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赛入围名单的评选标准及推选理由
评委:王威
深圳一直在搞“读书月”,一口气坚持了14年,足见这座城市摆脱心灵贫瘠的决心与摆脱经济贫困的决心一样大。今年的深圳读书月活动在续推“全民阅读”的同时,新增了“全民写作计划”:利用网络,以“社区文学赛”的方式,将私人写作、自媒体写作整合成社区公共写作。
社区,让每一个生活在其中市民都能自由言说。城市社区,是深圳人的新故乡。城市社区取代传统乡村成为城市居民的新家园,是三千年来中国社会之一大变局。深圳社区文学大赛,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关注百姓日用,关注民生细节,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却事关变革社会中人心的安宁。惟其如此,市民参与踊跃,短短三个月,收到社区好文字5000多篇,原创参赛作品1800多篇,评论11000多条,先后引发关于“社区”的国际理念、“在场主义”创作手法、“在地文学”理论主张等热烈的讨论。从作协会员到草根写手,从文学博士到“深二代”的在校学生,5000多名注册选手的热情参与,为“全民写作”开了个好头。
文学写作,原是文化精英的专利,现在却平民化、社区化、在地化,成为深圳市民街谈巷议的赏心乐事。
根据大赛组委会安排,本人忝列评委。“赛事海报”中《评委费新乾推荐的决赛入围作品》中“决赛入围用品的评选标准及推选理由”同样是我挑选决赛入围作品的不二标准。
在此基础上个人还遵循以下原则:
一,已决赛入围作者的作品不再予以推选;
二,同一作者仅推选一篇作品。
王威评委推荐的2013年度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决赛入围作品及入选理由
《新生》(俞莉)
带着喻意的植物,新生的是故事的主角。带着平缓的语调,讲述的是曲折的人生。带着哽咽的情绪,写下的是温暖的细节。“我”的故事与叫做许国柱的保安的故事,相互交织,相互递进和发展。平和的保安,平和的“我”,却都有着不可言说的过往。谁没有历史,谁没有过去,只是重要的,是当下的“欣欣向荣”。
有小说的情节,有散文的真情,带着生活的温度,带着人性的温情。
《南方》(欧阳德彬)
可读耐品。“正人君子”要赖房租,“火红女郎”原是小偷。以此城,写他城,以小说的手法,叙写向往着南方的屌丝男,实则有着柔软的内心,以为偶然的艳遇唤起内心某种真实,却不想被这个自以为得手了的女人席卷一空,带着调侃式的黑色幽默。结尾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固戍人》(黄世平)
很平实的文字,却有打动人心的温情。作者虽然在固戍生活了十年,却仍然感到自己是过客。虽是过客,但却深爱着那里善良朴实的“邻人”,那些“邻人”也曾以他们的善良朴实感动着作者。
这是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彰显深圳人包容的大气度。
《在木棉湾的日子》(驿马)
这篇作品曾引起争论,个人认为它接地气,很形象地写出了从前的木棉湾,写出了闯深圳的各色人等真实、庸常、苦中带乐、乐中有泪的漂泊生活。
《临时夫妻》(十十)
这篇小说反映了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中下层人们辛酸的一面,为生活,夫妻分居两地,为了共同的心理与生理慰藉,故而出现了临时夫妻的现象。
故事以平实的语调起,以悲情的结局收。令人唏嘘,发人思考。
《龙华老街10号(外二章)》(憨憨老叟)
一位新龙华人对老龙华的回忆与感念。相较于作者的其它文章,这篇更为贴近社区,更有正能量。记忆中的鸡蛋榨菜粥让作者感念至深,重情,惜情,感恩,知福。
昔日龙华,昔日情。短小散文,情真意切。
《罗芳村的水故事》(吴景勋)
一口井的变迁,饱蕴着酸甜苦辣;一口井的变迁,是命运跌宕起伏的写照;一口井的变迁,是历史印记的观照。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娓娓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个个美好的心灵跃然纸上。作者文字洗练,情感真挚,结构完整,内涵深刻。
《守候那安然的流年》(彭娟)
所谓安宁,并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要在心中修篱种竹。"一座城市,如果不仅能承载成长与梦想,更能承载繁华背后的那份清宁与简约,让漂泊的心生出眷恋,那么,这样的城市,无疑是人间天堂。"顶一个,不错的文字。
《梦想,在深圳》(深圳三角梅)
蚝乡有豪情,三十年风云变幻。故事接地气,有梦者梦想成真。
评委简介:
王威,深圳青年杂志社执行主编,从事编辑工作近二十年。曾获活力深圳征文比赛特等奖等,在《青年报刊研究》、《咬文嚼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编发过毕淑敏、从维熙、李元洛、麦家等知名作家文章,所编辑的文章曾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好作品好活动好论文”三等奖、百花奖中篇小说奖、中华全国散文学会年度百篇优秀散文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