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在深圳看世界
我的母亲,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妇女,她诚实、善良、勤劳、孝道。为了我在深圳的梦想,漂泊深圳好多年,在深圳的城中村,帮我耕耘城市的农田,就像故乡那片黑土地一样朴素,不管风吹雨打,酸甜苦辣,任劳任怨;帮我撑起家庭,帮我撑起梦想的天空。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转眼之间,母亲来深圳已经十五年。从故乡到他乡,从农村到城市的融入,深圳在改变着母亲同时,母亲也在悄悄地改变着深圳,我的深圳梦,也是母亲的深圳梦,是母亲用那最纯朴的爱,帮我撑起深圳的梦想。
在悠长的岁月里,母亲的深圳梦,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我的家乡在湘西南一个偏僻小山村。村里有些读几年书的人,开始闯荡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每年的春节,从深圳打工回来的那几个人,衣锦还乡,财大气粗,征服了贫穷的村庄。那是1983年的春节,他们带来了招工的消息,村庄的人们听了蠢蠢欲动,开始渴望外面的花花世界。
那天母亲从街上买来新衣服,高兴地告诉我,她准备南下深圳去打工。要我在家里好好读书,照顾好弟妹。
“听说深圳那边的菜场大量招人,我也想去打工。”母亲已经拿定了主意,准备去深圳。
父亲叹息着说:“你三十多岁了,小女儿刚两岁,需要照顾,再说你没有文化,不认识字,连自己名字也不会写,在外面受欺侮,怎么办?村里那些去深圳的都是男孩女孩。”
母亲听了闷闷不乐,一声不响。因为父亲的反对,母亲最终没有去深圳,那一年,村里有好多中年妇女,都跟老乡去了深圳的菜场。为此,母亲曾经流泪,失落了好几天。我知道母亲有些伤心。那时,我还在读小学,年幼的我,一本正经地安慰着母亲:“等我长大后,带你去深圳,我识字,会写自己的名字。”母亲微微一笑,仿佛看到了未来。深圳,一个充满神奇的名字,从此深深印在我的年幼的脑海里。
许多年后,我在深圳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远在故乡的母亲,就开始催促我结婚,希望早点抱上孙子,来深圳帮我照顾小孩,这是她最初的梦想。二十多年来,母亲仍然对深圳念念不忘。2005年的春节过后,大年初六,我与妻子带着母亲坐着长途汽车,一路南下广东。母亲第一次出远门,也是第一次来深圳。下车的站点,西乡大门,踏上深圳的土地,母亲从故乡的冬天走来,走到了深圳的春天。母亲说,深圳的天气真好,冬天还这么暖和。我告诉母亲深圳的冬天是短暂,直接进入春天。往事如烟,回想起小时候,不经意的一句承诺,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后,跨越了千山万水,远方的梦想渐渐变成了现实,这是一种流淌在时光里的深圳情缘。
母亲说,深圳有个世界之窗,听说在那里可以看见整个世界。母亲在深圳休息几天后,我与妻子带母亲的梦想,去了世界之窗,看世界各国标志性风景。世界之窗如此之大,我们从早上到晚上,一直在沉醉旅游的欢乐时光里,母亲不停地照相,乐此不疲,说要将这些美丽留下,冲洗后带回故乡的老家,给村里的乡亲们,一起看看深圳,看看世界。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浓情日本、动感非洲、神秘印第安,我们漫步异域历史风情的时光里,仿佛心中拥有了整个世界。世界上只有一个深圳,深圳却拥有了整个世界。
从此,母亲开始爱上了深圳,开始为我照料着深圳的小家,我们在租房西乡的共乐村。我与妻每天下班后,都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但没有想到,意外情况发生了,一天下午母亲提着一袋菜,刚回到8楼的出租屋,就有人敲门,说是村里的治安巡逻队在查身份证。母亲那时已经50多岁,头发有少许的花白。从没有出过远门的母亲,来深圳时,当然没有带身份证。查房时,母亲拿不出身份证,那栋楼有两个年轻人也没有身份证,因此,母亲与另两个年轻人都被叫上警车,带到了派出所。从没有见过如此场面的母亲,显得有些惊慌,也不知道我们的手机号码。派出所的负责人开始询问母亲一些情况,哪里人,今年多大了,为什么不带身份证?母亲基本听懂了,一五一十地回答着。可惜母亲不会普通话,讲的全部是家乡话。那个负责人嚷着,“怎么把老人家带过来干嘛?没事了,你直接回去吧。”说完他朝母亲挥挥手。
母亲一脸的懵懂,“我一个老人家,找不到回家的路,谁要我来的,谁就送我回去!”母亲不知从哪来的力量,开始一字一句,慢慢地说着,尽量讲得像普通话一点,以便别人能听懂她的话。这句花了好大力气讲出的半普通话半家乡话,派出所的负责人终于听懂了。“叫你来的那几个队员,已经外出巡逻了。”负责人无可奈何,只好安排工作人员通知房东。母亲心急了,天快黑了,要回家做饭了。在焦急的等待中,房东终于开着小车过来接母亲回家。我与女朋友下班后,才发现母亲不见了,询问一楼小店的老板,他说,老人家被派出所抓走了。我听了心里一惊,平时性格忠厚,老实本分的母亲,会有什么事情跟派出所扯上关系?“出什么事了?”我赶紧向小店的老板打听情况。“好像是查身份证,你母亲没有。”我还是搞不明白,都什么年代了,还查身份证?母亲已经50多岁了,不需要工作了,只是帮我们做做饭而已,我们都有办理暂住证的,我在心里有点想不明白。
我们正在焦急万分时,房东的车子停在楼下。房东热情地扶着母亲走出汽车,一本正经地说,你母亲没有身份证,被治安队带到派出所查询,没事了,以后注意点,一个人在家,陌生人敲门,不要开门。
一场虚惊,母亲见到我们时,热泪盈眶,我从来没有看过母亲流过泪,没有想到,在他乡异地,母亲第一次为我流泪,这是劫后余生的幸福抑或是感动。好在一切没事,母亲很快就擦干了眼泪,坚强地说:“没事了,没事了,把我吓一跳,以为是犯了什么事?”
此事之后,母亲变得谨慎起来,除了买菜,没事就呆在家里。我与妻子商量给母亲买了一台大电视机,放在客厅,这样母亲不那么无聊,没事可以看看电视过日子。于是母亲稍微安顿下来,开始慢慢习惯了深圳的节奏。节假日,我们带着母亲在附近到处逛,去西乡步行街买衣服,去西乡公园拍照,去南城百货商场购物,日子过得简单幸福。平时母亲就在附近的乐群菜市场买买菜,然后做做饭,我们每天下班后,回家与母亲一起吃晚餐,中午则在公司附近随便吃些东西。母亲已经慢慢适应了深圳的环境。
二、在下沙,遇见故乡
时光悄悄走进了2006年的初夏,春节过后,经济不景气,妻子所在的工厂开始转行做外贸,老板将工厂转让了,带领着办公室的团队成立了外贸公司,搬迁到深圳关内的福田区的泰然广场。我所在的电子厂订单很少,经常放假,每个月的只能拿到几百元的基本工资。于是我开始到处找工作,希望能找份好一点的工作。我与妻子,经常在家里谈起工作的事情。妻子每天上下班,从宝安的西乡到福田的泰然广场,等车坐车转车,都很辛苦。那时,9号线地铁还没有开通,最后还是母亲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让我去那边找份工作,在那边租房,俩人上班都方便,不用坐那么远的公交车,来回折腾。
说来真巧,我第一次福田那边的人才找工,发现一家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招聘业务员,工作地点在沙头的下沙村。我幸运地成为一名国际货运业务员,到处推销公司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我们也如母亲所愿,将深圳暂住的家搬到福田的下沙村,两房一厅,比在宝安西乡的房租贵了一倍多,那里都是按一坊、二坊、三坊等多少号来划分地址,刚开始我经常搞错出租屋的地址,有时会迷路找不到家,但母亲走过一次后,从来没有错过。我感到神奇,母亲不识字,怎么快速找到回家的路?怎么认得牌号多少?母亲笑着说:“我数过了,我们在二坊,前面有几栋楼,后面有几栋楼,前面那栋楼下有一家早餐店,卖的菜包很大一个,生意一直很好,旁边是一个百货店,晚上购物的人很多,店前口有一个修鞋补锅的,我去补过一次鞋,那师傅技术很好。错不了的,记住了这三个就行了。”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个从农村来的老人,就这么快速简单地记住了城中村的特征,回家就变得轻车熟路。
日子一长,母亲说,是否可以找点事情做做,赚点小钱也好,反正闲着也是闲着。我与妻子商量,能否找到一些外发的手工代加工产品,让母亲在家有点事情做。我找到一位老乡,曾经做过手工产品代加工,要他介绍一下,想接些手工活回来。没想到他说,最好不要去做这个东西,他曾经因为质量问题不达标,外发代理商拒绝收货,还导致保证金被扣,得不偿失,亏损严重。听他这么一说,我与妻子再没有谈这个手工代加工,不了了之。没有想到,过了一些日子后,没想到,母亲不知从哪儿搞来一大包连成线的商标,她认真地用剪刀,将线头剪掉,然后用橡皮圈一打一打绑好,整齐地码放在一个纸箱里。母亲高兴地说,剪一个标牌,有5厘钱。我有些不明白,5厘钱是多少?从没有读过书的母亲给我解释,两个就有1分钱。1角钱等于10分钱,1分钱等于10厘钱。一天有空做做,可以赚到十多元钱吧。我恍然大悟,心中有些惭愧。
我一想起那个老乡的忠告,就有些担心母亲上当受骗。“这些手工代加工,是从哪儿找到的?有没有给押金?”带着疑问,我不安地向母亲询问。
“就在四楼,我们楼上那家,没事的,不用交押金,每天做完,第二天交货后结工钱,然后再拿一些回来做。”母亲轻描淡写地说着。
“奇怪了,我怎么都不知道,别人怎么会放心交给你?”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
“这有什么奇怪的,我经常看到楼上那两个人,大包小包的扛上扛下的,比较辛苦,有空就帮他们。他们就问我有没有空?可以拿些简单的产品,做点小手工,赚点小钱也好。这样我刚好也有事做了,是件好事,于是就答应了。现在的左邻右舍,楼上楼下的人我都认识,有在工厂上班的,有坐办公室的,有在菜市场开档口的,有开车搞运输的,还有那家做手工加工的。”母亲滔滔不绝地说着,听我目瞪口呆,邻里之间,我经常与他们擦肩而过,不曾相识,也没有打过招呼。没想到,母亲一来,就像在农村里串门走亲戚似的,个个都混得很熟,远亲不如近邻,母亲的普通话,好像也一些提升了,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不得不佩服母亲的那股纯朴的乡土气息,如花盛开在深圳的城中村,历久弥新。
节假日,我们带着母亲,走进黄思铭公世祠,陈杨候庙,母亲说,仿佛走进小时候的旧时光,在那里可以感受到过去的岁月。那里还有佛祖像,观音菩萨,母亲是向佛之人,崇尚以慈悲为怀。母亲说,看到了祠堂,就想到了老家的外公外婆,不知他们在天国,是否安好?在这一片安静的土地上,母亲说,她仿佛看到了故乡的灵魂。母亲虔诚地烧香拜佛,心诚则灵,佛光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就会有万物生长。据说每年春秋两季,在下沙村的黄思铭公世祠和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地,都会举行黄氏宗亲祭祖活动,祭祖活动最大特色就是吃“大盆菜”。这是南粤沿海地区一个古老的习俗,如今,已经成为下沙村的民俗文化特色。每年的元宵佳节,下沙村搭起了灶台做大盆菜,食大盆菜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人们热火朝天,烧火炒菜,人间烟火,炊烟袅袅,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萦绕,一如跳动的诗行,吟唱了千百年,对祖先的怀念。这种烟火味,一直在人们的思绪中飘荡,母亲说,她闻到了故乡的味道。锣鼓响起来,喝彩声响起,舞狮、舞龙、武术表演、粤剧表演等民俗风情的纷纷登场。母亲说,她听到了故乡的声音。母亲激动地看着这一切说:“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故乡,每年的春节前后,我们那里也有舞狮、舞龙、武术的表演,还有大碗菜,类似深圳的大盆菜。”母亲很快就陶醉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中。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一头连着深圳的繁华,另一头连着故乡的思念。母亲说,入乡随俗,也想自己动手做一次大盆菜,于是我与妻子找来资料,按所列清单名称,带着母亲去采购大盆菜的原料。据资料大盆菜内有15种菜,包括煎蚝、鸡、鸭、猪肉、炸鱼、油豆腐、支竹、牙茹、鳝干、肉皮、云茸、冬茹、芹 菜、萝卜等。十五道菜一层层放入盆中,最上面一道菜往往是鸡鸭,寓意飞鸟归巢。众多食物分而烹饪,再汇聚一盆,最易吸收肴汁的萝卜、腐竹放在底层,味道隆重的海鲜、肉类逐层叠上,味道相互渗透。这种极具岭南特色的大盆菜,后来被母亲带到了故乡,成为农村逢年过节,一种新的美食方式。如今,大盆菜已经成为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留住了人们的乡愁,留住城市的记忆。