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近
  • 点击:8352评论:342023/09/30 23:40

1.

我端着茶,在青旅餐厅和紫衣女子擦肩而过,她边讲电话边轻啜泣,低头一句那你怎么办,声音哀怨得晃动了我杯里的茶水。她一脸丧气又不甘心的神情,眼角瞄到我,警觉地背过身去。我走到窗边坐下,远山映入眼帘,白云缓慢移动。

住青旅的大多是驴友,她的妆扮有点不合时宜。

半月前,狂飙大雨冲刷深圳,我被困在陶器店里。自从被诊断为抑郁症,每月放空一天,当时正观赏一套印花茶具,手表震动提示新消息,人事经理留言说我在本次职能调整序列,可以留在内部等调配,也可看外部机会。其实就是委婉送客了。

陶器店的落地玻璃对着外面一颗香樟树,树冠在风雨中倾斜过去,叶子被撕扯吹散。

变化比想象的要快。第一周,我约了前东家和猎头,都说暂无合适职位。羞耻交杂烦躁,我突然意识到,三十多年的人生没有什么闪光和值得夸耀的东西。在这个微妙档口呆在公司,大家都尴尬。干脆提交请假,预订了去香格里拉的机票。

香格里拉的阳光是清澈的,照着石板路上来往的游客。我每天早起,一天时间更长了。爬上青旅天台,不见雪山。白云低垂,缓慢变幻形状。直到休假前,也没见上老板,秘书说他忙。我也不好意思涎脸去打探。

拿起手机,拨给大学室友老八,我说想争取一次上岸机会。

老八的声音从北方传来:“外面行情也不好,别为了这点补偿金出去!”

“在公司拖着只会贬值。”我说。

“嗐,好像你多风生水起似的!出去可能更抑郁。”

“老子这么命苦,怎么会得在这种时髦的富贵病啊!”

我们上次联系是两年前,我问:你能接受和老婆分房睡不?

他在开会,回道:坚!决!不!能!

会议间隙他又补充:搞什么鬼,年纪轻轻分房睡,就像抽走房子一道承重梁,决不能答应!

那时我想要二胎,儿子两岁了,她还那么任性,我也不想再把她当做能生孩子的祖宗来供着。最后我们在分房睡这件事上达成共识——不要再谈这件事!一谈就生出许多子虚乌有来,到底还爱不爱对方,是不是彼此腻烦了等等,吵得精疲力竭。我自问可以为她付出,如果她需要一个肾,一片肝,我会毫不犹豫签字。但我讨厌她每次发作后又一副贤惠的样子,她一定是小心翼翼藏好了一切,才用善良的样子对着我。睡前她仔细地抹润手霜,谁知那光滑柔软的手心里藏着多少不敢给我看的东西。

恋爱时,婚姻幸福的会告诉你结婚好,不幸的人告诉你千万别结婚,我听过那么多道理,还是过得磕磕绊绊。


2.

香格里拉之行重点在海拔4200米的阿布吉措,那里有雪山环绕的纯净湖泊。旅行社介绍的向导290元,包往返车费和一顿简餐。

睡我下铺的阿毛也是深圳来的,他觉得报价高了。我们正在青旅餐厅吃他煮的米线,他嚷嚷:“290元不便宜吧!”

我边吃米线边琢磨无人机,阿毛就自己去给旅行社打电话。紫衣女子在煮面条,往沸腾的小锅里磕鸡蛋,目无表情地掠过阿毛的背影。对每个人来说,钱这个东西,永远都是不够用的。

我吃完米线,她已靠窗坐下,脚蹬高跟鞋翘着二郎腿,晨晖穿过窗棂,在她的脸颊洒下明暗的光影,像二次元里的纸片人。她低头用筷子挑起一根面条,举到眼前,没食欲的样子,不像是吃,倒像在凭吊。听阿毛说她是四川来的。

驴友们叫她“氧气”。我没叫过。一直没机会和她说上话。

青旅外面的草坪搭了小台子,暮色落下,大伙轮番上去吼两句。她接过麦克风,翻唱《氧气》:“沉入越来越深的海底,我开始想念你,跃进越来越冷的爱里,我快不能呼吸……”她起调就高了,在副歌高音部分,一丝声线将断未断令人揪心,嘶哑的高亢透着绝望的激情,像一腔苦闷憋在心里要迸发,捧着麦克风扭动身躯,有一股冲动逞强的劲儿。歌声如暗藏的密码,连接起孤独者的共鸣,众人鼓掌。我觉得还差那么点意思,若结尾再来一个释放会更完美。她唱完下台,高跟鞋崴了一下,被人扶住。唱的这么好,就差那么点爆发,有点可惜,就差那么一点点。

月色把床铺抹上一层白光。她撕心裂肺的样子在我心里撞来撞去。我对自己失望,连上去唱的勇气都没有。驴友们整晚唱笑哭闹,至少她也挣扎了,张牙舞爪地想要抓住一根水草。《氧气》这首歌,怎么说呢,句句戳心,太危险了。她的演绎为歌曲注入了新的灵魂,大伙亲昵地唤她“氧气”。她还是每天独来独往。


3.

早上出发去阿布吉措,向导清点人数,驴友说:“氧气还没到。”车子发动,她手里抓着卷饼气喘吁吁上来。藏族向导说:“氧气,你领大伙唱歌呀!”

“欢迎氧气!”坐我旁边的阿毛眼神兴奋。氧气啃着卷饼笑一笑,坐到我们前面。阿毛还在笑,他笑起来不见鱼尾纹。让人羡慕。

我和阿毛将在阿布吉措露营过夜。看到氧气也带着露营装备,我俩既意外又开心。其余驴友都是当天往返。

汽车疾驰在广袤山野,一群棕色骏马出现了,似乎意识到众人聚焦,它们晃着壮硕躯体,优雅地俯头吃草,鬃毛飘逸显现着媚态。

“可以借移动电源么?”氧气转身笑望我俩,我正想拿,阿毛抢先掏出电源递上去。

“如果没我俩,你一个人也敢露营?”阿毛逮住时机问。

“有啥不敢!一个人看星空,不香吗!”她嘴角上翘,消减了脸上的晦暗。眼皮有点浮肿。

“好有胆量啊,你看上去像运动员。”阿毛来了兴趣。

“实习的时候,做纳西族语言调查,经常露营,就喜欢上了。”她说。

阿毛和我对视一下,“一个人做调查,一个人露营啊?”阿毛问。

“这是我的专业方向,本来想去缅北,还是算了。”她语气平淡,阿毛欲言又止,没继续再问。

一众驴友,她最具辨识度,一眼便知此为她,她即为与众不同。有辨识度的人,去逛街也能被星探发掘去做名模,一场旅行也可能偶遇良缘。

旷野上晨雾缭绕。只有我们的车在奔跑,像一趟孤旅。

“陈哥,昨晚你咋了?”阿毛胳膊碰我。

半夜起床去洗手间,我把手卷成话筒状,摇晃身体哼唱《氧气》:“如果你爱我,你会来救我,空气好稀薄,快不能活……”看着身影在地板上的造型,我心满意足。

“起夜床,脑子不好使。”我说。

阿毛不信地瞅我。我补充:“来香格里拉,又住青旅,哪有不发癫的?”他满意这个答案,笑了,低头继续瞌睡。他的头发精心打理过,很衬立体的五官,阳光映着白皙的额头,睡得香甜。这些年,我注视自己青春的落幕,却无力挽回。我第一次野营也是他这年纪,人都会证明自己年轻过。

窗外划过一片金黄色的稻田,颠簸厉害时,阿毛睁开眼,瞅一下前座的氧气。氧气一直看窗外,阳光勾勒出前额,鼻梁和下颌的曲线。侧脸还真有点像她。

一年前我离婚了。半年前认识若即若离的琳琳,若即的是我,若离的是她。我们隔三差五吃饭,偶尔短途旅行。一次遇她同事,她介绍我是“一个朋友”。我都35了,不会死皮赖脸去求证什么,这可能是我俩至今相安无事的原因。我不会再溺爱一个女人,更不想轻许诺言和流露贪婪。

我希望琳琳喜欢我的德行,用当下流行话讲,就是喜欢我的内核。她夸我指甲剪得干净。夸我脸瘦。她没看到我真正的优点。

那次喝了点酒,送她回去路上,我聊了《人类简史》。月光下,她用别样的眼神望着我。在停滞的电梯前,我抑住想进去的冲动。她抬起手,刚张嘴,电梯门就关上了。我们之间没有太多的满意和不满意,吃完饭各自看手机,消磨时间。

汽车转过弯道,一条奔腾的河流与我们同行。

阿毛继续瞌睡。他口头禅是:“没用的东西!”支持的电竞队输了骂:没用的东西!吃驴友做的菜没味道,嚷人家是没用的东西。

我羡慕他内敛外抒的气质。年轻时我也爱说爱笑,这让我屡屡受创,甚至被羞辱。总有人觉着你傻和好欺负。当我收起随和的笑容,换来了成熟好评,也失去了快乐。那时的我就像今天的阿毛,额头光洁,熬夜也没眼袋。现在的我一年比一年不爱讲话。我有点怀念那个爱讲话又不怕嘴巴累的自己。

车程还有一小时,氧气继续看窗外,身体和神态都比在青旅放柔软了,却掩不住疲惫——我看得出来。她颈项是象牙白,衣领遮住一点锁骨。刚才她身子略微后倾,低俯睫毛,应该听见了我和阿毛对话。我自觉言谈得体,于是心安理得地闭目养神。


4.

向导提醒进山后没信号,我发信息告诉琳琳:“要进山了!”不见她回复。

我们将一直爬坡,目的地是阿布吉措——藏语“神奇之地的湖”。我和阿毛、氧气自然走到一块。氧气握着登山杖跳上岩石,张开双臂:“好想变成森林里的一棵树啊!”她四肢修长,腰身挺拔,颇有冷杉的姿韵,这是高原常见的松科树种。

“就这?树有啥好的?”阿毛不屑,“做人有吃有喝,我还是做人好了。”

“每颗树都有自己的地盘,”氧气认真声辩,“做人没意思!”见阿毛不啃气,她爽声笑了。现在有一种说法,“微笑悲伤”。我走在他俩后面。

山野纯净的芬芳沁入鼻孔,草木小花呈现出盎然生机。这条被牦牛踩踏出的羊肠小道,沿途景观丰富,穿梭于原始森林,胸腔鼓满清新的氧气,眼睛也润洁如洗。不用看手机了,没网络的生活也不错嘛,还是出来好,比天天伺候祖宗强多了。

在大本营歇脚,简餐是酥油茶和饵块,阿毛吃得挺欢,没抱怨。氧气脸红扑扑的,捧着茶碗斜倚着树干喘气。我和阿毛背靠背坐在地上。我又找回了25岁去张家界那种感觉:住廉价旅店,晚上不洗澡,不在乎厕所干不干净,只在乎风景美不美。

阿毛把装着小番茄的保鲜袋递给氧气,她捏起一个,扫一眼我和阿毛。“洗的很干净!”阿毛说。在车上,我分享牛肉干,她也是拿着左瞧右瞧。

“陈哥,财务自由得要多少钱?”阿毛问。

“那得看你想干啥啊!”我说。

“哦,去加勒比海,盖栋别墅当工作室!每天做好吃的,画画,写作,摄影,环游世界!”阿毛做设计的,他形容自己是没用的东西,屁股坐穿,没日没夜赶工画图纸。

“财务自由了,还要工作室干嘛!”氧气笑阿毛。

他俩的一招一式也有老驴的样子。氧气的背包挂了一个牛铃。“不听话牦牛身上挂的铃铛最响了,方便牧民找它!”阿毛又找到乐子,“所以,氧气永远不会失踪。”

“别吓我,我不怕死!”氧气大声说。我的心脏被“砰”地击了一下,心跳猛然加快。

在最艰难的绝望坡,大幅度爬升,有驴友胸闷不适,只好下撤。阿毛气喘吁吁:“累死了!”

“腿都走细啦!”氧气弓腰瞪着我。

“腿不应该是越走越粗嘛!”手表显示海拔3800米,我安抚他俩:“咱已经比富士山高了,再挺一挺就爬过去了!”

当我们穿过垭口,向导大喊:进入阿布吉措湖区啦!

眼前豁然是嶙峋的群山,在云雾缭绕中恍若末世纪。那片纯净的湖——阿布吉措,深藏在高山簇拥中,五彩经幡在湖岸飘动。

  • 1
  • 2
  • 3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路人寄语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47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大牙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11-03
  • 张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1
  • 十十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1
  • 阮声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9
  • 昆阳森林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9
  • 孙行者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8
  • 文夕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8
  • 杨彬彬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8
  • 文夕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10-07
  • 阮声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10-06
  • 万迎元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王学君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陈彻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初棉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高旗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3-10-02
  • 陈彻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10-01
  • 初棉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10-01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以现代人的视角书写、展示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是这篇小说的灵魂。治心病,是一个由头;旅游,是一个外壳。由头和外壳为灵魂服务。小说的对话有看头,其中藏着不少金句。爱情、友谊、亲情、职场等维度,很生活化地融合在小说里,让小说兼有现代与自然的气质。谢龙的小说,是真正写城市人、现代人的小说,而不是写穿着城市马甲、骨子依然属于农业文明的伪城市小说或伪现代小说。在深圳,这样的小说应该更多一些才好。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8 12:02:56
    • 分享到:
  • 感谢孙老师的鼓励,谢谢
    • 文夕评委2023/10/07 23:19:39
    • 分享到:
  • 《靠近》这个题目起得好。忧郁症的人,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但是内心深处又是向往与他人靠近,所以“我”自以为氧气也是同类,约吃着同样的药,便与之靠近,欲了解对方……为摆脱困扰与迷茫,三个逃离都市去了远方,可潜意识中他们又在不断的寻找,这就是人性。这个不长的小说,读起很流畅,语言节奏有韵律感,人物饱满,景色描绘如画!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8 12:01:38
    • 分享到:
  • 感谢文老师的鼓励,谢谢
    • 陈彻评委2023/10/01 13:50:53
    • 分享到:
  • 在今年看到的几篇作品里都看到了关于抑郁症的描述,这一篇小说里我觉得最为细致。抑郁症患者被描述为“善良的小心眼”,他们往往感情丰富、善良、联想丰富、悲观,凡事都容易钻牛角尖。“氧气”其实就是一个暂时遇到了一些感情挫折的女孩子,性格本就阳光开朗直率,但“我”却代入了自己的感受,先入为主地将其视为同类,于是在他眼里“氧气”的种种行为都变得危险、可怜。这篇小说对这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描述得细致幽微,真实可信。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3 09:17:49
    • 分享到:
  • 谢谢陈老师的点评和鼓励!
    • 张夏4举人2023/10/10 23:18:03
    • 分享到: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11 11:57:08
    • 分享到:
  • 谢谢张老师的点评和鼓励
    • 十十4举人2023/10/10 13:19:05
    • 分享到:
  • 记得我曾想写篇有关抑郁症的长篇,题目拟为《不要靠近我》。作者这篇写抑郁症的小说题目正好跟我的相反,有点意思。抑郁症严重的时候,真的是不需要别人靠近的,但是,其实抑郁症患者又是需要别人的靠近。这看似矛盾,其实也不矛盾,只有得过抑郁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吧。前几天看到新闻说郑少秋的大女儿在美国因抑郁而自杀,我的心情是非常难受的,就像前段时间微笑天使KOKO因此而自杀的消息一样,让我好久都缓不过来。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十十2023/10/10 13:19:55
    • 分享到:
  • 接上:抑郁症患者过得太痛苦了,真希望能有一种药可以完全治愈这种病。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关心、理解这一群体,也希望大家都健康平安。很好的小说,学习了
    • 谢龙2023/10/10 21:29:05
    • 分享到:
  • 谢谢十十点评和鼓励身边有朋友抑郁症,确实很痛苦和煎熬,而且有的人不敢服药,担心药物依赖。
    • 阮声2童生2023/10/09 00:01:45
    • 分享到:
  • 《靠近》看似简洁的标题,但在小说的叙事里有深层次的寓意。这篇都市小说融合城市叙事与乡村旅行两个维度,读后感觉耳目一新。三个年轻人,离开城市,去远方旅行,回归自然,靠近彼此心灵。大量的对话与心理描写,不断地推动情节发展,讲述人性与城市人的孤独。自然风光与环境描写,画面感唯美。“我不是想要赢谁,只是不想输。那么多东西是悬浮的,昨天的问题还在,明天的问题又来了。”当我读到这一些文字,心中有了同样的感觉。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9 09:05:07
    • 分享到:
  • 是的,生活很现实,我们有同样的感觉
  • 傍晚,小区一半的窗户亮起灯,就像一半的人有了一样的想法,另一半人是啥想法呢?我常常在阳台望着那些窗户发呆。成年人的心都太复杂,交心难了,真的。这话说得有意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渴望一次远行。去哪里呢?我觉得最好去西藏,那里真是一个治愈心灵,消除焦虑的好地方。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9 09:12:18
    • 分享到:
  • 远方成了人们疗伤的庇护所,很喜欢西藏
    • 杨彬彬2童生2023/10/07 21:43:46
    • 分享到:
  • 看到“靠近”的题目就突然想起来刺猬的比喻:我们两个都像刺猬,无法依偎相互取暖,难以彼此拥抱。“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刺猬”。坦率地讲,关于爱情小说我只看女性写,我觉得男人对爱情的理解很肤浅。不过这篇真的很细腻,也许是因为“抑郁症”,这个,我也熟悉。“虽然我们满身都是刺,但,幸好,相遇过。”真好。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8 12:17:11
    • 分享到:
  • 刺猬这个比喻好合适的距离,还是要靠近。再就是不要依赖他人。争取成为自己的氧气。
    • 万迎元1布衣2023/10/02 10:56:13
    • 分享到:
  • 这个短篇,主写了三个人物,但每个人的遭遇不一样,有各自的不堪与烦恼,为了消除迷茫、困惑,都想通过“去远方”逃离、解脱,独特的语言、细致又具跳跃性的描写与叙述,竟然能让我们明白一些人是怎么得抑郁症的:生活事件、工作事件,或者其他挫折与压力。人生难免有不顺与遗憾,或许通过自身的努力,通过去外界获得能量,使生命的创伤得到修复、痊愈。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8 12:13:06
    • 分享到:
  • 是,都想通过去远方获得解脱,也许靠近才能互相取暖。
    • 谢龙2023/10/08 12:13:54
    • 分享到:
  • 还有就是,力争成为自己的氧气
  • 85后,90后和00后,三个人在阿布吉措偶遇。你心烦么?累么?去旅游吧,旅途可以治愈抑郁的情绪。“恋爱时,婚姻幸福的会告诉你结婚好,不幸的人告诉你千万别结婚”,我很喜欢四川女孩子“氧气”,翻唱《氧气》很带劲,她在一众驴友中最具辨识度。一场旅行他们有可能成为偶遇良缘。“一个人在海拔4200米看星空,不香吗!”“氧气”笑时,眼神亮堂。生活有时会让我们心情一落千丈,找不到出口。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多年以后,回头看看过往,其实,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自己学会跟自己和解,不用去与日理会外界带来的干扰。
    • 谢龙2023/10/03 09:20:32
    • 分享到:
  • 是,与自己和解,生活会轻松很多啊!
    • 王学君5进士2023/10/01 16:49:27
    • 分享到:
  • 文章标题自带磁性。没有人愿意做孤岛,我们都渴望能彼此靠近,而人都是因着某些相似性而产生这种情感的关注。带着故事上路的三个人物在阿布吉措的旅行中偶遇,诗意和远方最能让人从一地鸡毛的现实中释放与治愈,虽然表达的主题是抑郁症与都市压力,但带着人间冷暖的故事讲述与旅行中的描写让这篇短篇小说读起来有一种清新之感。故事中氧气的人物形象塑造很丰满,生活中的遭遇让我们压抑得难以呼吸,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的氧气!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3 09:21:53
    • 分享到:
  • 争取成为自己的氧气
    • 初棉3秀才2023/10/01 11:44:59
    • 分享到:
  • 没有人不遗憾,正是各样的遗憾,裁切出每个人不同的人生和样子。好在总有可以前去的远方,可以短暂停靠的山川湖泊。总有离散,也总有相遇。想起谢龙上一届的获奖感言:人生是一个旷野。逼仄之外,有无限的空阔。空阔之中,又有各自的不得已。这篇可以说是《路上是何人》的姊妹篇,都是在凝望和叩问青春。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5 12:07:45
    • 分享到:
  • 凝望和叩问青春
    • 大牙1布衣2023/11/03 11:18:57
    • 分享到:
  • 小说运行在一个作者设定的立体时空中,由近及远,由远及近,语言带着动感和时尚,契合了这一代年轻人的日常和魅惑。这些都让读者着迷。对明天、理想、爱情的追求,是小说中每个人的光和困惑。如何至实至理刻画出来,不是一个写作者的难处,而是诸多写作者的难处。小说做了尝试,等待作者是的是更大的挑战和提升。我认为,一篇小说的成功与否,要看总体和细节,本篇的几个细节是有亮点的。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1/04 09:27:54
    • 分享到:
  • 还在思考怎么修改,谢谢老师点评
    • 谢龙2童生2023/10/08 13:08:07
    • 分享到:
  • 看到大家点评,也帮助我重新理解本文主题,启发我后续的修改。构思源于“氧气”这个女主,也是有原型,引申出这么一篇小说。现代人既不想成为孤岛,又彼此疏离和防备,如文中的“我”一直渴望和前妻靠近,离婚后又渴望和新女友靠近,渴望在职场上靠近,却一次又一次失望,其中既有“我”的局限,也有周遭因素。“氧气”这个角色的设置,旨在提醒我们,每个人力争成为自己的氧气,或许能够感受到香格里拉——阿布吉措的天宽度阔。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8 14:45:40
    • 分享到:
  • 更正:或许能够感受到香格里拉——阿布吉措的天宽地阔。
    • 蒙丫2童生2023/10/04 10:41:55
    • 分享到:
  • “有时会写一封很长的信给老板,但都不会寄出去。”与主人公做过同样的事情,能感同身受那种无奈,我们为什么抑郁?因为我们都把自己当作祭品给了生活。佳作,学习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谢龙2023/10/05 12:04:08
    • 分享到:
  • 确实,很多朋友有如此体会
    • 谢龙2童生2023/10/01 09:47:32
    • 分享到:
  • 三个来自都市的85后,90后和00后,在阿布吉措,终于彼此走近。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最近来访
  • 谢龙
  • (我名即我号)
  • 2童生
  • 4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9
  • 417990
  • 7
  • 279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