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以鬯以来——刘以鬯作品赏析暨深港文学之旅
2018/08/24 14:18:24|阅读35326次|作者:邻家|类型:媒体报道


“让世人重新认识,知道香港曾经有过刘以鬯这样的作家,是最让我开心的事。”

——王家卫

“以鬯以来——刘以鬯作品赏析暨深港文学之旅”沙龙活动,于8月18日下午,在福田八卦岭香港文学出版社联络处成功举行!

此次活动由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携手《香港文学》、《特区文学》、《深圳青年》三家杂志社联合主办,这是“深谈”系列活动的第四场。

“深谈”的前身是“睦邻文学奖”系列讲论活动,先后获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免费对市民开放,倡导文学与城市对话,草根与精英互动,思想与趣味碰撞。

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刘以鬯先生的老友梅子先生,以及黄维樑教授、南翔教授为主讲嘉宾,《期颐的风采——怀念刘以鬯先生》主编、《香港文学》执行总编辑周洁茹女士主持,就刘以鬯先生的代表作进行赏析,领略一代文学巨匠期颐的风采,纪念和致敬刘以鬯先生对华语文坛的卓越贡献。

我常觉得至少有两类型的作者:一种是寄寓于世俗认可的形象中而巧妙地宣扬于其有利的素质,一种是即使置身稍有争议性的处境中亦平实面对矛盾不加掩饰。


我觉得刘以鬯先生比较接近后者,这亦是我说他的“现代性”所在。

——也斯

2018年6月8日,著名作家刘以鬯先生去世,享寿百岁。这位华语文坛泰斗,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生于上海,194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主编《国民公报》副刊与《扫荡报》副刊,后回上海任《和平日报》总编辑,创办怀正文化社。1948年移居香港,任《香港时报》、《星岛晚报》、《快报》副刊编辑,《星岛週报》执行编辑与《西点》杂志主编。1952年赴新加坡任《益世报》主笔兼副刊编辑,后到吉隆坡任《联邦日报》总编辑。1957年返港,任《香港时报 · 浅水湾》副刊编辑。

刘以鬯1985年1月创办《香港文学》月刊,是香港最重要的文学杂志,也是海内外华文作家笔耕的重要园地。

刘以鬯先生是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著有《酒徒》《对错》《寺内》等文学经典作品,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及《2046》皆取源自其小说。

《酒徒》更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奠定香港文学的价值与地位。2001年刘以鬯先生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荣誉勋章,2011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铜紫荆星章。

刘以鬯1972年在香港《星岛晚报》上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对倒》,1975年,作者将12万字的《对倒》改写成同名的短篇小说。长、短两篇小说都被收入作家出版社这本《对倒》中。

小说是从一枚相连的邮票引发的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

《酒徒》被评论界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酒徒》并不是通篇都以主人公的意识作为基本题材的,作者刘以鬯还让他在一个外部世界和外部冲突中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性。

故事的外部结构以主人公的醉与醒,醒与醉;从现实到梦幻,再从梦幻到现实的一种循环形式进行。小说从里到外全面展示了主人公对社会、对人类、对人生,甚至是对自己的绝望,他虽不满一切,但无力抗争,只能以醉酒逃避和麻醉自己对真相的了解,对现实世界的意识,但醉后总有醒时,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就只有死亡。

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

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 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主办方代表黄东和介绍,深圳全民写作计划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在怀念大师的同时,深度阐述刘以鬯先生作品的香港元素,为当下的深圳题材文学创作有所借鉴,并推动深圳与香港两地文学之旅,让文学可视化,可触化,以旅游走读,促进近一步交流。

据悉,深圳全民写作计划开展6年来,已吸引超过2万名写手注册,原创深圳题材的文学作品和评论18万篇次;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成为国家级文学项目;一年一度的“睦邻文学奖”,成为中国在地文学的标杆奖。

来源:网址链接

  • 标签
  • 以鬯以来
  • 深港文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