!

我顺着父亲莫名的话问他为什么大山吃掉都是白天,它怎么不把月亮也吃下去呢!

父亲就沉默着不说话了,他失聪的耳朵一动不动,他的眼睛也根本没空搭理我的嘴巴,也就不知道我每一次的疑惑,但我知道父亲眼睛追逐着的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死后被埋在了那座长满石头的山顶上。

那是一座奇特的石山,除了山顶长着低矮的野树,它的岩壁几乎是光滑无比一整块的土褐色巨石,因被风吹日晒有了裂缝看着像是拼凑而成的,间或有不甘屈服的杂草和小枝桠从缝隙中钻出来,山的背面是一个缓坡,但除了乱窜的羊群,村人几乎不会往这石壁上去。

母亲原也没有想过葬身在这座难以攀爬的石山,如果不是家里的老房子曾多次倒在这片他们世代生存的大地上。

在母亲的一生中,老家的木头房子曾两次轰然倒塌,又两次被父亲母亲凭着粗糙的大手堆砌起来。

一次是被无端的天火击中了悬挂在房檐的干草,燥热的天气下干草瞬间被点燃,从房梁开始燃烧一直蔓延到房子前面的庄稼地里,那日傍晚整个村落西边的天被火光和滚滚浓烟覆盖着。

火势还没有蔓延开来的时候,人们都在水田里插秧,妇女们疑惑霞光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它们不再是毫无生气地挤在一起,从高处枝桠的缝隙中瞧过去,夕阳的金色竟然跳动了起来。

等到树缝被黑色浓烟占满的时候,人们才意识到了不对劲。

此时老屋中只有我和一个最小的弟弟,我在摇篮里睡着,弟弟则在满是灰尘的大地上爬来爬去,负责看着我们的是家里最小的姐姐,她懵懵懂懂地冲进堂屋,将我从摇篮中抱了出来,然后坐在河坎边搂着我哭,她一边看着房子的四壁都爬上了火苗,一边向着父母平日劳作回来的小路尽头喊叫,最后她实在喊不动了,便就着包我的花布搽拭鼻涕。

村里人拥着我的父母来到燃烧的房子跟前,一个孩子都没有见到的时候,母亲发疯似的要冲进浓烟烈火中,村中的妇女赶紧拉住了她说:“远处河沟边有个孩子缩成一团在哭,瞧着像是你家小老五,快过去看看吧!”

母亲见着老五孤身一人的瘦小背影时,已经走不动路了,她被人搀扶着踉踉跄跄走到女儿跟前,看着老五手中还紧紧抱着不明所以的我,深深长叹了一口气,母亲的气息不像是从肺部而像是从更深的地方呼出来的,但随即她又拍着沾满泥巴的大腿,转着圈地捶打自己的胸口,她喃喃自语重复着:“还有一个呀,还有一个娃娃呀!”

没有人听清她在说什么,只见她突然疯了似的原地捶胸顿足,父亲倒是很快便明白了,他回头往火光的方向跑去,我最小的弟弟被救出来的时候还有微弱的意识,他躺在父亲满是污泥的大腿上,连说了好几句“我疼,疼的很”便死了。

河坎边的姐姐仍旧紧紧抱着我不肯撒手,大人想从她的手里接过呼呼大睡的我,她满是怨怪满是委屈左右躲避着不肯,她小声嘟囔着:“妹妹轻,弟弟太能吃了,他太重,我拖不动他呀!”

我从小是个羸弱的孩子,无论父母怎样喂养,就跟个病怏怏的小猫似的长不大。那个时候起村里的老人们便常对着我说我的命是母亲最小的儿子过给我的,我长大后不仅可以过一个女人的命,还会过一个男人的命。

父亲祖上传下来的木房子实在是结实,直到后半夜随着母亲一声声微弱的啜泣,火光才完全熄灭,消失在了山脚的夜色里,而一并消融在黑暗中的除了木板燃烧后的残渣和灰烬,还有母亲的哀怨。

天刚微微发亮的时候,一场晚来的雨才落到村庄,豆大的雨滴打在父亲母亲的脸上,他们无助地站在老房子的残骸边,看着黑黑的水线在大地上涌动着向低处的河边爬去,河水顿时变得浑浊起来,但不一会便被上游冲过来的急流带走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

暴雨很快便停了,母亲靠在父亲的肩头,指着只剩下污垢的屋基开始说胡话了,她重复着说灰烬中埋着的一双眼睛,母亲说那是她小儿子的,然而除了母亲旁人谁都没有看见。

从这天之后,只要母亲想起了自己的小儿子,就会说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胡话,整个人糊里糊涂得在自家禾场上来回转悠,村人们都说她这是被儿子们缠住了。

母亲一共有三个儿子,出生时就夭折了一个,如今又让大火给吞噬了一个,就只剩下孤零零最后一个了,她的四个女儿们倒是一个个都活得好好的,她总是在无人时候对着我的父亲抱怨,他就是太期盼男孩子了才会如此,父亲想母亲该是又糊涂了便从不理会她的无理。

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缅怀母亲的小儿子,除了每人身上单薄的汗衫和裤子,一切都被烧干净了,那几年母亲总是穿着旁人施舍来的衣衫操持家务,家里的哥哥姐姐也全被父亲赶到了山林里劳作,等搭建房子的木头凑够了才开始起新房子。

花了整整三年,我们才在靠山背河沟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木头房子,这一次我们选在了高高的山坡上,过了一条小水沟还要拾着长长的台阶向上才能到我们的家,住的高是怕被水淹,靠近河沟是害怕天火,我们深知自己的渺小,尽量避着被灾难找上来。

那时我太小了几乎没有帮上任何的忙,我做的最多的便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轻轻擦去母亲脸上的泪痕,母亲不是为房子哭,也不是为自己哭,母亲哭一场无故的大火让自己又失去了一个孩子,母亲哭自己的孩子从学堂沦落到了田间山头,也要跟着父亲背起锄头在日头下讨生活。

哥哥姐姐跟着父母将新的木房子建好了,面朝一片陡峭的山坡,每隔一年他们都要把这块荒芜的山坡往上再开垦一些,低处的黄土地上有时候种着成片的红薯,有时候是高高的玉米,也有其他的作物。

而最高处的地方总是留给父亲的,他每隔一年会砍倒了野灌木种上烟草,父亲说他的烟丝之所以人人讨要吃一口的秘诀就在此处,要走出原来的土地,给它找块新的荒地住下。

许是为了看住庄稼不被野鸟啃食,他们才将大门开在了朝向山坡的方向,背朝那片视野广阔的石山。上头的哥哥姐姐已经习惯了在日头下掘土,我一想起小小年纪就被父亲抓到山坡看护收好的粮食,便莫名觉得腰酸头胀,我总是在没人注意时偷溜跑回屋后的禾场上休息。然而禾场也是忙碌的,有时会被新打起来的稻谷填满,有的时候母亲会将从山坡挖回来的红薯晒成干,缺少粮食的时候,母亲总爱把这红薯干混成大米煮来糊弄我们,我是早就厌烦了这个味道,我们要吃上整整半年,直到稻田里长出新米来。

母亲每次在禾场上晒红薯干的时候,嗅到这味道我都会不自觉躲开,我有自己的办法,我总是会屏住呼吸,抬高下巴,盯着远处的石山而避开母亲忙碌的背影。

一年中不忙的那几天,母亲也会在晚饭后带着我们在禾场上乘凉,夜晚禾场上是没有令我生厌的红薯味道的,只有清风夹杂着的稻子香。

我们一家人常常坐到月亮升起来,我不喜欢白天,白天父亲领着一家人出去忙碌去了,就留最小的我一人看家。尽管我们家孩子众多,房子是不够住的,但是对于年少的我来说还是太大了一点,尤其他们若是被耽搁在田里,天刚蒙蒙黑的时候我最害怕,我不敢呆在早就黑了的屋子里,也不敢站在屋外的禾场上,我总是坐在大门的门槛上,一只脚在屋子里,一只脚在外,一旦有了动静我便可进可退,这时候我总是期盼着父母早点领着哥哥姐姐们回来,他们一回来害怕顿时就烟消云散了。

家人一回来,即便是月色将幽幽的光芒照在远处的石壁上,我也不觉害怕。母亲常坐在自家的禾场上凝望对面的石山,山峰和我们都在高处,低处是成片的稻田,田里藏满了聒噪的青蛙,这样难得的时刻,我想让它们停下来,但它们并不理会人的意思。

月色下母亲总是会指着从石缝中钻出来的一丛丛枯黄的野草对着孩子们说一些令人听不懂的话:“你们看,有的时候对面山上的植物比人还顽强,有的时候却恰恰相反,尤其当她是一个女人。”

我不明白母亲的意思,直到母亲将自己葬在了对面的岩石山上。

我的母亲是被房子压死的,我们在高处新起的房子再次倒塌的时候,我已经记得清晰了。

那年秋收之后,一个放映员背着器材来到了我们村庄,在学校的大礼堂架起了大大的荧幕。我仍旧记得荧幕里的人激情昂然的样子,他们仿佛在为一件什么事情庆贺,在一声声的笑声当中人群也被逗笑了,然而这时幕布却不合时宜得飞了起来,挣脱了捆绑它的细绳,顿时画面上的男女老少尽数消失了,只留下了尖叫声,一开始人们还以为这尖叫声来自于幕布,不一会儿周围的村人开始慌忙逃窜,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惊恐来自于自己人。

  • 1
  • 2
  • 3
1/6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 关键词:奇幻、女性成长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33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文夕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3
  • 红红的雨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3
  • 段作文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1
  • 廖令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0
  • 文夕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10-08
  • 文夕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7
  • 羊一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5
  • 段作文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5
  • 段作文提名10000,共计11000
  • 2023-10-04
  • 陈彻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Inna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09-27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文夕评委2023/10/12 21:44:59
    • 分享到: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13 00:38:08
    • 分享到:
  • 领养的“我”有一个隐藏的设定,同样的不到5岁和相似,这里藏了一个执念,我想着她大概是想将”自己“再养一遍,为了她的母亲也为了她自己。这个女性大抵是想将自己原生的缺陷补上来的。在另一个小孩身上。
    • 羊一2023/10/13 00:50:16
    • 分享到:
  • 没有婚育的这个母亲,我最惶恐,多少有一些引导的意味,尽量为她保留了一些希望,也希望女性群体也保有希望。结果没想到最后人口负增长了😅
    • 文夕2023/10/13 15:56:06
    • 分享到:
  • 这就是社会的发展,必然。第一个母亲死在丈夫身前。第二个母亲,被计划生育,被丈夫遗弃。第三个母亲没有对男人产生过兴趣,领养一个女儿,只想把她当成婴儿时期送出去的自己,再养一遍。
    • 理红2023/10/13 18:49:29
    • 分享到:
  • 第三个不婚的母亲最自私,她需要的是治愈自己的童年,于是领养一个女儿
    • 文夕2023/10/18 21:51:59
    • 分享到:
  • 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母亲都伟大的,古代有卖女当童养媳的,卖亲女为娼,逼女行妓养家的等等《三言二拍》里大多这类市井故事。
  • 再悲凉的人生,母亲到了诗人女儿笔下,那一生都充满了诗意。作者说这是长篇中的一部分,我便越发感受到它具有了残雪小说中的某些意味,只是,其情节比残雪的易懂,语言反倒更富有诗意了。我相信,作者的散文、诗歌也一定写得不错。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13 00:26:27
    • 分享到:
  • 您的第一句话很触动,我想文中的母亲和现实的母亲都会欣慰的。
  • 很同意的陈彻的评论。语言的魅力大于故事的张力,冷静的叙述如同刀锋向下,压抑的氛围好似暴雨来临,甚是扎实。从小说的背后来看,可以看作是个人史的深圳前传。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小说的母题很好,女人的植物诗,值得期待。
    • 羊一2023/10/13 00:51:35
    • 分享到:
  • 谢谢廖老师的点评,不知回复什么了,只能再道句感谢。
    • 文夕评委2023/10/07 01:59:27
    • 分享到:
  • 用诗句写小说,很美,很耐看,我很喜欢,但我写不出来,读这篇小说,让我想起青春时代读丰子恺用诗句翻译的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作者感情会在读者的感情中流淌。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08 17:19:24
    • 分享到:
  • 谢谢文夕老师的点评与提名🌹,您提及的丰子恺译的《源氏物语我还没看过,我也瞅瞅去😄。
  • 剩最后一票了,本来想给一篇提过名的很可能获奖的小说或诗歌作品,也想给一篇未有人提名的确实写得不错的熟面孔,想想,还是给这位“定位”在沙井衙边的新面孔。我在沙井生活了八年,住的地方离衙边不过一公里,却不知道那个村子里还有谁可以以充满诗意的句子在写小说。让更多有潜力的新作者浮出水面甚至获奖,这也是睦邻文学的愿景之一。一共10票,给了两位不知名的作者(另一位是张昆昆),也挺不容易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04 22:45:36
    • 分享到:
  • 谢谢段老师的点评与提名,能看出您对新来写作者照顾,以后有机会向您交流学习。
    • 陈彻评委2023/10/01 14:02:12
    • 分享到:
  • 这篇小说我个人非常喜欢,看了三遍。首先语言十分精美,使用了诗意的表达去讲述三代女人苦难的人生故事。其次结构也非常大气,仿佛七层玲珑宝塔一样层层堆叠,读起来余香满口,令人难忘。但故事还是失于单薄,一唱三叹地吟咏苦难,也仅止于苦难。小说的标签我看选择了“女性成长”,这是一个我特别关注的话题,但看了三遍,我却唯独没有看到“成长”。难道这是作者长篇中节选出来的一部分?希望看到作者更多的作品。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04 23:12:01
    • 分享到:
  • 谢谢陈老师对文章的喜欢与点评,您的建议非常中肯,也是首次尝试用诗歌的方式引着小说前进。
    • 羊一2023/10/04 23:22:19
    • 分享到:
  • 确从一部未完就长篇中拎出来的三个女性形象写的这篇短篇,因长篇的风格不允许人物有“出格”,如变成一株植物的状态,也因长篇的原本写作初衷是这三代女性,便有了这篇。
  • 这篇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大部分段落只有一句话,很少有两句话的。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理红2023/10/12 10:20:08
    • 分享到:
  • 人比草木生得活得沉重
    • 羊一2023/10/13 00:21:23
    • 分享到:
  • 谢谢点评与留言,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有进步也有些喧嚣,我想写作者也有义务探索这个时代与社会。
    • 羊一1布衣2023/10/05 00:03:22
    • 分享到:
  • 关于女性成长,陈老师点评后我意识到我忽略了对所塑造的角色在故事上的成长,仿佛是我潜意识而为,我在二次修改时还删减了一些指导性文字,似乎不想具画出个体女性成长的方向,我在小说中所能理解到达到的抉择不一定适合所有个体,个体有自己的成长方向与抉择,一个女性在思想上有了深沉的理解(当然这种思想的沉淀也可能是主观的),便会做出与之相匹配的抉择。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05 00:13:50
    • 分享到:
  • 但可以看见女性群体随着时代是不断成长的。群体思想的变化很容易会带动着个体思想改变,但相反个体的思想超前成长不一定会引起群体意识的改变,如若此,这位个体便陷入精神与现实的挣扎中去,这种状态不仅仅单指女性
  • 看完第一章心中一阵苦涩,这篇作品有点余华写《活着》的即视感,通篇浸满忧郁色彩。贫困家庭为了生儿子家里增至9口人,母亲从大家闺秀被迫学会生计。老家房子倒了两次,一次火灾失去了一个儿子,母亲因此精神错乱,二次倒塌母亲瘫痪半年后去世。母亲常常念叨对面那座山和那片野草成了她最后归宿。哥哥姐姐们跟着父亲讨生活,供最小的孩子读书,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遗愿。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文中没有提及过多苦难,而生活本就是苦难,当我们坦然面对的时候,便是与苦难和解。
    • 羊一2023/10/04 22:41:12
    • 分享到:
  • 谢谢你的点评,你的点评让我想到人们对福贵的评价,他没有被苦难打败,但也没有战胜苦难,而是以一种精神上的形式与苦难和解了,我想这也是人类与苦难的一种相处方式吧。
    • iris1布衣2023/10/17 10:50:20
    • 分享到:
  • 写诗歌的人写小说,语言一定很棒,作者会把小说写得像诗歌般精美,独特。女人其实活得挺累的,特别是婚后的女人,有太多的责任、家务事等落在她们瘦弱的肩膀上。小说读下来,让人感觉非常的真实,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三个女人三个不同的母亲,三个不一样的结局,看了让人心中百般滋味,她们身上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又有很多不一样的遭遇。女人是伟大的,母亲更是无私的,愿天下的母亲身体健康!很喜欢的一篇小说,学习了!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三代女人各有各的不易,在为了生活,为了子女的生活而抗争的过程中,她们的作为是她们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因此,她们的一切,就有了时代的意义。他们的不同,她们的命运变化,就是时代的进步。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Inna3秀才2023/09/27 17:05:13
    • 分享到:
  • 心疼母亲,这个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真实故事。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羊一2023/10/04 22:33:42
    • 分享到:
  • 谢谢点评,是的,的确有家族中女性的生活痕迹。
  • 最近来访
  • 羊一
  • (江湖无名号)
  • 1布衣
  • 2星
  • 2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0
  • 18600
  • 2
  • 42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