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不扫何以治天下,家园不写何以写世界,举办社区文学大赛这是第一次,能吸引这么多作者参与、能聚拢这么多不错的作品,已是一种成功与成就。希望社区文学大赛多关注民间的、本真的内容,形式上不设条框,不拘一格,尽可能吸纳众多的参与者、写作者。
对社区文学大赛评价及决赛入围作品的推选标准和理由
评委:南兆旭
一个鲜活的创意,经过不懈的努力,生长成了一个鲜活的、不设疆界、全民参与的写作平台,其间云集的各行各业的作者、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稿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1986年,深圳曾经举办“中国诗坛现代诗群体大展”,轰动全国,成为80年代中国青年情感、思想和才华在深圳的一次聚集,影响深远。希望“社区文学大赛”能薪火再燃,持续办下去,成为深圳的本土的文化品牌。
推选标准及理由:
在严格遵循推选原则的前提下,我的具体推选标准有以下几点:
1, 参选作品是认真、用心之作。
2, 作品有内涵,无论落脚点是大是小,所写之事是巨是细,篇幅是长是短。
3, 既为文学大赛,作品须行文完整、有可读性、令读者有阅读欲,能读进去,读下去。
4, 内容错落化,形式多样化。同题材、同形式的作品尽量择优选其一二,以便推选的作品尽可能题材与形式均丰富多样。
5, 作者与作品的本心是向善、向上的,正能量的。
南兆旭评委推荐的2013年度深圳社区文学大赛决赛入围作品及入选理由
《母亲深圳过年记》 作者:隆焱。
推选理由:写出了真实、具体、细节的百姓生活,具体到几月几号几点几分的几次列车,具体到母亲团聚的那些天里做了啥说了啥。作者1997年从四川中江县来到深圳,是移民城市中众游子之一,对那些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人而言,长长短短的距离或多或少地都加深和诗意了这种亲情。对深圳这个移民城市来讲,春节一直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从最早的春节时的“空城”到后来越来越多安定下来的游子接亲人到深圳过春节,百姓生活的变迁里透着一个城市的飞速成长。
《油松记忆》 作者:落寞间山
推选理由:油松村,宝安龙华镇一个小行政村,是作者在深圳多年闯荡中曾驻足的地方,是油松村的故事,也是一个城市曾经的缩影。
《牛栏社区印象》 作者:竹影摇窗
推选理由:作者以挂点近一年的所见所闻,写出了社区活色生香的点点滴滴,不失为写社区作品中的一篇不错的作品。
《小河弯弯向南流》 作者:篱豆秋语
推选理由:深圳河,沙湾河,皇岗河,布吉河,都弯弯向南流,“在这样的河边行走,总是让人生出很多想法,关于富裕的定义,生存的质量等……”,该作品看似写河,实则写出了两个城市深长的血脉关系,百姓的深港情愫,两地的双城纪事。
《塘宴街3号》 作者:李玉
推选理由:“打中原来,停留在福田……塘宴街3号,是我的天堂……” ,诗句平朴,甚至略显模仿,但读后易给人共鸣感,这是一个作品难得之处。
《归潮》 作者:竹影摇窗
推选理由:“逃港的秋云孤身回来了,深圳的变化帮她实现了让妈妈过上好日子的愿望……”,个体的经历与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以百姓身上的“小事”写出一个时代的“大事”。
《打工生活手记》 作者: 茨平
有多少不同的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打工生活,此文在个性的记录中又渗透着共性,“每到星期六星期天,公司里就多了不少男男女女,都是公司员工的老婆老公来此过周末……”,恐怕是人人眼里有但不一定笔下有的细节。
《华强北的意义》 作者:五味子
“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像城市名片般的黄金商业街,纽约有第五街,北京有王府井,香港有中环,深圳,当之无愧的是华强北……”,以一条街的小视角介入,写的是华强北的传奇,也同时是深圳的传奇,时代变迁的缩影。
《对不起,我的故乡》 作者:庄高峰
身在异乡方知家乡难忘,“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走家串户从来不敲门……”,再朴素真实不过的记忆与情感,也因此最能留下印象。
《重逢如歌》 作者:只因不才
在充满浮躁气息的城市,在充满浮躁气息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创作写作,本身已难得。该小说选取角度、所写故事亦佳,特此推荐。
评委简介:
南兆旭,出版人,纪录片监制,已出版《中国全记录》、《解密深圳档案》、《深圳自然笔记》等图书作品,《深圳民间记忆》、《岁月山河》、《迁徙》等纪录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