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日报】深圳人写“入深圳记”非虚构呈人文情怀 ——“睦邻文学奖”宝安获得者创作谈
2019/12/12 15:37:12|阅读27589次|作者:邻家|类型:媒体报道

宝安日报讯(记者 李秋妮 通讯员 杨晓霞)11月30日下午,在深圳中心书城南区大台阶举行了2019“睦邻文学奖”颁奖典礼暨“国学马拉松”诵读活动。深圳本土作家、画家水去先生凭借非虚构作品《深圳卷帘人》获得深圳市“睦邻文学奖”年度大奖,而旅美作家王顺健则以《下梅林上人》斩获福田区“睦邻文学奖”年度大奖。

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张忠亮,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副会长曹宇,深圳市福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简定雄,主办方代表王海鸿等,赛事终评委代表邓一光、黄灯等文学大咖,提名评委代表王元涛、朱正安、孙勇、费新乾、陈彻、唐兴林、张军、虞宵等本土作家,陈卫华、段作文、曾楚桥、王一宪、张夏、伟彬、芜薇、芒果等历届获奖作者、文友等一百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2019年是深圳建市40周年,深圳全民写作计划暨社区文学大赛因此将“出故乡,入深圳”定为年度主题,用非虚构形式记录各自的深圳记忆。

除了两个大奖外,王先佑、游利华、刘郎、陈末、李双鱼、老师父、陈燕梅、曾令维、小海、邬霞10位作者获得深圳市“睦邻文学奖”;安小橙、赵静、张型锋、江飞泉、赵倚平、苇公子、王香瑞、茨平、欧阳静如、笑笑书生10位作者获得福田区“睦邻文学奖”。

国家一级作家邓一光说:“深圳有许多曲折而伟大的动人故事等着人们去发掘、记录,整理成史,传诵下去。我们正在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赛事终评委、知名非虚构作家黄灯则认为参赛的非虚构作品呈现出了复杂而粗砺的都市经验,为深圳和“新深圳人”留存了一份重要的文学档案。

据大赛组委会介绍,深圳全民写作开展7年来,连续获得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福田区宣传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大力扶持,鼓励全球作者写深圳。先后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改革项目”,登上《人民日报》文化版头条报道及央视大型纪录片《一座敬仰文化的城市》,为深圳新型文学生态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对于组诗《深圳梦》的创作初衷,90后诗人刘郎谈道,每一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面对人这种动物与生俱来的困境之一。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它?途径有千万条,人们的选择也各不相同,而他选择了诗歌。不仅仅是《深圳梦》这一组诗,刘郎将所有的写作都看作是一种本能。“这是我与自己对话的一种方式,是与自己所经历过的人和事对话的一种方式,是我和一座城市对话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刘郎温暖自己,进而有可能可以温暖到别人的一种方式。

刘郎:写诗就是与自己对话

《深圳梦》由29首诗作组成,断断续续写了近一年的时间,刘郎说几乎每一首诗都没有办法达到一气呵成,如今所呈现出来的每一首诗后面都遇到无法想象的困难。但他觉得用困境可能会更能直观表达当时的境况,很多问题纠缠一起,相互关联。一些问题解决了,马上就会有新的从来不曾意识到的问题出现。“所以在写作上,我觉得我一直都身处困境之中,写作的过程就是一路挣扎摆脱的过程。”

关于作品想表达什么样的问题,刘郎希望让作品来说话,“它们只在我还没有写出来的时候或者写的过程中属于我。”在作品中,每一首诗基本都是选取的第一行或第一行的几个字来做标题,“它们连标题都没有,更遑论主题。”刘郎自己也不能确定它们要表达什么。

读刘郎的诗,宝安评论家唐小林认为,他的语言非常干净、简洁,那种浓郁的诗意并不是刻意写出来的,而是自然生长的。尤其是组诗中的《写作业》,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童心,以及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这是一种“清水出芙蓉”式的天趣,不加修饰,不讲技巧。因为,最好的技巧就是没有技巧,好的诗歌都是发自内心、水到渠成的。

李双鱼:母爱的艰难与无私

对于获奖作品《母亲在深圳》的创作初衷,其实李双鱼一开始想的是写自己。今年睦邻文学奖的征文主题为“入深圳记”,体裁为非虚构。每个人入深圳的缘由千万种,每个人在深圳的生活也千差万别。回顾在深圳十多年的生活,他觉得可写可记的东西很多,但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下笔。

在反复思考中,李双鱼突然想到自己的母亲。母亲曾经三次到深圳,第一次是他结婚,之后便是过来帮忙照顾孩子。想写一写母亲在深圳的经历,包括她从乡下到城市那种艰难的适应过程,还有面对这个千万人的巨大城市时的无所适从的感觉。大概写了两千多字的时候,李双鱼觉得除了自己的母亲,在深圳还有太多这样的母亲,她们为这座城市付出了很多。于是推倒重来,选取了六个不同职业、年龄的母亲,以期能够以小见大,反映母亲这个角色在深圳爱意沉沉的人生。

“六个母亲迥然不同的形象,亦可称母亲的六棱镜,由典型延展至普遍。对母爱的理解超出了一城一时的拘囿,晕现出母爱的艰难与沧桑,无私与博大。可从中窥见人间的勤苦本色,以及勤苦之下人心的温暖底色。”评审团对文中母爱的诠释给予了肯定。

“1000个儿子心里,就有1000个母亲的形象。”对于天下母亲都具有的隐忍和勤劳,文友李玉觉得,李双鱼笔下的母亲无处不在,她们行走在街头巷尾,她们似乎天生就是为子女而活。她的时间、精力、财务等力所能及的能力,都给了子女。她们操劳一生,甘愿为子女付出所有。作者远离家门,远离母亲,看到一个和母亲相仿年龄的人,总会忍不住想念。这种心情让李玉感同身受,这些平凡和纯朴,都是母爱的标签。

陈末:风中摇曳着更深的忧伤

《亲吻衬衫的裤脚》的写作,是陈末第一次用男性的视角进入城市文学的肌理,尝试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现实与梦想之间、时间与流逝之间、爱与被爱之间找到一种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遥远,也从未辩解,只是克制而倔强地坚持面对当下的生活,在轰轰烈烈的艰难曲折里,以一种人性之美呈现出不同的悲凉之果。”陈末觉得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找到这颗悲凉之果结成的缘由。笔下的他们,也许是你,也许是他,也许是她自己。

谈到作品里面的角色,陈末认为他们不仅仅只是活在一部小说里,更重要的是,活生生的他们就行走在时间的流逝里,活在生存的意义里,活在城市生活的肌理中。陈末也希望通过他们,能让读者看清时间赐予真、善、美的过程和力量。

至于小说的创作初衷,陈末觉得自己的大脑里有一些无法用其他形式进行表达的人物和情感。他们就像长在了她的身上,每天都在她的世界里上班、下班、做梦、游走。在自然而然中,陈末也成了他们,融入小说中。在写作过程中,带着创作和阅读的喜悦感,陈末欣然接受文中各种人物带来的最美的年华,“这种年华就是他们分散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每当夕阳西下,海风中卷起涟漪的鱼腥味,他们回到各自的居住区,而阳台上正迎风飘荡着他们的衣衫,仿佛主人消失不见,只有风中的牛仔裤和白衬衫诉说着他们内心的过往、得失与故事。”在陈末看来,这些故事潜藏在城市的地基之下,如果人们稍加留意,便会感受到那风中摇曳着一种更深的忧伤。

“这是一篇专注于两性情感的小说,探寻现代人情感的崩塌与救赎。”睦邻文学大赛组委会的获奖评语是这样写的,作品《亲吻衬衫的裤脚》始终以内聚焦的方式去展开主人公的感官、意识和情感的流动,把叙事控制在主人公的经验范围之内,这种方式极大地考验着作者的叙述能力,也有力地把现代人精神的隐忧与暗伤呈现出来。


  • 标签
  • 入深圳记
  • 睦邻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