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簕杜鹃是深圳市花,叶子呈心型,花色鲜艳,花朵一簇挨着一簇,好像十几个形影不离的兄弟姐妹抱成团。我喜欢簕杜鹃,每次去福田莲花山看簕杜鹃花展,看到那抹亲切的红与紫,都忍不住想起家乡的山茶花,想起画山茶花的他,还有背着书包的那些孩子……
(一)记忆
我的老家在粤北山区,记忆里唯一一次下雪是在一九九二年腊月十五日。那年天气很冷,春节也少见人走动,乡路上只偶尔传来几声狗叫声。
节后,我和奶奶赶在最后一天去学校报名,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两个女人在石街上捶胸顿足地痛哭,旁边的小男孩抽泣着说“我要上学、我要上学……”
围观的村民悄声议论:阿汉患了肝病住院,他一向行动不便的母亲想分担些家务,就去生火蒸饭,没想到一把火将藏在灶炉尾的一千多元全烧了。那时的粤北山区还没有实行九年免费教育,小学学费平均四、五百元,而100斤碾好的米才卖四十,高昂的学费和治疗费对一个家庭来说已是沉重的负担,发生了这样的事就像晴天霹雳。
乡亲们摇头哀叹着,默默地离开了。第二天,阿汉的母亲服毒身亡了,不久,阿汉不治身亡,阿汉的老婆承受不住打击,带着孩子也服毒了,我听说,那个男孩死时还背着他的书包。
阿汉一家的悲剧发生后,附近9户人家陆续去了别处建房子,村里的孩子们被禁止去那个地方。而我,总是想起那个男孩,他与我在同一个小学,他画画很好,常在心爱的布书包上画一些图案作装饰,还答应过帮我画一朵山茶花……
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当时有条件能够援助他家一千多元,哪怕是借来的,他是不是就可以继续和我一起上学,我的书包上是不是会有一朵鲜艳的山茶花呢?
(二)初见
2004年,我跟家人到深圳坂田定居,那时布龙公路还是一条黄泥路,刚刚开始修建。现在的杨美地铁站公交站台以前叫金龙羽,看起来只是像约定成俗的上下车的地方,并没有候车亭,也没有站牌。喧嚣的布龙路,车辆经过时,周围会扬起大片的灰尘,使人不辨方向。站在路上,我常常感觉很迷惘,总觉得还有些事情似乎应该去做,却没有做。
直到2014年,我接触到深圳市鹏博爱心互助协会。起初,我只是偶然地参加协会组织的环保活动,后来得知协会还组织会员资助贫困学生,而且是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将会员的爱心传递出去,确保受助的孩子得到公平、公正、透明的资助。几乎是一瞬间,隐藏在我心底的记忆清晰地呈现出来,一个念头接着蹦出:这不就是我没有做,却应该要去做的事情吗?
不久,协会组织志愿者到观澜去给图书分类以援建山区学校图书室。分完书后,我希望多了解协会的事,便去找会长。
会长说,协会诞生于网络, 2007年没有微信、微博和众筹平台,论坛是当时主流网络社交平台。6月时,奥一论坛发布了一个求助帖:在深圳龙岗摆摊卖菜的20岁重庆籍尿毒症患者小秦急需救助,这个帖子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网友们迅速组织起来,分别与奥一论坛、市义工联、中华慈善会、重庆市驻深圳办事处联系,寻求法律援助,申请外来工医疗补贴。同时也向网友发起募捐,短短一个月,200多名网友捐助一万多元善款。还有网友专门驾车去广西来宾寻找老中医求得治疗尿毒症的偏方,但是,这些努力终究没有延续小秦的生命。
十月的深圳温暖如春,绿叶红花依旧,到处充满了生机,到处是希望!怎么能轻易接受一个20岁年轻生命的离去?
会长回忆起这段往事时,面色凝重,语气仍然很悲伤。他感慨道,在救治的四个多月中,网友们已跟患者一家建立了亲人般的情谊,他们帮助料理了小秦的身后事,将剩余的3千元募集款捐赠给小秦父亲老秦治疗乙肝和肺结核,经过十多天治疗,老秦病情大有好转,夫妇俩返回了老家。
(三)同行
我很好奇,协会是如何从救助病患,转为捐资助学呢?
会长告诉我,小秦去世一个多月后,网友们渐渐在伤痛中调整过来,开始总结和反思,他们认为可以汇聚更多网友,继续做公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007年11月,他们建立了“爱心互助”QQ群,开始寻找未来的公益方向。
12月,爱心互助群在深圳组织了三次为四川贫困地区学校捐衣活动,并取得了圆满成功,这大大增强了群友们的信心。在群友的表决下,决定利用线上和线下活动剩余的资金,筹备建立“爱心互助论坛”。
2008年1月1日,爱心互助群核心成员二十多人聚会,推举年纪稍长的天涯浪子作为群主,并拟定了发展方向:一是尽快建立爱心互助论坛;二是坚持捐衣助学方向;三是开辟法律援助版块;四是通过户外活动带动爱心活动。
爱心互助论坛在深圳、广州、重庆三地分别安排了当地群友负责资源整合工作。线下通过开展各种户外、献血、义卖、群友生日会等活动积累经验,加大宣传,壮大组织。线上利用论坛和QQ群进行活动召集、宣传和记录。每位捐赠人、每笔捐赠款项都有清晰的记录台账及财务对账单,供网友们便捷地查阅。这种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和管理方式赢得了广大网友的支持和信任。爱心互助论坛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组织不断壮大。
2011年8月,深圳市鹏博爱心互助协会在深圳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公益社会团体。团市委在华强北银盛大厦为协会提供了正式的办公场所。同期,协会召开会员大会,成立理事会。
我感慨协会发展的不易,好奇地翻看协会的网站。在助学的爱心墙上,有每个捐赠人的名字,许多人留的是网名,我也荣幸成为其中的一员。
(四)走访
协会资助的孩子以重病家庭、残疾家庭、孤儿、事实孤儿这四类孩子为主。除了第一次核实情况的走访,协会组织我们不定期对资助学生多次实地回访。每次需要走访上百名学生,我们得分成几个小队。每队一天要走访10多名学生,每天都要走到天黑。有些孩子的家与外界联系不畅,有时需要我们在荆棘、杂草、碎石中开辟一条通往孩子家的路……
有的家长不会写字和讲普通话,我们全程需要当地人协助沟通;有的家庭堆满杂物,我们根本没有可以坐的地方,只能把纸贴着墙,站着补充登记资料;有的家庭有攻击性的精神病患者,同行的当地人会让受助学生家人看好,有时我们还能听到聒噪的叫喊声……
会长说,走访攀枝花一个贫困家庭时,他的印象特别深刻。他一进门就发现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贫困学生的妹妹),蹲在一个塑料桶旁边,用满是裂缝渗着血丝的小手拿着小刀切红苕,她的小手已经被小刀割了一道口,伤口上渗着血,竟也不哭不闹,彷佛已经习惯了。一年前,小女孩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一场车祸发生变故:她的妈妈从此半身不遂,大腿以下全无知觉,只能依靠绑在手上的竹竿走路,她的爸爸彻底抛弃了苦难降临的家。她家的庄稼依靠好心的邻居们帮忙,她手中削的红苕正是坚强的妈妈借助两个草蒲团一前一后,一步一步地挪出家门,挪到地里去种出来的。等妈妈把成熟的红苕挪回家后,就全靠这三岁的小女孩帮忙……
三岁的孩子应该还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喝奶,而在一些家庭,这样的孩子却成了家里的劳动力。我想起现代京剧《红灯记》那句唱词“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五)护苗
鹏博助学会员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有公务员、企业家、也有像我这样的工薪一族,有退休的公益伉俪、长期与病魔抗争的乐观女孩、也有原为受助学生后转变为资助人。
在创办的前4年,鹏博助学是刚成立的草根组织,缺乏经费,所有的工作都是志愿者义务完成。2009年11月份,具有专业会计资格的北回归线,自愿承担起协会的财务工作。没有办公室,她便在家里办公,她的加入,开启了协会高质量的财务管理工作,为后期顺利注册成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审计交上了满意的答卷。经常户外运动的她在一次走访四川得荣时,出现过高原反应,为了不耽误行程计划,在路上她没有告诉任何人,靠自己的意志力克服了不适,完美完成走访任务。
阮先生,五金行业企业家,老家福建古田, 93年来深圳打拼,他进过工厂打过工,跑过业务,开过快递公司、手袋厂……直至2008年开办五金厂才开始稳定下来。自2014年来,他一直坚持资助着全国各地的几十名贫困学生,为山区学校建图书室捐赠资金30多万元。他主动无偿为协会提供办公室、会客室、会议室。今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业务也受到一定冲击。他却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公司再难,也要资助到底!不能让孩子上学的希望落空,不能伤了孩子的心!
小张,协会一名特殊的资助人,她从小患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医院治疗。她资助了甘肃、山东、湖南、黑龙江省的多名孩子。2018年协会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她陪同协会受助的孩子们参观游玩,孩子们亲昵地叫她“天使姐姐”。她说:这个世界给了她很多,所以也要回馈这个美丽的世界,她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影响他人,一起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协会有很多像他们这样默默奉献的人。他们让我想起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的话:“爱是平等心的流动,慈善就是内心爱的力量的展现。当这种平等的爱通过我们来传递时,不仅别人会感受到温暖,也给自己带来幸福感”。
(六)花语
叶子说花的花语很多/蜜蜂却说只有一种/全都是甜甜的爱/花语渗入脚中/山路知道它的重量/轻的如一个拍肩或拥抱/重的如开学时的书包/爱住在山上,又高又远/山路上的鞋印子/沾着鹏城的泥土/抖落下的簕杜鹃/让山路的沙跳起了舞/红马甲的故事/你听的和我说的/如山风轻轻告诉的/他们来了又走了/送来的是晨曦/带走的是暮色……
在协会办公室张贴着一张2012年冬天走访时拍下的照片。一个3、4岁的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脸上有一些黄泥,头发稀少而枯黄,手上是一道道皴裂,他啃着一个土豆,眼里含着泪水,像在诉说着委屈,又像在诉说着渴望。
鹏博助学的会员已有14335人,共资助山区贫困学生22847人,为山区孩子共募1848.4775万元。已为全国15个省市山区学校援建了173所图书室,价值1000多万元,使4万多名山区孩子长期受益。施者与受者,已无法用物质来衡量,我们已经在长期的交流中,产生了家人般的感情。施者与受者,在公益的关系里,或许应该用彼此成长、彼此促进、彼此成就来形容。爱心的链条,一环扣一环,需要维系、需要传承、需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