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羊台山重读旧信
溪流仿佛你的耳语
不知不觉
熟悉了山谷中花草的四季
我总是随身携带你的来信
十一月的羊台山 马蓝开得喧嚣
黄钟木的风铃轻轻伸向远空
山峦的翠色深浅一层接一层
仿佛只有我是安静的
你说得对,总是可以重返过去
抵达无人之境
雪落入海中、雨打在高原上
你在远方,我在此时读一封旧信
看那些小花的脊背弯弯
是为了细心倾谈
捡拾颗颗锥栗
刺壳之内有光滑的心
如同你说的,高原的风更冷
却有彻骨的芬芳
有多少字迹跋山涉水
终被遗忘
“看看到镜中偶然的自己
惊讶之中所有人的一生就这样过去”
旧忆马峦山
最不舍得荷花笺
山中晒了半月
缕缕脉络印心湖
偶尔我取砚练字
依旧后悔摘了这一盏
每当潜入山中
我的内心充盈 世事飘浮
惋惜的何止三四件啊
观澜寻诗
想到初春,微雨洒落于竹叶上
仿佛是一生之中最温柔的时刻
侧耳倾听清泉流转
单纯如一个圆
让微雨洒落在手掌上
掌纹细密
也只如桂花陈酿中飘浮的颗粒
世事原都是可以宽宥
不要思量流水经过的山径
山谷的风,吹过我们的眼
也将抚平心中的褶皱
寂静风景里的风
在光阴的尺寸之外弯曲
砚面桂花 琴上竹叶
空弦之中片刻的凝息
生命中的无形之美,从不拘役
花开花落 天地宽广
竹叶卷卷 桂花朵朵,是你喜爱
草木枯荣 四季变幻,是我关心
观澜竹林间的诗意
山水禅道,时光清香
您只需点赞10元,即享月度会员,30天内免费阅读全网作品。
以文会友·庠序邻家
扫一扫
关注邻家社区微信版
这篇层次非常丰富,沙哲学早已成为植物人,文中所有关于沙哲学职场的内容其实都是公公和姐姐替他想象出来的,公公和姐姐用替他虚拟职场的发展吊着他的一丝意识,让他不要放弃,而公公和姐姐想象出来的沙哲学的生活跟真实生活互相映照就别有意义。荒诞中格外现实,现实又比荒诞更荒诞。生犹如死、死又能重生,铅山壁虎断尾之喻直点主题,笔法老练、结构精致、寓意深远,佳作也。
人生无常,世道苍茫;当断则断,否极有光。这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说,虽短,但内涵丰厚。人啊人,困厄时要向壁虎学习。老板为生意断尾,提子为爱情断尾,公公为房子断尾,只为赌一个柳暗花明的求生。以变应变,适者生存。作者有哲学家的气质,文笔潇洒,驾驭起枝蔓繁多、彼此穿插的人物线、时间线、时间线来,游刃有余。一些机趣梗与知识贴用得恰当好处。难得的佳作!
提名一首旧体诗。我们说中国是诗的国度,其实指的是旧体诗。胡适们废了文言,却废不了旧体诗。新诗兴起,虽不乏佳作,但论其对国人影响,似乎并未超越旧体诗。保守传承、革故鼎新的最佳状态,应是新旧并存,相得益彰。遗憾的是如今的旧体新作,要么是毫无诗意的老干体,要么诘屈聱牙,典故堆砌,难为读者接受。而这组旧体诗吟咏深圳,流畅清新,平易浅白中涵容诗美与哲理,深得旧体诗之意蕴与趣味。
蛮欢喜的这样的小诗。城市民谣的搞法,撷起一个小意象进行一下小批判,还有点小酸楚。一个成熟而宽容的社会是需要些小反讽的。说起来,肇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场打工文学的文学运动有时候是对的,较之所谓精英文学的失守,它的现实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得它更接近所谓纯文学。
这是一篇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小说,将审美的主场融入到鸡零狗碎中,让读者获得一种生活的方式而不再是文学独享的方式。我欢喜这样的小说。作者甚至有意地进入到他的语言狂欢里,痛快淋漓而不管不顾。小说里的人物不是刻意塑造的文学人物,而是生活中的活蹦乱跳的你我,小说以导游的方式在拉我们进去,而不是对我们进行絮絮叨叨的训导。这样说的意思是,我们可能更需要这样的小说而不是那种刻意的小说。
像她的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一样,赵静的这一篇仍然那么有力地打击着我,魂灵都开了裂。直接、勇猛、干脆、磅礡,像泥石流一样奔涌过来,令人血脉贲张,透不过气,赵静的文字有这种力量,有这种感染力。力量的背后是真实,很坦诚地打开她之所观她之所思。是的,如果你不愿意兜兜转转,写散文最好的办法就是真实,有一说一,质胜文则野。赵静的散文是野的,如松涛海浪,如电光石火。
朴实真诚的叙述,体现出热爱生活,热爱文学,关心朋友,热心公益。也是对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每个人可能都有面对的一地鸡毛和琐碎。心态和视野,却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作者做到了。
短短几首诗歌,简述了作者前半生的坎坷,凄凉,不易,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温暖,作者对家人对朋友是诚心诚意的付出自己所有的爱,像苦瓜藤一样充满生机与力量,像夜幕下的小白菜充满韧性与坚强,完美的诠释生活虐我千百次,我待生活如初恋,这样温情的女子,这样坚强的生命才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尊重的灵魂。
这篇非虚构堪称对于抑郁症少年的深度调查,全方位展现了原生家庭环境以及少年的症状表现,最后通过楠楠之口道出了心底的苦衷。我猜测,楠楠便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亲戚或朋友,才有了这么丰富的切进观察与细节呈现。原生家庭是主要原因,当然也有基因遗传、校园霸凌、人生经历等其他原因。抑郁症是当今社会重大问题,也是热点问题,需要更多人关注与探讨。
没有陌生人的世界,夫妻却渐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小说通过巨细靡遗的日常书写,铺陈了城市中产家庭的苦闷与隐痛。貌似轻浮的荤段子之后,潜藏着都市生活的压力与无奈。妻子通过写作寄托精神,丈夫沉迷游戏放大空虚,生活的矛盾无法调和。“没有陌生人的世界”这一简洁的广告语,“饱蘸着九十年代的深情与诗意,广告牌下,簕杜鹃恣意怒放,人潮汹涌,步履匆匆,空气中漫溢着一股青春之城的浓郁气息”,人到中年,却成了一种反讽。
这一篇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深圳之所以是深圳,不仅仅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肯吃苦、肯付出的“荣哥”,更因为这众多的“荣哥”吃苦付出之后,可以得到相对丰厚的回报。这回报,又不仅仅是钱财的收益,同时更是人本身的成长。在我的家乡,在很多人的家乡,都有漫山遍野的纯朴“荣哥”,他们只有吃苦的机会,却没有成长的机会,因此,怎么可能拥有像“荣哥”那样的内生动力?这样看,深圳四十年,最大的成就,恰恰是造就了“深圳人”。
四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不止一代对高速“晕车”的老年人。他们骤然被从落后的小乡村转移到繁华的大城市,对一切都眼花缭乱,消费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生活节奏不适应,由此生发的家庭矛盾、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深圳人在这些矛盾中已经纠结了好多年。解决这些矛盾光靠提倡回归传统道德观是不够的,年轻人不仅要引领老年人适应新时代,自己也要读懂他们苦苦思乡之后那怅然若失的精神世界。这篇作品对这个话题的讨论非常有意思。
文学青年的理想主义在这个时代,说出来是很容易被人嘲笑的,这篇小说字里行间的愤懑几乎喷出纸面。光是几个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作者的意图:“空理想”、“莫成功”、“吴抱负”。这种作者立场鲜明表达的写作方式有些冒险,一旦读者对这种立场稍有不认可便很容易弃卷不看。但本文作者勇气可嘉,并且将故事和精神内核表述得非常完整,起码让认可这种立场的我看得很爽。稍有不足是深度不够,对于设置得如此鲜明的人物来说有些可惜。
改革开放的好,就在于它能让高学历的城市精英一飞冲天,低学历的农村娃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寻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得到幸福。深圳这四十年,让中国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激发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能量,只要努力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这种励志故事,在深圳每天都实现着,同时激励着全国人民。深圳人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火炬,不要让它熄灭,一定要继续燃烧下去,照亮人民的未来之路。
实际上一直隐隐担心,会出现女主人公丈夫偷偷摸摸出轨一类的狗血情节。感谢作者,没有陷入那种大路货的恶趣味叙述。那么,一个远在江西山村的母亲,居然稳稳卡在一个接一个的节点上,有力甚至决定性地促成了在深圳打拼的女儿的事业腾飞,这事儿可信不可信?生活,当然未必会如此精准,如此戏剧,但作者传递的信息是非常强有力的:真正的力量,一定来自于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支持,才是克服一切物质匮乏和不幸遭遇的终极秘密和法宝。
“我们俩像快乐的蝴蝶在秋风中飞舞。”“那些人,那些事在我心中变成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这两句,生动且美好,它们是《我在深圳来来往往》的文眼,洋溢着动人的气质。荣姐用文学养颜、养心,有热爱而无执念,怡在其中,乐在其中。这是一种境界,赞!
这篇关注抑郁症患者的纪实作品,采访扎实,文笔质朴准确,材料裁剪得当,考量周全,体现了一位优秀记者的专业素养。作品中的小姑是一位兼有知识、智慧和行动力的女性,她在帮楠楠治病的过程中,不仅介绍了大量与抑郁症有关的知识,也传递了不少通达有益的人生观,其言行树立了好榜样,这就丰富了作品的维度。挑个刺:类似“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的模糊写法别用,这是一个坏习惯,最好把这个教育家的名字查实清楚,他是谁?
写身边事物,要么因为厚爱而用力过猛,要么因为能力不足而蜻蜓点水。写妥帖了,并不容易。尤其诗歌,要求在十几行几百个字把周围的画面、前后左右的牵连、由此产生的情绪全部详略得当地表达出来,更不容易。林以昼这一组短诗干净、明朗,值得推荐。
这篇小说,故事本身并不出奇,但能勾着读者一句接一句地读下去,说到底还是语言和细节。我多次强调的就是语言。文学作品,语言是最基础的东西,或信手拈来的风趣,或郑重其事的鸡汤,或脚踏实地,或凌空蹈虚,这些都不是技术活儿,是作者本身的趣味所致,若人无趣,文必面目可憎。这种差距,差一分需要五年的功夫追赶,差最后一厘却是十年甚至一辈子也追不上。技巧加上个人性情,还需有一点天赐,能否接收到,要看缘分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