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文学,从社区写作找一个着力点
2016/11/25 11:13:25|阅读27744次|作者:邻家|类型:媒体报道


在今天的深圳文学圈里,提到睦邻文学奖,几乎没有不知道的了。成千上万的作家们即使没有参加过,但也应该听说过。本月18日,第四届睦邻文学奖就要在飞地书局举办颁奖仪式,而我作为不多的连续四届的提名评委(即初评评委)之一,也亲眼见证了睦邻文学奖的发展之路。 2013年深圳读书月期间,睦邻文学奖以社区文学大赛的形式拉开大幕,该赛事在全国首创“邻家社区:全民阅读+全民写作O2O服务平台”模式,貌似高大上,其实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刚刚开办的时候,我作为参与其事的人亦有隐隐担心,一是担心缺少可持续性,虎头蛇尾;二是担心规模不够大,成为鸡肋赛事。这是很多赛事和文化活动的通病。并且,要参加这个赛事,必须坐在电脑前完成。这个时代,手机几乎取代了台式电脑,能坐到电脑前安安静静上一会儿网,注册并加入论坛的,已越来越少。睦邻文学奖的核心人物、《特区文学》杂志的费新乾前几天发表了一篇文章,介绍当时的情况说,开始确实“门前冷落鞍马稀”,“我当时制定了一个开拓稿源的增量计划,作为指标任务分派给具体的编辑,每天新增多少稿件,海选入围多少稿件,与工资待遇直接挂钩。这个办法虽笨,但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也见证了第一届颁奖时的盛况。深圳文化名流几乎全部到齐,采取“众月捧星”的方式,四五位名家为一位获奖者颁奖。一位叫陈彻的女作家获得五万元大奖,一举成名。第二年,年轻诗人憩园意外夺冠,也是一战成名。 在我的理解中,这个奖项尽管每年都能推出一批新人,大家也对每年会推出什么样的新人有所期待,但赛事似乎不是以此为终极目的。这既是一个文学奖项,更是一个社交平台。这里按区、街道和社区分为若干个写作板块,参与者有流水线上的工人,有家庭主妇,有公务员和企业管理者等各行各业的写作者。经过四年多的培育,已经形成诸多形式的、常态的线下聚会。其中一个名为“饭饭群”,在聚会、聚餐的基础上还出版了两本自己的精美文集:《犁骚1》和《犁骚2》,估计《犁骚3》也不会太远了。 现在看,睦邻文学奖的成功,更多是深圳的内在需要。快速生长的城市需要一个连接各界的社交平台。此类平台看上去并不少,但大多浅尝辄止,原因或为找不到着力点,无法像社区文学这样既接地气,又能真正深入到具体生活;或为主持者的情怀不足,能力不够,用心不够;或为外界不可抗力等。该项赛事的灵魂人物老亨,其实算不上文学中人,但他是个文化人,有凝聚力和人格魅力,原先操作过的因特虎民间智库曾名噪一时。从第一届自掏腰包弥补100多万元花销,到今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成为国家级项目,睦邻文学奖让我们看到了深圳的文化创造力。

原文链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6-11/14/content_3660813.htm

  • 标签
  • 文学
  •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