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地寻梦
  • 点击:7012评论:202023/09/30 23:45

一间茅草搭建的小屋,沿西墙南北放着一张木床,东墙靠北垒着一口锅台,靠南是灶台门脸和放柴火的地方,灶台和木床之间的北墙上挂着一口斑驳的油漆木箱,南墙正中和侧边是小屋的门和一口木条隔制的小窗,我总是一个人睡在这木床,直视顶上横亘的屋梁,听吼吼的风从门窗灌入,“嘭”一声撞上北墙摔下来,不动弹一下,就销声匿迹了;抑或,我又总是在小屋门口爬来爬去,看满塘残荷枯败,听孤鸟惊鸣,哭一降生,风就卷尘入口把它断了,这周边没有人家,只盛产风——那远处树着的一排白杨便是招风的幡子,再远处,天地混沌,四野萧瑟;抑或,我又总是化作小小一团,卧于黑漆、冰凉的泥地,有血水浸漫上来,伸手一摸,沾染一掌猩红的粘稠,既而扯着嗓子哭喊,旁边全是腿,没有人蹲下来……多少年了,这场景错乱、频复地出没在我脑海,像记忆,像梦境,又像记忆洞穿梦境、梦境潜入记忆叠合,扑腾,卷卷荡荡,我从未分晓。

昨夜,它又扑来。残荷在风中呜咽,池水翻荡,鹤唳乍起,我躺在茅屋的小床,风把门撞开,油灯灭了,杂屑飞扬,我瑟缩到墙角,捂眼坐在黑暗里,壁上的油漆木箱咚哐咚哐,咚,哐哐哐……醒来,拉开帘布,硕大的月亮斜挂着,鳞次栉比的楼宇铺向无穷的远方,野风吹过,楼下的树木胡乱点头,松白公路像一条从不休憩的活跃地龙,背驮啸啸而行的车辆,伴着暗夜里永不熄灭的灯光,一头抵至深圳西部的松岗桥底,一头延伸到四十八里开外的白芒关口……

早上看书,它又来了。血水汪汪的泥地上,有婴孩在哭,歇斯底里的,跌落人世的惶恐和不甘,伴着诅咒、议论和拍打。周边满是人,却看不清楚脸,影影绰绰地出现,又隐去。混乱空茫的水雾升腾,屋子在转动,天地都装进旋转的窝底,眩晕,迷惘,绝望,纷至沓来。人们的声音像篙划过湍急的水面,仿佛篙人掉在水里了,只有篙在水面随波扑打的最后声响……这是字里行间陈铺的画面么?我揉了揉眼睛,不是。它从心底喷涌而出。合上书,挺直肩膀,我正对白墙,在束手无策中送走了两个小时。

疑问,是看不见的多面手,不分黑夜白天,它抓扯我。疼痛、不安和恐慌,步步紧逼……不能睡觉,无法工作,烦躁、压抑、焦虑,缠绕着我。走向阳台,我看见母亲先我一步立于葡萄树下——那里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小半个深圳西北角、整个东莞,乃至更远的北方都尽收眼底。遇到疑惑时,我总喜欢去那儿站一站。

是该回去看看了。母亲从低低的声音里压出这句话,带着力,眼睛里伸出的钩子越过眼前低矮的楼宇,越过东莞长安那片灰褐色的山峦,越过湘鄂大地的绿野江河,探向遥远的北方。她是在说父亲的老家淅川么?父亲葬那儿快两年了,每年清明,弟弟都提前从深圳跋山涉水回叔父家里暂住两天,以便去父亲坟前尽孝。可眼下,清明刚过不久,母亲没有理由陡然起意去一个她没有生活过的地方,即便跟我们一道回——葬礼结束时,说好三周年回去还孝的,也还不到时候……她是在说她的母家正阳乡下么?那个我们共同生活多年的地方,现在虽然销了父亲的户籍,但母亲和弟弟的还在那儿。自打外公去世,房屋坍塌,母亲就鲜少提及回去,偶尔回去,壮着脸面在亲人中争取那些被占用的土地,也只是提一提而已——已经没有栖身的地方了……三岁前,我恍惚跟着父母转场似的变换居所,记忆里从未有过固定的支点。那么,母亲所谓的“回去”,究竟是回哪里?

我靠近母亲,轻触她,生硬地唤了一声。她一动不动,目光探得更远了。我把眼睛顺过去,在记忆与梦境的交叠中,草屋、木箱、荷塘、鸟鸣、血渍、响风……珍珠似的脆响,一连串落进母亲的耳朵。母亲突然转头看向我——像是有秘密外泄,那瞳孔迅速集结成一个小点儿,放着锐利的光,盯我好一阵子,却又终于断去脑中那根紧绷的弦,松懈下来嗫嚅道,怎么可能?你还那么小,怎么会有记忆呢,你不会记得的。既而她收紧面孔,又把头扭向北方,目光渐渐伸进我所未知的世界。不知过了多久,广发,有发,得发,二妮儿……这些带有温度的名字积存三十多年从母亲口里掉了出来,像风中摇摆的果实终于落到归处似的拼凑出一串规整的字符——河南省确山县留庄镇崔楼村小郑庄。


细雨落进干涸河田的记忆,润出生命的过往。那些我走了太过久远而遗失的地方像幻着七彩的神秘之光穿透纷繁迷离的井市尘埃,一丁点儿,一丁点儿,甘泉一样冒了出来。

三岁时,我跟随父母从外地迁至外公檐下,后来的所有事件历历在目,却从未知晓,这个所谓的“外地”会跟确山有关,且当初护送我们搬家的,就有个叫得发的叔叔。啊,他长脸,黑瘦,中等个子,理着平头,耳朵孤傲地嵌在两鬓陡峭的绝壁上,额高而亮,眼睛出奇地大,路走得稳健而有气势。他从架子车左前拉出一条粗大的麻绳勒在肩上,倾着身子给掌把的父亲加力,从天亮到天黑,一直伴我们走到正阳乡下外公的院子里——只是一达终点,他便连夜赶回去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为生存而年少离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所涉地名无以详计。追忆往昔,也只是简单勾勒事件里的人物及情节,地名则常常在他的叙述中模糊掉了。于我,常常拿来当“猫话儿”听的,除却在精彩处瞪大眼睛唏嘘几声,其余并不放在心上,亦从未对他话里的人事进行追问和探寻,仿佛那是些与我无关的人无关的事,便由它默默碎在风里了。

可是父亲并非没有提过确山。

九岁时,星期天晌午,家里来个泥瓦匠,父亲到坡上去叫母亲,我们丢下农具奔到菜园。摘完菜,母亲却犯了难。莫说离集上太远,就算近,又能怎样呢。几毛钱的百喘朋、氨茶碱,父亲都省着吃——日服三次的,变作两次,有时候连药丸的数量也跟着省下去。我看见父母在墙角一阵嘀咕,最终两只很小的公鸡儿命赴黄泉。酒是最廉价的二锅头,父亲拿几次掂量掂量又放下,终于还是摆到桌上了。席间,堂上吃酒划拳,说笑的声音传进厨房。父亲每次起话,还偶尔会夹带一句“在确山的时候”,话语里,笑声兼并豁达,保有江湖人士的豪迈,仿佛提起一件多么辉煌而叫人骄傲的事情……事后我又听到,那人来自确山,三十好几,三十好几了还未成家,农闲时节,经常行南走北干些泥瓦活儿……啊,谁能想到,他就是那位护送我们搬家的得发叔叔呢!

后来父亲还耿耿于礼节上的疏漏——唉,得发来的那次,临了,没有香烟送他……好容易弄了两根黄金叶,追到村口去,又被他随手扔在地上……唉,酒也不行,弄得不好……明显的遗憾和愧疚刻在父亲脸上,时间越拉越长,三十多年过去,已经是远到千山万水之外的深圳了。前些年,父亲病情加重,异常怕冷,终日窝在屋里,即便冬日天暖也已经不能出门时,他还时常盯着酒柜发呆,偶会叹息,这要是放在以前多好,要是那时候能有一支这样的酒……多少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再见到这个叫得发的人。

是该回去看看了……母亲从远处收回目光,放在枯黄的葡萄藤上,眼睛里的钩子渐渐隐去,莫可名状的茫然爬上了眉梢。唉,你弟……她盯着眼下的老葡萄藤,右手扶在上面,拇指不由自主地往里一抠,还没说完的那部分话到底又被她咽了回去。我把眼睛跟过去,细细打量——这株已经种了六年的老葡萄树是父亲从花市扛回来的,那时候枝叶间还东摇西晃地挂着几串未熟的果子,依旧是天天浇水,定期施肥,小心看护,也曾一片片叶子翻着去捉虫,到底没有如数如意地长成堆。一阵秋风打过,果子散落一地,父亲的叹息碎在上面,我在一片狼藉里收拾残局——打从去年春上起,它就不会发芽了,尽管藤皮之下还有新绿,却是无论怎样培植也无力回天了。

早该回去看看了……我做了个很微妙的手势,正向母亲,眼睛里到底闪出了一丝质疑。质疑如电流,生在来不及掩盖的耳目中,“嘭”声散开,没有撤回的可能。我刚意识到这种发于母亲的自觉情愫,从旁观者那里放大出来太过不合时宜时,就听见辩驳响起来。如雷般滚滚,带着沉重压迫,一种不认同、被质疑的辩驳盖过来。来不及厘清词义,我低下头,心里阵阵发紧,无数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涌上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确山出生,一位五保老人死后,我们住进他荷塘岸边的独间茅屋。那时的社会安定、守旧,杜绝盲流,即使乡下,人们也常用有色眼睛打量外来人。鄙夷,提防,驱逐,充斥着流荡人的生存。然而那儿的村民不。父母之在当地如浮萍。茅屋虽小,又距村偏远,却彰显了全体村民对我们的接纳和信赖——在父亲走南闯北贩卖手艺的日子里,他们对我们照顾有加。当母亲随父亲外出行艺,我得到他们的轮流照看——吃百家饭,得百人抱;当计划生育小分队收走我们的家什,现场卖给村民,前脚一走,后脚他们就嘘寒问暖地还回来;当得知母亲于某夜受到惊吓,广发叔、二妮婶更是主动邀请我们一家三口住进村子内部他们的青砖瓦房里——原本为有发、得发两个弟弟建造的屋子,便腾了一间给我们,两个兄弟住到一块去,直到弟弟降临人世……依傍着广发叔的扶携和那儿的善良村气,父亲带我们度过了他远离故土之后三十年里最安稳、温暖的三年。


六月。深圳大地被烈日烤得滚烫,仿佛刀尖儿一触,就能炸开无数裂口,人行其上,便能听到皮肤烧灼的声音。高温持续升腾,热浪在空气里翻转,知了趴在树梢卖命地叫,仔细听,仿佛是被日头晒得受不住了,那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哀嚎。头戴遮阳帽的环卫工人躲在荫处,洒水车奏着枯燥的调子驶过,除了偶尔在水线的作用下腾起一些细微的烟雾,路面仍是一如既往地干烫着。绿化带里,成排的夹竹桃斜靠在一起,受了虐待似的抱成堆儿,尽可能抵挡阳光的毒射,没有正身的准备。路畔,高架桥侧,十字路口的安全岛上,红、紫、粉的簕杜鹃失却从前的气焰,三片莲花状的花瓣挨了打似的粘连着,焉巴巴合成一团——目之所及,所有花草树木,一如我满怀心事样被现实击沉了脑袋。

新冠疫情拖长尾巴已经卷走两个年轮,人们依旧每天核酸检测,整座城市,仍未回归正常,无论任何时段,人们在路上晃过,也只是为了采买必需品;我也仍然心里打鼓似的——北上,就在这战战兢兢的斟酌里。然而左思右想,我还是决定要回去一趟——哪怕冒些风险,也要试一试的。于是收好行囊,抽身繁琐,我便携同母亲、弟弟踏上了归途。

从深圳的西北门户穿上去,便是京港澳高速公路。这是一条老路了。十几年前,我沿它而下,蒙了眼睛般四处谋食,也曾饥肠辘辘无处安身,也曾横下决心誓死不归。那时候,我是多恨自己的出身,恨那一场又一场的毒打、那一个儿个儿面目可憎的人,甚至恨父母(尤其是母亲)不该把我带来这世上……这老路又是陌生的,这些年里,我把根一点儿一点儿地往深圳的土里扎,须子刚刚泛白,便如同弃了老家一样弃了它,走得少,就觉得它陌生,陌生而新。陌生里面对它,带点儿刚强的自傲,仿佛从未走过,也否认得理直气壮。新里面对它,又可以自负到背离,就像背离那不堪入目的出身——我终于斩断它们了。可这路是认得我的,就像它认得每一个经过的人,每个人身上的气息;那出身也认得我,它一直尾随我,多少年了,每时每刻……当我终于陪同母亲从中原再次沿着这条老路而来深圳时,她是那样紧盯窗外自顾自地说,要不是你,我看不到高桥架在长江上,看不到列车洞穿隧道,看不到鸣笛起锚的汽船驶离海港,看不到亚热带地区这遍地遍地的香蕉林……我们互为包袱,就像她没有丢掉我一样,我也没有丢掉她。

  • 1
  • 2
  • 3
1/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 关键词:成长历史
  • 分享到:
本文所得 54000邻家币,明细如下:
  • 张夏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11
  • 谢龙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9
  • 谢龙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10-08
  • 陈彻打赏2000,共计2000
  • 2023-10-08
  • 郭海鸿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8
  • 郭海鸿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10-08
  • 刘洪霞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7
  • 刘洪霞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10-07
  • 郭建勋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春风妙语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费新乾的评论奖励1000,本文相应获得1000
  • 2023-10-03
  • 郭建勋提名10000,共计10000
  • 2023-10-03
  • 冯毅打赏1000,共计1000
  • 2023-10-01
  • 费新乾提名10000,共计11000
  • 2023-10-01
  •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 文章评论
  • 总的来说,相比作者此前的同系列作品,《血地寻梦》全文气氛平和了许多,文字里多了人情味。寻访来处,回望过往,而有了宽恕,自然而然,笔下的境界开阔起来。散文最终呈现的就是作者的境界,读者一开卷就能品读出来的境界。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10 00:42:46
    • 分享到:
  • 谢谢郭老师阅评及耐心赐教
  • 赵静冷峻、干裂、汹涌的文字背后,始终有一条情感的河流暗流涌动,充满了感激、难忘、哀伤与不舍,努力让情绪沉浮于暗处,不肯将其释放出来,不动声色地讲述三十年前的旧梦,这个对她后来的人生带来了无穷的温暖与力量的“血地”,永远地留在了记忆深处,这种隐忍而压抑的理性更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力度与张力,更加撞击人心,令人心生爱怜。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07 22:53:53
    • 分享到:
  • 谢谢洪霞老师阅评、打赏及提名!您的鼓励是我的动力,该努力为是。祝好,越来越好!
  •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06 02:38:03
    • 分享到:
  • 谢谢郭老师鼓励
  • 这应该是今年赛事最后一篇参赛文章了。赵静算是我比较熟悉的作者了,从最初参加睦邻文学奖给人的惊艳,到后来在《特区文学》《龙华文学》刊发文章的沉稳,她的写作一直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准之上。她的题材还是集中在自己身上,还是沉痛的往事,扯得人生痛的苦难,不过却透出难得的温情,这是她出生的“血地”,也是她获得照顾、快乐成长的“血地”。文字极富感情,每个文字都带着她的体温和热血。希望她写作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06 02:32:51
    • 分享到:
  • 谢谢!努力向宽的路子走去!
    • 张夏4举人2023/10/10 22:44:58
    • 分享到:
  • 几天前就拜读了这篇文章。赵静的文字,一如既往地执着、勇敢,凌厉、却又透着一股冷静的气质,今年的这篇,似乎情绪上找到了一个突破和答案,也预示着将来的写作走向:放下过往,有新的出发。 她连续几年的参赛作品,都在执着地咀嚼命运,回味成长伤痛,并自我安抚,如同在盘丝洞里独自吐丝,是一场艰苦卓越的修炼过程。作者即将完成它,并且在化茧成蝶,为自己打开了另一扇窗,自己看到了光亮,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11 16:13:23
    • 分享到:
  • 谢谢夏夏的解读,努力与过去告别,展望未来
    • 谢龙2童生2023/10/08 16:13:58
    • 分享到:
  •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和自己,和他人,和环境的三个关系里。原生家庭对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原谅包容力所不能控制的外界,理解(放下)他人,接纳自己,尤其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就海阔天空很多。行文很有感染力。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10 00:38:43
    • 分享到:
  • 谢谢谢龙阅评,问好!
  • 赵静的散文,写得扎实而细腻,有一种文字的生命力,这力量有时生猛,有时温柔。生猛时,是残酷生命的回声,温柔时,是诗意绵延的挣扎,有渴望也有向往。哪怕是在痛感的呼吸里,也试图以一种自己的温度去拥抱。赵婧的文字,是一粒粒看得见的雪,落在了大地上就成为了身体里河流,只有懂她的人才能看见游动的雪花仍然是一粒一粒的。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06 17:33:24
    • 分享到:
  • 谢谢向日葵兄弟阅评,文字真好!
  • 什么是血地?生我养我之地。作者情感细腻而真挚,如画家一样用工笔细描捕捉内心微妙感触。每个人都有故乡,打工在外的游子许多时候是身不由己,故乡难回,即便是回去,故乡已经改变了儿时的模样。“血地”里有儿时的玩伴,日思夜想的亲人,风景秀丽的山山水水。儿时的生活伤痕累累、苦难重重,但仍让作者寻根追源,不忘初心。都说女人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其实,女儿也是有故乡的。作者是用真情倾诉自己的情感,为赵静点赞。
  • 本评论已获得 100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06 02:36:32
    • 分享到:
  • 谢谢春风妙语的阅评!祝好!
  • 当计划生育小分队收走我们的家什,现场卖给村民,前脚一走,后脚他们就嘘寒问暖地还回来;当得知母亲于某夜受到惊吓,广发叔、二妮婶更是主动邀请我们一家三口住进村子内部他们的青砖瓦房里——原本为有发、得发两个弟弟建造的屋子,便腾了一间给我们,两个兄弟住到一块去,直到弟弟降临人世……依傍着广发叔的扶携和那儿的善良村气,父亲带我们度过了他远离故土之后三十年里最安稳、温暖的三年。这种感觉很珍贵。 三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10 20:01:01
    • 分享到:
  • 是滴,没有鄙夷、提防、驱逐,反而温暖接纳。
    • 十十4举人2023/10/08 09:15:53
    • 分享到:
  • 认识赵静的时候,知道她是写散文的,但真不知道她的散文写得那么的好。记得有一年她的散文获睦邻文学奖,那篇文章看完太让我震撼了!赵静敢于剖析很多的东西,哪怕是血淋淋的,哪怕是苦难的难以启齿的,都会在她的文字中勇敢地呈现出来,这一点是让我佩服,亦是我应该好好学习的地方!相比之下,这篇文章似乎比以前的散文平和了些许,但不影响它的真实和干脆,好文!喜欢
  • 本评论已获得 0 邻家币明细>>
    • 赵静2023/10/10 01:02:43
    • 分享到:
  • 好久不见了问好十十,愿别来无恙!假期回来家里大小都重感冒…我之前也写小说,却觉散文更合意便主攻它。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坦然面对即已过去。但是期间的领悟成长还是文字更能赋予其价值。谢谢喜欢😍
  • 最近来访
  • 赵静
  • (我名即我号)
  • 1布衣
  • 3星
  • 3钻
  • 粉丝|邻家币|作品|积分
  • 8
  • 44456
  • 5
  • 870
  • 这篇文章说是小说,看起来更像散文,情节跳跃,语言流畅。用诗的语言描写了三代女人。“这三个女人,既想成为和自己母亲一样的人,又拼命挣脱上一代的束缚,想做完全相反的人,她们是那样的不同又是那样的相似,”最后“她们又都变成了一株植物……”三位母亲人生完全不同,第一位母亲生了生育过度,劳累不堪。第二位母亲被计划生育,守着女儿过着没有男人的生活。到了第三位母亲没有婚育,领养了“我”,人口终于负增长了……

    文夕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2 21:44:59
  • 《断尾》这个名字很哲学!断尾对于一些动物来说是生存的本能,对人来说却是智慧。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需要做出断尾的抉择,尽管疼得生不如死,但是生存更重要,只有生存才有希望,对能实现理想。铅山的壁虎两耳是贯穿的,从这个耳孔望进去,可以看那只耳孔外的世界,这是一个隐喻,两耳的两边也许是两个世界,从此生望去,看到壁虎耳外的前生或者来世,公公从断尾铅山壁虎的一只耳孔看到另一只耳孔外更大的世界。他激动得大喊

    文夕断尾

    2023/10/12 20:28:35
  • “舞蹈还能这样跳,你的白腿,旋转的裙摆,实在是太漂亮了,活力四射,真的让人念念不忘呀。你就像一个五彩陀螺,在我的心头转,转来转去,就带走了我的心。”江新爱她真的成了陀螺,为了生活了为工作不停地旋转,这篇小说短而精,在小小的篇幅里道同事业、生活、爱情之中种种微妙的链接,很耐读而又给人回味无穷。

    红红的雨陀螺

    2023/10/12 13:55:24
  • 龙华四季,基实就是写她自己人生的几个阶段,成长中的快乐与哀愁,总之作者算是苦尽甘来,过的还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者又是勤奋的,打过工,又经营着自己的店,看完了写的冬,总之也让我感觉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生命生活就是这样,需要反反复复地创造,反反经受考验......

    理红龙华四季

    2023/10/12 10:58:31
  • 深圳四十多年沧海桑田,荣哥的事件已没法复制,但荣哥这种精神值得讴歌赞美,这种蛮干苦苦用心的劲儿也可用在现代科技的研发上。作者的文字有力量、有嚼劲,构思缜密,一点一滴地叙述着荣哥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写得滴水不漏,文风四平八稳,干净而有利索!

    理红荔香夜话

    2023/10/12 10:46:13
  • “三个女人的植物诗”,人非草木。但人就如草木一样,而又比草木生得活沉重,作者在舒缓的述说着如弹奏起一曲曲悲凉的曲子,一个时代同另一个时代还是有所不同,女人过得好与否,同社会的文明、时代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总之第三代女人所处的社会的进步还是超越前面的,虽然在作者笔下的文没有一一叙述,但还是读得懂的。我来读了一遍,不留句言,好像心里不踏实......

    红红的雨三个女人的植物诗

    2023/10/11 21:53:39
  • 写出了中英街的现状和历史,通过老人映照历史,通过导游写了为了追求想要的生活,而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水客,写了中英街的暗潮涌动,求生之艰辛。其中种种,只有海浪知道。

    昆阳森林三汲浪

    2023/10/11 17:28:42
  • 飞泉的诗一如既往的好!有力度、有高度、有气势!血脉里都流淌着对诗歌的热爱,所以他笔耕不辍。生命里不能没有光,在黑暗中,突然出现一丝亮光,生活里便有了希望。各种光充斥在飞泉的诗里,只愿飞泉拾到适合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不再如:你对我说,孩子,暴雨终将过去 “太阳还会绽放,像你的笑容” ......之后又 落在一片片乌黯的云层之后 那是我凋落的心.....

    红红的雨拾光者

    2023/10/11 16:26:45
  • 这篇能吸引我读下去,特别是写深圳家长的卷,写得轻松自如,也令人读来轻松活泼,不像有些人写的那些,自认为硬是道理。其实嘛,像深圳中学,那么几十个人能上清北,整人数一千七八,盲目跟风卷,还不是傻丢钱。我是看原籍是四川人的作者来认真读的,当年我伯父57年毕业于北大然后去四川教大学。 作者的文笔原浆味,不僵硬,很潇洒自如,故事与故事交织在一起,也不零乱,很干爽!

    红红的雨福田南,石厦北,石厦南

    2023/10/11 15:55:01
  • 很纯粹的思绪,诗意随诗人所描述的花朵、燕子、海鸥飞扬。诗歌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这样的唯美诗句令多数人开心,因为读来轻松,忘却了一切,没有现实的了磕绊。诗人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所以能把日常琐碎写入诗中,并且是在开怀时写的,不信你去读“宠物狗的耳语”,写得可爱极了!哈哈......

    红红的雨日落时分的吟唱

    2023/10/11 15:41:08
  • 作者打工多年,写诗多年。她的诗来自生活,也高于了生活。工作、生活,是有点像苦瓜的滋味,但尝过苦味之后,又滋养了身心。正像苦瓜可以选择结果不结果的事,工作会苦,但可以选择乐观对待,它就变味了,平淡甚至清甜了。女诗人因为月光,便有了深度的思考,生命的节律也因为月的亏盈而潮起潮落,因月亏而心生诗,月圆梦也圆了。作者的诗越写越好。赞

    红红的雨月光里的我们

    2023/10/11 15:20:30
  • 文字如饭菜,厨师好,材料好,味道好,“三好”才算好。这篇小文有此三好。真没想到,六六作者的文字的语感——味道这么好——轻、松、醇、纯、新、鲜、透。虽不长情节,但生活、情感、品格、精神等的功夫已内涵在长长短短的句子和温情从容的对话里了。文学是人学,不光是写“人”,最重要是“人”写,“人”的精神与“写”的劳动最好是自然、和谐、统一,那么他一落笔,便有了个人的味道。文如其人是此理,六六找到了文学的钥匙。

    廖令鹏太阳下山有月光

    2023/10/11 11:23:25
  • 这是一篇很有涵养的散文佳作。其涵养,不仅体现在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不俗的艺术造诣与丰富的知识储备上,更体现在作者见天地、见苍生的通达境界中。作者文笔雅致、从容、大气,于云淡风轻、静水流深的叙述中,将自己的艺术史、心灵史、家族史与地方志乃至中国当代史融汇起来,让我读得心潮澎湃。这篇散文值得再三品读。我的10个提名指标已经用完,读到此文,忍不住赘评几句,以此表达对此文以及此文作者的敬意。

    孙行者墨点无多泪点多

    2023/10/10 23:48:04
  • 这应该算一片非虚构小说吧,报告文学似的笔调,熟悉的场景,很像是讲述的真人真事。时代背景是大家共同经历过的,主角的南漂经历,也容易让人感同身受。题材和角度虽然有点旧,但这种孜孜不倦的书写,也是值得铭记、关注和尊重的,就如同社会不能遗忘个体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沉浮,这座城市不能忽略每个人微小的内心世界。只是小说开头入戏有点慢了,人物形象不是很立体,这可能跟笑兰写惯了散文有关,节奏感方面建议再润色一下。

    张夏远方以远

    2023/10/10 23:40:55
  • 谢龙的小说,笔调轻快、跳跃,年轻态。但又带着生活的肌理和质感,夹叙夹议转换自然。心理描写深刻而简洁,自然流露,就像不时迸出的小火花,有点个性。抑郁症能通过这种偶尔自我放逐,文艺的漂泊,在山水间行走呼吸而痊愈吗?当重新面对生活本身时,那种曾被唤醒的孤独只会更清晰,被现实的泥泞重新碾压时只会更疼痛。文学难以拯救生活,但或许可以拯救心灵。靠近,治愈不了社会人生赋予的隐疾,但或许可以解释它。

    张夏​靠近

    2023/10/10 23:18:03
  • 邻家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